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大雪素
目錄
No. 1
  大雪素
  大雪素被稱為雲南傳統名品之冠,歷來是滇蘭愛好者收藏栽培、投資經營的重要品種。為給大傢提供進一步認識這一名品的綫索,筆者結合多年來的學習、實踐,也談一點粗淺認識,以供大傢參考。
  一、關於大雪素名稱的演變
  大雪素又叫元旦蘭、大素心、大素馨。十多年前,巍山、南澗、下關、昆明等地愛好者大都叫元旦蘭;鶴慶一帶愛好者大都叫大雪素;洱源地區愛好者大都叫大素心、大素馨。
  在近、現代相當長的時間裏,元旦蘭的叫法更普遍些。如清代同治(公元1862年)進士桂霖就寫過一首名為《元旦蘭》的四言絶句:“一叢相愛邈風塵,瓦鉢清泉供養新。爭似無言空𠔌裏,與它凡卉一般春”。並在詩的附註裏說:“大理産蘭最盛,四時所植,名品各殊。其最佳者為元旦蘭,葉細如韭,花白如玉,屬異品也。得一盆供養案頭,寵之以詩”。一位當時的居京進士,不但知道元旦蘭之名,而且蒔養了一盆,可見它傳播的廣泛。到現代,雲南省出版較早的幾本蘭花專著中也反映出元旦蘭叫法的普遍性。一是雲南農業大學彭增盛、劉兵著,1984年12月出版的《雲南蘭譜》稱元旦蘭,並擬寫了拉丁學名(cymbidium serratum rchb·f·var bellum peng et liu)指出它“名列雲南傢蘭之首位”。二是1990年10月印刷的《雲嶺十素》,也用到元旦蘭名稱。三是郭希儀先生著,l993年5月出版的《中國滇蘭集錦》稱元旦蘭。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始,因該品種亦受到港臺、東南亞華人及日本愛好者喜愛,為出口方便,雲南外貿部門在組織外銷時統一稱為“雲南大雪素”。經十餘年,現各地愛好者已習慣於叫大雪素或簡稱“大素”,而很少叫元旦蘭、大素心、大素馨了。正式發行物上,全稱作大雪素
  這樣“統一”,也許更加模糊了大雪素不同名稱本身即包含着的它“差異性”的某些信息,對我們把大雪素作為一個品係來認識不利。但叫大雪素比叫元旦蘭響亮,又便於與小雪素聯袂相稱,有利於買賣交易,促進蘭經濟發展。
  二、關於大雪素“種”的叫法
  在有關大雪素的話題中,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大雪素不止一個種,我這個種比那個種好”。可這說法卻有問題。
  因為,蘭花的種與品種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蘭種是指春蘭、墨蘭、春劍、建蘭、豆瓣、寒蘭、緑蘭、蓮瓣……每一個蘭種都可能由於自然變異或人工栽培變異而産生衆多的品種。如蓮瓣就有大雪素、小雪素、劍陽蝶、長腳梅、玉兔彩蝶、寶蓮蝶、麗江星蝶、馨海蝶……所以,“大雪素不止一個種”的說法是不對的。大雪素它衹是品種,是屬於蓮瓣這個蘭種裏的一個品種。若從大雪素品係角度來說,正確的叫法應是大雪素不止一個品種,有巍山大雪素、石鼓大雪素、化竜大雪素等。當然,“魏山種”、“石鼓種”、“化竜種”地叫慣了,也難於一時改過來,衹是我們要明白這叫法其實指的是品種。種,它們都是一個,即經瓣。
  提倡規範叫法,減少模糊認識,這既是應該的,也是雲南蘭藝健康、長遠發展所需要的。
  三、關於大雪素的産地
  大雪素的産地,歷來說法頗多,但就目前已掌握的材料,能夠說得較清楚的,暫衹有巍山說。
  第一,它有歷史文獻為依據。明永樂年間(公元1412年),大理名士楊安道所著《南中幽芳錄》(筆者在此以楊雲先生發表的為版本),在其所列38個蘭品中,其中就有對大雪素的明確記載:
  “大雪素,段氏名花。多産於無量山。正月開花,株花二至四朵,葉七,寬四分,長尺餘,如綿綿垂柳,葶淡白如玉,粗如箸,挺拔為上品,荷瓣,潔白如雪,人字肩,寬兩寸,舌淡白如臘而娟秀,花清香。”
