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科 : 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 大熊貓
目錄
·作者: 大熊貓L Da Xiongmao·又稱貓熊”·dà xióng māo dà xióng māo
·珍貴動物·名稱 Name·分類 Categories
·瀕危等級 Endangerment·外形特徵 Shape features·分佈範圍 Distribution
·生活環境 Environment·生活習性 Habits·至危因素 To risk factors
·物種歷史 History of species·食物特性 Food features·圈養及社會行為 And social behavior of captive
·危險時期 Dangerous times·大熊貓的天敵 Giant Panda's natural enemy·人工繁殖大熊貓 Artificial breeding giant pandas
·大傢一起幫助大熊貓 We work together to help pandas·關於大熊貓的一些問題 Some of the problems on the giant panda·熊貓分類 Panda Category
·外形特徵 Shape features·生活習性 Habits·生活環境 Environment
·分佈範圍 Distribution·熊貓天敵 Panda Natural Enemies·至危因素 To risk factors
·瀕危等級 Endangerment·基因研究 Gene·熊貓發現 Panda found
·物種歷史 History of species·熊貓的活化石、貓熊名稱的由來 Panda's living fossil, the origin of the name of panda·友好使者 Friendship Messenger
·中國港澳臺的熊貓 Hong Kong, Macao China Panda·團圓軼事 Reunion anecdote·畫傢筆下的大熊貓 Artist impression of giant panda
·熊貓分類 Panda Category·分佈範圍 Distribution·團圓軼事 Reunion anecdote
·熊貓的活化石、貓熊名稱 Panda's living fossil, the name of panda·中國港澳臺的熊貓 Hong Kong, Macao China Panda·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英文解釋·法文解釋·相關詞
·包含詞·更多結果...
大熊貓L Da Xiongmao  

又稱貓熊”
  又稱貓熊”。哺乳綱,大熊貓科。外形似熊,頭較圓像貓,故名。除眼周、耳、四肢和肩部為黑色外,其餘均為白色。喜獨棲,善爬樹,嗜食竹類植物。現僅分佈於中國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肅南部、陝西西南部。為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dà xióng māo dà xióng māo
  我國特産的一種哺乳動物。體長約1.5米,形似熊而略小,尾短。前後肢、兩耳、眼周、肩部為黑褐色,頭胸腹,背為白色。生活在我國西南高山區,喜食竹類植物。是珍貴的動物。也叫熊貓、貓熊、大貓熊
珍貴動物
  我國特有的珍貴動物,也叫大貓熊、熊貓、貓熊。哺乳類,體長四尺到五尺,形狀象熊,尾短,頭、胸、腹、背、臀白色,四肢、兩耳、眼圈黑褐色,毛粗而厚,性耐寒。生活在我國西南地區高山中,吃竹葉、竹筍。
名稱 Name
  學 名: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別 名:花熊,華熊,竹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峨麯,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貘,食鐵獸,貓熊,大貓熊,熊貓,貔貅,白熊
  英文名:giant panda
分類 Categories
  食肉目(carnivora)熊科(ursidae)大熊貓亞科(ailurinae)
  大熊貓的分類地位一直有較大爭議,大熊貓的祖先是擬熊類演變而來的始熊貓。現在國際上普遍接受將它列為熊科、大熊貓亞科的分類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國內的認可。國內傳統分類將大熊貓單列為大熊貓科。
瀕危等級 Endangerment
  cites:附錄i
  iucn:瀕危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外形特徵 Shape features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其體長120~180釐米,尾長10~20釐米,白色,體重60~110千克。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軀幹和尾白色,兩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分佈範圍 Distribution
  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竹子是這裏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國長江上遊嚮青藏高原過渡的這一高山深𠔌地帶,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係。秦嶺山係分佈於南麓,主要分佈的縣是佛坪,一般分佈的縣是洋縣,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太白、寧陝、周至等。岷山係除甘肅文縣為一般分佈外,其餘都分佈於四川。在四川主要分佈的縣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縣,一般分佈的有九寨溝縣、鬆潘、茂縣等縣,少量分佈的縣有安縣、綿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崍山係主要分佈的縣有寶興、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佈的縣有大邑和蘆山,僅少量分佈的縣有邛崍、崇州、康定、瀘定等。大小相嶺除洪雅和冕寧為一般分佈縣外,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滎經、石棉、漢源、九竜等。大小涼山除馬邊、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數量外,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甘洛、峨邊和雷波等。
  目前野外到底有多少衹大熊貓?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居住在高山區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貓的統計成為一項很艱苦的工作。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經有過兩次調查,估計野外有約1000衹大熊貓,這個數字可能偏低。大熊貓分佈區域內共有37個縣,若按主産、一般和少量三級劃分,主産縣每縣約有100衹左右,共有7個縣;一般産縣每縣約50衹以上,共11個縣;少産縣每縣常在50衹以下,計有19個縣。據此推算,大熊貓野生數量總計約有一千餘衹,圈養的數量約為100衹。大熊貓的淨生殖率為1.0672,種群增長緩慢。根據國傢林業局2006年的調查,目前全國有野生大熊貓1596衹,圈養數量161衹。大熊貓是熊科傢族中最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脅的哺乳動物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調查統計的棲息地的面積約為13000平方公裏。根據國傢林業局2005年調查報告,現在已經確認將大熊貓秦嶺種群認定為大熊貓新亞種。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在地域上已經分隔5萬年之久,外形上秦嶺大熊貓頭部較圓。目前秦嶺大熊貓的數量有273衹。在秦嶺山區,在黑白色大熊貓中發現過棕色大熊貓
生活環境 Environment
  大熊貓棲長江上遊各山係的高山深𠔌,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𠔌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
生活習性 Habits
  除發情期外,常過着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為3.9-6.4km2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於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於30-40公頃的核域內,雌體間的核域不重疊。食物主要是高山、亞高山約50種竹類,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動物屍體。日食量很大,每天還到泉水或溪流飲水。
  野外生活的大熊貓,平均壽命約為15歲,性成熟期是6.5-7.5歲,多於4月發情。一般於當年9月初在古樹洞巢內産仔,每胎多産1仔,偶爾也産2仔。剛出身的大熊貓幼崽衹有25,一個月左右的熊貓幼仔長出黑白相間的毛,體重約有1公斤,但仍不能行走,眼不能感光。三個月的幼仔開始學走步,視力達到正常。半歲後的幼仔體重已達13公斤左右,它可以跟着母親,學吃竹子,還要吃些奶補充營養,同時開始學習野外謀生的本領。滿一歲時幼仔已長到40公斤左右,到一歲半時體重可達50公斤以上,這時熊貓幼仔纔開始獨自生活。
  野外大熊貓雌雄性比約為1:1。
至危因素 To risk factors
  1、森林采伐。大熊貓棲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積達到至少1萬公頃。其棲息地每年以大約2.5 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近30多年來,陝、甘、川三省大熊貓分佈區內人口倍增,已達43萬餘人,大型森工企業自1950-1985年共達27個(不含縣屬伐木場),采伐的森林核實面積為42萬多公頃,年均伐木面積為2萬多公頃,致使棲息地由70年代初31,450平方千米,經過15年後,已銳減至13,921.52平方千米,減少面積達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棲息地的56%,並造成6個伐區內熊貓消失,10個伐區內僅殘存極少數熊貓,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2、捕捉過多。如在解放前汶川縣草坡,英、美等西方國傢,在那時收購捕捉活體達20多衹(獵殺者在外),致使那裏的大熊貓種群,迄今已逾50餘年,數量仍然很少,尚未恢復。又如寶興縣從1963年迄今,僅在一個縣內,捕捉的大熊貓就達113衹以上。從50年代中期開始,從野外捕捉的熊貓已超過240衹到國內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寶興110餘衹,平武60餘衹,致使這兩個縣種群結構被破壞,數量大幅度下降。根據大熊貓生命表分析,它們一個世代約需12年,種群增長很慢,如大量捕捉,即使在保護得好的情況下,也需幾十年才能恢復;
