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 哲學史 : 股票 : 股票基金 : 飲食 > 大通
目錄
梁武帝蕭衍大通
梁武帝蕭衍大通
  大通(527年三月—529年九月)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三個年號,共計2年餘。
猶大道 Judah Road
  猶大道。《莊子·大宗師》:“ 顔回 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成玄英 疏:“大通,猶大道也。道能通生萬物,故謂道為大通也。” 三國 魏 嵇康 《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故古人仰準陰陽,俯協剛柔,中識理性,使三纔相善,同會於大通,所以窮理而盡物宜也。”
通於大道 Pass on the Boulevard
  通於大道。謂順應自然。《淮南子·詮言訓》:“聖人無屈奇之服,無瑰異之行,服不視,行不觀,言不議,通而不華,窮而不懾,榮而不顯,隱而不窮,異而不見怪,容而與衆同。無以名之,此之謂之通。”
謂寬宏豁達 That the generous open-minded
  謂寬宏豁達。 晉 陳壽 《表上諸葛氏集目錄》:“伏惟陛下邁蹤古聖,蕩然無忌,故雖敵國誹謗之言,鹹肆其辭而無所革諱,所以明大通之道也。”
謂大亨通﹐吉利 That large prosper, Geely
  謂大亨通,吉利。《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今年是大通之年,我有心待交他將着 劉二 兩口兒骨殖還鄉,認他伯父。”
No. 6
  dà tōnɡ
  1.猶大道。
  2.通於大道。謂順應自然。
  3.謂寬宏豁達。
  4.謂大亨通﹐吉利。
  5.年號。大通(527年三月—529年九月)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三個年號,共計2年餘。
  地區:大通,位於吳頭楚尾,三國時屬吳,為千年江南古鎮。大通兼攬山水之勝,臨揚子江,接青通河,傍天目湖,依長竜山。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大通有過輝煌的歷史,目前為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其文化遺存豐富,有:大士閣 (九華山頭天門)、天官府、聖公會、天主教堂及鍾樓等人文景觀二十多處;歷史名人朱元璋、洪秀全、孫中山和衆多文人墨客曾在此駐足停留,遊覽詠唱,留下無數詩篇;封火山墻、飛檐翹角、鏤花窗臺、水上吊樓等明清結構建築仍歷歷在目;油糖蒸糕、糯米水籽、炕爐酥餅、油炸毛豆腐、大通茶幹及小磨麻油等一直為人稱道。今日的大通更加生機勃勃,襟江帶水、風景秀麗,是銅陵的西南門戶,也是通往『兩山一湖』之要津
釋義
  dà tōnɡ
  1.猶大道。
  2.通於大道。謂順應自然。
  3.謂寬宏豁達。
  4.謂大亨通﹐吉利。
年號
  大通(527年三月—529年九月)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三個年號,共計2年餘。
  紀年
  大通 元年 二年 三年
  公元 527年 528年 529年
  幹支 丁未 戊申 己酉
地區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屬青海省西寧市,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度地帶,位於青海省東部,祁連山麓之南,湟水上遊北川河流域。東部隔馬鞍山與互助土族自治縣相鄰,西部以娘娘山與湟中、海晏縣為界,南接西寧市,北隔達坂山與門源回族自治縣相望。介於東經100°51′至101°56′,北緯36°43′至37°23′之間,海拔2280—4622米,年均氣溫5.5度,年降水量450—800毫米,年內無霜期100—120天左右。縣境東西最長95公裏,南北最寬85公裏,圖形呈桑葉狀,總面積3090平方公裏。全縣轄9鎮11鄉,289個村委會、20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4.3萬人,有漢、回、土、藏、蒙古等25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0.7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46.7%,農業人口34.6萬人,占總人口的78.1%。
  大通自古以來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先後生活過和正在生活的世居民族有羌人、匈奴、鮮卑、漢、藏、回、土、蒙古等,現在的民族成分有23個。幾千年來,各兄弟民族在這裏生息繁衍,共同發展,相互融合,不斷走嚮共同繁榮的今天。從大通縣上孫傢寨發現的出土文物中,足以證明,四、五千年前,先民們已開始在這裏過着狩獵和遊牧生活,後又發展到定居耕稼,並逐漸有了簡單的手工業。歷史文獻記載,青海一帶遠古時期是羌人分散居住的地方,相傳是炎帝薑性的別種。戎人其活動範圍很廣,東起隴東,西迄黃河源頭,南至川西一帶,西北達新疆中部,他們逐水草而居,以遊牧為主。夏禹時(公元前21世紀初)的九州之一--雍州,即包括今陝西、寧夏、甘肅以及青海東部地區。