  從上述記載的葉、花特徵看,可以相信這裏所指的大雪素即今日種植的大雪素,它主産於今大理州南澗縣南無量山地區。
  第二,它有相似蓮瓣植株和種植歷史為依據。雲南蘭界知名人士左有成、張永良、郭希儀在上世紀90年代初即撰文論述“元旦蘭是巍山寬葉蓮瓣的白花素心蘭”。因為經他們認真觀察比較,産於巍山縣城西30多公裏的五印鄉及與該鄉山水相連地區的寬葉大花蓮瓣蘭(這一地區的蓮瓣,雲南蘭界常叫着“五印草”或巍山寬葉蓮瓣),其葉形、葉質、葉姿、花形與“元旦蘭……別無異樣。加上雲南各縣方志中衹有巍山有元旦蘭的記載……判斷一元旦蘭就起源於巍山。”
  巍山和南澗是兩個相鄰的縣,原南澗是巍山的一個區,《南中幽芳錄)記載大雪素主産於南洞無量山,雖在今巍山五印東南,但畢竟不遠,基本上屬於一個生態圈。所以,大雪素主産並主要馴化於巍山地區既有明以來文獻記載,又有野生蓮瓣實物植株和栽培歷史為依據,是較為可信的。
  但長期以來,還有另外幾種聲音:一是說大雪素産於麗江石鼓鎮;二是說鶴慶産化竜大雪素;三是說大理北部、西北部及與之相交接地區産“緑壯大雪素”。別的,還有其他種種說法,雖都一時難以證實清楚,但從現存實物植株來看,又並非毫無根據,不能立說。
  四、大雪素是一個品係
  長期以來,我們更多的是把大雪素作為一個單一品種來看待。而對它葉形長寬、葉質厚薄、腳殼高低,腳殼寬窄、葉片數量、葉姿麯挺、鱗莖大小、花朵大小、花色白緑、花容端斜、水漬深淺等等差異性卻未予認真對待,更缺乏理論概括。反而以大雪素唇瓣上都有水漬印,就以一句“天下大素是一傢”簡單化地把它當成單一品種。
  然而在民間,大雪素有不同品種的說法卻很普遍,巍山大素、石鼓大素、化竜大素的叫法已流傳多年。買賣中,大傢公認的價格也有差別。古人說:“道是器之道”。蘭藝呢,即“蘭之藝”。民間既已給我們提供了各類型大雪素實物植株和豐富的藝蘭成果,我們沒有理由繼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脫離充滿活力的大衆藝蘭實踐,仍然抱着大雪素是單一品種的陳規俗見不放,而應該樹立起大雪素是由多個品種組成的品係的新觀念,並在理論上盡快給予確立和充分闡述。
  從現流傳的實物植株來看,大雪素品係大概有如下3個主要品種:
  1.巍山大雪素。叢生葉5-7片,長25-60﹎,寬 0.5-1.3cm,v型槽較淺,葉姿弧麯。唇瓣水漬印淺,花大而白。
  2.石鼓大雪素。叢生葉5-8片,長30-75cm,寬0.5-l.4cm,v型槽較深,基部迭合互生處較緊(俗稱腳殼高),葉姿挺勁。唇瓣水漬印較重並有桃腮,花稍緑。
  3.化竜大雪素。叢生葉5-9片,長25-65cm,寬0.5—1.6cm,葉長、寬比例較前兩品種小,基部疊合互生處較寬(俗稱腳殼寬)。葉明顯厚實。成株中,抽心葉時長於其他葉片,且最後長出的2-3片葉,在抽生過程中會出現挺扭現象。假鱗莖回大突出。唇瓣水漬印較重並有桃腮,花略緑且不端正。
  前兩種大素,滇西、滇中和其他地方愛好者廣泛種植,數量多些。後一種主要為鶴慶、昆明等地少數愛好者培養,數量少,流傳還不廣。近年,年長一些的愛好者更喜歡巍山、化竜大素,可能愛其藴含的平和、深厚味兒。年輕的愛好者則更看重石鼓大素,大概喜其顯示的銳氣、嚮上勁兒。
  還應該特別指出的是,上述大雪素品係中的每一個品種,都是由不同的健壯程度植株組成的群體。同一品種,既有壯苗、較壯苗、中等苗、次中等苗,也有較弱苗、弱苗,其葉形長寬等差異是很大的。品種劃分,切不可光以壯弱為標準,而要以如上所述品種的特點為依據。這樣,當我們面對衆多的大雪素植株時,纔不會“亂花漸欲迷人眼”,不知如何去分辨出各品種。尤其是對弱苗,由於品種特點表現不充分,分辨時更要小心,以免還是“鬍子眉毛”一把抓。
  五、大雪素品係的形成
  那麽,大雪素品係是怎樣産生的呢?
