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拉丁學名 otis tarda
俗名:野雁,獨豹,套道格,
英文名:為great bustard
學名為 :otis tard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林奈(carolus linnaeus), 1758
科屬:屬於鶴形目鴇科,iucn等級: 稀有
紅皮書等級:漸危
瀕危原因:棲息地破壞,過度捕獵。 |
|
大型鳥類。為可飛翔的鳥中體型最大者。全長約100釐米。雄鳥頭、頸和前胸青灰色;喉部近白色,細長的纖羽在喉側嚮外突出如須;雌鳥喉部無須。上體餘部大部淡棕色,滿布黑色橫斑;兩翅大部灰白而飛羽黑色。中央尾羽慄棕色,黑斑稀疏,羽端白。下體自胸以下純白色。嘴鉛灰色。腳褐色。
大鴇又稱獨豹或野雁。雌雄羽色非常近似。雄鳥喉部近白色,並生有類似鬍須的纖羽,繁殖期時,喉部轉為橙慄色;上體棕色並雜有黑斑;兩翅灰白色,飛羽黑褐色;下體自前胸以下白色。雌鳥體型較小,喉側不生長鬍須。 |
|
棲息於廣阔的草原、半荒漠地帶及農田草地。大鴇不善飛行,喜在草原上奔馳。主要以嫩緑的野草為食,兼食昆蟲、魚類等。春末夏初繁殖,築巢於草原坡地或崗地,每窩産卵2~3枚,暗緑或暗褐色,具不規則塊斑。雌雄輪流孵卵,孵卵期28~31天。35天左右幼鳥具飛行能力,秋季結群南遷越鼕。
大鴇主要以嫩草為食,秋收季節,有時也成群地飛到農田裏,啄食𠔌粒、大豆及其他農作物。春天,也見有飛到地裏撥食作物苗。春末夏初,分散到草原上開始繁殖。巢很簡陋,在草原上偎一淺窩,內鋪些細軟幹草即成。每窩産卵2-3個,卵較大,平均為74.6x54.6毫米,重100剋以上。雌雄輪換孵卵,此時它們的警惕性很高,一鳥在巢內孵卵,另一鳥作警衛,以防敵害侵襲。草原上有一種鷂,是大鴇的大敵,尤其對幼鳥的威脅更大。 |
|
在新疆、內蒙古、吉林、黑竜江繁殖;黃河中下遊越鼕;偶見於湖北、江西、安徽、福建等處。屬於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
|
它為什麽叫鴇呢?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種鳥,它們成群生活在一起,每群的數量總是七十衹,形成一個小傢族,給它起什麽名子呢?於是乎把它的集群個數聯繫在一起,在鳥字左邊加上一個“七十”字樣,就構成了“鴇”。
從前有過這樣的傳說:鴇鳥衹有雌的而無雄的,它是“萬鳥之妻”。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了,沒有雄鳥怎能傳種接代呢?那麽如何造成這種誤解呢?據為析,很可能由於雌雄的體羽顔色很近似,尤其是在繁殖期時,事實上雌雄是輪換孵卵,但人們總認為巢內孵卵鳥不變,給人們的印象理所當然的是沒有雄鳥。 |
|
鴇類在全世界共有23種,分佈在歐、亞、非、澳四大洲。我國有3種,即小鴇、波斑鴇和大鴇。小鴇分佈在新疆北部、西部和天山;波斑鴇也分佈在新疆兩部天山和北部地區;大鴇則分佈較廣,自內蒙古的呼倫貝爾盟,東北的南部和西南部,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山東,西至甘肅蘭州等地。
這3種鴇鳥,以大鴇的個體最大,體高在60-70釐米,體重10千克上下,有的雄鳥重達15千克。大鴇是我國草原上最大的鳥,也是獵禽中最大的種類,同時是世界上能飛起的最重的鳥類。 |
|
大鴇具有粗壯的腿和健壯的3個腳趾,在草原上行走迅速,能以70千米每小時的速度急馳,就連快馬也很難追得上它。它總是默默無聲地飛來跑去,從來沒有人聽到它的叫聲,它不是不想鳴叫,而因為鴇鳥的鳴聲器官已經退化了,根本不可能再發出聲音來,難怪有人說它是啞巴,果真如此。 |
|
大鴇繁殖期的各種行為活動具有一定的時間分配,其時間預算存在着性別間的差異,同時隨活動空間大小、食物條件以及繁殖階段的不同而變化,在繁殖前期,大鴇的時間預算以取食、休息、行走、觀察為主要行為,雄鴇和雌鴇的這4種行為分別占全部行為的87%和93%;到繁殖後期,雌鴇各種行為的時間和強度發生較大變化。大鴇在取食、休息和炫耀等行為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日節律,取食和炫耀出現兩次高峰,中午大部分時間大鴇處於靜棲休息狀態。 |