  3、近些年來,盜獵走私大熊貓皮張標本尚時有發生;
  4、大熊貓種群分佈在25個以上島狀隔離的生境中。這些隔離的生境區大小為205平方千米(30-2384km範圍),其中大多數(67%)的面積少於350km2。這種種群的孤立和分割則是長期威脅其種群的重要因素,小群體的近交衰退現象將降低繁殖力、幼體成活率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終"島狀"成員將消失。據潘文石等對秦嶺熊貓種群的遺傳分析,那裏有200餘衹大熊貓,可構成一個約90衹的繁殖群體,其世代雜合率遞減率為0.54%,經過12代後即140年後,每個成員都將有1/8的基因相同,相當於表(堂)兄妹的親緣關係;
  5、由於人類活動範圍擴大,大熊貓被迫退縮於山頂,竹種十分單純,一遇竹子開花,將無迴旋餘地,僅1975年岷山地區箭竹開花,死亡達138衹以上;80年代邛崍山冷箭竹大面積開花,災後發現大熊貓屍體108具,搶救無效死亡33衹,共計141衹;
   6、在大熊貓棲息地存在未經政府允許的礦産開發、污染以及礦工的伐樹和捕獵也是威脅之一。
物種歷史 History of species
  大熊貓是一種有着獨特黑白相間毛色的活潑動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間的外表。大熊貓的種屬是一個爭論了一個世紀的問題:它究竟是屬於熊科,或象小熊貓一樣接近浣熊科,還是自成一種?最近的dna分析表明,大熊貓屬於熊科,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貓長約120-190釐米,體重85到125公斤。獨特的特徵包括:大而平的臼齒,它的一根腕骨已經發育成了"偽拇指"這都是為了適應以竹子為食的生活。與其他六種熊類不同,大熊貓和太陽熊都沒有鼕眠行為。
  化石顯示,大熊貓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大熊貓的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大熊貓棲息地的巨大變化近代纔發生。近幾百年中國人口激增和占用土地,很多棲息地消失了。以前,大熊貓曾經生活的在低山河𠔌,現在已經成了居民點。大熊貓衹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長的海拔1200-3400米之間。
食物特性 Food features
  大熊貓的食譜非常特殊,幾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區可以找到的各種竹子,大熊貓也偶爾食肉(通常是動物的屍體)。大熊貓獨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當地人稱作"竹熊"。竹子缺乏營養,衹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營養,大熊貓逐步進化出了適應這一食譜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離活動,大熊貓每天取食的時間長達14個小時。一隻大熊貓每天進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體重的40%。大熊貓喜歡吃竹子最有營養,含纖維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莖,嫩芽,和竹筍。大熊貓棲息地通常有至少兩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死亡時(竹子每30-120年會周期性地開花死亡),大熊貓可以轉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棲息地破碎化的持續狀態增加了棲息地內衹有一種竹子的可能,當這種竹子死亡時,這一地區的大熊貓便面臨饑餓的威脅。
圈養及社會行為 And social behavior of captive
  "繁殖睏難"被作為新聞標題來描述大熊貓的繁殖狀況。但是,野外的研究表明雖然大熊貓在圈養狀態下壽命更長,但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更高。在野外,成年熊貓不論雄雌都參與繁殖。雌性可以和幾衹爭偶的雄性交配,同時一隻雄性會尋找處於發情期的不同的雌性。交配的季節在春季三至五月份,通常不超過2-4天。懷孕期大約為5個月。野外偶爾會有孿生的情況出現,但是雌性熊貓一般衹喂養一隻幼崽。圈養種群中,孿生的情況較多。分娩之前,雌性個體尋找空樹的根部和洞穴生産。它在這種庇護所裏和附近要呆上三個月,用它寬大的手掌小心地照料幼崽。大熊貓的幼崽出生時非常小,通常衹有100-200剋,大概衹有母熊重量的1/900。在大熊貓幼仔出生幾天到一個月之後,母熊貓會把幼仔獨自留在洞中或樹洞裏外出覓食。母獸有時會離開2天或者更長時間。這並不意味它丟棄幼仔,而是養育幼仔過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幼仔在12個月左右開始吃竹子,但是在此之前,它們完全依賴於母親。野外的幼仔死亡率比圈養要低,約40%左右(潘文石等,正在編印)。
  在秦嶺地區的長期研究表明大熊貓的繁殖率大概是0.654幼仔/雌性/每年,與北美棕熊的一些自然種群類似
  大熊貓是獨居動物,每個成體的巢域明確,雄性個體的巢域通常很大,接近30平方公裏,一般和多個雌性個體的巢域重疊。當雄性大熊貓在同一巢域相遇時,如發情期在雌性熊貓周圍,它們之間有明顯的等級,為爭偶會導致爭鬥。占優勢的雄性個體有和雌性交配的優先權,但其它雄性也還有機會。雌性個體在3-4歲時性成熟,雄性個體5歲左右。年輕的雄性個體在等級中位置較低,到7-8歲時纔有機會交配。雌性個體從4歲到20歲,通常每2-3年産仔一次。雖然大熊貓唯一的家庭結構衹存在母獸和不到一歲半的幼仔之間,大熊貓之間也會通過聲音和氣味經常交流,即使不是在發情期。大熊貓幼仔在一歲左右斷奶,並一直和母親在一起到一歲半左右,直至母親再次懷孕。如果母獸未懷孕,幼仔會和母親一起生活到兩歲半,這時母親將它趕走。獨立之後,大多數的幼仔在母親的附近居住,另一些,尤其是雌性,會遠離出生地生活。大熊貓的行為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圈養大熊貓可以存活30年或更長,但野生大熊貓的壽命通常衹在20年左右。
危險時期 Dangerous times
  1974年至1976年,是大熊貓生活史中的饑餓年代。成都動物園派出了張安居參加國傢林業部的調查隊,到平武、青川唐傢河、北川小寨子溝調查災情。調查隊員們踩着沒膝深的積雪,看見一片片枯黃發黑的竹林,如燒傷的肌膚。最為驚心動魄的是,不斷發現熊貓屍體——有的已經腐爛不堪;有的被豺狼們撕碎;有的母子緊抱着,長眠雪𠔌裏。還有一隻不到半歲的熊貓寶寶,離媽媽僅一步之遙,但它再也沒法吮吸到媽媽的乳汁了,媽媽的生命凍結於回眸一望的瞬間,而小寶寶最後的啼饑號寒之聲也被風雪聲吞沒了。
  森林默哀,山風低泣。倔強的漢子們都流淚了。
  一個苦澀的數字和着熱淚一齊咽下——138衹熊貓陳屍山林!
  調查隊的獸醫專傢張安居連續解剖了13衹熊貓屍體,個個胃腔空無一物,腸子透明發亮,可見其饑餓到何等程度。
  與此同時,各地不斷將病餓大熊貓送到成都動物園搶救,最多時達到四十多衹。那時,成都動物園剛從百花潭搬遷到佛教大廟昭覺寺,一切沒有理順,熊貓的籠子擠嚮了熊山,擠嚮猩猩館,甚至擠嚮了大殿,擠得菩薩們不得安身。
  沒有一隻熊貓不是皮包骨,有的虛弱得啃食物的力氣都沒有了。
  沒有一隻熊貓體內不生蛔蟲,有一隻熊貓體內竟有3000多條蛔蟲!
  愛心與使命感數次戰勝了糾纏大熊貓的死神,送到成都動物園的熊貓百分之九十獲救。
  1983年夏季,災難再度襲來,岷山和邛崍山係的高山箭竹大面積開花枯萎,500多衹熊貓再次大禍臨頭。
  與幾年前不同的是,中國結束了“文革”,國門洞開,熊貓受災的消息很快傳遍全世界。
  有一首深情的歌,講述箭竹開花,熊貓咪咪在挨餓,喚起了無數人的同情心。盛大的募捐活動,迅速熱遍全世界。
  成都動物園再次成為大熊貓的醫療與救助中心。動物園的老主任何光昕回憶說,我們沒日沒夜地搶救病餓大熊貓。一隻從天全縣送來的,後來被起名為“全全”的大熊貓,因覓食從高崖摔下來,頭皮裂開,逢了十一針,全靠一勺勺地給它喂流質維係生命。後來,它終於能動彈了,能站立了,能走路了,成為最喜歡與人親近的熊貓,它牢記着人類的恩情。
  但是,由於野外的生態環境尚未恢復,康復的大熊貓不能放歸山林。於是,遷地保護的戰略思路開始形成。
  所謂遷地保護,有個舉世聞名的成功典範——中國麋鹿十九世紀“流亡”英國,由於得到很好的遷地保護,竟在德機轟炸與二戰的動蕩中繁衍下來。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早已絶種的野生麋鹿從英國又回到了故土。
  1986年春節,成都市文化宮在辦燈會。已擔任成都市園林局局長的張安居,與建設部的鄭淑玲司長、省林業廳的鬍鐵卿處長等人鬧中取靜,相會八角亭,商量建立“基地”。
  有兩盞燈在大傢心中亮着:首先,它的定位,不僅是“飼養場”,更應該是探索大熊貓奧秘的科研機構,嚮廣大群衆普及科學知識的大課堂;二是它修建在成都,不僅屬於“成都市園林局”,更屬於中國。最後,大傢敲定了這個日後名揚四海的名字: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大熊貓的天敵 Giant Panda's natural enemy
  儘管大熊貓與世無爭,但在它的棲息領域裏,還是有一些與它們為敵的動物,如金貓、豹、豺、狼、黃喉貂等,但是它們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因為年輕體壯的大熊貓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兇猛,遇強不弱,令敵害生畏,。動物園裏貌似溫順憨態的大熊貓一旦被激怒,也有傷人事件發生。
  豺:主要襲擊少年大熊貓或病弱老年個體。捕獵絶招是爬上其脊背,先挖眼,後抓肛門將腸拉出,故稱“掏狗”;
  豹:襲擊少年大熊貓及年老病弱個體;
  金貓:常襲擊大熊貓幼仔。
  從大熊貓生育、成長來看,大熊貓屬於逐步走嚮衰敗、十分脆弱的種群,外界條件的惡變會十分敏感得使其種群數量下降,最終導致滅絶。
人工繁殖大熊貓 Artificial breeding giant pandas
  早在八十年代初,北京動物園某專傢曾斷言,在人工條件下,繁殖大熊貓難!難!難!三個難字,指的是:授精難、懷孕難、育幼難。
  1990年,是基地解决“育幼難”的突破之年。
  從野外送到成都搶救的幾十衹大熊貓康復後,分別送往它們原生地放歸,部分調往北京、上海、福州等地的動物園,成都動物園留下了6衹,成為“基地”熊貓的“老祖宗”。
  老主任李光漢說,在1990年以前,人工繁殖成活率衹有33%。究其主要原因是熊貓媽媽生下雙胞胎之後,通常衹養一隻,要丟棄一隻。還有個別熊貓媽媽缺乏經驗,不會帶娃娃。讓熊貓媽媽養好雙胞胎,讓有經驗的媽媽能當上缺奶水的娃娃的“奶媽”,是提高成活率,突破“育幼難”的關鍵。
  當時,比較流行的權威說法是,熊貓幼育要絶對安靜,人决不能去驚動它。動物園的黑熊、棕熊媽媽生下幼仔後,護仔性特別強。熟悉它們的飼養員送食物也離得遠遠的,哪怕糞便堆積如山,臭氣熏天也不能接近它。如果它受了驚,哪怕聞到一點異味,就會惶恐不安,立刻咬死幼仔。類似的悲劇在小熊貓媽媽分娩後也發生過。
  大熊貓會不會像黑熊和小熊貓那樣,一有動靜就咬死幼仔?這是大熊貓行為學研究上的盲區。
  1963年9月14日,第一隻人工圈養的大熊貓在北京動物園誕生。那時,何光昕作為北京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值了兩個月的夜班。他回憶說,那時環境絶對安靜,除個別投食的飼養員,任何人不得接近大熊貓母子。真是比伺候“萬歲爺”還小心百倍。
  但是,大熊貓畢竟與黑熊和小熊貓不一樣,它應該有自己的“行為學”。不弄清楚熊貓媽媽的行為規律,就無法提高幼仔成活率。
  大膽接近熊貓媽媽,把丟棄的幼仔拾去人工喂養,又引發兩大難題:一是育幼箱保持多高的溫度?二是給它喂什麽奶?