  第一,它是雲南長期藝蘭實踐的必然結果。《南中幽芳錄》對大雪素的明確記載,表明它已有590年以上引種歷史。在這漫長的年代裏,大雪素一是可能為滇西不同地方民衆先後引種於不同的自然變異植株。舌水漬印、桃腮挺得較於淨的巍山大素引種較早,馴化時間較長,顯得更熟化。舌水漬印、桃腮較重的石鼓大素和化竜大素引種較晚,馴化時間較短,熟化程度不如前者。既然引種有早、晚,來源於同一自然變異植株的可能性就非常小。相反,選育於數叢矚“下山草”的可能性卻很大,經長期園藝栽培,育成的自然是多個不同的品種。二是大雪素也有可能來源於同一撮自然變異植株,但在引種早期就分植於不同地方了,由於綜合馴化條件的不同,使大雪素的葉、花都産生了差異,而且這種差異經數百年的積纍已到了足以辨別的程度,以至於我們從生物學角度看,也可以把它們認定為不同品種了。
  第二,它是雲南自然環境多樣性必然産生的結果。雲南“一山分四季,十裏不同天”,生態環境的復雜性勢必引起大雪素豐富多彩的變化,在數百年的演變中,形成不同的品種。
  細細觀察,就不難發現:長期種植於巍山、下關、保山、昆明的大雪素主要表現巍山大素特徵,即葉較柔順,花端正;往北,長期種植於鶴慶、麗江、劍川、蘭坪、雲竜、維西這些緯度、海拔相對高,氣溫相對低,晝夜溫差較大地區的大雪素,主要表現為化竜或石鼓大素特徵,即葉雄健或勁挺、花扭。
  第三,它是雲南傳統特色種植必然産生的結果。雲南滇西用黑陶罐、腐質土藝蘭歷史悠久。可以說,大雪素正是這一特色種植法馴化、栽培而來的“滇蘭明珠”!
  然而,同為傳統法藝蘭,不同地方又不盡相同。巍山罐淺,敞口。劍川罐腰鼓形,最粗處在上部。洱源罐員亦腰鼓形,最粗處卻在中部。巍山、下關等地用山基土,洱源用葉子土。這都會使大雪素在傳統栽培法下産生較大變化,日積月纍,葉、花差別逐步明顯,形成不同品種,即巍山及毗鄰種植方法基本相同地區的葉較窄、花白;鶴慶及相近種植方法基本一致地區的葉較肥壯、花緑。
  在觀察大雪素不同品種,分析大雪素品係産生的原因時,我們還應該學習運用生物學知識,例如有關芽變的概念。若上述各端中,大雪素又都可能産生豐富多彩的芽變。或許,它品係中的一些品種,就是芽變育成的。
  六、確立大雪素品係的意義
  大雪素雖是我們長期種植、比較熟悉的傳統名品,但我們對它卻遠未嚼透。有關它的很多問題,還有待廣大愛好者去探求。所以,確立大雪素品係,有着極為積極的意義。
  首先,它有利於形成良好的雲南藝蘭學風。因為在確立大雪素品係過程中,要分辨出每一個品種的差異,就必須對衆多的大雪素植株、花朵進行觀察記錄、分析比較,直至基本弄清楚大雪素品係中是否可能有引種、馴化於不同自然變異植株的品種,若有,有幾個?到底有幾個傳統藝蘭帶來的園藝變型品種?它們各自有哪些特徵?要把這一切逐步搞清楚、弄明白,决非輕而易舉、一蹴而就之事,非經過一番長期堅持、耐心細緻的工作不可。這就有助於剋服雲南蘭花愛好者隊伍中,不少人心浮氣躁、觀察馬虎、不動腦筋、喜歡跟風、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甚至以訛傳訛的不良習慣,逐漸形成科學認真、踏踏實實的藝蘭學風,真正培育起雲南蘭文化。
  第二,它有重大的經濟意義。經過二十年來的努力,雲南蘭界雖然選育出了劍陽蝶、長腳梅、玉兔彩蝶、寶蓮蝶、麗江星蝶、馨海蝶、雲紅荷等等優秀品種,但迄今知名度最高、交易額最大,兌現最容易的仍是大雪素。所以,大雪素在雲南蘭經濟中具有不可替代、舉足輕重的崇高地位。劍陽蝶等優秀品種由於數量有限、價格高,玩得起的人仍是少數,也就是說它衹能滿足少數人欣賞和功利目的的需求,而大雪素的數量多,價格相對低,玩得起的人就多,也就是說它能滿足更多人,甚至普通民衆精神享受和投資經營的需要,成為他們寄情自娛,增加收人、彌補傢用的手段。
  雲南蘭經濟要實現持續穩定發展,必須要有適宜於普及的品牌品種。大雪素,正是符合這一要求的理想品種。樹大雪素品牌,就是樹滇蘭名牌。然而,還大雪素品係中各品種的真實面目,讓它們各有其名,各得其位,就像名牌有了“子妹品牌”一樣,正可以進一步樹立大雪素品牌形象,擴大其影響,讓它在全國、日韓、東南亞叫得更響、知名度更高、種植更廣、交流更多,在雲南蘭經濟中發揮出更大作用,推動滇蘭經濟穩步發展,造福於更多的人!
