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大荔花生
  “麻屋子,紅帳子,裏面睡着白胖子”。這一則打“花生”的謎語,把花生的形象,比喻得十分生動有趣。
  大荔花生是陝西省久負盛名的特産,主産於陝西關中平原東部的大荔縣一帶。《大荔縣志稿》記載:“南鄉沙苑,橫亙商阜,低灘隙地無幾,加以風沙飛走,地力薄弱,不善五穀。光緒初,邑宰倡鑿井、各村頗遵行之。然沙苑地狹風多麥粟終寡;其所産則金針;落花生、紅茹等”。它以莢果碩大,籽仁飽滿,果皮潔白;色澤鮮豔,香脆可口,出油率高,營養豐富,宜於貯存,品質優良等特點而著稱於世。可與全國著名的山東大花生、鄭州花生相媲美,是陝西重要的內銷和出口商品。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群衆喜愛的幹果,是人們健身增壽的食療保健佳品。它和大豆一樣被人們譽為“植物肉”。花生不僅可口,而且營養價值高,在國外有“緑色牛奶”之稱。其花生仁含蛋白質24%~36%,脂肪44%~54%,油酸含量46.5%~52.3%,亞油酸27.5%~34.32%,油酸與亞油酸比值為1.29~1.85。並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維生素c、e、b,以及鈣、鉀、磷、鎂、硫、鐵等無機營養成分。花生油不含芥酸,含人體必需而又從動物脂肪裏得不到的亞油酸,且占油酸量的18%~45%,比菜籽油高1~3倍。經常食用花生仁和花生油,可降低血壓,有利人體機能活動,防止肝硬化和其它生理疾病。花生仁所含蛋白質之豐富實出人意料。據專傢分析,以同等重量計算,花生所含蛋白質竟然比牛排、火腿還要多哩!而且是一種優質蛋白,和雞蛋的蛋白質相仿。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齊全,特別是𠔌氨酸和天門鼕氨酸的含量較高,對促進人體腦細胞發育和增加記憶力都有良好的作用。花生氨基酸與人體氨基酸組成相近,極易被人體吸收,而不含膽固醇。如果將常用食物蛋白質生物學價值進行比較,在植物蛋白質中,花生蛋白名列前茅。花生中含有維生素e,維生素e又稱生育酚,對人體正常生活活動有重要保護功能,促進人體生殖功能發育。花生是高蛋白、低糖類、易消化食品。因此,對老年人可延年益壽,使青年人更加朝氣蓬勃,促進兒童智力發育和健康成長,並且是病弱者的最佳食品。所以,民間很早就有“長壽果”、“生長果”的美名。
  花生經濟價值高,用途廣。除食用、榨油外,還是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如五香花生米、油炸花生、花生蛋白粉、蛋白肉、花生醬、花生罐頭、花生粘、糖果、糕點等花生食品。大荔縣十多傢食品加工廠,還生産花生酥糕、雪花生、琥珀花生、可可花生、人壽果等十多種花生係列産品,深受人們歡迎。吃起來滿口生香,回味無窮,逢年過節,用來招待客人,或饋贈親友,極為適宜。
  花生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其仁、種皮(紅外衣)、果殼、莖、葉、油,均可入藥。花生具有滋養、潤肺,和胃的功能。對肺燥幹咳、小兒百日咳、高血壓、內臟出血、蟲積腹痛、婦女産後缺乳等疾病,均有良好的療效。祖國醫學早有記載。據《本草備要》、《滇南本草》、《藥性考》等醫書記述:花生米有“補脾潤肺”、“補中益氣”、“開胃醒脾”的作用。還能“治腳氣及婦人乳汁缺乏”、“????水煮食治肺癆,炒用燥火行血,治一切腹內冷積肚痛”。現代醫學證實花生米的紅外衣,能抑製纖維蛋白的溶解,促進骨髓製造血小板,加強毛細血管的收縮機能,對各種出血性疾病,不但有較好的止血作用,且對原發病有較好的療效。用花生衣製成的成藥“血寧片”,對治療出血癥有一定的治療效能。花生油可治蛔蟲性腸梗阻、腸炎。花生殼對久咳久喘、咳痰帶血等癥,也有一定療效。花生葉還可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等癥。
  花生渾身是寶。在植物油中,花生油品質最佳。除食用外,工業上有多種用途。花生油粕可加工製成各種食品,也是傢畜的良好飼料。果殼用途也很大,除製酒精、糠醛、苯酚、醬油外,還可燃燒用以發電。花生莖、葉,可喂牲口,是難得的高蛋白飼料。花生莖還有多種用途,如:製造肥料、洗滌劑、塑料品、油氈、光澤明亮的人造大理石、墻板和其它有用物品。
