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611330 代碼:510129 區號:028
拼音:Dà Yì Xiàn 英譯:Dayi County
大邑縣位於四川省中部,總面積1327平方千米。總人口51萬人(2006年)。全縣轄17個鎮、3個鄉:晉原鎮、王泗鎮、新場鎮、悅來鎮、安仁鎮、出阝江鎮、花水灣鎮、西嶺鎮、斜源鎮、董場鎮、韓場鎮、三岔鎮、上安鎮、蘇傢鎮、青霞鎮、沙渠鎮、蔡場鎮、霧山鄉、金星鄉、鶴鳴鄉。縣政府駐晉原鎮,距成都市48千米。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有平壩、丘陵、山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160毫米,年均氣溫16℃。屬都江堰自流灌溉區,地下水豐富,斜江河、粗石河、幹溪河、出江河、黃水河、黑水河及支流呈葉脈狀分佈。318國道及兩條省道過境。西部原始森林區有大熊貓、扭角羚、金絲猴等多種國傢一、二類珍稀野生保護動物。特産天麻、黃柏、杜仲、黃連、厚樸、川貝、紅梅,是四川省中藥材生産基地之一和紅梅生産基地。
境內名勝古跡多,有國傢級的“西嶺雪山風景名勝區”、“原始森林公園”,道教發源地鶴鳴山、佛教在中國早期傳播地霧中山、唐代古刻摩崖造像藥師岩石窟、藏傳佛教勝地白岩寺、佛教勝地高堂寺、三國蜀漢名將趙雲墓和祠、大邑地主莊園陳列館、川西民俗博物館、景色秀麗的煙霞湖、500尊緬玉原雕羅漢的佛學文化旅遊城、花水灣溫泉療養旅遊度假區。 |
|
大邑縣在中國的大地構造上屬揚子板塊的西部地區。位於成都平原與竜門山的交接處,屬竜門山北東嚮構造帶東緣的一部份,彭灌大斷裂呈東北~西南走嚮沿天車坡—西嶺鎮—唐王壩一綫貫穿縣境中部。此綫以西山區為前竜門山推覆體前緣部份,以東為白堊紀第及其以上地層沉積的前陸盆地。前者為後者沿彭灌大斷裂嚮西俯衝所形成。 |
|
境內西部山區褶皺、斷層發育。主要褶皺有:寶興背斜,齊棚山倒轉背斜,黑水河復嚮斜,石梯溝衝斷復嚮斜以及唐王壩嚮斜,霧中山背斜,灌口嚮斜,晉原鎮背斜,鳳凰山嚮斜,飲馬壩背斜等多級褶皺;主要斷層有:磨子溝、黃銅尖子和雙河逆衝斷層以及川溪口、王壩崗和金陵寺斷層等多級斷裂;主要岩石類有:花崗岩、輝橄岩、橄欖岩、紫紅色砂岩、頁岩、耐酸????岩、礫岩等多種岩類。全縣整體處於構造活動帶上,其地質構造極其復雜。
大邑縣地處成都平原嚮川西北高原過渡的前沿地帶,其西部為成都平原與竜門山脈隆起的縫合帶。在上述地質構造
格局的控製下,受地殼不等幅升降和流水切割侵蝕的綜合作用影響,境內地貌形態多樣,平原、丘陵、低山、中高山、高山、極高山並存,自東嚮西依序分別形成階梯狀。其中,平原占22.8%,丘陵占16.7%,山地占60.5%。
與此同時,平原嚮高原過渡的特寫位置,西部急劇隆起,造成境內相對高度極大。境內西北最高峰苗基嶺(大雪塘)海拔5364米,東南最低處的韓場鎮楊傢祠堂海拔僅475米,相對高差達4889米。西部山區地貌破碎,溝壑縱橫,群山綿亙,高峰聳峙,景觀秀美,中緯度、低海拔的西嶺雪山的雪域為一大奇觀。 大邑縣位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內,氣候溫暖濕潤,熱量充足,降水充沛,夏無酷暑,鼕無嚴寒,四季分明,非常適合發展全天候的四季旅遊。境內年平均氣溫為16.0ºc(平壩區),1月平均氣溫5.5ºc,7月平均氣溫26.1ºc,極端最低
氣溫-4.8ºc,極端最高氣溫35.1ºc。無霜期多年平均為284天。平均年降水量1098.2毫米。 大邑縣地面海拔高度差異懸殊,氣溫隨海拔高升而降低。丘陵、山地區平均氣溫分別為12ºc-15cº和11.4cº。年降水量隨海拔升高反而增大,平原、丘陵和山地區平均降水量依序分別為1095.5毫米、1156.3毫米、1268.8毫米。降水多集中在7、8月,其降水量約占年降水量的46.3%(平壩區),年平均日照時數,平壩、丘陵、山地區依序分別為1033.8小時、744.4小時和683.7小時。隨山體海拔高度的變化,常顯現“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的生物氣候垂直變化特點。