  七、如何保護和發展大雪素品係
  要樹立起大雪素品牌,就要在保護和發展大雪素品係品種上下功夫。
  第一,認真發掘。筆者在本文中具體談到的巍山大雪素、石鼓大雪素、化竜大雪素是較常見,認可度較高的品種,還有一些種植、流傳於民間的大雪素品種,未被廣大愛好者所知。僅就不時可見的“緑壯大雪素”、“勁挺大雪素”等就遠未衆所周知,更何況,在大雪素的園藝栽培中,仍存在出現各類變異的可能,而為我們提供育成新品種的機會。所以,廣大愛好者在大雪素的搜集、繁殖、交易等各環節中應當有心、睜大眼睛去發現,細緻耐心去選育,滿腔熱忱去推廣,敢做發掘者,爭當宣傳傢。這樣,也才能使大雪素品係不斷豐富,長盛不衰。
  第二,註意選擇。前面已談到,每一個大雪素品種都是由健壯程度不同植株組成的群體,從壯苗到弱苗,其植株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要盡量選擇健壯植株作母株。這樣,才能為繁殖充分體現大雪素各品種優良性狀的植株打下基礎,以保證養植出能夠完美反映大雪素葉、花魅力的叢株,讓更多人為大雪素的風姿所傾倒,參與到大雪素的觀賞、栽培中來。
  第三,適時換種(zhong)。大雪素在同一地方種植的衰退期,雖遠比土豆、包𠔌等農作物要長,但在7—8年後,還是會不同程度表現出生長勢減弱,抗逆性下降。所以,應該註意適時換種。以利用兩地區在氣候、水土等方面的差異,增加內部矛盾,刺激它的生長,保持、提高大雪素生活力,促使諸品種植株都長得茂盛而氣足神定,富有感染力。
  第四,良好栽培。大雪素的栽培,前人已為我們探索了行之有效的方法:盆用黑腰鼓、土采腐慄葉,置於蔭涼處,隨澆於淨水。近年,不少人在腐慄葉中摻入15%左右的紅土粒,使植料營養成分更趨全面,實效不錯。而今,又由於各種鋼、鋁、塑、風扇、加濕設備的普及,更是為我們搭蘭棚,建蘭室,保證通風和空氣濕度,營造適宜於大雪素生長的小環境創造了方便,使不同形式養蘭空間的條件都得到了大大改善,衹要我們註意保持正確心態,剋服一昧追求“發芽多、長得快”,而過分密封升溫、濃肥重藥,拆成單株獨苗繁殖等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忘遵循植物生長自然規律,堅持循序漸進、“以面面通風為第一要義”,種出叢叢葉形寬厚、葉姿良好、花開氣足、魅力無窮的大雪素是完全辦得到的。
  第五,防蟲治病。大雪素最愛得的蟲害是紅蜘蛛。紅蜘蛛很細小,視力正常的人也要細看才能看清。又由於它開始時多生於葉背弧麯處,所以不易發現。紅蜘蛛繁殖極快(據說5天一代),待發現時,葉背經它吸食和排泄物污染後,往往已失緑發灰,還伴有一個個大小不一的黑國斑,使大雪素葉片生理功能和觀賞價值嚴重受損,因而紅蜘蛛是大雪素的最大危害。此蟲往往開春繁衍,乾燥環境中更易蔓延,所以開春到雨季前每兩周要噴殺蟲藥一次,以起到防治的作用。至於病害,大雪素並不易患,衹要環境通風透氣,夏、秋兩季每月噴一至兩次殺菌藥預防即可。
  當然,我們還要註意發掘和發揮大雪素豐富的文化內涵,並讓這一特色文化在促進雲南蘭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健康發展中也發揮出積極作用。
關於大雪素名稱的演變
  大雪素又叫元旦蘭、大素心、大素馨。十多年前,巍山、南澗、下關、昆明等地愛好者大都叫元旦蘭;鶴慶一帶愛好者大都叫大雪素;洱源地區愛好者大都叫大素心、大素馨。
