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健康 : 中草藥 : 動物 : 水産 : 中醫藥 : 中藥材 : 中藥飲片 > 大風子
目錄
常緑喬木﹐果實象球﹐種子卵形 Evergreen trees, fruit such as balls, oval seeds
  常緑喬木,果實象球,種子卵形。種子榨的油叫大風子油。中醫用其種子或油為祛風殺蟲藥,性熱,有毒,主治麻風、惡瘡、疥癬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大風子》:“今海南諸番國皆有之,按 周達觀 《真臘記》雲:‘大風乃大樹之子,狀如椰子而圓,其中有核數十枚,大如雷丸子,中有仁白色,久則黃而油,不堪入藥。’”
No. 2
  大風子
  semen hydnocarpi hainanensis
  (英)hainan chaulmoogra seed
  來源 為大風子科植物海南大風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 的種子。
  植物形態 喬木。葉互生,葉片薄革質,長橢圓形,具側脈7~8對,細脈網狀,兩面均凸出。花單性異株;總狀花序腋生;雄花密集,萼片4,花瓣4,腎狀卵形,邊緣具睫毛;雄蕊多數,花絲粗厚;雌花較雄花稍大,退化雄蕊多數,子房卵圓形,密生黃色茸毛,1室,有5側膜胎座,幾無花柱,柱頭3。漿果球形,密被褐色毛,1室,有5側膜胎座,幾無花柱,柱頭3。漿果球形,密被褐色柔毛。種子30~40,略呈三角形。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於山地疏林的半蔭處及山地石灰岩林中。産於海南及廣西。
  采製 夏季采取成熟果實,取出種子曬幹,去油。
  性狀 種子略呈四面體,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長1~2cm,寬0.5~1cm。表面灰黃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數隆起的縱脈紋,種臍位於種子的一端。種皮硬而脆,易碎。種仁不規則長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細皺紋;胚乳黑棕色,子葉心髒形稍尖,色較淺。
  化學成分 種仁含油,主要成分為大風子油酸(chaulmoogric acid)。
  性味 性熱,味辛。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種子有毒。人食後常引起頭暈、頭痛、胸痛、噎感、周身不適、失眠、食欲不振、腹痛及全身發熱,對腎髒也有刺激性。
  功能主治 祛風,攻毒,殺蟲。用於麻風、疥癬。
  【別名】麻風子
  【來源】大風子大風子屬植物大風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us pierre ex laness.和海南大風子h. hainanensis (merr.) sleum.,以種子入藥。夏季采成熟果實,取其種子洗淨,曬幹。
  【製法】 大風子霜:取淨大風子,去殼,碾碎,用吸油紙包裹,炕熱或蒸熱後,壓榨去油,再研粉即得,可供內服。
  【性味歸經】辛,熱,有毒。
  【功能主治】祛風,功毒,殺蟲。用於麻風;外用治疥、癬。
  【用法用量】 0.5~1錢。大風子霜多入丸、散劑用;外用大風子適量,研爛搽,或燒存性麻油調搽。亦可榨取大風子油搽患處。
  【備註】 1)本品有毒,內服、外用常緻惡心,嘔吐,胸腹疼痛,嚴重者可出現溶血,腎炎,肝脂肪變性等病變。解救方法:洗胃,導瀉,服活性炭。胸腹疼痛,可用鎮痛劑,溶血可口服硫酸低鐵及註射卡古地鐵,必要時輸血。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大風子
  (《本草衍義補遺》)
  【異名】大楓子(《品匯精要》)。
  【來源】為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的成熟種子。
  【植物形態】大風子