  他們沿用人工哺育老虎、獅子幼仔的經驗,因陋就簡,釘個木箱,在木箱裏吊上個燈泡,保持攝氏30度左右的溫度,結果幼仔冷得不行,兩三天就被凍死了。
  1988年,美美生下了雙胞胎。飼養員左紅、周永珍、胥桂蓉等,把幼仔用小毛巾包起來,緊貼胸脯,輪流用人體溫暖小寶寶,效果不錯。後來,獸醫鐘順隆設法測得熊貓媽媽懷抱的溫度——攝氏36至37度。以後,有了自動育嬰箱,這就成了“經典溫度”。
  至於給熊貓幼仔喂什麽奶,更是煞費苦心!牛奶、羊奶全試過了,最後嘗試用人奶。基地曾派人到醫院産房去討人奶。女工陳秀清剛分娩,奶水足,在熊貓産房隔壁安了一張床,自願擠出自己的乳汁喂養熊貓小寶寶。
  此舉,曾讓中外專傢們感動不已:這是人類嚮大熊貓幼仔敞開了胸懷,展示出偉大的母愛!
  但是,人奶也無法延續熊貓幼仔的生命。經分析,初生幼仔必須吃上媽媽的初乳。那初乳,像緑色的菜汁水,卻包涵了人工無法合成的豐富的抗體。衹有吃上初乳的熊貓寶寶纔有存活的希望。
  這意味着,要設法把初生的幼仔乙偷走,讓熊貓媽媽先給懷中的幼仔甲喂上初乳,再設法偷甲換乙,讓雙胞胎能輪流吃上初乳。
  太冒險了!1989年,飼養員和獸醫鐘順隆曾嘗試過,將塗過美美尿液的幼仔送入美美懷中時,美美突然發怒,分別踩死一隻咬死一隻幼仔。這,是不是又觸犯了“權威”定下的鐵律?
  1990年,慶慶生下雙胞胎。高興之餘,讓何光昕、李光漢二位主任為難,讓技術負責人宋雲芳、葉志勇犯愁——該怎麽辦?去年,付出了兩衹幼仔夭折的慘痛代價,今年還敢試嗎?討論來研究去,衹有一條路,不冒險,永遠無法前進。在外出差的張安居局長表示支持,再試一試。
  真是緊張得讓人屏住了呼吸。
  飼養員把一盆甜甜的牛奶遞到慶慶面前,遮住了它的視綫,就在它註視着奶盆時,把一隻新生仔給偷出來。慶慶絲毫沒有察覺。
  新生仔被送進了溫暖的育嬰箱。
  等慶慶把懷中的新生仔喂飽了,再趁送食物之時施“調包計”。也許是飼養員太緊張了,也許是慶慶突然有所察覺,飼養員不敢太接近慶慶,把塗了慶慶尿液的新生仔放在地上。
  新生仔像一隻沒毛的小耗子,在地上嘰嘰叫着,蠕動着,引起慶慶的註意。它不明白,剛纔還在懷中的娃娃,怎麽會爬在地上了。
  這時,在外觀察的所有的人,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
  慶慶起身走過去,嗅了嗅地下的娃娃,伸出粉紅的舌頭舔了舔,然後輕輕把它叼起來。
  成功了!兩衹新生仔都吃上了初乳。它們被反復對調,輪流吃母乳和人工合成奶,長得非常健壯。
  第一次衹有兩毫升(衹有兩滴!)的珍貴初乳,成就了一隻熊貓的生命。
  熊貓並不像黑熊、棕熊和小熊貓那樣護仔。這一行為學上的新發現,推動了大熊貓人工圈養史上的重大突破!
  1992年,大熊貓雙胞胎培育的成果,通過了四川省科委組織的重大成果鑒定,先後被評為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奬、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建設部科技成果一等奬。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首創的雙胞胎育幼技術,很快公佈於世,得到廣泛的應用。基地還派員去上海、福州、重慶等地的動物園,幫助其解决“育幼難”的問題。
  如今,熊貓雙胞胎的養育已不成問題。“英雄媽媽”慶慶不僅能養自己生下的雙胞胎,還可以幫助其它姐妹哺育幼仔,當好三個、四個幼仔的奶媽。最能幹的當數婭婭,除了給自己生的雙胞胎喂奶,還幫助不太會當媽媽的蜀蘭、奇緣和嬌子喂娃娃,做到了“一拖五”。
大傢一起幫助大熊貓 We work together to help pandas
  大傢一起幫助大熊貓斧頭山上郁郁葱葱的竹海與森林,形成了與成都市區不同的“小氣候”。
  在熊貓基地,已形成了適宜人才成長的“小氣候”。進入21世紀,一批批高學歷的拔尖人才,不斷充實熊貓基地的科技隊伍。
  張安居說,我們這一批六十年代畢業的大學生,年過花甲,知識老化,應當讓位給年青一代,把事業推嚮新的高度。最讓我高興的是,以張志和為代表的一幫年輕人,成為基地的頂梁柱。他們基礎紮實,信息靈通,勇於實踐,銳意進取,比我們強得多!
  生物教師吳先智,擅長製作標本,又擅長科普宣傳,被“挖”來做博物館長,蝴蝶專傢趙力,連人帶蝴蝶,一起調進基地,辦起了蝴蝶展覽館。
  基地籌建伊始,領導人就明確:一個實驗室,一個博物館,决不能少。沒有高水平的實驗室,基地就衹是個喂熊貓的圈養場,解决不了任何實質問題;沒有博物館,基地就衹是個看熱鬧的地方,很多觀衆永遠不知其所以然。
  於是,攻關,科普,成為基地騰飛的一雙翅膀。
  走進實驗室,走進産房,走進博物館,處處都能見到青春逼人的一代正挑大梁。侯蓉、瀋富軍、黃祥明、藍景超、王成東、王基山等,是各個技術部門的負責人。他們的名字不斷出現在基地的光榮榜上,也出現在高水平的學術期刊上。
  連續熬夜,精力旺盛,對付難題,功夫紮實。大熊貓超小幼仔51剋的繁育成功;越洋幫助亞特蘭大動物園的“倫倫”産仔成功——青春,不斷創造着奇跡。
  與美國、英國、日本、西班牙的多項國際合作項目,既是光榮任務也是巨大壓力——青春,把重任扛在肩上。
  最近,國傢重點實驗室的項目正在啓動。國傢把大熊貓科學研究的重點定在斧頭山,無非是看上了熊貓基地這一柄“利斧”——衹有青春的臂力,才能揮動“利斧”,披荊斬棘。
  年輕人渴望為一項事業建功立業,這事業就一定會蒸蒸日上!
  成都熊貓基地,不僅出熊貓,出人才,還出經驗,出理論。二十年來,基地取得科研成果59項,發表論文300多篇,發表學術專著19部。
  值得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是兩部專著,為大熊貓生物科學樹起了里程碑。
  一部是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張安居和英國動物學家戴衛領銜編著的《大熊貓:生物學、獸醫學與管理學》,本書從1997年簽約,歷時10年,匯萃了中外專傢90篇論文,其中有16篇出自成都大熊貓基地的作者。
  一部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由張志和、魏輔文編著的《大熊貓遷地保護理論與實踐》。著名生物學家趙爾宓院士高度評價這本書:“係統地反映了大熊貓遷地保護方面的研究成果,引入了新理論和實用技術,既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又兼具了實踐指導意義”。
  由於近百分之八十的野生大熊貓生活在四川省,成都熊貓基地的成功,對保護大熊貓的意義不言而喻,對於其它的瀕危物種的遷地保護,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當我們盤點二十年取得的成果時,更嚮往着基地的未來。
  在《漢語大詞典》中,是如此解釋“基地”一詞:基地,作為某種事業基礎的地區。
  二十年來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已經為大熊貓遷地保護事業奠定了基礎。基礎,衹是高樓的地基,飛機的跑道,長詩的開篇,交響樂的序麯。而更輝煌更壯美的畫捲正徐徐鋪開——
  基地,將擴大到三千畝,在北郊的廣阔土地上將建設一座森林小城“熊貓鎮”······
  當人工培育的種群擴大到一定數量後,將啓動野化與放歸計劃,為大熊貓種群復壯註入強大的活力,最終讓大熊貓傢族走嚮興旺······
  看起來,我們在拯救大熊貓,其實也在拯救自己。當整個成都市被森林竹海包圍着,被花香鳥語充溢着,被潺潺流水滋養着,被明媚陽光愛撫着,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多好呵,這是人與熊貓共同的傢園。
關於大熊貓的一些問題 Some of the problems on the giant panda
  1.大熊貓鼕眠嗎?