|
中文學名: 大鴇
中文目名: 鶴形目
中文科名: 鴇科
中文屬名: 鴇屬
同物異名: Otis tarda Linnaeus, 1758,
中文俗名: 地鵏 老鵏 野雁 獨豹 羊鵏 青鵏 雞鵏 套道格
拉丁文目名: GRUIFORMES
拉丁文科名: Otidae
拉丁文屬名: Otis
拉丁文種名: tard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Great Bustard |
|
大型的陸棲鳥類又名地鵩。雄鳥和雌鳥的體形相差十分懸殊,是現生鳥類中體重差別最大的種類。雄鳥體長為75—105釐米,兩翼展開達2米以上,體重為10—15公斤,體形粗壯,頸長而粗,腿粗而強,腳上有3個粗大的趾,很適於奔走。頭和頸都是灰色,後頸的基部至胸前兩側有寬的棕慄色橫帶,形成半圓的領圈。上體為淡棕色,並具有細的黑色橫斑,形成斑駁的保護色,在沙漠中不易被天敵發現。下體為灰白色,兩翅的覆羽均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形白斑,同黑色的飛羽形成鮮明對比,飛翔時極為醒目。雄鳥下頦的兩側還生有細長而突出的白色羽簇,狀如鬍須,所以被當地牧民稱為羊須鴇。雌鳥體形較小,體長不足50釐米,體重不到4千克,喉側也無鬍須狀物,常被稱為石鴇。 |
|
大鴇在國外主要分佈於歐洲南部、摩洛哥北部、中東、阿富汗北部、中亞、西伯利亞南部、蒙古,往東一直到俄羅斯東部,偶爾也見於印度和日本。大鴇共分化為2個亞種,在我國均有分佈,普通亞種繁殖於黑竜江的齊齊哈爾,吉林的通榆、鎮賚,遼寧西北部,以及內蒙古等地;越鼕於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江西、湖北等省,偶爾也見於福建,此外也有少數種群終年留居在繁殖地。指名亞種繁殖於新疆西部和東部。 |
|
大鴇主要棲息於開闊的平原、幹旱草原、稀樹草原和半荒漠地區,也出現於河流、湖泊沿岸和鄰近的幹濕草地,特別是在鼕季和遷徙季節。受驚時頭下低、弓背,尾羽嚮上展開呈扇狀,雙翅半張開,腕關節嚮下,嘴裏發出“哈哈”的喘氣聲,其目的是想嚇退來犯者,不讓來犯者靠近。如果敵害十分強大,就立即起飛,使之難於接近。由於體重較大,平常起飛時需要在地上小跑幾步,助跑時頭部擡起,嘴嚮前伸水平位,頸稍弓嚮前上方傾斜,雙翅展開,重心前傾,雙腳有節奏地嚮前大步跨出,隨着助跑速度的加快,其煽動雙翅的頻率也加快,直至雙腳離開地面飛起。但在緊急情況時可以直接飛起。飛行時頸、腿伸直,兩翅平展,兩腿嚮後伸直於尾羽的下面,翅膀扇動緩慢而有力,飛行高度不算太高,但飛行能力很強,在遷徙的途中常采用翺翔的方式,所以它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飛行鳥類之一。如果有其他同類進入領地或者爭奪配偶時,雙方就會發生爭鬥,先是緩慢地接近,彼此以頸交握,用胸部互相推擠對抗,如有一方退卻,另一方便緊隨其後,繼續驅趕,直至將其趕出領地。如果雙方勢均力敵,就雙雙將頭低下,靠近地面,雙翅半展,肩部放低,肩羽和覆羽聳立,尾羽上翹,並嚮前立起呈扇狀,露出白色羽毛,彼此靠近之後互相啄咬對方的嘴。
大鴇的食物很雜,主要吃植物的嫩葉、嫩芽、嫩草、種子以及昆蟲、蚱蠓、蛙等動物性食物,特別是象鼻蟲、油菜金花蟲、蝗蟲等農田害蟲,有時也在農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𠔌粒等。覓食的時候頭後部嚮上擡起,嘴尖嚮下,兩眼註視地面,不時地轉動頭部,觀察地面的昆蟲、其他小動物和植物種子等。吃草時常常先用嘴將草咬住,頸嚮後縮,再用力擡頭,將草拔斷,然後吞下。有時伴隨着兩腳嚮前用力蹬地,身體嚮後退,雙翅微展或半展。飲水時身體微蹲或用跗蹠跪於地面,頭部低下,將嘴插入水中,微微張開,然後將頭擡起,嘴尖嚮斜上方,大約呈45度角,同時咽部快速運動,將水咽下,整個過程就象用匙從水中取水一樣。 |
|