  常緑喬木。單葉互生;革質;葉柄長1.2~1.5釐米;葉片綫狀披針形,長10~30釐米,寬3~7釐米,先端尖,基部鈍圓形,全緣,上面暗緑色,下面黃緑色,側脈8~10對。花雜性或單性,1至數朵簇生;花梗被短柔毛;雄花萼片5,卵形,基部稍聯合,兩面被長柔毛;花瓣5,卵形,紅色或粉紅色;退化雄蕊磷片狀,綫形,着生於瓣上,內部邊緣被睫毛,近先端部被柔毛;雄蕊5,花藥外嚮,長圓形,花絲基部粗厚;退化子房圓柱狀,被長硬毛;雌花的花萼、花瓣均與雄花相同;退化雄蕊成一紡錘狀體;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長硬毛,1室,具5側膜胎座,胚珠多數,花柱粗短,被柔毛,柱頭5裂,反捲。漿果球形,直徑6~8釐米,果皮堅硬。種子30~40粒,略呈多角體,外種皮角質;胚乳豐富。花期1~3月。
  分佈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及東南亞其他地區。我國分佈雲南地區,臺灣、廣西有栽培。
  本植物種仁的脂肪油(大風子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4~6月采摘成熱果實,除去果皮,取出種子,曬幹。
  【藥材】乾燥的成熱種子,呈不規則的卵圓形,或多面形,稍有鈍棱,長約1~2.5釐米,直徑約1~2釐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細紋,較小的一端有明顯的溝紋。種皮厚而堅硬,厚約1.5~2毫米,內表面光滑,淺黃色或黃棕色,種仁與皮分離,種仁兩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層紅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氣微,味淡。以個大、種仁飽滿、色白、油性足者為佳。
  主産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地。也産我國雲南、臺灣、廣西等地區。
  【炮製】大風子:揀淨雜質,篩去灰土,用時搗碎,或除去種皮,取淨仁。大風子霜:取大風子淨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紙多層包裹,壓榨,去盡油,研細過篩。
  【性味】辛,熱,有毒。
  ①《綱目》:"辛,熱,有毒。"
  ②《本草原始》:"味甘,熱。"
  ③《玉楸藥解》:"味苦,微熱。"
  【歸經】入肝、脾、腎經。
  ①《玉楸藥解》:"入足厥陰肝經。"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⑧《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
  【功用主治】祛風燥濕,攻毒殺蟲。治麻風,疥癬,楊梅瘡。
  ①《綱目》:"主風癬疥癩,楊梅諸瘡,攻毒殺蟲。"
  ②《醫林纂要》:"行痰,殺蟲,劫毒。用霜,亦可劫頑痰,行積水。"
  ③《國藥的藥理學》:"治象皮病。"
  【用法與用量】外用: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敷。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劑。
  【宜忌】內服宜慎。陰虛血熱者忌服。
  【選方】①治大瘋眉目遍身穢爛者:大楓子肉三十兩,防風、川芎各十兩,蟬殼、羌活、細辛、首烏、獨活、苦參、當歸、牛膝、全蝎、黃芪、薄荷各二兩,白芷、狗脊、牛黃、血竭各五錢。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茶下,空心服,日進三次。(《解圍元藪》大風丸)
  ②治大風瘡裂:大風子燒存性,和麻油、輕粉研塗,仍以殼煎湯洗之。又治楊梅惡瘡。(《嶺南衛生方》)
  ③治一切瘡疥膿腫等瘡:大楓子肉;白礬(枯)各二兩,真輕粉一兩,為末。將柏油六兩和勻塗之。(《癘瘍機要》大楓子膏)
  ④治癬癢各瘡:大楓子肉三錢,土硫黃二錢,枯礬一錢,明雄黃二錢。共為末,燈油調搽,(《血證論》大楓丹)
  ⑤治風刺亦鼻:大風子仁、木鱉子仁、輕粉、硫黃為末,夜夜水調塗之。(《綱目》)
  ⑥治手背皴裂:大風子搗泥塗之。(《壽域神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麻風