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鑄成土地的廣宜性優勢。同時,光熱水生命與生態因子受復雜多變的地貌形態影響,導致不同地貌形態區和地域區光熱水因子組合配置千變萬化,千差萬別,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自然生態環境類型,生物多樣性優勢十分明顯。據現有的調查研究成果表明,大邑縣擁有植物226科、1527屬、8600餘種,脊椎動物5個綱36個科。其中不乏國傢重點保護的珍稀動、植物,諸如被稱為活化石的古老孓遺植物銀杏、珙桐、水杉以及珍稀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等。可以說,大邑縣是一個重要的物種資源基因庫,優異的生物和地理科研與教育基地。
與此同時,隨着光熱水氣候因子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大邑縣植物垂直地帶分佈規律明顯。大邑縣地帶性基帶植被為亞熱帶常緑闊葉林。從低到高的植被垂直分帶譜為:常緑闊葉林(海拔<1500米)—常緑闊葉林和常緑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海拔1500-2400米)—常緑針葉林(海拔2400-2800米)—常緑針葉、落葉針葉混交林(海拔2800-3500米)—亞高山灌叢草甸(海拔3300-3800米)—高山草甸(海拔3800-4500米)—高山寒漠土(海拔4000-5000米)。 |
|
早在新石器時代, 今大邑縣境內已有人類活動。
夏、周時有古蜀。今大邑縣區域當時古蜀國地。
周慎靚王五年,即秦惠更元九年(前316),秦滅古蜀國。今昔對比大邑縣區域當時為臨邛縣地。
漢高祖五年(前202),平定巴蜀.今大邑縣區域為江原縣、臨邛縣地。
西漢末年,王莽立國為新(9至23),臨邛縣改為監邛縣,江原縣改為邛原縣。後公孫述據蜀稱大邑成傢(25至36)。監邛、邛原縣名仍舊。
東漢建武十二年(36)十一月,成傢亡,邛原縣復名江原縣,監邛縣復名臨邛縣。
歷蜀漢、魏、西晉寬大初至成(漢)玉衡二年(312),大邑縣區域仍置。
東晉永和三年(347),成(漢)亡。漢原縣改為融縣,後又復名江原縣。臨邛縣仍置。
中經宋、齊,至梁武陵王蕭紀據蜀前,兩縣建置不變。梁末,武陵王蕭紀據蜀(552至553)。臨邛縣改為依政縣,江原縣仍置。
梁承聖二年(553),西魏統治蜀地。依政縣分出部分地區置臨邛縣,江原縣仍置。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立國。江原縣改為多融縣,後縣,後又改為晉原縣。依政縣、臨邛縣仍置。
隋代,今大邑縣區域為晉原、臨邛、依政縣地。
唐武德元年(618),晉原縣地分出部分置唐隆縣。武德三年(620),臨邛、依政、唐隆3縣地分出部分置安仁縣,貞觀十七年(643),安仁縣撤銷,鹹亨元年(670),安仁縣復置。今大邑縣區域唐初未建置時,屬臨邛、依政、唐隆、安仁縣地。
公元671年(唐鹹亨二年)割晉原縣西部置大邑縣。
西嶺雪山《舊唐書》、《新唐書》、《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載:“其邑廣大,遂以為名。”
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撤消安仁縣和火井縣建製撤消,其行政區域劃歸大邑縣。火井縣境域後劃歸邛州。
大邑建縣後,唐、宋兩代建置無變化。
1377年(明洪武十年)農歷五月,大邑建製撤消,境域並入邛縣。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農歷十一月復置。
1960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新津縣並入大邑縣。原新津縣城關鎮改為大邑縣新津鎮。1962年3月25日,建製恢復,原新津縣所轄區域仍歸新津縣管轄,10月20日,國務院補辦批準手續。建縣後,大邑縣治歷來在今晉原鎮。
隸屬關係:大邑縣始置時隸邛州。唐寶元年(742),邛州改為臨邛郡。唐乾元元年(758), 臨邛改為邛州。
五代十國時期,大邑縣屬前蜀國19年(907至926),後唐9年(925至933),後蜀國32年(934至965),隸邛州。
北宋乾德三年(965)起, 大邑屬宋,邛州改為邛州臨邛郡,大邑隸邛州臨邛郡。
南宋寶祐六年(1258),蒙古帝國軍隊攻入四川,大邑隸邛州臨邛郡。至元十四年(1277)後不久,邛州臨邛郡改為邛州。大邑隸屬邛州。十六年(1279)。大邑屬元。
