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拉丁文學名】oncorhynchus keta
【英文名】big pacific-salmon , chum salmon
【科屬分類】硬骨魚綱,幅鰭亞綱,鮭形目,鮭亞目,鮭科,麻哈魚屬。
【地方名】麻哈魚、馬哈魚、大馬哈魚、鮭魚、麻糕魚。
【俗稱】北鱒魚,大發哈魚,達發哈魚,果多魚,羅鍋魚,孤東魚,齊目魚,奇孟魚,花斑鱒,花鱒。 | | 大麻哈魚又叫鮭魚,素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著稱於世,歷來被人們視為名貴魚類。我國黑竜江畔盛産大麻哈魚,是“大麻哈魚之鄉”。
大麻哈魚身體長而側扁,吻端突出,形似鳥喙。口大,內生尖銳的齒,是兇猛的食肉魚類。它生在河裏,長在海中,主要棲息在北半球的大洋中,以鄂霍次剋海、白令海等海區最多。它們在海裏生活4年之後,到每年八九月間性成熟時,成群結隊地從外海遊嚮近海,進入江河,涉途幾千裏,溯河而上,回到出生地——黑竜江。
入江後停止攝食,有些大麻哈魚進入烏蘇裏江、呼瑪爾河和鬆花江等黑竜江的清冷支流,以尋找最理想的産卵場所。産卵前,雌魚用腹部和尾鰭清除河底淤泥和雜草,撥動細沙礫石,建築一個卵圓形的産卵床。然後,雌雄魚雙雙婚配産卵。産卵後,經過長途跋涉精疲力竭的親魚,還要守護在卵床邊,直到死亡。100多天後,小魚纔從卵中孵出,來年春天,它們順流而下,又遊嚮大海,然而它們不會忘卻故鄉,一旦性成熟,又會歷經千難萬險,遊回家乡。
大麻哈魚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不僅肉味鮮美,魚子更為名貴。它的魚子比一般魚子大得多,直徑約7毫米,色澤嫣紅透明,宛如琥珀,營養價值極高,是做魚子醬的上好原料。
貝加爾湖中的大麻哈魚數量比較多,捕獲量很大。 | | 大麻哈魚一般體長60釐米左右而側扁,略似紡錘形;頭後至背鰭基部前漸次隆起,背鰭起點是身體的最高點,從此嚮尾部漸低彎。頭側扁,吻端突出,微彎。口裂大,形似鳥喙,生殖期雄魚尤為顯著,相嚮彎麯如鉗狀,使上下頜不相吻合。上頜骨明顯,遊離,後端延至眼的後緣。上下頜各有一列利齒,齒形尖銳嚮內彎斜,除下頜前端4對齒較大外,餘齒皆細小。眼小,鱗也細小,作覆瓦狀排列。脂鰭小,位置很後。尾鰭深叉形。生活在海洋時體色銀白,入河洄遊不久色彩則變得非常鮮豔,背部和體側先變為黃緑色,逐漸變暗,呈青黑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8-12條橙赤色的婚姻色橫斑條紋,雌魚較濃,雄魚條斑較大,吻端、頜部、鰓蓋和腹部為青黑色或暗蒼色,臀鰭、腹鰭為灰白色。到了産卵場時,體色更加黑暗。 | | 大麻哈魚為冷水性溯河産卵洄遊魚類。原棲息於太平洋北部,在海洋裏生活了3-5年後(通常4齡達性成熟)纔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結隊進入黑竜江作生殖洄遊,根據溯河時間可分為兩個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進入中國境內的僅為秋型。大部分在下遊産卵,到達上遊産卵的僅為少數。它們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辛勞,每晝夜可前進30-35公裏,不管是遇到淺灘峽𠔌還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擾,直到目的地。成魚進入淡水生殖期間後便不攝食。大麻哈魚對産卵場的條件要求很嚴,環境要僻靜,水質澄清,水流較急,水溫5-7℃,底質為砂礫地。産卵期為10下旬至11月中旬。産卵前雄魚用尾鰭拍打砂礫,藉水流的衝擊,形成一個直徑為100釐米左右,深約30釐米的圓坑,稱為“臥子”;雌魚産卵於臥子內,同時雄魚射出精液。雌魚並以尾鰭反復撥動砂礫,將卵埋好。産卵後雌雄魚長期徘徊於産卵場周圍。它們由於經過長途而艱辛的洄遊,洄遊其間又不再進食,加之築“臥子”産卵,體力消耗殆盡,産卵後的大麻哈魚,體色黑暗,體質消瘦,遍體是傷,已經失去食用價值。因此産卵後7-14天即死亡,艱苦地完成了繁衍後代的任務。終生衹繁殖一次,壞卵量在4000粒以上。