  大楓子仁歷來是治療瘤型麻風的有效藥物,但由於辛、熱、有毒,故臨床上單獨用大楓子仁以治療麻風者殊鮮。通常製成復方丸劑,如江蘇地區所用的麻風丸,浙江地區的掃風丸,廣東地區的脾經丸、癘風丸、防風通經丸等,均有一定療效。
  ②治療蕁麻疹
  大楓子1兩,大蒜5錢,搗爛,加水100毫升,煮沸約5分鐘,塗搽患部。治療50例,多數外搽1次即見效。
  ③治療酒渣鼻
  大楓子肉、鬍桃肉、水銀、茶葉各等分。先將茶葉與水銀研合,大楓子肉與鬍桃肉研碎,然後將4藥混合研細,用麻油拌成糊狀外用。每晨擦1次,治療6例皆愈。但對汞劑有過敏史者忌用。用藥量宜少,多則引起皮炎,如已形成皮炎則應停藥,用2%硼酸水冷濕敷,內服維生素b、c,註射鈣劑,皮炎愈後仍可繼續治療,但藥量應再減少。
No. 3
  大風子
  (《本草衍義補遺》)
  【異名】大楓子(《品匯精要》)。
  【來源】為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的成熟種子。
  【植物形態】大風子
  常緑喬木。單葉互生;革質;葉柄長1.2~1.5釐米;葉片綫狀披針形,長10~30釐米,寬3~7釐米,先端尖,基部鈍圓形,全緣,上面暗緑色,下面黃緑色,側脈8~10對。花雜性或單性,1至數朵簇生;花梗被短柔毛;雄花萼片5,卵形,基部稍聯合,兩面被長柔毛;花瓣5,卵形,紅色或粉紅色;退化雄蕊磷片狀,綫形,着生於瓣上,內部邊緣被睫毛,近先端部被柔毛;雄蕊5,花藥外嚮,長圓形,花絲基部粗厚;退化子房圓柱狀,被長硬毛;雌花的花萼、花瓣均與雄花相同;退化雄蕊成一紡錘狀體;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長硬毛,1室,具5側膜胎座,胚珠多數,花柱粗短,被柔毛,柱頭5裂,反捲。漿果球形,直徑6~8釐米,果皮堅硬。種子30~40粒,略呈多角體,外種皮角質;胚乳豐富。花期1~3月。
  分佈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及東南亞其他地區。我國分佈雲南地區,臺灣、廣西有栽培。
  本植物種仁的脂肪油(大風子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4~6月采摘成熱果實,除去果皮,取出種子,曬幹。
  【藥材】乾燥的成熱種子,呈不規則的卵圓形,或多面形,稍有鈍棱,長約1~2.5釐米,直徑約1~2釐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細紋,較小的一端有明顯的溝紋。種皮厚而堅硬,厚約1.5~2毫米,內表面光滑,淺黃色或黃棕色,種仁與皮分離,種仁兩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層紅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氣微,味淡。以個大、種仁飽滿、色白、油性足者為佳。
  主産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地。也産我國雲南、臺灣、廣西等地區。
  【炮製】大風子:揀淨雜質,篩去灰土,用時搗碎,或除去種皮,取淨仁。大風子霜:取大風子淨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紙多層包裹,壓榨,去盡油,研細過篩。
  【性味】辛,熱,有毒。
  ①《綱目》:"辛,熱,有毒。"
  ②《本草原始》:"味甘,熱。"
  ③《玉楸藥解》:"味苦,微熱。"
  【歸經】入肝、脾、腎經。
  ①《玉楸藥解》:"入足厥陰肝經。"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⑧《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
  【功用主治】祛風燥濕,攻毒殺蟲。治麻風,疥癬,楊梅瘡。
  ①《綱目》:"主風癬疥癩,楊梅諸瘡,攻毒殺蟲。"
  ②《醫林纂要》:"行痰,殺蟲,劫毒。用霜,亦可劫頑痰,行積水。"
  ③《國藥的藥理學》:"治象皮病。"
  【用法與用量】外用: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敷。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劑。