  不鼕眠.。
  2.大熊貓怕冷還是怕熱?
  大熊貓懼酷熱,不畏寒冷。
  3.大熊貓會爬樹嗎?
  會,它們是爬樹高手。
  4.大熊貓會遊泳嗎?
  大熊貓能涉水,會遊泳。
  5.大熊貓的聽覺和嗅覺如何?
  大熊貓的聽覺和嗅覺很靈敏。
  6.大熊貓的視覺怎麽樣?大熊貓長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它們是天生的近視眼,視力差。
  7.大熊貓吃肉嗎?
  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至今它們仍然保留着祖先的一些特性。在有條件的時候,它們仍然要吃肉。
熊貓分類 Panda Category
  大熊貓屬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哺乳綱Mammals
  食肉目Carnivora
  犬型亞目Caniformia
  熊科 Ursidae
  熊貓亞科 Ailuropodinae
  大熊貓 Ailuropoda melanoleuca
  大熊貓是一種有着獨特黑白相間毛色的活潑動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間的外表。大熊貓的種屬是一個爭論了一個世紀的問題,最近的DNA分析表明,現在國際上普遍接受將它列為熊科、大熊貓亞科的分類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國內的認可。國內傳統分類將大熊貓單列為大熊貓科。它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貓長約120~190釐米,體重85到125公斤。獨特的特徵包括:大而平的臼齒,它的一根腕骨已經發育成了“偽拇指”這都是為了適應以竹子為食的生活。與其他六種熊類不同,大熊貓和太陽熊都沒有鼕眠行為。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此後這一主支嚮亞熱帶擴展,分佈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秦嶺大熊貓已被認定為是大熊貓的一個亞種。
外形特徵 Shape features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憨態可掬,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絶大多數為黑白相間分明,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兩耳、四肢及肩胛部(橫過肩部相連成環帶)為黑色,其餘即頭頸部、軀幹和尾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其體長120~180cm;尾長10~20cm,白色;肩高一般為65~70cm;體重60~125kg。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背部毛粗而致密,腹部毛細而長。
  陝西秦嶺佛坪自然保護區共有四次發現白色大熊貓。據陝西人民出版社《當代陝西大事輯要(1948-1990)》725頁載,最早在秦嶺南坡佛坪自然保護區發現白色大熊貓的時間是1990年11月15日。那衹大熊貓體高0.7米,除眼圈、四肢下部外,從耳朵、肩胛到整個胸脯,均為白色,堪稱“寶中之寶”。此後在1991年、1992年又相繼發現了兩衹。最後一次是在幾年前。
  還有一種是棕色大熊貓,也是在佛坪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的。最早是在1985年3月26日,陝西佛坪自然保護區內佛坪縣嶽壩鄉大古坪村村民呂國友在海拔大約為1200米的懸馬溝竹林深處的河灘發現一隻棕白色相間的患病大熊貓,身體極度衰弱,後來經過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和各個方面的協力搶救,纔轉危為安,病愈以後寄養在西安動物園,取名“丹丹”,當時年齡為13歲,體重60多千克。這是世界上科學界首次發現體毛為棕色的大熊貓,此後於1990年和1991年,在佛坪自然保護區內的竹林中又有2次分別觀察到棕色大熊貓的1衹成體和1衹幼仔。這種熊貓兩耳、眼圈、睫毛、吻頭、肩胛及四肢的毛均為棕色。北京大學大熊貓專傢稱其為“世界上最美的大熊貓”。
  無論棕色或白色大熊描,確為世界罕見。它們的發現,打破了熊貓研究史上“單形性”(即毛色黑白相間)的說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這樣,目前已知的大熊貓的毛色共有三種:黑白色、棕白色、白色。
  生活在陝西秦嶺的大熊貓因頭部更圓而更像貓,被譽為國寶中的“美人”。
生活習性 Habits
  除發情期外,常過着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為3.9~6.4平方千米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於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於30~40公頃的核域內,雌體間的核域不重疊。食物主要是高山、亞高山上的50種竹類,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動物屍體。日食量很大,每天還到泉水或溪流飲水。
生活環境 Environment
  大熊貓棲息於長江上遊各山係的高山深𠔌,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𠔌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居住於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其生活環境濕度很大,溫差也比較大。
分佈範圍 Distribution
  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竹子是這裏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國長江上遊嚮青藏高原過渡的這一高山深𠔌地帶,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係。秦嶺山係分佈於南麓,主要分佈的縣是佛坪,一般分佈的縣是洋縣,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太白、寧陝、周至等。岷山係除甘肅文縣為一般分佈外,其餘都分佈於四川。在四川主要分佈的縣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縣,一般分佈的有九寨溝縣、鬆潘、茂縣等縣,少量分佈的縣有安縣、綿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崍山係主要分佈的縣有寶興、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佈的縣有大邑和蘆山,僅少量分佈的縣有邛崍、崇州、康定、瀘定等。大小相嶺除洪雅和冕寧為一般分佈縣外,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滎經、石棉、漢源、九竜等。大小涼山除馬邊、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數量外,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甘洛、峨邊和雷波等。
  目前野外到底有多少衹大熊貓?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居住在高山區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貓的統計成為一項很艱苦的工作。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經有過兩次調查,估計野外有約1000衹大熊貓,這個數字可能偏低。大熊貓分佈區域內共有37個縣,若按主産、一般和少量三級劃分,主産縣每縣約有100衹左右,共有7個縣;一般産縣每縣約50衹以上,共11個縣;少産縣每縣常在50衹以下,計有19個縣。據此推算,大熊貓野生數量總計約有一千餘衹,圈養的數量約為100衹。大熊貓的淨生殖率為1.06740002,種群增長緩慢。根據國傢林業局2006年的調查,目前全國有野生大熊貓1596衹,圈養數量161衹。大熊貓是熊科傢族中最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脅的哺乳動物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調查統計的棲息地的面積約為13000平方公裏。根據國傢林業局2005年調查報告,現在已經確認將大熊貓秦嶺種群認定為大熊貓新亞種。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在地域上已經分隔5萬年之久,外形上秦嶺大熊貓頭部較圓。目前秦嶺大熊貓的數量有273衹。在秦嶺山區,在黑白色大熊貓中發現過棕色大熊貓
熊貓天敵 Panda Natural Enemies
  儘管大熊貓與世無爭,但在它的棲息領域裏,還是有一些與它們為敵的動物,如金貓、豹、豺、狼、黃喉貂等,但是它們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
  豺 :主要襲擊少年大熊貓或病弱老年個體。捕獵絶招是爬上其脊背,先挖眼,後抓肛門將腸拉出,故稱“掏狗”;
  金貓:常襲擊大熊貓幼仔。
至危因素 To risk factors
  1、森林采伐。大熊貓棲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積達到至少1萬公頃。其棲息地每年以大約2.5 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年)。近30多年來,陝、甘、川三省大熊貓分佈區內人口倍增,已達43萬餘人,大型森工企業自1950~1985年共達27個(不含縣屬伐木場),采伐的森林核實面積為42萬多公頃,年均伐木面積為2萬多公頃,致使棲息地由70年代初的31,450平方千米,經過15年後,已銳減至13,921.52平方千米,減少面積達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棲息地的56%,並造成6個伐區內熊貓消失,10個伐區內僅殘存極少數熊貓,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2、捕捉過多。如在解放前汶川縣草坡,英、美等西方國傢,在那時收購、捕捉活體達20多衹(獵殺者在外),致使那裏的大熊貓種群數量仍然很少,迄今已逾60餘年,且尚未恢復。又如寶興縣從1963年迄今,僅在一個縣內,捕捉的大熊貓就達113衹以上。從50年代中期開始,從野外捕捉的熊貓已超過240衹到國內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寶興110餘衹,平武60餘衹,致使這兩個縣種群結構被破壞,數量大幅度下降。根據大熊貓生命表分析,它們一個世代約需12年,種群增長很慢,如果大量捕捉,即使在保護得好的情況下,也需要幾十年才能恢復;
  3、近些年來,盜獵、走私大熊貓皮張標本尚時有發生;
  4、大熊貓種群分佈在25個以上島狀隔離的生境中。這些隔離的生境區大小為205平方千米(30~2384km範圍),其中大多數(67%)的面積少於350平方千米。這種種群的孤立和分割則是長期威脅其種群的重要因素,小群體的近交衰退現象將降低繁殖力、幼體成活率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終"島狀"成員將消失。據潘文石等對秦嶺熊貓種群的遺傳分析,那裏有200餘衹大熊貓,可構成一個約90衹的繁殖群體,其世代雜合率遞減率為0.54%,經過12代後即140年後,每個成員都將有1/8的基因相同,相當於表(堂)兄妹的親緣關係;
