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內蒙古 >呼和浩特 > 大窯文化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大窯文化聯繫方式 地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東郊33公裏處,保合少多大窯村南。
  郵編:010020 大窯文化投訴電話 呼和浩特市旅遊投訴電話:0471-4606516
  內蒙古自治區旅遊投訴電話:0471—628265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大窯文化景區榮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大窯文化門票價格 15元/人 大窯文化節慶活動 內蒙古草原旅遊節每年8月前後
  呼和浩特一年一度的大型旅遊交易節,1991年9月舉辦了第一屆,以後每年的8月前後都會舉行。它是在那達慕大會的基礎上融經貿洽談、物資交流和競技比賽、文娛活動於一體的民間傳統節日,其規模、形式和內容遠比過去的那達幕大會要豐富。並在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賽馬場舉行開幕式,邀請來自世界各國、港臺及國內各界人士參加,節日隆重熱烈,有摩托車隊、駱駝隊、馬術隊、武術隊、安代舞、摔跤(即搏剋)等表演節目,最引入註目的是男子“三技”比賽,即摔跤,賽馬和射箭比賽。
  內蒙古烏蘭牧騎藝術節
  每兩年在呼和浩特市舉辦一次,各旗、縣烏蘭牧騎均前來參加會演,而且組織專傢評審,定出名次。烏蘭牧騎,蒙古語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他們為中國少數民族藝術事業作出了可喜的貢獻。
  烏蘭牧騎藝術節有時與內蒙草原旅遊節、內蒙那達慕大會(蒙古遊戲節)同時舉行,既可增添節日歡慶氣氛,又為開展草原旅遊事業助興,是內蒙人民最喜愛的節日之一。
  烏蘭牧騎建隊以來,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少數民族藝術人才,他們多為藝術院校畢業生,具有較高文化程度和藝術修養。如著名作麯傢圖力古爾;歌唱傢牧蘭、拉蘇榮、朝魯;舞蹈傢熬德木勒、敖登格日勒;麯藝表演藝術傢道爾吉仁欽;馬頭琴演奏傢達日瑪等。
  大窯文化開放時間 8:30--18:00 大窯文化最佳旅遊時間 呼和浩特屬半幹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鼕季漫長而寒冷,其中1月最冷,最低氣溫零下25℃至45℃。晝夜溫差極大,夜裏比白天溫度要低20℃,所以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帶長袖衣服。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鼕季暴風雪。呼和浩特屬半幹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鼕季漫長而寒冷,其中1月最冷,最低氣溫零下25℃至45℃。晝夜溫差極大,夜裏比白天溫度要低20℃,所以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帶長袖衣服。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鼕季暴風雪。
  每年4至10月,是呼和浩特最佳旅遊季節。要是去草原,最好是在7月中旬至9月初前往,這時的草原景緻迷人,而且正好有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舉行,屆時,逛古召,登古塔,觀賽馬,騎馬馳騁草原,其樂無比。 大窯文化交通圖 大窯文化特別提醒 旅遊內蒙古,除多條航空綫,還有八條陸路路綫可供選擇:
  第一,沿黑竜江濱洲鐵路(由哈爾濱至滿洲裏)入蒙,直抵海拉爾,全程七百四十多公裏,車程約十五小時;或從北京乘坐“草原列車”,沿赤峰、通遼 、齊齊哈爾,途經多個內蒙草原區,紮蘭屯,直抵海拉爾。
  第二,走吉林長白鐵路,經白城中轉白阿鐵路,至內蒙阿爾山新旅遊點止,全程六百七十多公裏,車程約十六小時。
  第三,沿京秦鐵路,由錦州中轉公路車往內蒙錫林郭勒草原,全程四百九十多公裏,一天可達。