  【宜忌】內服宜慎。陰虛血熱者忌服。
  【選方】①治大瘋眉目遍身穢爛者:大楓子肉三十兩,防風、川芎各十兩,蟬殼、羌活、細辛、首烏、獨活、苦參、當歸、牛膝、全蝎、黃芪、薄荷各二兩,白芷、狗脊、牛黃、血竭各五錢。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茶下,空心服,日進三次。(《解圍元藪》大風丸)
  ②治大風瘡裂:大風子燒存性,和麻油、輕粉研塗,仍以殼煎湯洗之。又治楊梅惡瘡。(《嶺南衛生方》)
  ③治一切瘡疥膿腫等瘡:大楓子肉;白礬(枯)各二兩,真輕粉一兩,為末。將柏油六兩和勻塗之。(《癘瘍機要》大楓子膏)
  ④治癬癢各瘡:大楓子肉三錢,土硫黃二錢,枯礬一錢,明雄黃二錢。共為末,燈油調搽,(《血證論》大楓丹)
  ⑤治風刺亦鼻:大風子仁、木鱉子仁、輕粉、硫黃為末,夜夜水調塗之。(《綱目》)
  ⑥治手背皴裂:大風子搗泥塗之。(《壽域神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麻風
  大楓子仁歷來是治療瘤型麻風的有效藥物,但由於辛、熱、有毒,故臨床上單獨用大楓子仁以治療麻風者殊鮮。通常製成復方丸劑,如江蘇地區所用的麻風丸,浙江地區的掃風丸,廣東地區的脾經丸、癘風丸、防風通經丸等,均有一定療效。
  ②治療蕁麻疹
  大楓子1兩,大蒜5錢,搗爛,加水100毫升,煮沸約5分鐘,塗搽患部。治療50例,多數外搽1次即見效。
  ③治療酒渣鼻
  大楓子肉、鬍桃肉、水銀、茶葉各等分。先將茶葉與水銀研合,大楓子肉與鬍桃肉研碎,然後將4藥混合研細,用麻油拌成糊狀外用。每晨擦1次,治療6例皆愈。但對汞劑有過敏史者忌用。用藥量宜少,多則引起皮炎,如已形成皮炎則應停藥,用2%硼酸水冷濕敷,內服維生素B、C,註射鈣劑,皮炎愈後仍可繼續治療,但藥量應再減少。
No. 4
  大風子
  Semen Hydnocarpi Hainanensis
  (英)Hainan Chaulmoogra Seed
  來源 為大風子科植物海南大風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 的種子。
  植物形態 喬木。葉互生,葉片薄革質,長橢圓形,具側脈7~8對,細脈網狀,兩面均凸出。花單性異株;總狀花序腋生;雄花密集,萼片4,花瓣4,腎狀卵形,邊緣具睫毛;雄蕊多數,花絲粗厚;雌花較雄花稍大,退化雄蕊多數,子房卵圓形,密生黃色茸毛,1室,有5側膜胎座,幾無花柱,柱頭3。漿果球形,密被褐色毛,1室,有5側膜胎座,幾無花柱,柱頭3。漿果球形,密被褐色柔毛。種子30~40,略呈三角形。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於山地疏林的半蔭處及山地石灰岩林中。産於海南及廣西。
  采製 夏季采取成熟果實,取出種子曬幹,去油。
  性狀 種子略呈四面體,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長1~2cm,寬0.5~1cm。表面灰黃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數隆起的縱脈紋,種臍位於種子的一端。種皮硬而脆,易碎。種仁不規則長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細皺紋;胚乳黑棕色,子葉心髒形稍尖,色較淺。
  化學成分 種仁含油,主要成分為大風子油酸(chaulmoogric acid)。
  性味 性熱,味辛。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種子有毒。人食後常引起頭暈、頭痛、胸痛、噎感、周身不適、失眠、食欲不振、腹痛及全身發熱,對腎髒也有刺激性。
  功能主治 祛風,攻毒,殺蟲。用於麻風、疥癬。
  【別名】麻風子
  【來源】大風子大風子屬植物大風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us Pierre ex Laness.和海南大風子H. hainanensis (Merr.) Sleum.,以種子入藥。夏季采成熟果實,取其種子洗淨,曬幹。
