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 : 海洋科學 > 大陸邊緣
目錄
No. 1
  大陸塊與深海盆地之間的過渡地帶。主要由大陸架和大陸坡組成。
被動大陸邊緣
  由於大洋岩石圈的擴張而造成的由拉伸斷裂所控製的寬闊的大陸邊緣,又稱穩定大陸邊緣。其鄰接的大陸和洋盆屬同一板塊,由大陸架﹑大陸坡和陸隆所構成。無海溝發育。它在大西洋周圍最先被詳細研究,故又稱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地貌上它以具有較寬的大陸架為特徵﹐大陸架寬30~300公裏﹐與大陸坡之間坡度轉折點在極區深達600米,在赤道不超過100米﹐大陸坡坡度為0.2°~0.04°,其下為坡度略小於0.01°的寬80~500公裏的陸隆。大陸架實際上是非常厚的巨大沉積體的表面,它們形成於穩定持續的沉降構造環境中,而且極少經受變形。大陸坡的坡腳沉積層厚達5公裏,這是由於大陸坡的基底沉降,沉積物填入所形成的。大陸坡上分佈有很多海底峽𠔌,它們把大陸坡的沉積物輸至陸隆和深海盆地。陸隆主要由濁流和等深流的沉積楔所構成。被動型大陸邊緣是最初大陸裂𠔌的所在地,因此有一係列階梯狀正斷層和地塹地壘等伸展構造發育在沉積物和基底中。這種大陸邊緣常常切斷鄰近的大陸上的較老的構造。主要分佈在大西洋西側﹑印度洋西北側﹑澳大利亞周圍﹑南極洲周圍,白令海阿拉斯加大陸邊緣﹑鄂霍茨剋海的西伯利亞大陸邊緣﹑日本海的西伯利亞和朝鮮大陸邊緣﹑東海和南海的中國大陸邊緣
活動大陸邊緣
  也稱太平洋型大陸邊緣、主動大陸邊緣、彙聚大陸邊緣等。其陸架狹窄,陸坡較陡,陸隆被深邃的海溝所取代。地形復雜,高差懸殊。與被動大陸邊緣位於漂移着的大陸的後緣相反,活動大陸邊緣是漂移大陸的前緣,屬於板塊俯衝邊界,地震、火山活動頻繁,構造運動強烈。主要分佈在太平洋周緣、印度洋東北緣等地。它在太平洋周圍表現最為顯着,故又稱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大陸架比較狹窄,一般寬僅幾十公裏。海溝的兩坡很陡,坡度達5°~10°,其中堆積着濁積物﹑硅質沉積﹑火山碎屑和滑塌堆積。由於大洋板塊在海底處的俯衝作用,海溝及其附近的沉積物受到“鏟颳”,而強烈變形,形成疊瓦狀逆掩斷層和混雜堆積。海溝和與其伴生的島弧或山弧所構成的溝弧係也是大洋板塊嚮大陸板塊俯衝的産物。主動型大陸邊緣集中了地球的最主要的地震活動,地震震源帶勾畫出了板塊俯衝的三維空間産狀(見貝尼奧夫帶)。活動大陸邊緣與相鄰陸地上的構造帶相平行,可進一步分為:①安第斯型大陸邊緣,由海溝火山島弧的大陸架和大陸坡構成;②島弧型大陸邊緣,由海溝與火山島弧的大陸架和陸坡構成;③科迪勒拉型大陸邊緣,後期具有平行海岸的轉換斷層。
  俯衝作用既形成海溝,也形成與海溝共軛的火山弧(如包括與火山岩同源的侵入岩,也叫岩漿弧),統稱弧溝係。火山弧可以是島弧,有邊緣海與大陸隔開,構成海溝-島弧-弧後盆地;也可以是陸弧(陸緣弧),呈陸緣山係形式,缺失邊緣海,也稱安第斯型大陸邊緣。邊緣海弧後盆地為大洋中脊以外次一級的洋殼生長和擴張帶,弧後盆地陸側可視為次一級的被動大陸邊緣,如南海、日本海靠大陸一側。因此,活動大陸邊緣不僅有擠壓構造,也包含引張構造和被動大陸邊緣的要素。
  活動大陸邊緣是地球上構造運動最活躍的地帶,有最強烈的地震、火山活動和區域變質作用,也是地球上地形高差最大的地帶,熱流值變化最急劇的地帶,和最顯著的負重力異常帶。通常認為,板塊俯衝作用是造成這些特徵和導致海溝、山係、弧後盆地發育的統一的深部根源(圖2)。