  第四,由北京沿京包鐵路,抵張傢口中轉公路汽車入蒙,首程鐵路二百多公裏,次程公路七十多公裏,抵察汗淖爾草原。
  第五,自山西大同出發,沿京包鐵路入蒙,至呼和浩特,全程二百八十多公裏,車程約五小時。
  第六,自京包鐵路入蒙,至包頭轉旅遊車至烏梁素海,瀏覽河套平原一帶;此外,還可由包頭往成吉思汗陵園。
  第七,自銀川往西走,經賀蘭山入蒙,進入阿拉善沙漠區。
  第八,自甘肅酒泉入蒙,至額濟納旗,可一睹巴丹吉林的沙丘奇觀。全程三百九十多公裏,一天可達。
  大窯文化美食 呼和浩特的餐飲以山野風味為主要特色。人們來此既可一飽眼福,又可一飽口福。
  呼和浩特用餐十分方便,城內城外既能遍嘗兼具南北風味的菜餚,又可大嚼草原野味。狍子肉、山雞肉、山野菜、野生蘑菇……林林總總的野味佳餚,風味美食,品種豐富,隨君挑選。風味佳餚有烤全羊、扒肉、烤羊腿、奶皮子、奶豆腐、馬奶酒、昭君酒等。其中手扒肉和烤全羊最為出色,火焰上整衹肥羊烤得嗶叭作響,脆皮焦黃,遍體流油,香氣撲鼻,令人垂涎。
  衹是“好貨不便宜”,此類菜要價特貴。一隻不算太大的烤全羊,竟開價1000元! 大窯文化住宿 呼和浩特目前已有涉外飯店數十傢,其中星級飯店十數傢,還有數十傢國內旅遊定點飯店,可以基本滿足衆多遊客不同層次需求。
  城裏除星級賓館外,還有一些旅館或招待所,基本設備及衛生條件尚可,服務態度較好,價格也比較低廉,對遊客而言,是經濟實惠的下榻之處。
  當然也可到郊區牧民傢中或蒙古包中做客並藉宿。牧民民風淳樸,豪爽好客,一定會熱情招待,當然,去時最好準備一些小紀念品之類以示感謝。 大窯文化購物 呼和浩特匯集了內蒙古各地的土特産品。買土特産品,可到街頭集市貿易場所,相信是最佳選擇。那裏有當地最大的農副産品市場,各色土特産品琳琅滿目,價廉物美,無所不有,令人目不暇接。買名特産品,可到新城西街的新世紀廣場,中山西路的天元商廈,或五塔東街的滿都拉商貿大廈。 大窯文化交通 以市區為中心闢有近二十條公共汽車綫路,通往城區各地。在火車站有1路公共汽車通往舊城,7路公共汽車通往新城。有數千輛出租車,遍及城市公共場所及大街小巷,晝夜服務。 大窯文化玩法 領略一下大窯文化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五個文化期,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大窯遺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東郊33公裏處,保合少多大窯村南。距市區33公裏,於1973年發現並發掘。該遺址包括了舊石器時代早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五個文化期,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這是一處由太古紀花崗片麻岩和隧石構成的小山,適於製造石器。經研究證實,遠古人類曾以此地作為集中的石器加工場,因為後來在這裏發現了許多古人打製的石器、石器半成品及石料。從這些石器證實這一年代與北京周口店的猿人時期相當,至今大約已有50萬年的歷史。這一發現為確定當地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時間提供了寶貴資料。
  除文化遺跡外,這裏的自然風光也非常美麗,知名景點有無字天書、磨光巨石、雙竜戲珠、百米古洞等。
  
  1973年發現,分佈着由太古代花崗片麻岩和燧石構成的小山,其燧石質地堅韌、易擊打成形,是製造石器最理想的原料。從舊石器時代早期起,古代人類就陸續到這裏開採石料,製成生産、生活用具。在遺址範圍內,人工打製石器及石料遍地散布。1976年、1983年發掘,先後出土大量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颳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石錘、石球等,其中尤以颳削器、鑽具、尖狀器等為多。根據古地磁、放射性碳素斷代、石器型製等考古學測定等斷代方法。大窯遺址年代為距今70萬年至1萬年前,分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依據石器類型,將晚期定名為“大窯文化”,這個時期的石製品種類多樣,有石核、石片,多種砍咂器和颳削器,其中龜背形颳削器獨具特色,是該文化的典型石器。與人類同期的其他哺乳動物有,腫骨鹿、真馬、嚙齒動物、駝鳥、羚羊、原始牛、赤鹿、披毛犀、虎、古菱齒象等。