  【製法】 大風子霜:取淨大風子,去殼,碾碎,用吸油紙包裹,炕熱或蒸熱後,壓榨去油,再研粉即得,可供內服。
  【性味歸經】辛,熱,有毒。
  【功能主治】祛風,功毒,殺蟲。用於麻風;外用治疥、癬。
  【用法用量】 0.5~1錢。大風子霜多入丸、散劑用;外用大風子適量,研爛搽,或燒存性麻油調搽。亦可榨取大風子油搽患處。
  【備註】 1)本品有毒,內服、外用常緻惡心,嘔吐,胸腹疼痛,嚴重者可出現溶血,腎炎,肝脂肪變性等病變。解救方法:洗胃,導瀉,服活性炭。胸腹疼痛,可用鎮痛劑,溶血可口服硫酸低鐵及註射卡古地鐵,必要時輸血。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大風子
  (《本草衍義補遺》)
  【異名】大楓子(《品匯精要》)。
  【來源】為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的成熟種子。
  【植物形態】大風子
  常緑喬木。單葉互生;革質;葉柄長1.2~1.5釐米;葉片綫狀披針形,長10~30釐米,寬3~7釐米,先端尖,基部鈍圓形,全緣,上面暗緑色,下面黃緑色,側脈8~10對。花雜性或單性,1至數朵簇生;花梗被短柔毛;雄花萼片5,卵形,基部稍聯合,兩面被長柔毛;花瓣5,卵形,紅色或粉紅色;退化雄蕊磷片狀,綫形,着生於瓣上,內部邊緣被睫毛,近先端部被柔毛;雄蕊5,花藥外嚮,長圓形,花絲基部粗厚;退化子房圓柱狀,被長硬毛;雌花的花萼、花瓣均與雄花相同;退化雄蕊成一紡錘狀體;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長硬毛,1室,具5側膜胎座,胚珠多數,花柱粗短,被柔毛,柱頭5裂,反捲。漿果球形,直徑6~8釐米,果皮堅硬。種子30~40粒,略呈多角體,外種皮角質;胚乳豐富。花期1~3月。
  分佈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及東南亞其他地區。我國分佈雲南地區,臺灣、廣西有栽培。
  本植物種仁的脂肪油(大風子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4~6月采摘成熱果實,除去果皮,取出種子,曬幹。
  【藥材】乾燥的成熱種子,呈不規則的卵圓形,或多面形,稍有鈍棱,長約1~2.5釐米,直徑約1~2釐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細紋,較小的一端有明顯的溝紋。種皮厚而堅硬,厚約1.5~2毫米,內表面光滑,淺黃色或黃棕色,種仁與皮分離,種仁兩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層紅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氣微,味淡。以個大、種仁飽滿、色白、油性足者為佳。
  主産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地。也産我國雲南、臺灣、廣西等地區。
  【炮製】大風子:揀淨雜質,篩去灰土,用時搗碎,或除去種皮,取淨仁。大風子霜:取大風子淨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紙多層包裹,壓榨,去盡油,研細過篩。
  【性味】辛,熱,有毒。
  ①《綱目》:"辛,熱,有毒。"
  ②《本草原始》:"味甘,熱。"
  ③《玉楸藥解》:"味苦,微熱。"
  【歸經】入肝、脾、腎經。
  ①《玉楸藥解》:"入足厥陰肝經。"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⑧《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
  【功用主治】祛風燥濕,攻毒殺蟲。治麻風,疥癬,楊梅瘡。
  ①《綱目》:"主風癬疥癩,楊梅諸瘡,攻毒殺蟲。"
  ②《醫林纂要》:"行痰,殺蟲,劫毒。用霜,亦可劫頑痰,行積水。"
  ③《國藥的藥理學》:"治象皮病。"
  【用法與用量】外用: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敷。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劑。