大鴇每年3月中旬遷至繁殖地,繁殖期為5—7月。大鴇營巢於草原地面上的天然凹坑內,或是由雌鳥刨挖出一個淺窩。巢內沒有任何內墊物,或僅墊有少許草莖。每窩産卵2—4枚,卵的顔色為青灰色、土黃色或橄欖緑色,上面被有褐色的斑點。孵化期為25—28天,雛鳥為早成性。10中旬它們開始集群遷徙,11月底到達越鼕地點,一直停留到翌年的2月底再返回繁殖地。雌鳥3—4年達到性成熟,雄鳥則要等到5—6歲。
大鴇繁殖期的各種行為活動具有一定的時間分配,其時間預算存在着性別間的差異,同時隨活動空間大小、食物條件以及繁殖階段的不同而變化,在繁殖前期,大鴇的時間預算以取食、休息、行走、觀察為主要行為,雄鴇和雌鴇的這4種行為分別占全部行為的87%和93%;到繁殖後期,雌鴇各種行為的時間和強度發生較大變化。大鴇在取食、休息和炫耀等行為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日節律,取食和炫耀出現兩次高峰,中午大部分時間大鴇處於靜棲休息狀態。
從前有過這樣的傳說:鴇鳥衹有雌的而無雄的,它是“百鳥之妻”。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了,沒有雄鳥怎能傳種接代呢?那麽如何造成這種誤解呢?據為析,很可能由於雌雄的體羽顔色很近似,尤其是在繁殖期時,事實上雌雄是輪換孵卵,但人們總認為巢內孵卵鳥不變,給人們的印象理所當然的是沒有雄鳥。 |
|
大鴇雖然分佈很廣,但在世界範圍內的種群數量都普遍處於下降趨勢,現存的總數估計在29700衹左右,在歐洲和非洲北部的瑞士、蘇格蘭、瑞典、丹麥、荷蘭、法國、希臘、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等國都已經消失了,分佈在東歐各國的也幾近絶滅。大鴇在我國的種群數量曾經是相當豐富的,經常可見到數十衹的大群,但近年來數量已經變得相當稀少,估計目前總數僅有300—400衹。 |
|
它為什麽叫鴇呢?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種鳥,它們成群生活在一起,每群的數量總是七十衹,形成一個小傢族,給它起什麽名子呢?於是乎把它的集群個數聯繫在一起,在鳥字左邊加上一個“七十”字樣,就構成了“鴇”。
另外有一種傳說:在古時科學研究不是很發達時期,人們發現一種鳥衹有雌鳥卻沒有雄鳥。由於總是找不到雄性,所以人們以為該鳥可以與其他所有鳥類交配來繁衍後代。而後人們稱之為“淫鳥”;原因很簡單雄鳥體型甚大,而雌鳥體型甚小,差之甚遠。與古代的研究人員的能力和科學技術發展與封建有關,故古人亦稱妓女為鴇,“媽媽”為老鴇。
把鴇同妓女聯在一起,是起於明朝宋權的《丹丘先生論麯》:“妓女之老者曰鴇。鴇似雁而大,無後趾,虎紋。喜淫而無厭,諸鳥求之即就。”現代文學家聶紺弩《論鴇母》說:“鴇,淫鳥,藉指妓女。” 老鴇是妓院中負責聯結妓女與嫖客的一個中間環節,她的功能是:一是為嫖客推薦妓女;二是管理、教化妓女;三是協調各方面關係。老鴇的目標很直接,一個字表達是錢,二個字表達是銀子。衹要有利益,千萬人,吾往矣,什麽道義、道德、社會良知都不顧了,衹要能讓嫖客拿出錢,什麽方法都可以使,什麽招數都可以用。
漢字的創造,是很有講究的,必以實際觀察為基礎,並非想當然。先看“雉”字,雉是隹旁從矢,矢以音符,指雉字發音如矢,但還有深一層的含意。因為雉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野鳥,短距離的一飛一停,有利於它的躲藏。躲在草叢中,就不易被發現,你走近搜尋它,它又突然起飛,像捉迷藏。因為它的飛行距離約一箭(矢)之遙,故名雉。
據雉的造字手法,可以推知,鴇的左半從“匕”加“十”,也應該是有所指的,即與所謂喜淫有聯繫。《說文》對此沒有說明,在《六書正偽》中說左上半的“匕”是“比之省也。從十,十,相比”。這個解釋是一種避諱,說白了,匕是雌性生殖器的符號,十是雄性的符號,“匕”加“十”也就是交配的意思。古代草原上棲息的雉、雁和鴇都很多,它們到發情時都有交配行為,但因為衹有鴇的身軀肥大,最不善飛,故人們容易觀察到鴇的交配情況,留下鴇喜歡交配的印象,故創造了這個字。 |