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魚喜歡潛伏在石礫間黑暗的地方,長至5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沿途攝食小型浮遊生物或死去的母體;到達海口時,逗留一段時間,即嚮遠岸遷移;到達性成熟時再歸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大麻哈魚為兇猛性的肉食性魚類,幼魚時吃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魚和鯡等小型魚類為食。
大麻哈魚的生活習性非常有趣,正象黑竜江漁民所說:“海裏生,江裏死”。大麻哈魚是一種海河洄遊性魚類,它棲息於北太平洋肥育、生長。當它達到性成熟時,為了繁殖後代,一定要歷盡千辛萬苦,進入江河,上溯到産卵場生殖。在我國江河中産卵的大麻哈魚,每年秋季(9-10月)來臨時,成群結隊渡過鄂霍次剋海,繞過庫頁島,溯黑竜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不斷前進,每晝夜前行30-35公裏,不管是遇到淺灘峽𠔌或急流瀑布,它從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撓和越過層層障礙,直至遊到目的地,找到合適的産卵場所。大麻哈魚在前進中為了越過瀑布或障礙物時,以其尾部竭力擊水,藉高速遊泳而嚮前上方斜躍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達2-2.5米。由於它善於跳躍,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躍之意,並沿化為英語salmon。
大麻哈魚經過長途跋涉,且在洄遊時不攝食,依靠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維持生命,因而長途旅行,忍饑挨餓和生殖期間體力的消耗,大多數親魚瘦弱而多傷病,尤其是雄魚,更是體力消耗殆盡。因此生殖後不久,雄親魚便相繼死無,完成了它畢生繁衍後代的任務。大部分雌魚仍然返回海洋,得到豐富的食物,恢復常態。而受精卵經2個月的發育孵化,仔魚潛伏在石礫間黑暗處,待翌年4月開江後,幼魚已長至50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先在沿海逗留一段時間後再嚮外海遷移。待長成性成熟後再返回出生地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 | | 洄遊進入我國黑竜江、圖們江等水係,烏蘇裏江較多,9~10月份為生産旺季。烏蘇裏江盛産大馬哈、鯉、鰱、鱖、鯽等魚,是中國最大的大馬哈魚産區。大力加湖上通濃江,下聯黑竜江,水産資源豐富,縣境荒地多,土質肥沃,適種小麥、水稻、大豆、玉米和𠔌子,現已開墾5萬公頃,仍有近27萬公頃宜農荒地可供開墾。撫遠鎮位於黑竜江畔撫遠山麓,依山臨江,景色壯麗,形勢險要,為重要邊城。城東城子山有遼金“莽古塔”古城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麻哈魚分佈在北太平洋的東、西兩岸。我國以烏蘇裏江、黑竜江、鬆花江為最多,圖們江、琿春河、密江、綏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臺灣省的大甲溪也有分佈。其捕撈季節為9-10月份,魚群體長一般為53-81釐米,重為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左右。我國江河的大麻哈魚有3種:普通大麻哈魚(o.keta)、馬蘇大麻哈魚(o.masou)和駝背大麻哈魚(o.gorbuscha)。 | | 大麻哈魚是名貴的大型經濟魚類。體大肥壯,肉味鮮美,可鮮食,也可膠製、熏製,加工罐頭,都有待殊風味。????漬魚卵即有名的“紅色籽”,營養價值很高,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在我國,大麻哈魚為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 chum salmon,由遼寧、黑竜江輸往:日本。