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玉珍在蜀建立農民政權,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稱帝,國號夏,大邑屬邛州。
明洪武四年(1371)春,朱元璋派軍入川。六月,夏亡,大邑屬明,隸邛州。明洪武九年(1376),邛州降為邛縣,大邑隸嘉定州。
明洪十年(1377)五月,大邑入邛縣。明洪十三年(1380)十一月復置,隸嘉定州。明成化十九年(1483),邛縣復升邛州,大邑還隸邛州。
明崇禎十七年八月初八日,張獻忠剋成都,建立大西農民政權,定都成都,稱西京。並於十月初五破邛州,入大邑。在張獻忠據蜀期間(1644至1646),大邑為大西轄縣之一,其隸屬關係與明末時同。
清順治三年(1646),大邑屬清,隸邛州。清乾隆版《大邑縣志》載清順治六年(1649),張獻忠部屬盧名仍“踞重慶、敘州、馬湖及邛州一帶”。清順治九年(1652),已和南明聯合的張獻忠部屬劉文秀出兵回川,大敗已降清的吳三桂,剋川南各州縣。劉文秀剋成都。清順治九年前後,大邑屬南明,隸邛州。清光緒版《大邑縣鄉土志》載,清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反後,其總部屬王藩攻占邛州大邑。吳在1674年稱帝,國號為周。大邑屬周,隸邛州。清康熙十九(1680),王屏藩被討平,大邑屬清,隸邛州。
民國元年,大邑隸邛州。2年,邛州改為邛崍縣,大邑隸上川南道。3年五月,上川南道改為建昌道教。17年,道製撤銷,時四川正值軍閥混戰,延至次年纔正式撤銷。大邑於是直隸四川省。24年6月,大邑隸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20日大邑縣解放後,隸眉山行政區。1950年3月起改隸溫江行政區。又稱溫江專區,1968年10月改為溫江地區。1983年5月, 溫江地區建製撤銷,大邑縣至今劃歸成都市管轄。
1997年,面積1548平方千米,人口48.6萬,轄13鎮7鄉。縣政府駐晉原鎮。
1999年,大邑縣轄15個鎮、12個鄉:晉原鎮、安仁鎮、悅來鎮、新場鎮、唐場鎮、西嶺鎮、斜源鎮、董場鎮、韓場鎮、王泗鎮、三岔鎮、出阝江鎮、上安鎮、天宮廟鎮、蘇傢鎮;高山鄉、青霞鄉、金星鄉、霧山鄉、沙渠鄉、鶴鳴鄉、三壩鄉、墩義鄉、蔡場鄉、元興鄉、竜鳳鄉、丹鳳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490373人,其中: 晉原鎮 120663 王泗鎮 27682 唐場鎮 15886 新場鎮 25658 悅來鎮 15408 安仁鎮 22444 出阝江鎮 9217 天宮廟鎮 11001 西嶺鎮 9540 斜源鎮 9702 董場鎮 12518 韓場鎮 14801 三岔鎮 23021 上安鎮 14653 蘇傢鎮 18982 青霞鄉 7760 沙渠鄉 15801 霧山鄉 4871 金星鄉 9305 高山鄉 7370 鶴鳴鄉 11790 三壩鄉 6512 蔡場鄉 15897 墩義鄉 23752 元興鄉 15424 竜鳳鄉 12110 丹風鄉 8605
2004 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33號)同意大邑縣撤銷唐場、元興2個鎮及丹鳳、三壩、高山、竜鳳、敦義5個鄉;天宮廟鎮更名為花水灣鎮。將原唐場、元興2個鎮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安仁鎮;安仁鎮政府駐安仁村。將原丹鳳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悅來鎮;悅來鎮政府駐觀口社區。將原三壩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出阝江鎮;出阝江鎮政府駐出阝源村。將原高山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三岔鎮;三岔鎮政府駐梅花村。將原竜鳳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董場鎮;董場鎮政府駐董傢村。將原敦義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王泗鎮;王泗鎮政府駐政府街。