  在近、現代相當長的時間裏,元旦蘭的叫法更普遍些。如清代同治(公元1862年)進士桂霖就寫過一首名為《元旦蘭》的四言絶句:“一叢相愛邈風塵,瓦鉢清泉供養新。爭似無言空𠔌裏,與它凡卉一般春”。並在詩的附註裏說:“大理産蘭最盛,四時所植,名品各殊。其最佳者為元旦蘭,葉細如韭,花白如玉,屬異品也。得一盆供養案頭,寵之以詩”。一位當時的居京進士,不但知道元旦蘭之名,而且蒔養了一盆,可見它傳播的廣泛。到現代,雲南省出版較早的幾本蘭花專著中也反映出元旦蘭叫法的普遍性。一是雲南農業大學彭增盛、劉兵著,1984年12月出版的《雲南蘭譜》稱元旦蘭,並擬寫了拉丁學名(Cymbidium serratum Rchb·F·var bellum Peng et Liu)指出它“名列雲南傢蘭之首位”。二是1990年10月印刷的《雲嶺十素》,也用到元旦蘭名稱。三是郭希儀先生著,l993年5月出版的《中國滇蘭集錦》稱元旦蘭。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始,因該品種亦受到港臺、東南亞華人及日本愛好者喜愛,為出口方便,雲南外貿部門在組織外銷時統一稱為“雲南大雪素”。經十餘年,現各地愛好者已習慣於叫大雪素或簡稱“大素”,而很少叫元旦蘭、大素心、大素馨了。正式發行物上,全稱作大雪素
  這樣“統一”,也許更加模糊了大雪素不同名稱本身即包含着的它“差異性”的某些信息,對我們把大雪素作為一個品係來認識不利。但叫大雪素比叫元旦蘭響亮,又便於與小雪素聯袂相稱,有利於買賣交易,促進蘭經濟發展。
關於大雪素“種”的叫法
  在有關大雪素的話題中,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大雪素不止一個種,我這個種比那個種好”。可這說法卻有問題。
  因為,蘭花的種與品種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蘭種是指春蘭、墨蘭、春劍、建蘭、豆瓣、寒蘭、緑蘭、蓮瓣……每一個蘭種都可能由於自然變異或人工栽培變異而産生衆多的品種。如蓮瓣就有大雪素、小雪素、劍陽蝶、長腳梅、玉兔彩蝶、寶蓮蝶、麗江星蝶、馨海蝶……所以,“大雪素不止一個種”的說法是不對的。大雪素它衹是品種,是屬於蓮瓣這個蘭種裏的一個品種。若從大雪素品係角度來說,正確的叫法應是大雪素不止一個品種,有巍山大雪素、石鼓大雪素、化竜大雪素等。當然,“魏山種”、“石鼓種”、“化竜種”地叫慣了,也難於一時改過來,衹是我們要明白這叫法其實指的是品種。種,它們都是一個,即經瓣。
  提倡規範叫法,減少模糊認識,這既是應該的,也是雲南蘭藝健康、長遠發展所需要的。
關於大雪素的産地
  大雪素的産地,歷來說法頗多,但就目前已掌握的材料,能夠說得較清楚的,暫衹有巍山說。
  第一,它有歷史文獻為依據。明永樂年間(公元1412年),大理名士楊安道所著《南中幽芳錄》(筆者在此以楊雲先生發表的為版本),在其所列38個蘭品中,其中就有對大雪素的明確記載:
  “大雪素,段氏名花。多産於無量山。正月開花,株花二至四朵,葉七,寬四分,長尺餘,如綿綿垂柳,葶淡白如玉,粗如箸,挺拔為上品,荷瓣,潔白如雪,人字肩,寬兩寸,舌淡白如臘而娟秀,花清香。”
  從上述記載的葉、花特徵看,可以相信這裏所指的大雪素即今日種植的大雪素,它主産於今大理州南澗縣南無量山地區。