大麻哈魚不僅是黑竜江省的大型珍貴特産魚類,也是我國淡水名貴魚類之一。其肉質細膩,呈紅色,味鮮美,脂肪含量極為豐富,營養價值相當高。含蛋白質為14.9-17.5%,脂肪為8.7-17.8%,水分為61.4%,每100剋含有1384卡熱量,鈣50毫剋,磷153毫剋,鐵1.9毫剋。此外,還含有糖類和多種維生素。其卵晶瑩透亮,粒粒如珍珠,富含磷酸????、鈣質及維生素a、d,被公認為宴席珍膳。將其????漬成“大麻哈魚籽”,便是聞名於國際市場的“紅魚籽”,極受歐美各國大衆的歡迎。居住在黑竜江省的赫哲族人還用大麻哈魚皮製革,做成皮衣服、長拉靴、煙包和錢包等。大麻哈魚的肉、肝、精巢和頭,均有藥用價值。其肉有補虛勞、健脾胃、暖胃和中之功效,可以治療水腫、消瘦、消化不良、膨悶脹飽、嘔吐酸水、抽搐、腫瘡等癥。魚肝可提製魚肝油。精巢可提製魚精蛋白和配製成多種魚精蛋白製劑,適應治療過量註射肝素所引起的反應;它對某些出血癥(如上消化道急性出血、肺咳血等)也有明顯的止血作用。 | | 相傳唐王東徵時來到黑竜江邊,正逢白露時節,被敵人圍困,外無援兵內無糧草,正當唐王一籌莫展之時,一大臣奏道:“何不奏請玉皇大帝,嚮東海竜王藉魚救饑?”玉帝便令東海竜王派一條黑竜帶領鮭魚前來鎮守這條江,人馬得到魚吃,力量倍增,大獲全勝。馬原來是不吃魚的,自此馬便開始吃魚了,但也衹是吃鮭魚。所以便把鮭魚叫作“大馬魚”。許多年後,又是白露時節,有一個叫什爾大如的部落首領所率人馬被敵人追到烏蘇裏江邊,前無進路,後有追兵,糧草又斷,十分危機,此時一謀士便嚮什爾大如獻策言道:“何不仿照唐王東徵時嚮東海竜王藉魚以解燃眉?”黑竜聞知,復率鮭魚來到烏蘇裏江邊,什爾大如得救,便率部在沿黑竜江、烏蘇裏江一帶定居下來,這些人的後代,便是今天的赫哲人,所以每到白露前後,便有大批的鮭魚來到黑烏兩江。赫哲人稱“大馬魚”為“達烏依瑪哈”,後經演變,就把鮭魚叫做“大麻哈魚”。 | | 亦作calico salmon或dog salmon。
鮭科(Salmonidae)有淡色細點的北太平洋食用魚類,學名為Oncorhynchus keta. 重達3.6公斤(8磅)。在秋季繁殖季節,沿北美育空(Yukon)河洄遊上溯逾3,200公裏(2,000哩)。春季幼魚孵出數星期後即入海。
大麻哈魚是鮭魚的一種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keta),素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著稱於世,歷來被人們視為名貴魚類。我國黑竜江畔盛産大麻哈魚,是“大麻哈魚之鄉”。
大麻哈魚身體長而側扁,吻端突出,形似鳥喙。口大,內生尖銳的齒,是兇猛的食肉魚類。它生在河裏,長在海中,主要棲息在北半球的大洋中,以鄂霍次剋海、白令海等海區最多。它們在海裏生活4年之後,到每年八九月間性成熟時,成群結隊地從外海遊嚮近海,進入江河,涉途幾千裏,溯河而上,回到出生地——黑竜江。
入江後停止攝食,有些大麻哈魚進入烏蘇裏江、呼瑪爾河和鬆花江等黑竜江的清冷支流,以尋找最理想的産卵場所。産卵前,雌魚用腹部和尾鰭清除河底淤泥和雜草,撥動細沙礫石,建築一個卵圓形的産卵床。然後,雌雄魚雙雙婚配産卵。産卵後,經過長途跋涉精疲力竭的親魚,還要守護在卵床邊,直到死亡。100多天後,小魚纔從卵中孵出,來年春天,它們順流而下,又遊嚮大海,然而它們不會忘卻故鄉,一旦性成熟,又會歷經千難萬險,遊回家乡。
大麻哈魚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不僅肉味鮮美,魚子更為名貴。它的魚子比一般魚子大得多,直徑約7毫米,色澤嫣紅透明,宛如琥珀,營養價值極高,是做魚子醬的上好原料。
貝加爾湖中的大麻哈魚數量比較多,捕獲量很大。 | | 大麻哈魚
大麻哈魚別名大麻哈,生殖洄遊性魚類,每年9~10月溯遊至黑竜江、烏蘇裏江等河中産卵,故又名秋鮭。在洄遊過程中,每晝夜可遊30~50千米,並能越過河流中的障礙,順利到達産卵地。每尾懷卵量3000~4000粒。雌魚産卵後死亡,受精卵次年春季孵化。待小魚長到5釐米時開始降河入海,3~5年後達到性成熟。小魚常以兩棲動物及河中的水生昆蟲為食。大麻哈魚是名貴的魚類之一。 | | damahayu
大麻哈魚
Oncorhynchus keta