2004年,大邑縣轄17個鎮(晉原、王泗、出阝江、西嶺、斜源、董場、韓場、三岔、上安、蘇傢、新場、安仁、悅來、青霞、沙渠、蔡場、花水灣)、3個鄉(霧山、金星、鶴鳴),20個社區委員會、345個村委會;面積154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322人/平方千米。 |
|
2005年,經濟運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初步核算,2005年,全縣實現生産總值482386萬元,比上年增長12.3%。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120497萬元,增長8.5%;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175418萬元,增長18.0%;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186471萬元,增長9.5%。三次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5.8%、52.1%、32.1%,一、二、三産業比例關係為25.0:36.4:38.6。
民營經濟發展較快,全縣民營經濟增加值241407萬元,增長16.6%。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49725萬元,增長38.4%;第二産業增加值90558萬元,增長17.0%;第三産業增加值101124萬元,增長9.6%。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為50.0%,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
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成效。年末全縣從業人員 283765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39694人。截至2005年底,全縣城鎮新增就業崗位4664個,幫助指導2387名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全縣國有企業實有下崗職工1394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 |
|
(一)地質環境
大邑縣在我國的大地構造上屬揚子板塊的西部地區。位於成都平原與竜門山的交接處,屬竜門山北東嚮構造帶東緣的一部份,彭灌大斷裂呈東北~西南走嚮沿天車坡—西嶺鎮—唐王壩一綫貫穿縣境中部。此綫以西山區為前竜門山推覆體前緣部份,以東為白堊紀第及其以上地層沉積的前陸盆地。前者為後者沿彭灌大斷裂嚮西俯衝所形成。
境內西部山區褶皺、斷層發育。主要褶皺有:寶興背斜,齊棚山倒轉背斜,黑水河復嚮斜,石梯溝衝斷復嚮斜以及唐王壩嚮斜,霧中山背斜,灌口嚮斜,晉原鎮背斜,鳳凰山嚮斜,飲馬壩背斜等多級褶皺;主要斷層有:磨子溝、黃銅尖子和雙河逆衝斷層以及川溪口、王壩崗和金陵寺斷層等多級斷裂;主要岩石類有:花崗岩、輝橄岩、橄欖岩、紫紅色砂岩、頁岩、耐酸????岩、礫岩等多種岩類。全縣整體處於構造活動帶上,其地質構造極其復雜。
(二)地貌環境
大邑縣地處成都平原嚮川西北高原過渡的前沿地帶,其西部為成都平原與竜門山脈隆起的縫合帶。在上述地質構造格局的控製下,受地殼不等幅升降和流水切割侵蝕的綜合作用影響,境內地貌形態多樣,平原、丘陵、低山、中高山、高山、極高山並存,自東嚮西依序分別形成階梯狀。其中,平原占22.8%,丘陵占16.7%,山地占60.5%。
與此同時,平原嚮高原過渡的特寫位置,西部急劇隆起,造成境內相對高度極大。境內西北最高峰苗基嶺(大雪塘)海拔5364米,東南最低處的韓場鎮楊傢祠堂海拔僅475米,相對高差達4889米。西部山區地貌破碎,溝壑縱橫,群山綿亙,高峰聳峙,景觀秀美,中緯度、低海拔的西嶺雪山的雪域為一大奇觀。
(三)氣候環境