  5、由於人類活動範圍擴大,大熊貓被迫退縮於山頂,竹種十分單純,一遇竹子開花,將無迴旋餘地,僅1975年岷山地區箭竹開花,死亡達138衹以上;80年代邛崍山冷箭竹大面積開花,災後發現大熊貓屍體108具,搶救無效死亡33衹,共計141衹;
  6、在大熊貓棲息地存在未經政府允許的礦産開發、污染以及礦工的伐樹和捕獵也是威脅之一。
  7、大熊貓淨生殖率為1.06740002,一生纔生幾個後代,一般每兩年纔繁衍一次,一胎衹會生兩衹小大熊貓,而且雌熊貓沒有精力全部養活它們。
  8、它們的天敵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因為年輕體壯的大熊貓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兇猛,遇強不弱,令敵害生畏。
瀕危等級 Endangerment
  CITES:附錄I
  IUCN:瀕危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中國的國寶動物
基因研究 Gene
  2008年10月11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宣佈世界首張大熊貓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科學家們說,它將為保護和人工繁育這個被稱為“中國國寶”的瀕危物種提供新的途徑,以及推進針對大熊貓的其他科學研究。
  2008年3月,由中國科學家發起,加拿大、英國、美國、丹麥等國科學家聯合參與的國際“大熊貓基因組研究”項目啓動,繪製大熊貓基因組序列圖譜是該項目的第一部分,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承擔了主要的工作任務。華大基因研究院自主研製的全基因組組裝軟件及自主搭建的高性能計算機,在其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科學家挑選了大熊貓“晶晶”進行基因組測序,“晶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原型之一,一直生活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經研究發現,大熊貓共有21對染色體,基因組大小與人類相似,約為30億個鹼基對,包含2-3萬個基因。
  基因組測序的結果支持了大熊貓是熊科的一個亞科的觀點。通過與已經進行過全基因組測序的物種比較,研究人員還發現大熊貓基因組與狗的基因組在結構上最為接近,與人也有較大的相似性,在哺乳動物中與小鼠差異較大。
  熊貓基因組序列圖譜的繪製完成,有助於從基因角度破解為何熊貓繁殖能力低下的疑問,從而使科學家有機會幫助繁育更多的熊貓。
  參與這項研究工作的還有深圳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中國大熊貓研究中心、復旦大學、香港大學等。與南開大學聯合執行的大熊貓蛋白質組功能與結構的研究計劃也即將啓動。
  世界上的野生大熊貓僅存約1600衹,主要分佈在中國四川省周圍的崇山峻嶺之中,被稱為“活化石”。另外,截至2007年底,中國人工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達239衹。
熊貓發現 Panda found
  大熊貓的發現
  1862~1874年,法國傳教士戴維一共在中國住了12年,其間僅短期返回法國一次。他除了將大量植物標本寄回法國,並且引進了許多植物新種到法國和歐洲各國外,還在中國發現了58個鳥類新種,100多個昆蟲新種和許多重要的哺乳動物新種,其中包括中國特有的哺乳動物大熊貓、金絲猴和麋鹿。
  1867年戴維第二次來華後,聽說四川西部一帶動物種類很多,而且有一些是人們尚未知曉的珍稀物種,便從上海到達寶興,擔任穆坪東河鄧池溝教堂的第四代神父。
  1869年的春天,戴維已到寶興鄧池溝天主教堂傳教兩年多。3月11日這天下午,戴維和幾個人來到鄧池溝源頭採集到幾種生物標本,正高興地返回天主教堂,途中路過一戶姓李的人傢,主人客套地讓他們到傢中去用茶點。突然,挂在墻上的一張黑白相間的奇特動物皮深深地吸引了戴維。主人告訴他:當地人叫這種動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溫順,一般不傷人。李傢的獵人告訴戴維,他很快就會看見這種動物的活體。戴維異常激動,他估量這種動物“將是科學上一個有趣的新種”,這次發現將填補世界動物的一個空白。
  為了得到這種奇特的動物,戴維雇傭了20個當地獵人展開搜捕。3月23日,獵人們送來了第一隻小“白熊”,“遺憾的是他們為了便於攜帶,就把它弄死了。”
  1869年5月4日,獵手們終於給戴維帶來了喜訊:捕到一隻“竹熊”和6衹“長尾巴猴”。經過戴維的認真思考,他給“竹熊”取名“黑白熊”,給“長尾巴猴”取名“仰鼻猴”。那衹憨態可掬的“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間的外貌,以及又圓又大的腦袋和滑稽可笑的動作倍受戴維的喜愛。他一會兒稱體重,一會量身段,對這衹“黑白熊”進行着當地人從未看到過的科學觀察。
  經過一段時間的悉心喂養,戴維决定將這衹可愛的“黑白熊”帶回法國。可是,要把這個寶貝從地處川西平原西部邊緣的穆坪(現寶興)帶到大西洋彼岸的法蘭西帝國,在當時交通條件非常有限的條件下,既要翻山涉水,又要遠渡重洋,談何容易。結果,這衹可愛的“黑白熊”經不起長途山路的顛簸和氣候的不斷變化,還沒運到成都就奄奄一息了,戴維神甫衹好非常惋惜地將這衹“黑白熊”的皮做成標本,送到法國巴黎的國傢博物館展出。戴維神甫怎麽也沒想到—世界上第一隻大熊貓模式標本竟然就這樣産生了。
  法國巴黎國傢博物館將這張獸皮展出後,當時誰也不認識,人們從獸皮上看到它有一張圓圓的大白臉,眼睛四周有兩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着一副墨鏡,於是有人斷定世界上根本沒有這種動物,這個動物皮子是假的!有人卻又說它衹不過是一種奇異的熊罷了。但是,經博物館主任米勒·愛德華茲充分研究後認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貓,而是與中國西藏發現的小貓熊相似的另一種較大的貓熊,便正式給它定名為“大貓熊”。
  1939年,重慶平明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其中“貓熊”標本最吸引觀衆註意。它的標牌采用了流行的國際書寫格式,分別註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於當時中文的習慣讀法是從右往左讀,所以參觀者一律把“貓熊”讀成“熊貓”,久而久之,人們就約定俗成地把“大貓熊”叫成了“大熊貓”。臺灣有傢報紙曾撰文給“熊貓”正名,但人民已經習慣,反而覺得“貓熊”不那麽順口了。
  從此,“大熊貓”這個現代名稱就這樣誕生了!戴維也就成了第一個嚮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寶興大熊貓的外國人。
  據瞭解,戴維神甫在1870年將大熊貓皮送回法國巴黎國傢博物館的同時,還將在寶興境內收集到的金絲猴(當地人叫“長尾巴猴”或叫“長尾子”戴維取名“仰鼻猴”,愛德華茲主任定名“金絲猴”)、緑尾虹雉(貝母雞)、小熊貓(山貓蹲)以及“植物活化石”珙桐(山梨子)等也帶到了法國巴黎國傢博物館陳列,博物館主任米勒·愛德華茲都一一做了命名。
  一個不幸女人的大幸
  大熊貓的發現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從那以後,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險傢、遊獵傢和博物館標本採集者來到大熊貓産區,試圖揭開大熊貓之迷並獵獲這種珍奇的動物。其中包括美國 羅斯福 總統的的兩個兒子西奧多·羅斯福和剋米特·羅斯福。兄弟兩先是到戴維發現大熊貓寶興縣,一無所獲,然後又進入大涼山。在越西縣他們開槍打死了一頭大熊貓,作成了標本帶回美國。以後又有德國、英國等國的探險傢獵獲大熊貓,從中國獵人手中收購的就更多了。一時間不少西方國傢的博物館裏都有了大熊貓的標本。但他們始終沒能捕獲到一隻活的大熊貓
  在戴維神甫發現大熊貓的67年之後,捕獲活大熊貓的個夢想終於被一位頑強的美國女人實現了。1936年,35歲的紐約女服裝設計師露絲·哈剋利斯新婚,丈夫威廉·哈剋利斯是一個狂熱的探險傢,結婚後兩周就奔赴中國尋找大熊貓。然而威廉還未到達大熊貓産區便病死在上海。露絲當初要求和丈夫同行,被丈夫認為是纍贅而遭到拒絶,現在她决心完成丈夫的遺志,在丈夫去世的兩個月的1936年4月啓程前往中國。
  露絲的探險隊僅有兩個人——她和25歲的美籍貫華人楊昆廷。楊的哥哥曾經參加過羅斯福的兒子的中國探險隊。他們從上海乘坐小木船逆水而上到達成都,然後進入汶川,在深山老林裏尋覓大熊貓的蹤跡,設置獵捕的陷阱。11月9日,當他們來到一片大雪覆蓋的竹林時(專傢考證為汶川縣草坡鄉),聽到一個枯樹洞裏傳出類似嬰兒啼哭的聲音。當楊廷昆從樹洞裏捉出一隻毛茸茸的小動物,遞到已經凍得麻木的露絲懷裏時,她簡直難以相信,這就是西方人半個多世紀以來夢寐以求的大熊貓活體!露絲以為這衹不到3磅的小傢夥是雌性(後來證明是雄性),便用楊廷昆妻子的名字給她取名“蘇琳”。幸運的露絲知道她得到的東西是何等的寶貴,帶着蘇琳迅速返回成都,隨即乘飛機到上海。但在出境時遇到了麻煩。
  儘管西方人已尋求大熊貓半個多世紀,並且知道它是瀕臨滅絶的珍稀動物,但直到那時,中國人對大熊貓的瞭解還幾乎為零。獵人可以任意捕獵這種“熊”,政府也沒有任何保護的規定和措施。路絲的麻煩並不在於她捕獲了大熊貓,而是進入中國內地的手續不全,因此不能離境。最後她采取行賄的辦法登上了到美國的輪船,她把蘇琳裝在一個大柳條筐裏,在海關登記表上寫上“隨身攜帶哈巴狗一隻”便混出了海關。
  超級動物明星
  露絲和蘇琳露絲帶着蘇琳還在太平洋上航行,越洋電報早已把消息傳遍了美國。輪船在舊金山碼頭靠岸時,正是聖誕節的前一天,驚喜萬分的美國人在碼頭上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他們為珍貴的客人安排了最豪華的套房,召開隆重的歡迎晚會。蘇琳被送到許多大城市展出,所到之處無不引起轟動。曾經為尋找大熊貓到過中國的羅斯福的兒子西奧多見到蘇琳時,十分動情地說,“如果把這個小傢夥當作我槍下的紀念品,我寧願用我的兒子來代替。”
  經過激烈的競爭,芝加哥 布魯剋菲爾德動物園得到了蘇琳。人們象潮水似的涌嚮這裏,最多的一天達4萬人,超過了該動物園的最高記錄。蘇琳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報紙的新聞,商人們爭先恐後的趕製大熊貓形象的産品,時髦女郎身着大熊貓圖案的泳裝招搖過市,甚至一種雞尾酒也以大熊貓為名。露絲和蘇琳的故事成為暢銷書,並搬上了銀幕。
  不幸的是蘇琳衹活了一年,被做成標本永久陳列。蘇琳的出現,使大熊貓從博物館走進大衆,她不僅珍稀,而且尤其可愛,一時間成為了全世界的動物明星。各西方大國竟相到中國捕捉大熊貓,從1936年到1941年,僅美國就從中國弄走了9衹大熊貓,成都的教會學校華西大學在其中幫了大忙。在大熊貓産區呆了20年,有“熊貓王”之稱的英國人丹吉爾·史密斯在1936年到1938年的3年之間,就收購了9衹活的大熊貓,並把其中6衹帶到了英國。
  二戰期間,倫敦動物園的大熊貓“明”在德機的轟炸下表現鎮定,玩耍自如,成為倫敦市民心目中的戰時英雄。在戰爭最嚴酷的時候,報紙仍然在報道明的生活。明1944年底去世,泰晤士報刊登的訃告稱:“她可以死而無憾,因為她給千百人帶來了快樂”。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12月,英國人又通過外交途徑,組織了一支200多人的隊伍,到汶川進行大搜捕,終於捕獲到一隻大熊貓送到英國。像中國的許多事物一樣,熊貓在國外大出風頭以後,在中國的地位迅速攀升。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政府開始限製外國人的捕獵活動。也許正因為如此,大熊貓纔得以幸存.
