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銀魚科)
【地方名】麵條魚、面丈魚、泥魚。
【形態特徵】個體小,常見個體體長為15釐米左右。體細長。頭部上下扁平。吻尖,呈三角形。下頜長於上頜。背鰭起點至尾鰭基部的距離大於至胸鰭基部。體透明。兩側腹面各有一行黑色色素點、性成熟時雄魚臀鰭成扇形,基部有一列鱗片,胸鰭大而尖。
【産地、産季】在海水淡水中都有,分佈自山東至浙江沿海和江河中下遊及附屬湖泊中。
【經濟價值】大銀魚是肉食性魚類,也是銀魚中個體最大者,在國內外市場上都受歡迎。
大銀魚英文名為silver fish。出口輸往國別:日本。出口口岸:山東、遼寧、江蘇、浙江。
【大銀魚的移植、增殖及人工繁殖技術】
一、大銀魚的生物學特性
銀魚屬鮭形目一年生小型魚類,在分類上屬銀魚科,共 8 屬 22 種,分佈在亞洲東部的日本、朝鮮、越南及中國,尤以我國種類最多。在這 22 種銀魚中,經濟價值較高和適於移植的種類首推大銀魚和太湖新銀魚。大銀魚主要分佈於東海、黃海、渤海沿海及長江、淮河中下遊河道和湖泊水庫,屬河口性魚類,天津大銀魚就是渤海中的一種,現已在我市塘沽、漢沽等水庫陸封形成淡水定居種類。
(一)特徵:大銀魚是銀魚科中個體最大的一種,一般規格為 120mm 左右,最大個體可達 210mm ,體細長無色透明,沒有鱗片,前部略呈圓筒形,後部側扁,吻部尖細,頭部平扁,下頜長於上頜,背鰭後具一脂鰭,眼睛從背部看眼圈呈金黃色從側面看呈銀白色,活體腹面及兩側各有數行色素組成的小黑點。
(二)食性:大銀魚為無胃型兇猛魚類,食道之後即為直管狀的腸,其幼魚和成魚食性差異較大,幼魚階段食浮遊動物的枝角類,橈足類及一些藻類,體長 80mm 以後逐漸嚮肉食性轉移, 110mm 以上主要以小型魚蝦為食,具有同種殘食現象,在食性轉化階段尤為嚴重。大銀魚可吞食占自身全長 33-68% 的食物魚,遠遠高於紅鰭 鮊和鮊屬可吞食占自身長度 20%食物魚比例。
(三)繁殖:大銀魚鼕季産卵,産卵水溫範圍為 2-8 o c,産卵期為12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繁殖個體雄魚體長為90-175mm,雌魚為90-210mm,生殖個體差異較大,大銀魚雄魚副性徵隨着性腺的發育逐漸明顯,一般從11月份開始,臀鰭兩側上方出現前大後小的兩列生殖鱗,有粘性,具吸附作用。臀鰭肥大成扇形,心髒前端出現一紅色圓點,頸部及胸腹部開始變成玫瑰紅顔色,雌魚沒有副性徵。
雌魚有卵巢兩個,不成對排列在體腔中,前卵巢位於消化道左側,後卵巢位於消化道右側,中間由鰾隔開。雄魚衹有一個精巢,很小位於消化道右側,靠近泄殖孔附近。
雌魚性腺初期發育很遲緩, 4月至5月屬Ⅰ期,6月至10月為Ⅱ期,11月初發育至Ⅲ期,這是卵巢發育開始加快,12月中旬卵巢發育至Ⅳ期,遇有低溫刺激很快進入Ⅴ期形成産卵。大銀魚為群體産卵,一年至少産兩次卵,第一次産卵後經半個月左右卵巢即由Ⅳ-Ⅲ期發育至Ⅳ期末,且很快進入Ⅴ,進行第二次産卵,産卵後的大銀魚不久便死掉,所以大銀魚屬一年生魚類。
大銀魚懷卵量較大,與親魚的大小,體重呈正相關,絶對懷卵量為 3000-35000粒,相對懷卵量為750-950粒/·體重,在繁殖季節雌魚性腺約占自身體重的32%左右。這主要是在自然環境中大銀魚卵子的受精率,孵化率較低的原故。
發育成熟的卵子晶瑩飽滿,自卵巢排出後遊離體腔,卵徑 1mm左右,自然條件下,在繁殖期雄魚追逐雌魚,行體外授精,鏡下觀察大銀魚卵表面有受精孔和由卵絲組成的放射狀紋飾結構,當卵受精吸水後,卵膜膨脹,絮狀的卵絲脹開,外端遊離成束狀附在湖底或其它沉水植物上,以利卵子孵化。
二、大銀魚的移植
我國內陸水域面積廣大,湖泊水庫衆多,約為 950萬公頃,且大多水質優良,餌料資源十分豐富,適於銀魚的發展,自1979年雲南滇池移植太湖新銀魚成功後,迅速在全國推廣,形成移植熱潮。
(一)大銀魚對移植水域的要求
非生物因子:適宜水溫 15-17 o c,生命周期積溫3982-6430 o c,産卵水溫為0.5-9.6 o c。透明度為20-350cm,面積從600-6000公頃為宜,水深2-15m,底質以硬底,泥沙,沙礫為好,溶氧5mg/l以上,ph值6.5-9.2,鹼度1.2-14mg/l,硬度2.3-7.8mg/l,硝酸????0.056-1.92mg/l,磷酸????0.033-0.15mg/l,硅酸????1.22-4.9mg/l。
生物因子:魚類區係組成簡單,且有空閑小生境,尤其是中上層水體不能太飽和,一般魚類單産水平為 12-250kg/ha為宜,魚類種數以12-36種為好,同時還要註意有時種群,如果是以浮遊動物和小型魚蝦為主要食物的中上層魚類,則可能對銀魚種群的發展構成限製。
