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大熊貓古代名考
  大熊貓是我國特産的珍貴動物,歷史記載已有三千多年了,隨着時序和人們對它的認識的深化,其名稱不斷演變。
  貔(pí)貅(xiū)或《詩經》、郭璞註《爾雅疏》、《爾雅翼》、《禮記》、《峨眉山志》、《洪雅縣志》等。
  白狐  《爾雅》。
  豰(hù)(幼子) 《爾雅》。
  執夷  孔註 《書經》、陸璣(吳)註《毛詩》、《爾雅》、郭璞註《爾雅疏》、《爾雅翼》等。
  摯獸  《禮記》。
  白羆(pí) 陸璣《毛詩廣要》。
  文羆  《莊子》。
  皮裘  《峨眉山志》。
  角端  《洪雅縣志》。
  幹將(指雄獸名) 《辭源》、《爾雅翼》。
  貅(指雌獸名) 《辭源》、《爾雅翼》。
  貘《爾雅》、《本草綱目》、白居易《貘屏贊》、《東周列國志》、《說文》、《南中志》、《舊唐書》、司馬相如《上林賦》、《雷波縣志》、《酉陽直柰(nài)州總志》、《竹山縣志》、《長陽縣志》等。
  貊《新論》、《獸經》、《廣雅》、《直隸澧州志林》、《後漢書》、《中山經》、《蜀中廣記》、《酉陽雜俎》、《廣志》、《巴東縣志》(指秭歸)等。
  玄貘 《王會篇》。
  白豹 陸璣《毛詩廣要》、《爾雅》。
  猛豹 《蜀中廣記》。異獸。
  猛氏獸 《蜀中廣記》。
  嚙鐵 《神異經》。
  食鐵獸 《蜀中廣記》、晉左思《蜀都賦》、《北川縣志》、《酉陽直隸州總志》等。
  林雲 《爾雅》。
  大熊貓的近代名稱(即國內通行的中名),最初訂名者本叫貓熊或大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隸屬於熊科。後來,由於在解放前書寫的是直書,認讀是自右到左,而改為橫書後則從左到右,當北碚博物館展出時說明標題用橫書,名貓熊,而當時參觀者習慣了直書自右到左的認讀,誤認為熊貓。自此,首先在主産它的故鄉(四川),長此以往嚮傳訛誤,久之也就習以為常的把貓熊更名為熊貓了。以後,它通用的中名叫大熊貓,也就被人們所公認。
  它的地方名,在它的故鄉裏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族地區叫蕩或杜洞尕(gǎ),平武白馬達布人則叫洞尕;涼山彝族叫峨麯。所有這些地方名,雖稱呼不同,而其含義與古籍中叫的貔貅或貘,無非都是說明它的體色白,或黑白,或體型似熊罷了。
  大熊貓的別名還有華熊、竹熊、銀狗和大浣熊等。大浣熊一名源自它和浣熊親緣關係很近(直至現在不少學者仍將它列入浣熊科),但較之浣熊要大。銀狗,這是因為小熊貓的地方名和商品名叫金狗,相對應的熊貓體色白而叫它銀狗。竹熊則以它主要食性為竹子而似熊命其名。華熊說明它是中華民族所特産的珍奇異獸。
  貘屏贊
  白居易的作品 《貘屏贊》(長慶三年,約莫公元八二三年,附錄全文如下)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𠔌中。寢其毗闢瘟,圖其形闢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因有所惑。遂為贊曰:
  邈哉其獸,生於南國。其名曰貘,非鐵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貞。徵伐教令,自天子出。劍戟省用,銅鐵羨溢。貘當是時,飽食終日。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鑠鐵為兵,範銅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茲。何山不(音:産)?何𠔌不隳?銖銅寸鐵,罔有孓遺。悲哉彼貘,無乃餒爾。嗚呼!匪貘之悲,惟時之悲!
  近來最火紅的動物,當屬貓熊莫屬。中國古代,它的別名又叫「貘」。而文人雅士描繪的頗多(附註:太平御覽九百零八捲,獸部二十。有詳細資料),但最有趣與特殊的首推白居易的「貘屏贊」。文章的來由如下:白居易本來有頭痛的問題,延請畫工於屏風上,畫了貓熊的圖樣。為什麽呢?因為它「寢其毗闢瘟,圖其形闢邪」。皮毛保溫、而形象闢邪。果然自此以後,頭不再因吹風所苦,所以寫了這篇「貘屏贊」以滋紀念。
  至於內容的大意:貓熊吃鐵維生,自古君王有道,兵器不多、銅鐵的消耗亦少,貓熊飽食終日,不亦快哉!後來、大量的銅鐵被鑄成兵器與造成佛像。貓熊就衹得挨餓了。白居易於此對這可愛的動物,報以同情。
  實則,白居易字裏行間存有弦外之音:首先,山海經的有關「食鐵」的描繪,未必全然盡信,故有「因有所惑」的字句。此外、對於銅鐵的運用亦頗有微詞,戰禍頻仍,兵器日多。人心惶惶,佛像隨增。但未有釜底抽薪之計,帝王能愛民如子,不輕啓戰端,怎會有銅鐵不足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