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稱“郭公”、“布𠔌鳥”。脊椎動物。鳥綱,杜鵑科。體長33~35釐米。身體暗灰色,腹部有黑色橫紋。其叫聲很像語音“布𠔌”,因而又叫“布𠔌鳥”。不自營巢。夏時幾遍布全國。 |
|
中文俗名: 喀咕 、布𠔌、郭公、獲𠔌
大杜鵑(cuculus canorus;cuckoo)鵑形目杜鵑科杜鵑屬的1種。又名郭公,布𠔌。分佈於非洲、歐亞大陸到東南亞。中國除臺灣省外,國內各地均有分佈。
體長約320毫米,翅長約210毫米。雄鳥上體純暗灰色;兩翅暗褐,翅緣白而雜以褐斑;尾黑,先端綴白;中央尾羽沿着羽幹的兩側有白色細點;頦、喉、上胸及頭和頸等的兩側均淺灰色,下體餘部白色,雜以黑褐色橫斑。雌雄外形相似,但雌鳥上體灰色沾褐,胸呈棕色。
棲息於開闊林地,特別在近水的地方。常晨間鳴叫,每分鐘24~26次,連續鳴叫半小時方稍停息。性懦怯,常隱伏在樹葉間。平時僅聽到鳴聲,很少見到。飛行急速,循直綫前進,在停落前,常滑翔一段距離。取食鱗翅目幼蟲、甲蟲、蜘蛛、蠃類等。食量大,對消除害蟲起相當作用。
大杜鵑性孤獨,繁殖期亦不成對生活。雌雄交配雜亂,不自營巢,而把卵置於其他鳥類(如葦鶯、麻雀、灰喜鵲、燕尾、伯勞、雲雀、鶺鴒等)的巢內。所産的卵有與寄主卵相似的現象。卵大小約23.6×18.1毫米,外殼粗厚。孵化期為12~14天。嗜食其他鳥所不敢啄食的毛蟲,如鬆尺蠖、鬆毛蟲等。
藥用——
【藥名】:大杜鵑
【來源】:為杜鵑科動物大杜鵑的全體。
【功效】:軟堅散結、通便、鎮咳。
【主治】:治瘰癧、結核、肺陰虛、便秘。
【性味歸經】:鹹、溫。入肺、肝、腎、大腸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服,9-15剋。
【動植物資源分佈】:棲居在開闊的林地,常停止在多葉的樹上不斷鳴叫。
【拉丁名】:大杜鵑cuculus canorus linnaeus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
中文俗名: 喀咕 、布𠔌、郭公、獲𠔌
大杜鵑(cuculus canorus;cuckoo)鵑形目杜鵑科杜鵑屬的1種。又名郭公,布𠔌。分佈於非洲、歐亞大陸到東南亞。中國除臺灣省外,國內各地均有分佈。
體長約320毫米,翅長約210毫米。雄鳥上體純暗灰色;兩翅暗褐,翅緣白而雜以褐斑;尾黑,先端綴白;中央尾羽沿着羽幹的兩側有白色細點;頦、喉、上胸及頭和頸等的兩側均淺灰色,下體餘部白色,雜以黑褐色橫斑。雌雄外形相似,但雌鳥上體灰色沾褐,胸呈棕色。
棲息於開闊林地,特別在近水的地方。常晨間鳴叫,每分鐘24~26次,連續鳴叫半小時方稍停息。性懦怯,常隱伏在樹葉間。平時僅聽到鳴聲,很少見到。飛行急速,循直綫前進,在停落前,常滑翔一段距離。取食鱗翅目幼蟲、甲蟲、蜘蛛、蠃類等。食量大,對消除害蟲起相當作用。
大杜鵑性孤獨,繁殖期亦不成對生活。雌雄交配雜亂,不自營巢,而把卵置於其他鳥類(如葦鶯、麻雀、灰喜鵲、燕尾、伯勞、雲雀、鶺鴒等)的巢內。所産的卵有與寄主卵相似的現象。卵大小約23.6×18.1毫米,外殼粗厚。孵化期為12~14天。嗜食其他鳥所不敢啄食的毛蟲,如鬆尺蠖、鬆毛蟲等。
藥用——
【藥 名】:大杜鵑
【來 源】:為杜鵑科動物大杜鵑的全體。
【功 效】:軟堅散結、通便、鎮咳。
【主 治】:治瘰癧、結核、肺陰虛、便秘。
【性味歸經】:鹹、溫。入肺、肝、腎、大腸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服,9-15剋。
【動植物資源分佈】:棲居在開闊的林地,常停止在多葉的樹上不斷鳴叫。
【拉丁名】:大杜鵑cuculus canorus linnaeu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
- lat.: cuculus canor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