  西漢時,北方的匈奴與湟中(今西寧古河湟一帶統稱為湟中地)的羌人聯合,攻占河西走廊,阻塞了中原與西域的交通。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遣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騎兵出隴西,攻祁連,擊破匈奴右地,恢復了東西交通。漢王朝為了鞏固這一新的戰略地區,開拓河湟,列置河西四郡,又在今西寧城址修西平亭,設兵駐防。同時,在今大通長寧修了城堡,在附近開始了小規模屯墾,以補軍需。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派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率兵來古湟中(今黃河上遊、湟水和大通河流域,古稱"三河間"),實行"軍事屯田",曾開通大通到張掖的通道,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增設長寧縣,由西平郡管轄,後又歸西都縣(從臨羌縣分置)管轄。
  西晉末年(公元310年前後),鮮卑慕容氏吐𠔌渾從今遼寧省遷徙到陰山、隴山,逐漸經甘肅南部,進人青海湖環湖地區,兼併羌人等大片土地,建立了吐𠔌渾王國,管轄青海的廣大區域,前後達350年之久。其間,公元317年西晉滅亡後,南北分裂,前涼、後涼曾先後控製過青海東部。十六國時,鮮卑族禿發烏孤建立南涼王國(公元397一414年),曾以西平(今西寧,後遷都樂都)為首府。這時,大通地區歸南涼管轄。南涼滅後,北魏、北周曾分別管轄過這一帶地方。隋煬帝大業四至五年(公元608一609年)派裴矩經營西域,擊敗吐𠔌渾,可汗伏允率衆逃入雪山(積石山南)。從此,自西平、臨羌以西,且末(在今新疆)以東,祁連以南,雪山以北,皆為隋有,大通地區也回歸中央政權的統一管轄。
  唐高宗竜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滅吐𠔌渾,控製了整個河隴地區。大通地區由吐蕃統治,為時達200年之久。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後,吐蕃勢衰,西夏興起,於公元1004年成立夏國,建都銀州,逐漸占有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諸地。因宋朝致力於防禦西夏威脅,廝囉在今西寧建首府青唐城,取代了吐蕃的統治,控製青海地區,達南城亦為廝囉管轄。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宋軍進入湟水流域,占青唐城,改名鄯州。 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收復達南城,改名大通城。
  公元1127年金滅北宋後,南宋時期一百年內,金和西夏交替統治青海東部地區。十三世紀初,蒙古貴族興起,先後滅西夏和金,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進而滅南宋(1279年),統一中國。設置西寧、貴德二州及吐蕃朵甘思等處。在河州(今甘肅臨夏)設置吐蕃宣慰使都元帥府。今大通(包括今門源縣)在其管轄範圍內。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軍事力量進入青海地區。
  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寧州為西寧衛,屬陝西行省都指揮使司,繼元製,封授土司。西寧衛共封十六傢土司。當時大通地區有陳土司(子明),管轄十四個寨堡。土司府建在今長寧鄉宋傢莊。洪武十九年(1386年)長興侯耿炳文率軍隊修築西寧城。同時,從河州、涼州、南京等地移民徙戶,在大通河一帶,墾荒闢地,開溝修渠,引水灌田,種植糧食,蔬菜等,從此大通地區逐漸發展繁榮起來。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河套蒙古貴族吉囊及其後裔屢進西寧、大通、互助等地。明末,大通為蒙古貴族麥力幹所據。清世祖順治十年(1653年)麥力於在大通城大營宮室,使其長子南力木居之。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蒙古親王羅布藏丹津聯絡郭莽(今大通廣惠寺)、郭隆(今互助佑寧寺)等寺喇嘛叛清,攻西寧城和北川(今西寧郊區及大通外川)。次年,清政府調川陝總督年羹堯,四川提督嶽鐘琪統兵徵討,削平邊患,廓清河湟。當時年羹堯曾派兵攻進兩寺,"殲其衆而焚其寺"。
  雍正三年(1725年),為進一步加強清王朝集權統治,又增設軍政設施,於設西寧府及西寧縣的同時,設大通衛,並築大通(今門源縣城)、永安(今祁連縣境)、白塔(今大通城關鎮)三城,分兵駐守。大通城置總兵官,並左右遊擊,轄永安、白塔二營,屬西寧府管轄。乾隆九年(1744年),經西寧道楊應琚和大通衛守備官孫捷聯名詳請,衛署遷白塔。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大通衛為大通縣。從此白塔城成為大通縣治所在地。1957年10月大通縣人民政府從城關鎮遷至橋頭鎮。1985年11月6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大通縣,並於1986年7月10日在原行政區域內建立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至今。