  第二,它有相似蓮瓣植株和種植歷史為依據。雲南蘭界知名人士左有成、張永良、郭希儀在上世紀90年代初即撰文論述“元旦蘭是巍山寬葉蓮瓣的白花素心蘭”。因為經他們認真觀察比較,産於巍山縣城西30多公裏的五印鄉及與該鄉山水相連地區的寬葉大花蓮瓣蘭(這一地區的蓮瓣,雲南蘭界常叫着“五印草”或巍山寬葉蓮瓣),其葉形、葉質、葉姿、花形與“元旦蘭……別無異樣。加上雲南各縣方志中衹有巍山有元旦蘭的記載……判斷一元旦蘭就起源於巍山。”
  巍山和南澗是兩個相鄰的縣,原南澗是巍山的一個區,《南中幽芳錄)記載大雪素主産於南洞無量山,雖在今巍山五印東南,但畢竟不遠,基本上屬於一個生態圈。所以,大雪素主産並主要馴化於巍山地區既有明以來文獻記載,又有野生蓮瓣實物植株和栽培歷史為依據,是較為可信的。
  但長期以來,還有另外幾種聲音:一是說大雪素産於麗江石鼓鎮;二是說鶴慶産化竜大雪素;三是說大理北部、西北部及與之相交接地區産“緑壯大雪素”。別的,還有其他種種說法,雖都一時難以證實清楚,但從現存實物植株來看,又並非毫無根據,不能立說。
大雪素是一個品係
  長期以來,我們更多的是把大雪素作為一個單一品種來看待。而對它葉形長寬、葉質厚薄、腳殼高低,腳殼寬窄、葉片數量、葉姿麯挺、鱗莖大小、花朵大小、花色白緑、花容端斜、水漬深淺等等差異性卻未予認真對待,更缺乏理論概括。反而以大雪素唇瓣上都有水漬印,就以一句“天下大素是一傢”簡單化地把它當成單一品種。
  然而在民間,大雪素有不同品種的說法卻很普遍,巍山大素、石鼓大素、化竜大素的叫法已流傳多年。買賣中,大傢公認的價格也有差別。古人說:“道是器之道”。蘭藝呢,即“蘭之藝”。民間既已給我們提供了各類型大雪素實物植株和豐富的藝蘭成果,我們沒有理由繼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脫離充滿活力的大衆藝蘭實踐,仍然抱着大雪素是單一品種的陳規俗見不放,而應該樹立起大雪素是由多個品種組成的品係的新觀念,並在理論上盡快給予確立和充分闡述。
  從現流傳的實物植株來看,大雪素品係大概有如下3個主要品種:
  1.巍山大雪素。叢生葉5-7片,長25-60㎝,寬 0.5-1.3cm,V型槽較淺,葉姿弧麯。唇瓣水漬印淺,花大而白。
  2.石鼓大雪素。叢生葉5-8片,長30-75cm,寬0.5-l.4cm,V型槽較深,基部迭合互生處較緊(俗稱腳殼高),葉姿挺勁。唇瓣水漬印較重並有桃腮,花稍緑。
  3.化竜大雪素。叢生葉5-9片,長25-65cm,寬0.5—1.6cm,葉長、寬比例較前兩品種小,基部疊合互生處較寬(俗稱腳殼寬)。葉明顯厚實。成株中,抽心葉時長於其他葉片,且最後長出的2-3片葉,在抽生過程中會出現挺扭現象。假鱗莖回大突出。唇瓣水漬印較重並有桃腮,花略緑且不端正。
  前兩種大素,滇西、滇中和其他地方愛好者廣泛種植,數量多些。後一種主要為鶴慶、昆明等地少數愛好者培養,數量少,流傳還不廣。近年,年長一些的愛好者更喜歡巍山、化竜大素,可能愛其藴含的平和、深厚味兒。年輕的愛好者則更看重石鼓大素,大概喜其顯示的銳氣、嚮上勁兒。
  還應該特別指出的是,上述大雪素品係中的每一個品種,都是由不同的健壯程度植株組成的群體。同一品種,既有壯苗、較壯苗、中等苗、次中等苗,也有較弱苗、弱苗,其葉形長寬等差異是很大的。品種劃分,切不可光以壯弱為標準,而要以如上所述品種的特點為依據。這樣,當我們面對衆多的大雪素植株時,纔不會“亂花漸欲迷人眼”,不知如何去分辨出各品種。尤其是對弱苗,由於品種特點表現不充分,分辨時更要小心,以免還是“鬍子眉毛”一把抓。
大雪素品係的形成
  那麽,大雪素品係是怎樣産生的呢?