(二)敵害壓力:
銀魚體小嬌嫩,遊泳能力相對較弱,馬口魚屬,鱤魚屬及紅鮊屬等中上層兇猛魚類,對其殘食程度較大,一定要強度捕撈控製其數量。
由於大銀魚前期以浮遊動物為食,因此水體中應有較高的生物量,一般浮遊植物在 162mg/l,浮遊動物在1.2mg/l以上,小雜魚蝦是大銀魚的後期餌料,因此應保護其資源,留有適宜的比例。
總之,要求移植水域水位相對穩定,水質清新無污染,理化性質適中,生態係中特別是中上層水體有空閑生境,浮遊動物資源比較豐富,中上層兇猛魚類較少,有適宜的繁殖場所。
(三)移植分為受精卵移植和大銀魚活魚移植
1、受精卵的移植
( 1)運輸:大銀魚受精卵適應能力較強,實驗表明,無論是充氧密封運輸,還是不充氧敞口運輸以及其它運輸方式都可以,一般采用塑料袋充氧密封裝運,每袋裝卵50萬粒;或用塑料瓶裝運,每瓶裝卵10萬粒(可口可樂瓶),根據運輸時間考慮裝卵密度,在運輸過程中一定要註意溫差及盡量縮短時間,提高成活率。
( 2)投放:耳石出現期的受精卵和處於內外混合營養期的仔魚,在水溫驟降6-8.5 o c情況下,均可正常孵化和成活,所以上述兩個階段均可投放,因銀魚胚胎發育全過程是在水底進行的,所以投放點應選擇避風,嚮陽岸邊1-2米深的地方,要求投放點水底以泥沙或沙礫底為好,且輪蟲等小型餌料生物比較豐富的庫灣最好,要多選擇投放點,以免投放不當造成失敗,投放時先將卵袋浸入水中,同化溫度,待溫差小於2 o c後,將受精卵緩慢而均勻的倒入水中。
使用網箱孵化,網箱規格一般為 1×1×0.3m為宜,便於操作管理,用細紗布或80目尼竜篩絹布製作,上蓋用稀網布至多,待銀魚苗孵化後自動遊出,放卵密度一般為50萬粒/m 2 ,沉入水下2m處,根據水質情況定期檢查魚卵發育情況和洗刷網箱,避免缺氧。
2、成體移植
大銀魚由於體表無鱗,個小嬌嫩,氣溫在 20 o c時出水很快死掉,為了摸索大銀魚活體移植技術,經養殖公司技術人員努力實踐,終於找到一種理想的捕撈及運輸方法,即低溫圍網捕撈及運輸,效果很理想,很多水庫都是采用此項技術獲得移植成功的,且僅兩年即形成捕撈産量。
三、大銀魚的增值
大銀魚移植效果分為三級評價。
1、個體成活:移放的受精卵或仔魚成活於新水體中。
2、生物學效果:移放的個體開始繁殖且後代已成活。
3、漁業效果:移放對象形成高數量,較穩定的種群,歸化並進入漁獲物。
大銀魚移植後一旦産生生物學效果,就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護資源,擴大種群,使之盡快進入漁業效果階段,獲取漁獲物。
當前全國很多水域移植銀魚後處於生物學效果階段,如不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很難形成捕撈群體産生效益。
水域的理化條件,敵害壓力的大小,餌料生物的多寡是製約銀魚形成種群的主要因子,因此應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增殖,一般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保護水庫自然生態環境,加強水質管理維持水體中較高的營養????類含量,提高水體的基礎生産力水平,使水體保持豐富的基礎餌料生物。
2、調查養殖魚類品種結構,適當減少鰱鱅魚的投放量,減輕餌料競爭壓力。
3、采取有效措施,強捕兇猛魚類和小雜魚,特別是紅鰭鮊、餐條、野鯽魚等必須下大力量捕撈,使之降到最低點。
4、控製大銀魚的開捕期及捕撈強度,合理捕撈,提高産量。
5、控製大銀魚的捕撈量,留足親魚,維持大銀魚的絶對種群數量。
6、在進、排水口建立攔魚設施,防止外逃,保護資源。
四、受精卵加工
(一)親魚捕撈:大銀魚屬低溫産卵魚類,産卵高峰期衹有 7-10天,因此加工魚卵必須在高峰期捕撈親魚,這樣才能保證魚卵的受精率。
捕撈親魚一般采用刺網、圍網及拖網,刺網捕撈魚質好,但操作睏難,圍網捕撈沒把握,且親魚利用率低,拖網適於鼕季不結冰的水庫,各種網具都可使用,以刺網較理想。
(二)人工授精:一般采用幹法授精,雌雄比為 1:2-3,用塑料袋和玻璃皿做盛卵工具都可以,用塑料袋加工一般是先擠卵,然後擠精液,連同雄魚一起入袋,加水攪拌。用玻璃培養皿一般是先將雄魚精巢摘下,搗爛,再將魚卵擠在精液上,攪拌後加7‰生理????水、授精。
(三)魚卵存放:用瓷盤效果較好, 50萬粒/m 2 ,每天換水一次,換水水溫不得有溫差,且溶氧要求達5.0mg/l以上,最好用深井水曝氣後使用。
每天換水時,必須將死卵洗掉,防止水質敗壞,誘發水黴。為防止水黴要定期用 5%生理????水或孔雀石緑浸洗魚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