大邑縣位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內,氣候溫暖濕潤,熱量充足,降水充沛,夏無酷暑,鼕無嚴寒,四季分明,非常適合發展全天候的四季旅遊。境內年平均氣溫為16.0ºc(平壩區),1月平均氣溫5.5ºc,7月平均氣溫26.1ºc,極端最低氣溫-4.8ºc,極端最高氣溫35.1ºc。無霜期多年平均為284天。平均年降水量1098.2毫米。
大邑縣地面海拔高度差異懸殊,氣溫隨海拔高升而降低。丘陵、山地區平均氣溫分別為12ºc-15cº和11.4cº。年降水量隨海拔升高反而增大,平原、丘陵和山地區平均降水量依序分別為1095.5毫米、1156.3毫米、1268.8毫米。降水多集中在7、8月,其降水量約占年降水量的46.3%(平壩區),年平均日照時數,平壩、丘陵、山地區依序分別為1033.8小時、744.4小時和683.7小時。隨山體海拔高度的變化,常顯現“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的生物氣候垂直變化特點。
(四)生物特點
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鑄成土地的廣宜性優勢。同時,光熱水生命與生態因子受復雜多變的地貌形態影響,導致不同地貌形態區和地域區光熱水因子組合配置千變萬化,千差萬別,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自然生態環境類型,生物多樣性優勢十分明顯。據現有的調查研究成果表明,大邑縣擁有植物226科、1527屬、8600餘種,脊椎動物5個綱36個科。其中不乏國傢重點保護的珍稀動、植物,諸如被稱為活化石的古老孓遺植物銀杏、珙桐、水杉以及珍稀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等。可以說,大邑縣是一個重要的物種資源基因庫,優異的生物和地理科研與教育基地。
與此同時,隨着光熱水氣候因子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大邑縣植物垂直地帶分佈規律明顯。大邑縣地帶性基帶植被為亞熱帶常緑闊葉林。從低到高的植被垂直分帶譜為:常緑闊葉林(海拔<1500米)—常緑闊葉林和常緑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海拔1500-2400米)—常緑針葉林(海拔2400-2800米)—常緑針葉、落葉針葉混交林(海拔2800-3500米)—亞高山灌叢草甸(海拔3300-3800米)—高山草甸(海拔3800-4500米)—高山寒漠土(海拔4000-5000米)。 |
|
大邑縣位於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區48公裏,地跨東經102°59′至103°45′,北緯30°25′至30°49′。東北與崇州市為界,南接邛崍市東南與新津縣毗鄰西北與蘆山縣、寶興縣、汶川縣接壤。 |
|
2005年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城區面貌整體提升。新城區晉原鎮采用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方式,新引進了銀都房産、天邑花園、東方聖地等8個房地産項目,到位資金1.65億元,盤活存量土地500餘畝。工業集中區完善了一期水、電、氣、路、通信、排污等基礎設施建設,啓動了二期基礎設施建設。城區綜合管理力度加大。市政設施完好率達95%,城市緑化率達32%,緑地覆蓋率達34%,人均公共緑地8.6平方米。年末城市鋪裝道路長度69.78公裏,鋪裝道路面積142.9萬平方米.並有著名古鎮安仁鎮. |
|
大邑基礎設施已跨入中國西部地區先進行列,水、電、氣、路和通信配套,適宜企業發展和居傢生活的現代化山水旅遊城市初具規模。全縣水、電、氣供應充足,富餘量大,價格優惠。在供電上,大邑除與省電網聯網外,還是産電大縣,自備電源充足。在通信上,無綫、有綫和寬帶網絡覆蓋全縣。在交通上,縣城距成都市區48公裏,已進入成都“半小時經濟圈”;距雙流國際機場35公裏;川西旅遊環綫、大雙旅遊快速通道、出阝新旅遊復綫等高等級公路縱橫全境;實現了鄉鄉鎮鎮通水泥路,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路。 |
|