物種歷史 History of species
  化石顯示,大熊貓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它屬於劍齒象古生物群,大熊貓的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絶,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徵,所以,有很多科學價值,因而被譽為“活化石”,中國把它譽為“國寶”。如今大熊貓分佈範圍已十分狹窄,僅限於中國的秦嶺南坡、岷山、邛崍山、大小興安嶺和涼山局部地區。大熊貓棲息地的巨大變化近代纔發生。近幾百年中國人口激增和占用土地,很多棲息地消失了。以前,大熊貓曾經生活的在低山河𠔌,現在已經成了居民點。大熊貓衹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長的海拔1200~3400米之間。目前,我國政府已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護這一瀕臨滅絶的活化石。大熊貓的存亡,早已為世人所關註。今後為保護和繁殖大熊貓,還需要繼續做大量艱巨的工作。
熊貓的活化石、貓熊名稱的由來 Panda's living fossil, the origin of the name of panda
  大熊貓的學名其實叫“貓熊”,意即“像貓的熊”,也就是“本質類似於熊,而外貌相似於貓。”嚴格地說,“熊貓”是錯誤的名詞。這一“錯案”是這麽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慶北碚博物館曾經展出貓熊標本,說明牌上自左往右橫寫着“貓熊”兩字。可是,當時報刊的橫標題習慣於自右嚮左認讀,於是記者們便在報道中把“貓熊”誤寫為“熊貓”。“熊貓”一詞經媒體廣為傳播,說慣了,也就很難糾正。於是,人們衹得將錯就錯,稱“貓熊”為“熊貓”。
  其實,科學家定名大熊貓為“貓熊”,是因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屬於食肉目。
  後來熊一直保持肉食習慣,而大熊貓卻棄葷食素,最喜翠竹,偶爾也吃玉米稈、幼杉樹皮。這是為什麽呢?據科學家研究,大熊貓遠祖雖是肉食動物,後來,由於尋不着肉食,衹得吃滿山叢生的竹子,代代相傳,也就養成了吃竹子的習慣。大熊貓食用的竹類共有17種,其中最愛吃的是冷箭竹和華橘竹。不過,竹子中的營養成分不多,主要是難以消化的纖維素,所以大熊貓食量很大,一頭成年的大熊貓每晝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纖維素。凡是大熊貓活動的地方,最容易發現的就是一堆堆纖維素糞便。不過,大熊貓有時也顯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類動物。
  大熊貓的活動範圍與季節關係很大,鼕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沒有積雪或積雪較少的山𠔌地帶。鼕天照常活動,沒有鼕眠的習慣。夏秋兩季則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帶活動。天氣炎熱時,也常到山溝裏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時候還下水遊泳。大熊貓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到處流浪,走到哪裏,吃到哪裏,睡到哪裏。別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搖搖晃晃,爬起樹來卻挺高明。它的聽覺非常靈敏,受到驚擾時,就非常靈活地攀上高高的樹梢,躲藏起來。
  大熊貓性情孤僻,平時獨來獨往,衹有在發情期,雌雄纔暫時同居。它們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産一仔,有時可産兩仔。分娩期間多以枯樹洞為巢穴。奇怪的是,一隻體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貓,剛生下來的仔熊貓卻小得出奇,體重衹有0.1~0.15公斤,像衹小老鼠,僅相當於母體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貓從出生到長大為成體約需兩年左右時間。
  正因為大熊貓繁殖艱難,存活又難,所以如今我國野生的大熊貓屈指可數,估計衹有1000衹左右。大熊貓之所以珍貴,不僅因為它體態可愛,數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萬年歷史的古老動物,對科學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動物具有珍貴的價值。研究表明,大熊貓幾百萬年來的形態構造變化不大,現今的大熊貓仍然保留着許多原始的特徵。因此,大熊貓有着“活化石”之稱化石。
友好使者 Friendship Messenger
  大熊貓一直被稱為中國的“友好大使”,積極促進了中國與外國的友誼和相互瞭解。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熊貓一直是個政治工具。據報道,從公元685年到1982年,中國三個朝代一共嚮國外贈送了約40衹大熊貓。其中,公元685年由武則天贈送給日本 天武天皇兩衹大熊貓;1936年至1945年,中國國民政府嚮西方國傢贈送了14衹熊貓。新中國成立後,熊貓去處更是反映了當時的中國外交政策:50年代,中國嚮蘇聯贈送了兩衹熊貓;60年代,熊貓受到冷落,除了嚮朝鮮贈送之外,沒有嚮任何其他國傢贈送。到了中美關係解凍的70年代,熊貓突然在西方走紅,美國、日本、法國、英國、西德、墨西哥和西班牙相繼獲贈大熊貓
  1982年之後,鑒於大熊貓生態環境惡化導致其數量急劇減少,中國停止了嚮外國贈送大熊貓的做法。1984年,隨着經濟改革開放,大熊貓與時俱進,摘下了“友好大使”的面具,戴上“商務參贊”的頭銜,積極投入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開啓了著名的“熊貓租藉”方案。根據這個方案,中國短期內嚮外國動物園租藉大熊貓,對方支付租金。一時間,大熊貓成了財大氣粗的創匯大戶,國內相關部門爭相出口,造成大量捕捉大熊貓,導致管理混亂失調,嚴重影響了大熊貓的保護。在國際環保組織和美國政府的壓力之下,中國後來停止了以商業目的租藉大熊貓的做法,代之以“大熊貓合作繁殖”的名義。在這個名義下,嚮外國租藉熊貓,通常為期十年,接收國嚮中國支付一千萬美元,平均每衹熊貓每年的租金是五十萬美元,
  從1957年到1982年的26年間,中國共贈送給9個國傢23衹大熊貓
  前蘇聯1957年獲贈一隻大熊貓平平,後又獲贈一隻安安;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65年至1980年,相繼獲贈丹丹、三星、琳琳等5衹大熊貓
  美國1972年4月獲贈一對大熊貓玲玲和興興;
  日本1972年10月獲贈一對大熊貓蘭蘭和康康,1980年獲贈雌性大熊貓歡歡,1982年獲贈雄性大熊貓飛飛;
  法國1973年獲贈一對大熊貓燕燕和黎黎;
  英國1974年4月獲贈一對大熊貓佳佳和晶晶;
  前聯邦德國1974年11月獲贈一對大熊貓天天和寶寶;
  墨西哥1975年9月獲贈一對大熊貓迎迎和貝貝;
  西班牙1978年9月獲贈一對大熊貓紹紹和強強。
中國港澳臺的熊貓 Hong Kong, Macao China Panda
  香港
  1999年3月,中央政府曾經贈送給香港一對大熊貓“佳佳”和“安安”,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和特區政府成立1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特別贈送給香港的一對大熊貓“樂樂”“盈盈”。
  澳門
  澳門沒有被贈給大熊貓,澳門展出的首衹熊貓是武漢雜技團來澳門的熊貓明星“英英”。
  臺灣
  全國聞名的“團團”、“圓圓”於2008年12月23日前往臺北木柵動物園定居。
  2008年12月23日下午5時許搭乘臺灣長榮航空公司專機抵達臺北桃園機場;隨後換乘專車,於晚間7時30分許抵達它們的新傢——臺北動物園新光特展館。23日晚間7時30分進入新光特展館後,“團團”“圓圓”進行活動和進食。晚間9時熄燈後,它們小寐到晚間11時。11時醒來後,吃了一些箭竹、水竹、刺黑竹和少量的蘋果、鬍蘿蔔、窩窩頭。24日凌晨3時,“團團”“圓圓”再度入睡,依偎在欄捨裏一直睡到早上8時。
團圓軼事 Reunion anecdote
  結緣團團
  在挑選赴臺大熊貓的時候,雖然專傢們將16號與19號和21號兩個候選“帥哥”放到一起,但16號歷來與19號相處甚歡,兩個隨時同進同出,形影不離,很有。不僅如此,16號和19號還性格互補,經常互相照應,顯得異常恩愛。因此,16號和19號就被確定為贈臺大熊貓,也就是大傢後來熟知的團團圓圓。
  震後團圓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大熊貓“團團”“圓圓”圈捨後面的山體垮塌,巨大的石塊將圈捨完全毀壞。幸運的是機警的“團團”“圓圓”都跑出了圈捨。5月12日,“團團”被臥竜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救出;3天後,“圓圓”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也被工作人員救出。 團團圓圓在一起
  最後,“團團”“圓圓”在臥竜依然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霸道圓圓
  08年12月25日,圓圓掌摑團團一掌,嚇得團團見到圓圓就退縮。
  這麽一個小舉動,已驚動動物園上下,趕緊開會評估,有人說是團團圓圓打情駡俏,有人說是圓圓想與團團示好親熱,有人則解釋是團團“怕老婆”。不過金仕謙說,最後經園方評估,認為是圓圓發情期已到且領域較強,可能藉此宣示自己纔是“老大”。而團團相對還是個大孩子,自知年紀小,所以退讓。
  大熊貓“團團”“圓圓”如果順利通過檢疫,計劃於2009年1月26日大年初一在臺北市立動物園正式與遊人見面。臺北市立動物園已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最後,“團團”“圓圓”在臥竜依然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畫傢筆下的大熊貓 Artist impression of giant panda