  第一,它是雲南長期藝蘭實踐的必然結果。《南中幽芳錄》對大雪素的明確記載,表明它已有590年以上引種歷史。在這漫長的年代裏,大雪素一是可能為滇西不同地方民衆先後引種於不同的自然變異植株。舌水漬印、桃腮挺得較於淨的巍山大素引種較早,馴化時間較長,顯得更熟化。舌水漬印、桃腮較重的石鼓大素和化竜大素引種較晚,馴化時間較短,熟化程度不如前者。既然引種有早、晚,來源於同一自然變異植株的可能性就非常小。相反,選育於數叢矚“下山草”的可能性卻很大,經長期園藝栽培,育成的自然是多個不同的品種。二是大雪素也有可能來源於同一撮自然變異植株,但在引種早期就分植於不同地方了,由於綜合馴化條件的不同,使大雪素的葉、花都産生了差異,而且這種差異經數百年的積纍已到了足以辨別的程度,以至於我們從生物學角度看,也可以把它們認定為不同品種了。
  第二,它是雲南自然環境多樣性必然産生的結果。雲南“一山分四季,十裏不同天”,生態環境的復雜性勢必引起大雪素豐富多彩的變化,在數百年的演變中,形成不同的品種。
  細細觀察,就不難發現:長期種植於巍山、下關、保山、昆明的大雪素主要表現巍山大素特徵,即葉較柔順,花端正;往北,長期種植於鶴慶、麗江、劍川、蘭坪、雲竜、維西這些緯度、海拔相對高,氣溫相對低,晝夜溫差較大地區的大雪素,主要表現為化竜或石鼓大素特徵,即葉雄健或勁挺、花扭。
  第三,它是雲南傳統特色種植必然産生的結果。雲南滇西用黑陶罐、腐質土藝蘭歷史悠久。可以說,大雪素正是這一特色種植法馴化、栽培而來的“滇蘭明珠”!
  然而,同為傳統法藝蘭,不同地方又不盡相同。巍山罐淺,敞口。劍川罐腰鼓形,最粗處在上部。洱源罐員亦腰鼓形,最粗處卻在中部。巍山、下關等地用山基土,洱源用葉子土。這都會使大雪素在傳統栽培法下産生較大變化,日積月纍,葉、花差別逐步明顯,形成不同品種,即巍山及毗鄰種植方法基本相同地區的葉較窄、花白;鶴慶及相近種植方法基本一致地區的葉較肥壯、花緑。
  在觀察大雪素不同品種,分析大雪素品係産生的原因時,我們還應該學習運用生物學知識,例如有關芽變的概念。若上述各端中,大雪素又都可能産生豐富多彩的芽變。或許,它品係中的一些品種,就是芽變育成的。
確立大雪素品係的意義
  大雪素雖是我們長期種植、比較熟悉的傳統名品,但我們對它卻遠未嚼透。有關它的很多問題,還有待廣大愛好者去探求。所以,確立大雪素品係,有着極為積極的意義。
  首先,它有利於形成良好的雲南藝蘭學風。因為在確立大雪素品係過程中,要分辨出每一個品種的差異,就必須對衆多的大雪素植株、花朵進行觀察記錄、分析比較,直至基本弄清楚大雪素品係中是否可能有引種、馴化於不同自然變異植株的品種,若有,有幾個?到底有幾個傳統藝蘭帶來的園藝變型品種?它們各自有哪些特徵?要把這一切逐步搞清楚、弄明白,决非輕而易舉、一蹴而就之事,非經過一番長期堅持、耐心細緻的工作不可。這就有助於剋服雲南蘭花愛好者隊伍中,不少人心浮氣躁、觀察馬虎、不動腦筋、喜歡跟風、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甚至以訛傳訛的不良習慣,逐漸形成科學認真、踏踏實實的藝蘭學風,真正培育起雲南蘭文化。
  第二,它有重大的經濟意義。經過二十年來的努力,雲南蘭界雖然選育出了劍陽蝶、長腳梅、玉兔彩蝶、寶蓮蝶、麗江星蝶、馨海蝶、雲紅荷等等優秀品種,但迄今知名度最高、交易額最大,兌現最容易的仍是大雪素。所以,大雪素在雲南蘭經濟中具有不可替代、舉足輕重的崇高地位。劍陽蝶等優秀品種由於數量有限、價格高,玩得起的人仍是少數,也就是說它衹能滿足少數人欣賞和功利目的的需求,而大雪素的數量多,價格相對低,玩得起的人就多,也就是說它能滿足更多人,甚至普通民衆精神享受和投資經營的需要,成為他們寄情自娛,增加收入、彌補傢用的手段。
  雲南蘭經濟要實現持續穩定發展,必須要有適宜於普及的品牌品種。大雪素,正是符合這一要求的理想品種。樹大雪素品牌,就是樹滇蘭名牌。然而,還大雪素品係中各品種的真實面目,讓它們各有其名,各得其位,就像名牌有了“姊妹品牌”一樣,正可以進一步樹立大雪素品牌形象,擴大其影響,讓它在全國、日韓、東南亞叫得更響、知名度更高、種植更廣、交流更多,在雲南蘭經濟中發揮出更大作用,推動滇蘭經濟穩步發展,造福於更多的人!