  在呼和浩特市郊區保合少鄉大窯村南山坡上,位於呼浩特市東北33公裏處。這裏海拔1,420米,占地面積約2平方公裏,是座考古學家和文物工作隊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製造場。據說距今已有五、六十萬年之久,即相當於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的時代。
  
  大窯文化遺址發現於1973年10月,當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 引起國內外許多專傢學者的重視。許多外國考古工作者也都相繼來呼考察。經1976年到1984年進一步的發掘和科學研究,經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裴文中和呂遵諤先生鑒定,肯定為舊石界時代早期的遺跡,是一石器製造場。幾位教授研究證明,這一遺址是國外罕見的舊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遺址,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大窯村南山坡是橫亙在內蒙古西部的陰山山脈大青山南面的支脈,山下有溪澗流水,適宜於遠古人類的居住。山上盛産燧石(通稱做打火石),遠古的居民就用它來打製各種石器。他們就地打製石器,使用過的石核和敲砸器等工具至今仍然隨地可見,打擊剝落下來的石片和石屑,以及未打製成功的半成品更是堆積如山,偶爾還可從地下堆積層中找到已經使用過的石器。人們估計,遠古人類的居地,應在附近的大青山麓,衹是由於年代太久,地表變化太大,再也無法查找了。它的發現,不僅為研究我國北方舊石器時代石器文化的分佈和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同時也為研究我國文化發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科學論證資料。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人類發源於黃河流域,而北京周口店就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由於大窯文化的發現,證明了北方陰山之南也已有原始人活動,他們與北京周口店人共存。大窯文化遺址,在世界上目前也是獨此一處,它的面積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場面之宏觀是少見的。這一發現,對研究呼和浩特地區及祖國北疆古老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研究民族起源都提供了新的史料和充分的證據。一九七九年國傢文化部命名為"大窯文化"。
  此外,“大窯八景”也會使慕名而來的遊客大開眼界,獲益非淺。
  首先觀賞第一景“無字天書”。它位於兔兒山四道溝人工發掘的百米長廊中,高15米。它是一個完整的地層剖面,土質層次分明,雖然無字,但鮮明記載着大窯文化的歷史年代,即記載着人類舊石器時代初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一萬年前到五十萬年前的漫長歲月和地球所經歷的千萬年滄海桑田的變化,是一部令人難以讀盡的"歷史巨著"。它舉世無雙,一位日本朋友來此參觀後也感嘆不已。他說:“在日本也有一部無字天書,衹不過是記載二十萬年前的”。
  第二景是“磨光巨石”。此景位於天書東北不遠處。兩塊巨石突兀,似有關聯,相互照應,質地堅硬,表面十分光潔,專傢教授們分析,該石是燕山運動時期,從山上往下滑時受到強烈磨擦所致。這一景也可叫“飛來石”。它的存在證明我國蒙古族地質學家李四光的一係列地殼變化運動的理論是正確的。
  第三景叫“鳳凰展翅”,它與兔兒山的兔頭毗連,形似鳳凰雙展翅,飄然欲舉,望之心馳神飛,欲靜欲動,遐想不已。
  第四景為“雙竜戲珠”。位於兔兒山南坡八道溝之西側。兩條竜的身子,就是麯屈蜿蜒的山脊,竜頭昂首嚮東崛起,竜口大張,二竜各含園形巨石一塊,似雙竜戲二珠,形象逼真。當你站在竜口或登上竜頭之頂,衹見竜眼之中常有無根之水,堪稱奇觀,使遊人大為迷惑不解,大開眼界。