  劉繼卣國畫《熊貓》大熊貓是最珍稀的動物,是和諧、友誼、和平的象徵,也是畫傢最喜歡的題材,著名畫傢吳作人、劉繼卣等都畫過大熊貓圖,他們筆下的大熊貓憨態可掬、逗人喜愛,其風格又各異,畫傢們通過不同角度、不同表現方法,刻畫出“大熊貓”的神韻,給人們以美得享受。
  著名畫傢劉繼卣是畫大熊貓的高手,他畫的大熊貓形神俱佳,活靈活現。劉繼卣先生一生畫了許許多多姿態各異的大熊貓,他把自己內心熱愛和平、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美好心願都傾註在對大熊貓的描繪上,他筆下的大熊貓生動傳神,賦予了鮮活的藝術感染力。
  王泰戈,字天翼,嘯林齋主人,善畫虎、獅、豹、熊、熊貓等,英文名TigerWang.《大熊貓》泰戈作品
熊貓分類 Panda Category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此後這一主支嚮亞熱帶擴展,分佈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秦嶺大熊貓已被認定為是大熊貓的一個亞種。
分佈範圍 Distribution
  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竹子是這裏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國長江上遊嚮青藏高原過渡的這一係列高山深𠔌地帶,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係。秦嶺山係分佈於南麓,主要分佈的縣是佛坪,一般分佈的縣是洋縣,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太白、寧陝、周至、留壩、寧強等。岷山係除甘肅文縣為一般分佈外,其餘都分佈於四川。在四川主要分佈的縣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縣,一般分佈的有九寨溝縣、鬆潘、茂縣等縣,少量分佈的縣有安縣、綿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崍山係主要分佈的縣有寶興、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佈的縣有大邑和蘆山,僅少量分佈的縣有邛崍、崇州、康定、瀘定等。大小相嶺除洪雅和冕寧為一般分佈縣外,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滎經、石棉、漢源、九竜等。大小涼山除馬邊、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數量外,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甘洛、峨邊和雷波等。
  目前野外到底有多少衹大熊貓?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居住在高山區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貓的統計成為一項很艱苦的工作。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經有過兩次調查,估計野外有約1000衹大熊貓,這個數字可能偏低。大熊貓分佈區域內共有37個縣,若按主産、一般和少量三級劃分,主産縣每縣約有100衹,共有7個縣;一般産縣每縣約50衹以上,共11個縣;少産縣每縣常在50衹以下,計有19個縣。據此推算,大熊貓野生數量總計約有一千衹不到,圈養的數量約為100衹。大熊貓的淨生殖率為1.06740002,種群增長緩慢。根據國傢林業局2006年的調查,目前全國有野生大熊貓1596衹,圈養數量161衹。大熊貓是熊科傢族中最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脅的哺乳動物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調查統計的棲息地的面積約為13000平方公裏。根據國傢林業局2005年調查報告,現在已經確認將大熊貓秦嶺種群認定為大熊貓新亞種。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在地域上已經分隔1.2萬年之久,外形上秦嶺大熊貓頭部較圓。根據2000-2001年開展的第三次大熊貓調查,秦嶺大熊貓的數量(不含1.5歲以下的幼體)有273衹。在秦嶺山區,除黑白色大熊貓外,還發現過棕色、白色大熊貓
  名字由來
  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Armand David)認識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歸屬於熊科。兩年後, 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研究它屬於貓熊科,將它進一步定名為“貓熊”。1940年代,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定名為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在標準中文文法裏,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因此貓是形容詞,熊是名詞。所以,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到1940年代,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傢誤讀成熊貓。從此以後,熊貓一詞變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長此以往嚮傳訛誤,一至到今天,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
團圓軼事 Reunion anecdote
  結緣團團
   
  在挑選赴臺大熊貓的時候,雖然專傢們將16號與19號和21號兩個候選“帥哥”放到一起,但16號歷來與19號相處甚歡,兩個隨時同進同出,形影不離,很有。不僅如此,16號和19號還性格互補,經常互相照應,顯得異常恩愛。因此,16號和19號就被確定為贈臺大熊貓,也就是大傢後來熟知的團團圓圓。
  震後團圓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大熊貓“團團”“圓圓”圈捨後面的山體垮塌,巨大的石塊將圈捨完全毀壞。幸運的是機警的“團團”“圓圓”都跑出了圈捨。5月12日,“團團”被臥竜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救出;3天後,“圓圓”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也被工作人員救出。 團團圓圓在一起
  最後,“團團”“圓圓”在臥竜依然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霸道圓圓
  2008年12月25日,圓圓掌摑團團一掌,嚇得團團見到圓圓就退縮。
  這麽一個小舉動,已驚動動物園上下,趕緊開會評估,有人說是團團圓圓打情駡俏,有人說是圓圓想與團團示好親熱,有人則解釋是團團“怕老婆”。不過金仕謙說,最後經園方評估,認為是圓圓發情期已到且領域較強,可能藉此宣示自己纔是“老大”。而團團相對還是個大孩子,自知年紀小,所以退讓。
  大熊貓“團團”“圓圓”如果順利通過檢疫,計劃於2009年1月26日大年初一在臺北市立動物園正式與遊人見面。臺北市立動物園已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最後,“團團”“圓圓”在臺北市立動物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熊貓的活化石、貓熊名稱 Panda's living fossil, the name of panda
  大熊貓的學名其實叫“貓熊”,意即“像貓的熊”,也就是“本質類似於熊,而外貌相似於貓。”嚴格地說,“熊貓”是錯誤的名詞。這一“錯案”是這麽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慶北碚博物館曾經展出貓熊標本,說明牌上按照英文模式自左往右橫寫着“貓熊”兩字。可是,當時報刊的橫標題習慣於自右嚮左認讀,於是記者們便在報道中把“貓熊”誤寫為“熊貓”。“熊貓”一詞經媒體廣為傳播,說慣了,也就很難糾正。於是,人們衹得將錯就錯,稱“貓熊”為“熊貓”。
  其實,科學家定名大熊貓為“貓熊”,是因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屬於食肉目。
中國港澳臺的熊貓 Hong Kong, Macao China Panda
  香港
  1999年3月,中央政府曾經贈送給香港一對大熊貓“佳佳”和“安安”,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和特區政府成立1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特別贈送給香港的一對大熊貓“樂樂”“盈盈”。
  澳門
  澳門展出的首衹熊貓是武漢雜技團來澳門的熊貓明星“英英”。
  國傢主席鬍錦濤2009年12月19日在澳門出席回歸慶典活動時宣佈,為慶賀澳門特區成立十周年,應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要求,中央政府决定嚮澳門特別行政區贈送一對大熊貓
  臺灣
  全國聞名的“團團”、“圓圓”於2008年12月23日前往臺北木柵動物園定居。
  2008年12月23日下午5時許搭乘臺灣長榮航空公司專機抵達臺北桃園機場;隨後換乘專車,於晚間7時30分許抵達它們的新傢——臺北動物園新光特展館。23日晚間7時30分進入新光特展館後,“團團”“圓圓”進行活動和進食。晚間9時熄燈後,它們小寐到晚間11時。11時醒來後,吃了一些箭竹、水竹、刺黑竹和少量的蘋果、鬍蘿蔔、窩窩頭。24日凌晨3時,“團團”“圓圓”再度入睡,依偎在欄捨裏一直睡到早上8時。
  團圓軼事
   結緣團團
  在挑選赴臺大熊貓的時候,雖然專傢們將16號與19號和21號兩個候選“帥哥”放到一起,但16號歷來與19號相處甚歡,兩個隨時同進同出,形影不離,很有。不僅如此,16號和19號還性格互補,經常互相照應,顯得異常恩愛。因此,16號和19號就被確定為贈臺大熊貓,也就是大傢後來熟知的團團圓圓。