  大通,位於吳頭楚尾,三國時屬吳,為千年江南古鎮。大通兼攬山水之勝,臨揚子江,接青通河,傍天目湖,依長竜山。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大通有過輝煌的歷史,目前為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其文化遺存豐富,有:大士閣 (九華山頭天門)、天官府、聖公會、天主教堂及鍾樓等人文景觀二十多處;歷史名人朱元璋、洪秀全、孫中山和衆多文人墨客曾在此駐足停留,遊覽詠唱,留下無數詩篇;封火山墻、飛檐翹角、鏤花窗臺、水上吊樓等明清結構建築仍歷歷在目;油糖蒸糕、糯米水籽、炕爐酥餅、油炸毛豆腐、大通茶幹及小磨麻油等一直為人稱道。今日的大通更加生機勃勃,襟江帶水、風景秀麗,是銅陵的西南門戶,也是通往『兩山一湖』之要津
大通證券
  大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是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的證券經營機構,公司註册資本為11.18億元。經營範圍包括:證券的代理買賣;證券的自營;證券的承銷和上市推薦;資産管理;投資咨詢;發起設立證券投資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的其他業務
  安徽省銅陵市大通
  大通、古名瀾溪,位於銅陵市南部,面積70.72平方公裏,人口2.3萬,建鎮已有千年歷史,歷史上曾為“八省巨埠、江南重鎮”,與安慶、蕪湖、蚌埠齊名,並稱為安徽的“四大商埠”,享有“小上海”的美譽。大通繁榮自明清開始,1875年,江南????務招商局設於大通。得益於其優越的水運地理位置,江南????務招商局在大通的設立,造就了其空前的繁榮,在清末成為地區航運中心。所謂的“小鎮見證大歷史”,指的正是這一段歷史。大通文化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境內擁有衆多著名景點,包括國傢級的“長江白鰭豚養護場”、被譽為“九華山頭天門”的佛教重點寺廟――大士閣、曾經擁有“三街十三巷”的和悅老街以及景觀資源得天獨厚的白浪湖、慈堂湖生態旅遊景區等。
  和悅老街座落在大通鎮對江的和悅洲上。自明清時代始,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悅街集市發展極為興盛。全街有三街十三巷,街道建築大多雕梁畫棟,古色古香,雖經風雨多有頽敗,但風骨猶存,更顯滄桑。三街中的一道街全係商業門面;二道街主要是行政、稅務、金融,工商行會等辦事機構;三道街以市民居住為主。二三十年代,和悅街經濟、文化異常活躍。那裏已設有大小輪碼頭,大輪上達武漢、下抵上海,小輪上至安慶,下通蕪湖。街上,有火力發電廠和各種重作坊,有客棧、餐館,戲院、澡堂、銀樓、學校等。由於水上交通發達,商業繁榮昌盛,外來人口多,三十年代末,全街人口超過五萬。日本侵略中國,和悅街付之一炬,整個鬧市傾刻變為廢墟,現今保留下來的部分徽派建築,係大火後重修重建,仍具有明清時代風味。1996年,被安徽省政府列為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和悅洲、鐵板洲因中間夾江首尾閉合連為一體,現已開闢為國傢淡水豚保護區和無公害蔬菜基地。其農業觀光資源豐富,北部更有天然濕地景觀,洲上林木茂密,田園景觀得天獨厚。
  大通白浪湖生態旅遊景區有近萬畝水面與濕地,湖岸風光旖旎,濕地水草茂盛,廣阔的水面、類型多樣的水體、蜿蜒麯折的岸綫、茂盛的水草濕地、綿延疊翠的山巒、高低起伏的崗丘及豐富多樣的植物景觀,構成了白浪湖風景區寶貴的自然風景資源。人文景觀主要包括漁農、人文活動景觀和歷史製陶文化,毗鄰大通古鎮和扼守九華通衢要塞的佛教朝拜文化和航運文化,以及其它人工構築物景觀。得天獨厚的景觀資源、極具開發潛力的人文內涵,使該處具備開展生態、水上活動、觀光休閑、郊野遊玩和人文體驗旅遊的條件,是理想的旅遊基地。
  大通慈堂湖景區由東、西慈堂湖兩部分組成,北以光榮大道為界,南抵青通河,東至銅貴公路,西臨長江,天然水面1200畝,水畔山體逶迤,岸綫麯折回轉,湖光山色渾然一體,開發水上遊樂項目前景廣阔。
  大通新區建設依托青山秀水,秉承人文底藴,彰顯時代個性。大通鎮先後榮獲“聯合國迪拜最佳人居環境範例奬”、“全國文明村鎮”、“中國人居環境範例奬”、“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國傢重點鎮”、“全省衛生鎮”等一係列榮譽稱號。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CCTV2005中國魅力名鎮”評選活動中,大通進入前30名。良好的人文環境和區位、資源優勢,决定了大通具備發展生態文化旅遊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銅陵市旅遊發展很快,旅遊接待人數、旅遊收入年平均增長10.8%和19%。銅陵市在“十一五”規劃中把“生態山水銅都”定位為銅陵城市形象,把旅遊業作為服務業中的重點予以大力發展。而在銅陵市旅遊發展規劃中,大通已被列為銅陵市旅遊開發的首選之地和推進銅陵旅遊工作的重中之重。
佛教百科
  【大通】 (佛名)大通智勝之略。佛名。
近義詞
大通
大通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大通回族土族, 大通自治縣, 大通
大通
大通
大通街道
相關詞
旅遊青海
包含詞
中大通大通區大通鎮大通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