2005年工業生産增長較快。全縣工業實現增加值131188萬元,比上年增長15.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34.0%,居各行業之首。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088萬元,增長24.0%。 主要工業産品産量增長較快,産銷銜接狀況較好,全年工業企業産品銷售率為95.6%。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有所改善。全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産品銷售收入213600萬元,增長21.9%;實現利稅總額20100萬元,增長6.1%。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有7傢,利稅總額上千萬的企業有3傢。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達109.3%,其中總資産貢獻率為7.7%,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27.3%,資産負債率為55.5%,全員勞動生産率為42168元/人。
工業集中區發展步伐加快。工業集中發展區投産企業個數為39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7個;工業集中發展區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8969萬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6465萬元,增長20.8%。工業集中發展區集中度達52.0%。工業集中發展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4623萬元,入庫稅金6021萬元,增長42.7%。
工業投入力度加大,高新産業發展勢頭良好。全縣完成工業投資115036萬元,比上年增長57.1%,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為53.9%,比上年提高3.9個百分點。完成工業技改投資65763萬元,增長79.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産品産值8411萬元。全縣高新技術企業達到9傢,實現工業總産值47500萬元,高新技術企業産值占整個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産值的比重超過25%。 |
|
2005年全縣農業生産穩步發展。初步統計,實現農業總産值203324萬元,增長14.2%。其中種植業産值77994萬元,畜牧業産值113626萬元。全縣糧食播種面積551435畝,比上年調減47439畝,油料播種面積110350畝,比上年增加1608畝。農業生産結構進一步調整,種植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4.4%下降為38.4%,牧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0.0%上升為55.9%。糧食播種面積與各類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由上年的65.4:34.6改變為62.3:37.7。糧食總産量205720噸,下降12.8%;油料總産量13864噸,下降5.3%;食用菌總産量42873噸,增長2.7%;藥材産量429噸;肉類總産量88603噸,增長34.3%;蠶繭産量390噸;水産品産量5800噸,增長10.3%。産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食用菌、榨菜産業化優勢突出,全縣食用菌種植面積達20919畝,榨菜種植面積達30000畝。近10萬農戶從事農業産業化經營,農業産業化經營實現産值85000萬元。