  近年來的研究進一步表明,活動大陸邊緣和俯衝帶形式繁多,十分復雜。俯衝帶有陡有緩,深淺不一;俯衝速度有快有慢;大洋板塊可以俯衝於大陸地殼之下,也可以俯衝於過渡型地殼之下;上覆板塊前緣有的因大洋沉積物的颳削添加而增生,有的則遭受俯衝作用的磨蝕而破壞;在那裏,有的表現為擠壓擡升,有的表現為引張陷落。日本的上田誠也將俯衝方式劃分為智利型(高應力型)和馬裏亞納型(低應力型)。前者俯衝帶平緩,上覆板塊與俯衝板塊之間耦合緊密,大地震常見,弧後區以擠壓應力占優勢;後者俯衝帶陡傾,板塊之間耦合不緊,大地震少見,有活躍的弧後擴張作用。另一些學者則提出了增生型和非增生型,壓性和張性彙聚邊緣的概念。這些類型的劃分,反映了人們已經認識到俯衝帶具有多種結構和形成機製。但對於這種復雜性的本質、弧後擴張的機理以及岩漿活動的起源等問題,仍在繼續探討中。
轉換型大陸邊緣
  有的學者還劃分出轉換型(或剪切型)大陸邊緣,其形成與沿轉換斷層的走嚮滑動有關。這種邊緣可以是被動的,其陸架狹窄,如幾內亞灣北緣;也可以是活動的,以淺源地震為標志,常構成海脊與盆地間列的大陸邊緣地,如加利福尼亞沿岸。
演化階段
  大陸邊緣的演化可分為幼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三個階段。幼年期相當於沉積甚薄的新生大陸邊緣。成年期為沉積巨厚、發育成熟的被動大陸邊緣。至老年期,在俯衝作用下形成海溝,沉積層遭受褶皺、逆掩和疊覆,顯示被動大陸邊緣轉化為活動大陸邊緣。隨着大洋關閉、大陸碰撞,老年期大陸邊緣將留存於陸內。許多學者將大陸邊緣類比於現代地槽,將板塊俯衝和碰撞當作造山作用的動力。這樣,大多數地槽褶皺山係可能由擠壓變形的古大陸邊緣沉積物構成。
研究意義
  通過大陸邊緣的沉積作用、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構造擠壓等,大陸地殼逐漸增長。大陸邊緣是各種地質作用最活躍的場所,也是聯繫大陸地質和大洋地質的重要環節。大陸邊緣的研究,可以為大陸和洋盆的形成與演化提供大量信息,在海洋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占有突出地位。大陸邊緣(尤其是被動大陸邊緣)又是全球最重要的沉積物聚集區,沉積量占海洋沉積物總量一半以上,富含油氣等礦産資源。巨大的經濟價值也加快了大陸邊緣研究的步伐。
百科辭典
  dalu bianyuan
  大陸邊緣
  continental margin
    大陸與深海洋盆之間的過渡地帶,即厚而輕的陸殼與薄而重的洋殼之間的接觸地帶,又稱大洋邊緣。位於濱岸地帶與深洋底之間,與大陸、洋盆組成地球上一級構造地貌單位。
    組成單元 狹義大陸邊緣主要指淹於海水下的大陸延續部分,即大陸架和大陸坡。常用的廣義大陸邊緣還包括大陸隆、海溝等(圖1大陸邊緣的組成單元)。
    大陸架 環繞大陸的淺海地帶,又稱陸架、陸棚和大陸淺灘。其範圍自海岸綫(見海岸帶)(多指低潮綫)至海底坡度急劇增加的陸架坡折處。陸架坡折的水深變化在20~550米之間,平均約130米。也曾有人將200米等深綫當作陸架的下限。陸架的平均坡度0°07′。陸架地形比較平坦,也有丘陵、盆地或𠔌地(高緯地帶為冰川槽𠔌),起伏在20米左右。少數陸架屬侵蝕類型,基岩裸露;多數陸架屬沉積類型,主要為斑狀分佈的砂、粉砂和泥所覆。幾乎所有大陸岸外均有陸架發育,但其寬度相差懸殊。有的陸架極窄,如太平洋東緣,而巴倫支海陸架寬達1300公裏。渤海和黃海完全屬於陸架,東海與南海的陸架也相當寬廣(圖2 東海大陸架地貌圖)。全球陸架平均寬75公裏,總面積2710萬平方公裏,占全球面積5.3%。