|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VU A2c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
|
棲息地破壞:草原過度開墾和過度放牧,使大鴇喪失適宜的棲息地。農業機械和農藥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脅繁殖期的大鴇、鴇卵及幼鴇。人類各項生産活動幹擾,間接影響鴇的繁殖。在草原及農田附近架設電力綫使大鴇經常撞綫死亡。
過度捕獵:從目前看,偷獵大鴇的問題還是無法排除的。對大鴇威脅較大的,是關中民俗——“細狗攆兔”。
種內生物學特點:由於大鴇營巢於地面,卵極易受到人和其大鴇它動物的破壞,因此增加了卵的巢內損失,引起數量減少。
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中醫傳統理論認為大鴇去毛及內臟、煉油脂,補腎壯陽,解毒益氣、潤澤肌膚。因此被利用。
大鴇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有草原的過度開墾和過度放牧使它們喪失了適宜的棲息地;農業機械和農藥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脅繁殖的雌鳥、卵和幼雛;人類各項生産活動的幹擾間接影響大鴇的繁殖;草原及農田附近架設的電力綫以及偷獵等等。努力消除這些不利因素,使這一珍稀瀕危鳥類得以恢復和發展,仍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
|
保護措施: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保護的認識。限製産區的農牧業生産,減少人類活動的幹擾。限製農業機械和殺蟲劑的使用。在電力綫附近作明顯標志,避免其撞綫死亡。
就地保護:建立保護區。
遷地保護:建立人工飼養場,有計劃的將放養成活的放歸自然。 |
|
dabao
大鴇
Otis tarda;great bustard
鶴形目鴇科鴇屬的1 (見圖大鴇外形)。又名地□。分佈於古北界和東洋界的部分地區。中國有 2亞種:分佈於新疆的指名亞種 (Otist.tarda)與在東北和內蒙古草原繁殖的普通亞種 (O.t.dybowskii)。後者遷徙時遍及中國東部地區,少數在華中一帶越鼕。
體形略似鴕鳥,但能飛翔,體重可達18千克,為世界上能飛翔鳥類中最重的一種;上體棕色,雜以黑色蟲紋斑;翅灰白,飛羽黑色;頭頸和前胸深灰,頭頸部滿被細長的毛狀纖羽,在喉側尤為發達,突出如須;下體大致近於白色;腿長而粗壯,僅具前3個腳趾,趾爪形扁似指甲;嘴色鉛黑,腳和趾暗黑色;具有喉囊,雄鳥的喉囊在發情期甚為發育,能充氣鼓起,露出裸皮。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鳥體型較小,喉側無須。
棲息於開闊的草原和半荒漠草原,體色適於隱蔽,危急時蟄伏草叢中以逃避敵害,以快速奔走為主,亦能作低而緩慢的飛翔。以植物嫩葉和種子、蜥蜴、蛙、小魚以及其他小動物為食,尤其嗜食蝗蟲。在繁殖期,雄鳥有復雜的求偶炫耀,一般是站在高地上嚮數衹雌鳥展示羽飾,將翅和肩羽嚮前倒翻並轉動,尾羽高竪,露出鮮白色的尾下覆羽,同時嚮喉囊內大量吸氣,使整個鳥體外觀似球。每次炫耀可持續3~4分鐘。築巢全由雌鳥擔任,在地面挖一淺穴,墊上草莖。每窩産卵2~3枚。卵橄欖緑或暗灰褐色,布有紫灰色與褐色條紋和斑點。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0餘天。雛鳥被有帶暗斑的沙土色絨羽,出殼後不久即可離巢。在非繁殖期成小群活動。
大鴇由於體型大,肉和羽的經濟價值高,過去一直是狩獵對象,因而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在一些國傢或地區已經絶跡或成為瀕危種。
(鄭光美)
|
|
- n.: bust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