  大荔花生屬豆科植物(1eguminosae),一年生草本。莖匍匐或直立,有棱,被茸毛。按莖的生長習性可分為直立、蔓生等型。羽狀復葉。腋生總狀花序,花黃色,授粉後子房柄迅速伸長,鑽入土中,子房在土中發育成繭狀莢果。種子(花生仁)呈長圓、長卵、短圓等形,有淡紅、紅等色。喜高溫、乾燥,不耐霜,適宜微鹼性沙質壤土栽培。我國栽培極廣,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花生生産國和出口國之一,無論花生總面積和總産量都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印度。我國北從黑竜江,南至海南島,西起新疆,東到濱海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行蹤。主要分佈於黃河下遊各地,其中以山東省為最多,占全國35%以上,位居全國之首。我國花生主要類型有:普通型、多粒型、珍珠豆型、蜂腰型4類。
  花生是“國貨”,還是“舶來晶”?學術界尚有爭論。從以往的資料來看,現在人們所種的花生,原來生長在美洲的巴西、秘魯一帶。至今南美的荒原上,猶有多種野生花生在那裏自生枯榮。美洲土著居民培植花生始於何時尚難稽考,但在秘魯近來發現的2000多年前的印第安部落的古墓中,已有花生作陪葬。可見花生在美洲的歷史之久遠。不過,對歐亞大陸來說,種植花生卻僅是近400年的事。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前,南美當地居民已種植花生,隨着新大陸的發現,花生便逐漸傳往世界各地。
  大約在15世紀末或16世紀初,葡萄牙人來到大洋彼岸的秘魯尋寶;把花生帶回了他們的歐洲故鄉,種在西班牙南部和葡萄牙等地。同時,也把花生帶到非洲。在那裏,炎熱少雨的氣候,含沙帶鹼的泥土,為花生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的溫床。100年後,花生成了非洲大陸上普遍種植的作物,竟與土著莊稼平分秋色。據說,花生也是葡萄牙、西班牙商人帶到東印度群島,再從那裏傳入印度而至於我國。
  大約在15世紀晚期到16世紀初期,花生從南洋群島引入我國。最初衹在沿海各省種植。在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的《常熟縣志》中有:“三月栽,引蔓不甚長,俗雲:花落在地,而生之土中,故名”的,記述。這是我國最早關於花生的記載。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徐渭的《漁鼓詞》中也有過關於花生的記載:“洞庭橘子鳧茨菱,茨菰香芋落花生,婁唐九黃三白酒,此是老人骨董羹。”
  日本的花生是由我國傳去的。據《蔬菜大全》記述:“日本距今230餘年,由我國得種,始行栽植”。該書寫於1935年,嚮前推算,花生大約在清順治年間由我國輸出日本。故日本人稱花生為“南京豆”、“唐人豆”。
  那麽,在明代以前,我國是否根本沒有關於花生的記載呢?我國有沒有原産的花生?這個問題還沒有定論。筆者就此作了些探索。
  花生在我國自古名稱頗多:落花生、落地鬆、落生、無花果、萬壽果、千歲子、長生果等。古人視為奇異之物,何以稱奇?清代李調元《南越筆記》雲:
  “落花生,草本蔓生,種者以沙壓橫枝,以蔓上開花,花吐成絲,而不能成莢。其莢乃別生根莖間,掘沙取之,殼長寸許,皺紋有實三四,狀蠶豆,味甘似清,微有參氣,亦名落花參。凡草木之實,皆成於花。此獨花自花而莢自莢,花在不生莢,莢不帶花,亦異甚”。李氏之說,花生之奇,在於它打破了“凡草木之實,皆成於花”的陳規,在琳琅滿目的植物王國中獨樹一幟。
  花生之所以惹人喜愛,不僅在於它開花結實的標新立異,更在於捧出的果實亦珍亦貴,能廣泛造福人類。有鑒於此,古今學者對花生興趣濃厚,都在探究此物何時落腳中國?或是中國原産?給黎民百姓的生活飲食增光添彩。
  花生在我國古代有許多異稱。魏晉時期成書的《三輔黃圖》,是記載漢代長安古跡的專著。其中寫道“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u1年),破南越,起扶荔宮,以植所得奇草異木……檳榔、橄欖、千歲子、甘橘皆百本”。南越,指今廣東、廣西等地。從這段記載可知,起碼在秦漢之際,兩廣和海南一帶已經種植花生。而且在漢武帝時候,花生已經千裏迢迢,從兩廣沿海落腳關中大地,距今已有2100多年。由此可知,大荔花生種植歷歷史之悠久了。據西晉嵇含(公元304年撰)《南方草木狀》中記載:“千歲子,有藤蔓出土,子在根下……殼中有肉如慄,……幹者殼內相離,撼之有聲,似肉豆蔻,出交趾”。《南方草木狀》是我國最早的植物學文獻之一。交趾,在今嶺南一帶。它已準確地介紹了花生的特性,並且指出它産於嶺南,從而印證了《三輔黃圖》的記載信而不虛。