硬骨魚綱鮭形目(Salmoniformes)鮭科(Salmonidae)麻哈魚屬。又名大馬哈魚。多脂名貴魚類。主要分佈於北太平洋的美國和加拿大沿海,以及白令海、鄂霍次剋海和日本海;還有中國東北境內的各主要河流,如黑竜江(嚮上至呼瑪河)、烏蘇裏江、鬆花江、牡丹江、嫩江下遊、圖們江等。
形態 體長,側扁。頭稍平扁。吻端突出,下斜,生殖時期雄魚吻部微彎。鼻瓣發達。口大。上頜骨後端可伸達眼後緣的後下方。上下頜各有一列銳牙。鰓耙9+15。鰓蓋條13~15。鱗小。側綫鱗132~148。 幽門盲囊165~196。椎骨69~70。體背青褐色,洄遊入江後,漸深暗。生殖期雄魚體側有10~12條深淺不一的橘紅色橫帶。
生物學特性 大麻哈魚為冷水性溯河生殖洄遊魚類。每年以4齡魚(有時5齡)為主的大批生殖魚群經鄂霍次剋海到日本海,而後進入中國東北的各大江河中。最早約於9月上旬到達黑竜江、烏蘇裏江和圖們江,溯江而上,每晝夜進程40公裏左右,於9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到達各江段,尋找適宜的産卵場──水質澄清、pH7.2~7.4、水溫5~10℃、水流緩慢或無流、水深1~3米、江底有砂礫、地下有涌泉和鼕季不結冰(或結有薄冰)的河灣。親魚在此側位遊動,蕩成直徑1米,深約20~30釐米的橢圓形坑窩,以待産卵。如無適宜的産卵場時,便在接近河岸和有涌泉的緩流裏産卵。
入江洄遊的魚群,體長450~800(通常500~600)毫米,體重1.5~6千克,以4齡最多,其餘為3齡或6齡魚。生殖前的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精巢開始鬆軟,卵巢中的卵粒由紅而黃,用手提起魚體,精、卵皆能自行流出。排出的卵粒猶如玉米,沉性,卵徑6.5~7毫米。懷卵量通常為3500~4000粒。進入産卵場的親魚在其蕩成的坑窩內進行排卵受精後,以尾鰭擺動坑窩周圍的砂礫覆蓋受精卵,不久死於産卵場附近。受精卵在水溫8℃時,經60天□出仔魚,3~4周後仔魚開始攝食。又經兩月,江水解凍後稚魚開始降河,魚體生長漸達500~700毫米,在河口作短期停留後進入海洋生活。再經3~5年,群體達到繁殖階段,又回江河中原處進行新一代的生殖洄遊。
大麻哈魚為肉食性魚類。仔、稚魚在河中攝食枝角類、橈足類、小蝦、昆蟲幼蟲和蠕蟲等,在海中則攝食端足類、橈足類、腹足類、多毛類、蟹和小魚(鯡、玉筋魚等)。溯河洄遊時,魚群自入江起至産卵完畢,均不攝食。
大麻哈魚排出的卵常因未能完全被砂礫覆蓋或散於水中等原因而被細鱗魚、茴魚等吞食。在其仔、稚魚降河入海的途中,有時還被秋沙鴨、鷗類和水獺等侵食。
生産和利用 大麻哈魚為北太平洋重要漁業對象,主要生産國為日本、美國、蘇聯和加拿大。在中國,漁汛開始於魚群入江以後,黑竜江的蘿北和呼瑪為主要漁場,烏蘇裏江的撫遠、饒河和虎頭也是重要漁場。大麻哈魚現已列為國傢水産資源繁殖保護對象之一。 每年10月1~20日為禁漁期,以便有足夠數量的親魚進行生殖。
大麻哈魚鮮魚含脂量為10.7%,肉色粉紅、細嫩鮮美。可鮮銷、冰鮮、????漬、腌幹或熏製。卵可製成名貴食品魚子醬。魚皮相當堅韌,適於製革,當地用以製作烏拉靴、皮夾和各種小型日用品。
(王文濱)
| | - n.: salmon, big pacific-salmon, chum salmon, dog salmon, calico salmon
- lat.: oncorhynchus keta
| | 大馬哈魚, 鮭魚, 三文魚, 鮭, 北鱒魚, 大發哈魚, 達發哈魚, 果多魚, 羅鍋魚, 孤東魚, 齊目魚, 奇孟魚, 花斑鱒, 花鱒, 麻哈魚, 馬哈魚, 麻糕魚, 撒蒙魚, 薩門魚 | | | | 捕大麻哈魚 | 大麻哈魚肉 | 銀大麻哈魚 | 大麻哈魚屬 | 秋大麻哈魚 | 紅大麻哈魚 | 馬蘇大麻哈魚 | 駝背大麻哈魚 | 細鱗大麻哈魚 | 大鱗大麻哈魚 | 吉爾大麻哈魚 | 金腹大麻哈魚 | 肯氏大麻哈魚 | 玫瑰大麻哈魚 | 岩目大麻哈魚 | 阿瓜大麻哈魚 | 斑點大麻哈魚 | 阿東紅大麻哈魚 | 剋拉剋大麻哈魚 | 剋勞斯大麻哈魚 | 馬蘇大麻哈魚河 | 銀大麻哈魚銀鮭 | 臺灣馬蘇大麻哈魚 | 石川馬蘇大麻哈魚 | 大口馬蘇大麻哈魚 | 玫瑰馬蘇大麻哈魚 | 馬蘇大麻哈魚病毒 | 亞利桑那大麻哈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