  第五景為“蓮花並蒂”。位於雙竜戲二珠西北百餘米處的山間小澗之中。蓮花並蒂也是一塊巨石,東西有一罅隙,一分為二,一人可從中間穿過。當你站在罅間,舉首仰望,藍天形如一條監色飄帶,這塊巨石"造型"好似一朵盛開的並蒂蓮花,因而文物工作者命名為“蓮花並蒂”。據當地傳說,這塊巨石是清聖祖康熙皇帝西徵噶爾丹凱旋回軍路過歸化城(現今呼和浩特市),到此打獵,試劍時一劍劈為兩半,因此得名“試劍石”。也有的人說,石下有二層,好象是一個塔被埋了一半,故名“塔兒石”。有的遊客也稱之為“鴛鴦石”。
  第六景為“百米古洞”。其東口在並蒂蓮花附近。東西布嚮,古洞麯屈婉蜒,幽深莫測。古洞現雖有淤塞,但洞口尚存,西口被一巨石堵塞,遊人不得從中而過。此洞的形成據傳是在清代人們為取燧石(通稱打火石)而人工開掘成的,似為一"窯",因很大而得村名為“大窯村”。
  第七景為“登臨遠眺”,當你從古洞繼續西行,便是兔兒山的兔背了。從這裏登臨高點,極目遠眺,則青山如嶂,河水蜿蜒,層層梯田,黃緑相間。
  第八景算是“遺跡斑斑”了。在無字天書下有猿人燒火的灰燼遺跡,古人吃過的腫骨鹿和普氏羚羊殘骨化石,人工打成的大量的石器和半成品石器,其中以龜背形颳削器最富有特色,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性。還有石渣等等遺跡到處可見。考古工作者仔細編號立案,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已編到五十號,晚期的已編到三百多號了。
No. 2
  “大窯文化”遺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東郊33公裏處,保合少多大窯村南。1973年發現,分佈着由太古代花崗片麻岩和燧石構成的小山,其燧石質地堅韌、易擊打成形,是製造石器最理想的原料。從舊石器時代早期起,古代人類就陸續到這裏開採石料,製成生産、生活用具。在遺址範圍內,人工打製石器及石料遍地散布。1976年、1983年發掘,先後出土大量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颳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石錘、石球等,其中尤以颳削器、鑽具、尖狀器等為多。根據古地磁、放射性碳素斷代、石器型製等考古學測定等斷代方法。大窯遺址年代為距今70萬年至1萬年前,分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依據石器類型,將晚期定名為“大窯文化”,這個時期的石製品種類多樣,有石核、石片,多種砍咂器和颳削器,其中龜背形颳削器獨具特色,是該文化的典型石器。與人類同時期的其他哺乳動物有,腫骨鹿、真馬、嚙齒動物、鴕鳥、羚羊、原始牛、赤鹿、披毛犀、虎、古菱齒象等。
  在呼和浩特市郊區保合少鄉大窯村南山坡上,位於呼浩特市東北33公裏處。這裏海拔1,420米,占地面積約2平方公裏,是座考古學家和文物工作隊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製造場。據說距今已有五、六十萬年之久,即相當於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的時代。
  大窯文化遺址發現於1973年10月,當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 引起國內外許多專傢學者的重視。許多外國考古工作者也都相繼來呼考察。經1976年到1984年進一步的發掘和科學研究,經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裴文中和呂遵諤先生鑒定,肯定為舊石界時代早期的遺跡,是一石器製造場。幾位教授研究證明,這一遺址是國外罕見的舊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遺址,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大窯村南山坡是橫亙在內蒙古西部的陰山山脈大青山南面的支脈,山下有溪澗流水,適宜於遠古人類的居住。山上盛産燧石(通稱做打火石),遠古的居民就用它來打製各種石器。