  南宋範成大《桂海虞衡志》中雲:“千歲子如青黃李,味甘”。這是范氏任靜匯(今廣西桂林)知府,1175年經嶺南一帶入蜀,詳記沿途所見風物。另據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一書中說:“千歲子叢生,如青黃李,味甘”。該書是周氏在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年),任桂林通判時,詳記兩廣一帶的風物。範、周二氏的這兩條記載基本相同,雖較簡單,但都是親眼見聞,實屬可信。又一次證明兩廣一帶早有千歲子。
  到了元代,纔開始稱落花生或長生果。如賈銘所著《飲食須知》中記述:“落花生,詭名長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莢,子如蓮肉”。清代康熙年間汪灝諸人的《廣群芳譜》一書,仍稱花生為“千歲子”。清代《匯書》也說:“落花生者,花落地即結果實於泥土中,奇物也。實而似豆而稍堅硬,炒熟食之,似鬆子之味”。
  國外以為花生原産南美洲,是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纔由南美而傳入歐、亞、非。然而,哥倫布在南美發現花生,較之《三輔黃圖》和《南方草木狀》的記載,竟然晚了1000餘年之久!較之《桂海虞衡志》和《嶺外代答》的記載,也晚了300餘年。由此可證實,至少在2000年以前,我國就已栽培花生。
  另從考古材料來看,1958年,在浙江省杭州小和山發掘出的古文物中,有多種作物種子。其中也有花生種子,據鑒定可能係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另外,在浙江省湖州市錢山漾新石器遺址也發現過碳化的花生籽粒。1962年,在江西修水的古文化遺址中,發現了4顆新石器時期炭化的落花生種子,其中一顆長11毫米,寬8毫米,距今已4300年。此外,我國有一種小花生,栽培歷史相當久遠,據說在我國南方也有野花生的生長。
  從以上種種資料和考古發掘來看,我國很可能也是世界花生的原産地之一。關於這一點,學者們一直爭論不休,如果再能尋到野花生的生長實物,就可以做出最後的定論。
  大荔花生何以出名?大荔花生主要産在縣城南十多公裏的沙苑。這裏是一片廣阔的沙丘地帶,地勢平坦,土質疏鬆,通透性能好,土壤易耕,利於花生根係發育,果針下紮和莢果膨大;該縣屬於暖溫帶半幹旱大陸性氣候,是關中東部的高溫中心,為陝西的“兩大火爐”之一,年均氣溫14℃,極端最高溫42.8℃,≥)0’c的積溫4445.6℃,無霜期212天,年日照時數2385.2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0%,年總輻射量125.8千卡/平方釐米。從熱量資源看,不論是春花生還是復種花生,均能滿足正常生育需要;年降水量514毫米,地下水資源豐富,埋藏淺,水質好,易於發展機井灌溉。加之又有渭河、洛河從南北兩側流過,渭惠、洛惠渠。自流灌溉條件好,能滿足花生對水分的需要,是發展花生生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大荔人民很早就有種植花生的習慣,種植歷史悠久,有豐富的種植技術和生産經驗。花生是大荔僅次於棉花的大宗經濟作物,也是全省花生主要産地之一。近年,隨着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全縣花生種植面積達20萬畝以上,年總産3500~4000萬公斤以上,占陝西省花生播種面積和産量的25%以上。暢銷西北、東北等地,更是外貿出口的優質商品。
  大荔熱綫將大荔的特産進行了一個概括,就是所謂的"1008"新提法,其中的"8"就是大荔花生的形象解釋,而另外的分別代表:黃花菜,清棗和西瓜.
  花生已成為大荔縣的拳頭産品和農民的一項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大力發展大荔花生這一名産,利國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