  【宜忌】內服宜慎。陰虛血熱者忌服。
  【選方】①治大瘋眉目遍身穢爛者:大楓子肉三十兩,防風、川芎各十兩,蟬殼、羌活、細辛、首烏、獨活、苦參、當歸、牛膝、全蝎、黃芪、薄荷各二兩,白芷、狗脊、牛黃、血竭各五錢。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茶下,空心服,日進三次。(《解圍元藪》大風丸)
  ②治大風瘡裂:大風子燒存性,和麻油、輕粉研塗,仍以殼煎湯洗之。又治楊梅惡瘡。(《嶺南衛生方》)
  ③治一切瘡疥膿腫等瘡:大楓子肉;白礬(枯)各二兩,真輕粉一兩,為末。將柏油六兩和勻塗之。(《癘瘍機要》大楓子膏)
  ④治癬癢各瘡:大楓子肉三錢,土硫黃二錢,枯礬一錢,明雄黃二錢。共為末,燈油調搽,(《血證論》大楓丹)
  ⑤治風刺亦鼻:大風子仁、木鱉子仁、輕粉、硫黃為末,夜夜水調塗之。(《綱目》)
  ⑥治手背皴裂:大風子搗泥塗之。(《壽域神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麻風
  大楓子仁歷來是治療瘤型麻風的有效藥物,但由於辛、熱、有毒,故臨床上單獨用大楓子仁以治療麻風者殊鮮。通常製成復方丸劑,如江蘇地區所用的麻風丸,浙江地區的掃風丸,廣東地區的脾經丸、癘風丸、防風通經丸等,均有一定療效。
  ②治療蕁麻疹
  大楓子1兩,大蒜5錢,搗爛,加水100毫升,煮沸約5分鐘,塗搽患部。治療50例,多數外搽1次即見效。
  ③治療酒渣鼻
  大楓子肉、鬍桃肉、水銀、茶葉各等分。先將茶葉與水銀研合,大楓子肉與鬍桃肉研碎,然後將4藥混合研細,用麻油拌成糊狀外用。每晨擦1次,治療6例皆愈。但對汞劑有過敏史者忌用。用藥量宜少,多則引起皮炎,如已形成皮炎則應停藥,用2%硼酸水冷濕敷,內服維生素B、C,註射鈣劑,皮炎愈後仍可繼續治療,但藥量應再減少。
  【不良反應及治療】人應用後亦有産生頭暈、頭痛、胸痛、噎感、周身不適、發熱、軟弱、失眠、食欲不振、腹痛及全身發熱感。還能刺激腎髒,産生蛋白尿及管型。《本草求原》:大楓子,須用紋銀煎三日夜,去其浮油,以殺其毒,否則燥痰而傷血。多服必致失明。《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楓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癥狀:惡心,嘔吐,胸腹痛,嚴重的可出現溶血、腎炎、肝脂肪變性等。解救方法:洗胃,導瀉,服活性炭。對癥治療:胸腹痛可用鎮痛劑;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亞鐵及註射復方卡古地鐵,必要時輸血。
百科大全
  大風子
  semen hydnocarpi
  大風子(semen hydnoearpi)外用藥。出
  《本草衍義補遺》。見《元亨療馬集》。為大風子科植物
  大風子狡對”oca勸usa”the加認萬‘口Pier.的成熟種
  子。X季果實成熟時采摘,取出種子曬幹。研末或炒
  炭用。主産雲南、臺灣、廣西等地。辛,熱;有毒。入
  肝、脾、腎經。功能祛風操濕,解毒殺蟲。主治:①疥
  腳,與木檻皮、輕粉等配伍.製成酒浸液,外塗。②褥
  瘡極癢,與蒼耳子各等份,煎水洗患處。③仔豬濕毒,
  與護甘石、石青、輕粉、冰片等配伍.共為細末,麻
  油調搽,牛、馬3~10:豬.羊0.1一0.5剋。為末衝
  服,外用適t。搗敷或鍛存性研末調敷。本品毒性強.
  內服對,腸有強烈的刺激,易導致嘔吐、腹痛,內服
  宜懊。陰應血熱及孕畜忌用。本品種仁含脂肪油50%,
  其成分為大風子酸和副大風子酸:其他尚含油酸甘油
  脂、軟脂酸甘油始及氮佩酸。對結核桿菌及其他抗酸
  桿菌有抑製作用。水浸液在試管內對奧杜盎氏小芽抱
  腳菌有抑製作用。(白縈優)
英文解釋
  1. :  Chaulmoogratree Seed,  hydnocarpus,  Chaulmoogratree
  2. n.:  chaulmoogra
包含詞
大風子科大風子族大風子油
大風子屬海南大風子大風子油酸
副大風子酸大葉大風子泰國大風子
大風子酸????印度大風子副大風子酸????
副大風子酸酯大風子提取物次大風子油酸
大風子酸乙酯大風子油酸乙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