  震後團圓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大熊貓“團團”“圓圓”圈捨後面的山體垮塌,巨大的石塊將圈捨完全毀壞。幸運的是機警的“團團”“圓圓”都跑出了圈捨。5月12日,“團團”被臥竜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救出;3天後,“圓圓”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也被工作人員救出。
  最後,“團團”“圓圓”在臥竜依然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霸道圓圓
  2008年12月25日,圓圓掌摑團團一掌,嚇得團團見到圓圓就退縮。
  這麽一個小舉動,已驚動動物園上下,趕緊開會評估,有人說是團團圓圓打情駡俏,有人說是圓圓想與團團示好親熱,有人則解釋是團團“怕老婆”。不過金仕謙說,最後經園方評估,認為是圓圓發情期已到且領域較強,可能藉此宣示自己纔是“老大”。而團團相對還是個大孩子,自知年紀小,所以退讓。
  2009年1月26日大年初一團團圓圓在臺北市立動物園正式與遊人見面,至三月初,參觀人數就達到了50萬人次。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daxiongmao
  大熊貓
  Ailuropoda melanoleuca; giant panda
  食肉目大熊貓科的 1個單屬單種。(見彩圖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大熊貓(Aihuropoda melanoleuca)、 1985年在秦嶺南坡發現的棕白相間的大熊貓)。體型較大,外形似熊,頭較圓象貓,因而得名。因其毛色黑白相間,主要棲息於竹林中,俗稱花熊或竹熊,古籍上記載的貘、貊、□、貅、白□等均指此獸。
  大熊貓體長1.2~1.5米,體重50~80千克,但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最大個體體長可達1.8米,體重近200千克;體毛以白色為主,但四肢與肩胛部有連片的黑色毛區,眼區有形似眼鏡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為黑色。
  大熊貓是一個孑遺物種。曾有活化石之稱,但不確(見化石)。據古生物學研究,它起源於更新世早期,在更新世中期最繁盛,其化石遍及中國秦嶺和長江以南諸省,在陝西北部、山西、北京等地也有零星發現。由於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生産力的提高,特別在新石器時代之後,伴隨農業的出現和發展,大熊貓的數量不斷減少,分佈區一塊塊地消失。據文獻考證,直到公元前,在中國河南、陝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還都有大熊貓分佈,但目前大熊貓已僅生存在南起四川省大、小涼山,沿邛崍山嚮北至岷山和甘肅省白水江上遊,以及陝西省秦嶺等少數地區。
  現代大熊貓的典型棲息環境特點是山高、𠔌深、樹高、竹密。茂密的竹林既是它們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後代的場所。大熊貓雖屬食肉獸,卻喜素食,據調查,它們取食的植物有50多種,偶爾亦吃動物,但主要食物為少數幾種細小的箭竹類植物,尤喜吃這些竹類的筍和較青嫩的莖、葉。虎、豹等天敵無法鑽進茂密的箭竹叢追獵,而它們卻能在其中穿行自如;偶遇豺群圍襲,還能迅速爬上竹林中高大的喬木,隱身於枝杈間,此刻,其黑白花紋還可起到保護色作用。大熊貓在形態構造上,以及生態和生理上都有不少與這種獨特生存環境相關的適應特點。譬如,裂齒退化,臼齒咀嚼面變寬,適於壓咬和嚼碎竹稈;竹類較難消化,而且大熊貓的消化器官同所有食肉獸一樣,腸道短,盲腸不發達,咀嚼和消化食物都比較粗糙,因此它們每日食量很大,取食頻繁,當它們在竹叢中穿行時,常邊走,邊吃,邊排泄,在其棲息地幾乎到處可見到一團團長約10~15釐米,直徑5~7釐米,長圓形,兩端稍尖,由一段段碎竹片構成的糞便。
  大熊貓既怕酷熱,又畏嚴寒,鼕季不蜇眠,一年四季活動,有隨氣溫變化進行垂直遷移習性。夏秋季節多在中山帶以上活動,而在鼕春時節則嚮低山區積雪較少的嚮陽山坡或溪邊轉移。常到河溪邊喝水,飲水量很大,鼕春季節常把肚子喝得很脹而行動蹣跚。大熊貓性溫馴,不怕人,行動緩慢,能泅水,善爬樹,有剝樹皮行為。
  野生大熊貓多在春末夏初發情交配,此時可聽到它們特有的低沉的求偶叫聲。晚秋産仔,每胎産1~2仔。初生幼仔很小,僅100剋左右,不睜眼,體裸露無毛,死亡率高達30~50%。幼獸生長發育較慢,半年後始能獨立取食。6~8歲性成熟,由於發情期持續時間短,多數衹有10天左右,常出現雌雄發情不同步而不能配育。自然壽命約25~30年。
  現代大熊貓屬殘存分佈的瀕危物種,其數量稀少,衹有幾十個互不相連的斑點狀分佈區,估計總數僅有幾千衹,而且每逢其棲息地竹類因自然開花而大面積枯死時,都有大批大熊貓死亡,其分佈點也隨之減少。其瀕臨絶滅的主要內因是其器官結構功能較原始,感覺遲鈍,繁殖存活能力低下,以及較多依賴特化的外界生存條件,應變能力很差等;人類對其生存環境的開發則是致使其瀕危的重要外因。
  為救大熊貓,延緩其自然衰亡進程,中國將它們列為國傢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從1965年以來,先後在四川省平武、南坪、青川、北川、汶川、寶興、馬邊、美姑,甘肅省文縣和武都,陝西省佛坪等縣建立了十幾個大熊貓為主的自然保護區。近年來還在臥竜和白水江兩個自然保護區中建立了大熊貓保護和研究基地。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大熊貓是延續其種係的又一重要途徑。1963年北京動物園首開人工繁殖成功的世界紀錄,昆明等地動物園的大熊貓也相繼繁殖成功。70年代以來北京動物園又取得人工授精繁殖和低溫貯存大熊貓精液的成功經驗,為延續大熊貓種係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馬勇)
英文解釋
  1. :  da xiongmao
  2. n.:  panda,  giant panda
法文解釋
  1. n.  panda /géant
相關詞
歌麯遊戲明星昵稱香港吉祥物阿貓阿狗殘奧會
福娃奧運會四川煙草國寶熊貓歷史人物三國歷史
森林景點崇州聚星傢有兒女大熊貓的繁殖輕小說作傢動物
國寶熊貓秦嶺青島旅遊成都自然保護區更多結果...
包含詞
大熊貓屬大熊貓科
大熊貓名大熊貓咪
大熊貓帽凍精大熊貓
赴臺大熊貓大熊貓美蘭
大熊貓喜蘭白色大熊貓
棕色大熊貓大熊貓美美
大熊貓桃桃大熊貓都都
秦嶺大熊貓大熊貓金條
大熊貓社會大熊貓盈盈
巴氏大熊貓尋找大熊貓
神獸大熊貓贈臺大熊貓
大熊貓亞科海外大熊貓
大熊貓長靴大熊貓手套
大熊貓使者大熊貓愛裘
超級大熊貓大熊貓洋洋
大熊貓輸入法亞成體大熊貓
大熊貓細胞庫北京大熊貓館
大熊貓紀念幣大熊貓基因庫
大熊貓走廊帶最後的大熊貓
中華大熊貓苑大熊貓的繁殖
大熊貓棲息地大熊貓的天敵
大熊貓研究進展大熊貓古代名考
大熊貓飼養管理大熊貓看小電影
人工繁殖大熊貓大熊貓的那些事兒
成都大熊貓博物館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四川大熊貓走廊帶佛坪大熊貓保護區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臥竜大熊貓俱樂部
美孟菲斯動物園展覽大熊貓臥竜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
佛坪大熊貓自然保護區迭部多兒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寧陝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勿角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臥竜大熊貓繁育中心黑水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武都裕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岷山山係大熊貓保護區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金會北京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
陝西漢中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阿夏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陝西佛坪大熊貓保護區
四川大熊貓研究中心大熊貓研育繁殖基地
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插崗梁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寧陝縣大熊貓保護區
廣州大熊貓工藝有限公司關於大熊貓的一些問題
大傢一起幫助大熊貓川西北保護大熊貓教育研究中心
美國奧馬哈一對夫婦認養中國大熊貓作“女兒”大熊貓再成中美使者兩衹大熊貓在孟菲斯展出
“懇親團”首站孟菲斯:大熊貓風頭蓋“貓王”文縣尖山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中國大熊貓繁育技術委員會成都大熊貓生態園旅遊博物館
崇州鞍子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淘氣包馬小跳係列:尋找大熊貓
《淘氣包馬小跳係列:尋找大熊貓都江堰竜溪虹口國傢級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彭州白水河國傢級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大熊貓紀念幣
懇親團首站孟菲斯大熊貓風頭蓋貓王美國奧馬哈一對夫婦認養中國大熊貓作女兒
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大熊貓和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
中國保護大熊貓雅安碧峰峽研究基地溫州市甌海大熊貓皮革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