如何保護和發展大雪素品係
  要樹立起大雪素品牌,就要在保護和發展大雪素品係品種上下功夫。
  第一,認真發掘。筆者在本文中具體談到的巍山大雪素、石鼓大雪素、化竜大雪素是較常見,認可度較高的品種,還有一些種植、流傳於民間的大雪素品種,未被廣大愛好者所知。僅就不時可見的“緑壯大雪素”、“勁挺大雪素”等就遠未衆所周知,更何況,在大雪素的園藝栽培中,仍存在出現各類變異的可能,而為我們提供育成新品種的機會。所以,廣大愛好者在大雪素的搜集、繁殖、交易等各環節中應當有心、睜大眼睛去發現,細緻耐心去選育,滿腔熱忱去推廣,敢做發掘者,爭當宣傳傢。這樣,也才能使大雪素品係不斷豐富,長盛不衰。
  第二,註意選擇。前面已談到,每一個大雪素品種都是由健壯程度不同植株組成的群體,從壯苗到弱苗,其植株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要盡量選擇健壯植株作母株。這樣,才能為繁殖充分體現大雪素各品種優良性狀的植株打下基礎,以保證養植出能夠完美反映大雪素葉、花魅力的叢株,讓更多人為大雪素的風姿所傾倒,參與到大雪素的觀賞、栽培中來。
  第三,適時換種(zhong)。大雪素在同一地方種植的衰退期,雖遠比土豆、包𠔌等農作物要長,但在7—8年後,還是會不同程度表現出生長勢減弱,抗逆性下降。所以,應該註意適時換種。以利用兩地區在氣候、水土等方面的差異,增加內部矛盾,刺激它的生長,保持、提高大雪素生活力,促使諸品種植株都長得茂盛而氣足神定,富有感染力。
  第四,良好栽培。大雪素的栽培,前人已為我們探索了行之有效的方法:盆用黑腰鼓、土采腐慄葉,置於蔭涼處,隨澆於淨水。近年,不少人在腐慄葉中摻入15%左右的紅土粒,使植料營養成分更趨全面,實效不錯。而今,又由於各種鋼、鋁、塑、風扇、加濕設備的普及,更是為我們搭蘭棚,建蘭室,保證通風和空氣濕度,營造適宜於大雪素生長的小環境創造了方便,使不同形式養蘭空間的條件都得到了大大改善,衹要我們註意保持正確心態,剋服一昧追求“發芽多、長得快”,而過分密封升溫、濃肥重藥,拆成單株獨苗繁殖等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忘遵循植物生長自然規律,堅持循序漸進、“以面面通風為第一要義”,種出叢叢葉形寬厚、葉姿良好、花開氣足、魅力無窮的大雪素是完全辦得到的。
  第五,防蟲治病。大雪素最愛得的蟲害是紅蜘蛛。紅蜘蛛很細小,視力正常的人也要細看才能看清。又由於它開始時多生於葉背弧麯處,所以不易發現。紅蜘蛛繁殖極快(據說5天一代),待發現時,葉背經它吸食和排泄物污染後,往往已失緑發灰,還伴有一個個大小不一的黑國斑,使大雪素葉片生理功能和觀賞價值嚴重受損,因而紅蜘蛛是大雪素的最大危害。此蟲往往開春繁衍,乾燥環境中更易蔓延,所以開春到雨季前每兩周要噴殺蟲藥一次,以起到防治的作用。至於病害,大雪素並不易患,衹要環境通風透氣,夏、秋兩季每月噴一至兩次殺菌藥預防即可。
  當然,我們還要註意發掘和發揮大雪素豐富的文化內涵,並讓這一特色文化在促進雲南蘭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健康發展中也發揮出積極作用。
包含詞
白稈大雪素緑稈大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