他們就地打製石器,使用過的石核和敲砸器等工具至今仍然隨地可見,打擊剝落下來的石片和石屑,以及未打製成功的半成品更是堆積如山,偶爾還可從地下堆積層中找到已經使用過的石器。人們估計,遠古人類的居地,應在附近的大青山麓,衹是由於年代太久,地表變化太大,再也無法查找了。它的發現,不僅為研究我國北方舊石器時代石器文化的分佈和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同時也為研究我國文化發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科學論證資料。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人類發源於黃河流域,而北京周口店就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由於大窯文化的發現,證明了北方陰山之南也已有原始人活動,他們與北京周口店人共存。大窯文化遺址,在世界上目前也是獨此一處,它的面積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場面之宏觀是少見的。這一發現,對研究呼和浩特地區及祖國北疆古老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研究民族起源都提供了新的史料和充分的證據。一九七九年國傢文化部命名為"大窯文化"。
  “大窯八景”
  首先觀賞第一景“無字天書”。它位於兔兒山四道溝人工發掘的百米長廊中,高15米。它是一個完整的地層剖面,土質層次分明,雖然無字,但鮮明記載着大窯文化的歷史年代,即記載着人類舊石器時代初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一萬年前到五十萬年前的漫長歲月和地球所經歷的千萬年滄海桑田的變化,是一部令人難以讀盡的"歷史巨著"。它舉世無雙,一位日本朋友來此參觀後也感嘆不已。他說:“在日本也有一部無字天書,衹不過是記載二十萬年前的”。
  第二景是“磨光巨石”。此景位於天書東北不遠處。兩塊巨石突兀,似有關聯,相互照應,質地堅硬,表面十分光潔,專傢教授們分析,該石是燕山運動時期,從山上往下滑時受到強烈摩擦所致。這一景也可叫“飛來石”。它的存在證明我國蒙古族地質學家李四光的一係列地殼變化運動的理論是正確的。
  第三景叫“鳳凰展翅”,它與兔兒山的兔頭毗連,形似鳳凰雙展翅,飄然欲舉,望之心馳神飛,欲靜欲動,遐想不已。
  第四景為“雙竜戲珠”。位於兔兒山南坡八道溝之西側。兩條竜的身子,就是麯屈蜿蜒的山脊,竜頭昂首嚮東崛起,竜口大張,二竜各含圓形巨石一塊,似雙竜戲二珠,形象逼真。當你站在竜口或登上竜頭之頂,衹見竜眼之中常有無根之水,堪稱奇觀,使遊人大為迷惑不解,大開眼界。
  第五景為“蓮花並蒂”。位於雙竜戲二珠西北百餘米處的山間小澗之中。蓮花並蒂也是一塊巨石,東西有一罅隙,一分為二,一人可從中間穿過。當你站在罅間,舉首仰望,藍天形如一條監色飄帶,這塊巨石"造型"好似一朵盛開的並蒂蓮花,因而文物工作者命名為“蓮花並蒂”。據當地傳說,這塊巨石是清聖祖康熙皇帝西徵噶爾丹凱旋回軍路過歸化城(現今呼和浩特市),到此打獵,試劍時一劍劈為兩半,因此得名“試劍石”。也有的人說,石下有二層,好像是一個塔被埋了一半,故名“塔兒石”。有的遊客也稱之為“鴛鴦石”。
  第六景為“百米古洞”。其東口在並蒂蓮花附近。東西布嚮,古洞麯屈蜿蜒,幽深莫測。古洞現雖有淤塞,但洞口尚存,西口被一巨石堵塞,遊人不得從中而過。此洞的形成據傳是在清代人們為取燧石(通稱打火石)而人工開掘成的,似為一"窯",因很大而得村名為“大窯村”。
  第七景為“登臨遠眺”,當你從古洞繼續西行,便是兔兒山的兔背了。從這裏登臨高點,極目遠眺,則青山如嶂,河水蜿蜒,層層梯田,黃緑相間。
  第八景算是“遺跡斑斑”了。在無字天書下有猿人燒火的灰燼遺跡,古人吃過的腫骨鹿和普氏羚羊殘骨化石,人工打成的大量的石器和半成品石器,其中以龜背形颳削器最富有特色,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性。還有石渣等等遺跡到處可見。考古工作者仔細編號立案,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已編到五十號,晚期的已編到三百多號了。
包含詞
大窯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