    大陸架是相鄰大陸嚮海下的自然延伸。陸架區廣布形成於冰期低海面時海岸環境的砂質沉積物,許多陸架上還發現有屬於潮間帶和淡水的泥炭、生物,以及古河𠔌、堡島和階地等,表明陸架在不久前尚屬海岸平原。塑造陸架地形的因素衆多,除海面升降外,還受到波浪潮流運動、河流、冰川等侵蝕和沉積作用,生物活動和骨骼堆積,構造運動以及沉積負載引起的均衡沉降等影響。在不同地區可以有不同的主導因素。鑒於陸架坡折的平均水深十分接近於冰川極盛期的低海面,故一些學者認為大部分陸架和陸架坡折的形成,與第四紀海面升降過程中的侵蝕堆積作用有關。大陸架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砂礦等資源,其主權屬所鄰海域的國傢所有。
    大陸坡 從大陸架外緣較陡處下降到深海底的斜坡,又稱陸坡。它是圍繞大陸地塊,全球最綿長、宏偉的崖壁。大陸坡上界水深多在100~200米之間,下界約在1500~3500米處,在一些海溝地帶陸坡延至更深處。大陸坡坡度多為3°~6°,1800米深度以上的平均坡度為4°17′。太平洋陸坡平均坡度 5°20′,大西洋陸坡平均坡度為3°05′,印度洋陸坡平均坡度2°55′。大型三角洲外側的坡度最小,平均僅1.3°。珊瑚礁島外緣的陸坡最陡,最大坡度可達45°。大陸坡可以是單一斜坡,或臺階狀斜坡,也有的坡形崎嶇。大陸坡底質以泥為主,有少量砂礫和生物碎屑。大陸坡基底為變薄的大陸型地殼。有的陸坡在沉積作用下逐漸嚮洋推進,可形成緩斜的前展堆積型陸坡。有的陸坡沉積作用微弱,濁流和滑塌等侵蝕作用導致基岩裸露,地形復雜,則成為侵蝕型陸坡。還有的陸坡侵蝕堆積的改造作用較弱,斷裂作用控製了陸坡地形,多見岩階、陡崖,則屬於斷層型陸坡或斷塊型陸坡。與珊瑚礁生長有關的可形成陡峭的礁型陸坡。陸坡寬度約自20~100公裏以上,總面積計2870萬平方公裏,占全球面積的 5.6%。東海大陸坡見於衝繩海槽東、西側斜坡,南海海盆周緣也有陸坡發育。
    大陸隆 位於大陸坡與深海平原之間由沉積物組成的巨大緩坡,又稱大陸基、大陸裙和大陸麓。常由許多海底扇連接而成。大陸隆一詞是由美國B.C.希曾等1959年研究北大西洋海底地形時首次提出,並把它當作大陸邊緣的組成單元之一。大陸隆坡度約自1:50~1:700,上部稍陡,下部較緩,平均坡度1:300。水深在1500~5000米之間。除了被海底𠔌地切割之處及少數海山外,地形起
英文解釋
  1. :  continental margin,  continental edge,  continental fringe,  continental borderland
相關詞
海洋地理地貌學地質學百科辭典
包含詞
大陸邊緣區大陸邊緣弧大陸邊緣地
活動大陸邊緣被動大陸邊緣主動大陸邊緣
濱大陸邊緣活化帶安第斯型大陸邊緣活動大陸邊緣盆地
被動大陸邊緣盆地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大西洋型大陸邊緣
大陸邊緣伸嚮大陸的大陸邊緣弧火成岩組合西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
火山型被動大陸邊緣非火山型被動大陸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