農業生産條件繼續改善。年末有效灌溉面積20414公頃。全年農村用電量達22215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4.3%。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3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683臺,農用載重汽車336輛。 |
|
2005年全縣交通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年末全縣公路里程達1681公裏,其中高速公路18.43公裏;全縣100%的村通汽車。全年新改建公路124.8公裏。年末全縣擁有營運汽車2169輛,其中載貨汽車1662輛,載客汽車507輛。全年公路貨運周轉量30140萬噸公裏,增長10.4%,公路客運周轉量22483萬人公裏。
郵電通信業繼續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9970萬元,比上年增長2.8 %。全縣電話用戶101582戶,增長15.5%,其中城鎮住宅電話用戶32235戶,農村住宅電話用戶47300戶,小靈通用戶達15810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1.8萬戶,互聯網上網用戶數4150戶。
旅遊業較快發展。全年接待國內遊客245.2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9%;國內旅遊收入37700萬元,增長17.1%;平均每人次旅遊消費支出153.7元,增加1.5元。全年接待海外遊客4538人次,增長7.4%;實現旅遊外匯收入73.15萬美元,增長7.8%。旅遊接待設施進一步改善,年末星級飯店個數1個,星級飯店客房總數110間。旅行社1傢。 |
|
2005年衛生事業進一步推進。全年改造鄉鎮衛生院6個,投資總額390萬元,比上年增長171.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中小學生、嬰幼兒住院醫療參保率達80%。血吸蟲病防治工作提前一年達到國傢血吸蟲病傳播控製標準。農村藥品集中配送網絡和農村藥品監督供應網絡建設成果進一步鞏固。年末有衛生機構44 個,醫院、衛生院40個,衛生技術人員1278人,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1100人,其中醫生 616人。各類衛生機構總床位1393張,其中醫院床位720張。全年醫院門診人次737692 人次。居民無償獻血2341人次。 |
|
大邑縣鄉鎮為
晉原鎮
鶴鳴鄉
出江鎮 青霞鎮
沙渠鎮 三壩鎮
霧山鄉 元興鄉
蔡場鎮 竜鳳鄉
丹鳳鄉 高山鎮
金星鄉 三岔鎮
安仁鎮 韓場鎮
上安鎮 天宮廟鎮
悅來鎮 董場鎮
西嶺鎮 蘇傢鎮
新場鎮 斜源鎮
王泗鎮 唐場鎮 |
|
- n.: Dayi County
|
|
大邑 |
|
麗水 | 竜泉市 | 學校 | 中學 | ????業公司 | ????政管理所 | 地理 | 四川省 | 行政村 | |
|
|
大邑縣慈雲寺 | 大邑縣中醫院 | 大邑縣防疫站 | 大邑縣人民醫院 | 大邑縣晉原中學 | 大邑縣上安學校 | 大邑縣人民政府 | 大邑縣骨科醫院 | 大邑縣中醫醫院 | 大邑縣惠山賓館 | 大邑縣????政管理所 | 大邑縣婦幼保健院 | 大邑縣後樂園飯店 | 大邑縣衛生防疫站 | 大邑縣職業高級中學 | 大邑縣中醫院住院部 | 大邑縣少祥五官科醫院 | 大邑縣紅十字會德全骨傷科醫院 | 大邑縣教育委員會中小學學生保健站 | 四川省新源煤礦醫院大邑縣骨科醫院 | 成都市大邑縣博偉汽車貿易有限公司 | 大邑縣飲食服務公司大衆飯店 | 四川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大邑縣分校 | 中國共産黨大邑縣委員會黨校 | |
|
|
安仁鎮 | 元興鎮 | 晉原鎮 | 鶴鳴鄉 | 董場鎮 | 青霞鎮 | 上安鎮 | 金星鄉 | 韓場鎮 | 三岔鎮 | 新場鎮 | 出江鎮 | 王泗鎮 | 西嶺鎮 | 斜源鎮 | 唐場鎮 | 霧山鄉 | 蘇傢鎮 | 悅來鎮 | 沙渠鎮 | 蔡場鎮 | 花水灣鎮 | 天宮廟鎮 | 高山鄉 | 敦義鄉 | 竜鳳鄉 | 三壩鄉 | 丹鳳鄉 | 出阝江鎮 | 晉元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