園林植物 : 黍屬 > 大黍
目錄
No. 1
大黍
  大黍 panicum maximum
  禾本科黍屬多年生草本。又稱堅尼草、天竺草。高大,多葉型多年生、有短根莖的植物,莖結上會産生根係。熱帶優良牧草,原産熱帶、亞熱帶非洲,現分佈於美國南部、 澳大利亞、印度尼亞、菲律賓、印度等地。 莖直立叢生,株高約1米。莖與葉鞘均有蠟粉。所有大黍種都為無限花序,花序形狀為倒圓錐花序。圓錐花序直立散開,小穗成熟後即散落。喜濕熱氣候,宜於年均溫20.6℃、最低月均溫9.4℃以上的地區種植。耐幹旱、 耐酸瘦土壤,也耐蔭。 經常刈割的宜行分株種植,行距 60~100釐米。作放牧地則宜用種子播種。鮮草幹物質含粗蛋白質 5.8%~10.1%,適口性好,可刈割作青飼料和製幹草,或供放牧。1908年中國臺灣引種,今廣東、廣西等地栽培。 原産熱帶、亞熱帶非洲,現分佈於美國南部、 澳大利亞、印度尼亞、菲律賓、印度等地。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具發達的須根和短根狀莖。稈較粗壯,質較堅硬,高2—3米,具4—8節,節上密被柔毛,葉鞘被疣毛,葉條形,長20—60釐米,寬1—2釐米,邊緣粗糙。圓錐花序開展,長20—40釐米,分枝纖細,下部輪生,小穗灰緑色,長圓形,長約3毫米,第一穎長為小穗的三分之一,寬卵形,具3—5脈,第二穎與小穗等長,具5脈;外稃與小穗等長,具5脈,內稃與外稃等長。𠔌粒淡黃色,具橫皺紋,長約2.5毫米(圖41)。
  地理分佈:大黍本世紀三十年代傳入我國 廣州。現在廣東、廣西普遍種植,南方各省也有引種栽培,原産非洲,現廣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如印度、印度尼 西亞、斯裏蘭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古巴等國均有大面積栽培。
  生態特徵:大黍性喜高溫、潮濕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但在ph4.5—6,貧瘠的紅壤和紅黃壤上也生長良好。不耐霜,氣溫降至-7.8℃時即會凍死。在廣東、廣西鼕季無霜的條件下,終年保持青緑。比較耐蔭,在疏林下生長良好。分蘖力強,據調查,大黍通常80個分蘖,多者達148個。常形成大型株叢。在廣西南寧通常5—10月開花結實,種子成熟不一致,又易落粒,需及時收種。
  飼用價值:大黍在南亞熱帶四季常青,莖、葉軟硬適用,牛、羊、馬,魚都喜食,尤以牛最喜食,鼕季莖稈稍粗硬,適口性稍差。其莖葉比為l:1。既可作青飼料,亦可刈割調製幹草,幹草率為33%。再生力強,在華南每年刈割4一7次,畝産鮮草3000—5000公斤。據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資料,年刈割4次,畝産鮮草為4608.4公斤,畝産粗蛋白質為66.03公斤。其化學成分如表4l。的植株,割去上部莖葉,留茬20釐米左右,然後將全株挖起,分成4—5苗一束,按60*90釐米的株行距進行穴植。深度15釐米。雨季移植極易成活,幹旱季節移植需澆定根水。
No. 2
  大黍 Panicum maximum
  禾本科黍屬多年生草本。又稱堅尼草、天竺草。高大,多葉型多年生、有短根莖的植物,莖結上會産生根係。熱帶優良牧草,原産熱帶、亞熱帶非洲,現分佈於美國南部、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印度等地。莖直立叢生,株高約1米。莖與葉鞘均有蠟粉。所有大黍種都為無限花序,花序形狀為倒圓錐花序。圓錐花序直立散開,小穗成熟後即散落。喜濕熱氣候,宜於年均溫20.6℃、最低月均溫9.4℃以上的地區種植。耐幹旱、 耐酸瘦土壤,也耐蔭。經常刈割的宜行分株種植,行距 60~100釐米。作放牧地則宜用種子播種。鮮草幹物質含粗蛋白質 5.8%~10.1%,適口性好,可刈割作青飼料和製幹草,或供放牧。1908年中國臺灣引種,今廣東、廣西等地栽培。 原産熱帶、亞熱帶非洲,現分佈於美國南部、 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印度等地。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具發達的須根和短根狀莖。稈較粗壯,質較堅硬,高2—3米,具4—8節,節上密被柔毛,葉鞘被疣毛,葉條形,長20—60釐米,寬1—2釐米,邊緣粗糙。圓錐花序開展,長20—40釐米,分枝纖細,下部輪生,小穗灰緑色,長圓形,長約3毫米,第一穎長為小穗的三分之一,寬卵形,具3—5脈,第二穎與小穗等長,具5脈;外稃與小穗等長,具5脈,內稃與外稃等長。𠔌粒淡黃色,具橫皺紋,長約2.5毫米。
  生態特徵:大黍性喜高溫、潮濕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但在pH4.5—6,貧瘠的紅壤和紅黃壤上也生長良好。不耐霜,氣溫降至-7.8℃時即會凍死。在廣東、廣西鼕季無霜的條件下,終年保持青緑。比較耐蔭,在疏林下生長良好。分蘖力強,據調查,大黍通常80個分蘖,多者達148個。常形成大型株叢。在廣西南寧通常5—10月開花結實,種子成熟不一致,又易落粒,需及時收種。
  飼用價值:大黍在南亞熱帶四季常青,莖、葉軟硬適用,牛、羊、馬,魚都喜食,尤以牛最喜食,鼕季莖稈稍粗硬,適口性稍差。其莖葉比為l:1。既可作青飼料,亦可刈割調製幹草,幹草率為33%。再生力強,在華南每年刈割4一7次,畝産鮮草3000—5000公斤。據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資料,年刈割4次,畝産鮮草為4608.4公斤,畝産粗蛋白質為66.03公斤。割去上部莖葉,留茬20釐米左右,然後將全株挖起,分成4—5苗一束,按60*90釐米的株行距進行穴植。深度15釐米。雨季移植極易成活,幹旱季節移植需澆定根水。
近義詞
大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