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百科書名 : 文學寫作 : 影視 > 大明歷
目錄
No. 1
  歷法名。南朝宋祖衝之以為"古歷疏舛﹑頗不精密"﹐乃於大明六年創製《大明甲子元歷》﹐簡稱《大明歷》。規定一回歸年為36
  5.2428日。其特點﹐一是改進閏法﹐將舊歷中規定的十九年七閏改為三百九十一年一百四十四閏﹐使之更符合天象實際。二是在製歷時考慮歲差﹐一百年差一度。此歷當時為戴法興所阻﹐未能實行﹐但以後諸歷多從大明歷所出。參閱《宋書.律歷志下》﹑《南齊書·祖衝之傳》。
No. 2
  亦稱“甲子元歷”。南北朝一部先進的歷法。祖衝之創製。
  成歷於劉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祖衝之時年33歲。規定一回歸年為365.2428日,是我國趙宋統天歷(公元1199年)以前最理想的一個數據。在製歷時首先考慮歲差。所謂“歲差”就是由於地球在運行過程中受到其他天體的吸引作用,地球自轉軸的方向發生緩慢而微小的變化。因此從這一年的鼕至到下一年的鼕至,從地球上看,太陽並沒有回到原來的位置,而是歲歲後移,這也就引起了24節氣位置的變動祖衝之確定每45年11月差1°,這個“歲差值”雖很不精確,但引進“歲差”編製歷法,是歷法有了更科學的基礎,而且在天文學中“回歸年”和“恆星年”2個概念被區分開來。
  這是我國歷法史上第二次大改革。又改進閏法,把舊歷中每19年7閏改為每391年144閏,使之更符合天象的實際。在我國首次求出歷法中通常稱為“交點月”的日數為27.21223日,與近代測得的數據(27.21222)極其相近。所謂“交點月”就是月亮在天體上運行的路綫有2個交點(也叫黃白交點),月亮2次經過同一交點的時間叫交月點。歷成後上表給宋孝武帝劉駿,卻遭到寵臣戴法興之流的壓製和反對。祖著《歷議》一文予以駁斥。祖死後十年即天監九年(公元510年)得以施行,達八十年之久。《南齊書.文學傳》:“宋元嘉中,用何承天所製歷,比古十一傢為密,總之以為尚疏,乃更造新法(大明歷)。”《隋書.律歷志中》:“至九年正月用祖衝之所造甲子元歷頒朔......陳氏歷梁,亦用祖衝之歷,更無所創改。”
No. 3
  亦稱“甲子元歷”。南北朝一部先進的歷法。祖衝之創製。
  成歷於劉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祖衝之時年33歲。規定一回歸年為365.2428日,是我國趙宋統天歷(公元1199年)以前最理想的一個數據。在製歷時首先考慮歲差。所謂“歲差”就是由於地球在運行過程中受到其他天體的吸引作用,地球自轉軸的方向發生緩慢而微小的變化。因此從這一年的鼕至到下一年的鼕至,從地球上看,太陽並沒有回到原來的位置,而是歲歲後移,這也就引起了24節氣位置的變動祖衝之確定每45年11月差1°,這個“歲差值”雖很不精確,但引進“歲差”編製歷法,是歷法有了更科學的基礎,而且在天文學中“回歸年”和“恆星年”2個概念被區分開來。
  這是我國歷法史上第二次大改革。又改進閏法,把天文學家何承天提出的舊歷中每19年7閏改為每391年144閏,使之更符合天象的實際。在我國首次求出歷法中通常稱為“交點月”的日數為27.21223日,與近代測得的數據(27.21222)極其相近。所謂“交點月”就是月亮在天體上運行的路綫有2個交點(也叫黃白交點),月亮2次經過同一交點的時間叫交月點。歷成後上表給宋孝武帝劉駿,卻遭到寵臣戴法興之流的壓製和反對。祖著《歷議》一文予以駁斥。祖死後十年即天監九年(公元510年)得以施行,達八十年之久。《南齊書.文學傳》:“宋元嘉中,用何承天所製歷,比古十一傢為密,總之以為尚疏,乃更造新法(大明歷)。”《隋書.律歷志中》:“至九年正月用祖衝之所造甲子元歷頒朔......陳氏歷梁,亦用祖衝之歷,更無所創改。”
  附‘祖衝之’的介紹
  祖衝之(429年—500年),字文遠,南北朝時期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衝之祖籍範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源),為避戰亂,祖衝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衝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學識淵博,受人敬重。
  祖衝之公元429年生於建康(今江蘇南京)。祖傢歷代都對天文歷法素有研究,祖衝之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天文、數學知識。在青年時代祖衝之就博得了博學多才的名聲,宋孝武帝聽說後,派他到“華林學省”做研究工作。公元461年,他在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府裏從事,先後任南徐州從事史、公府參軍。公元464年他調至婁縣(今江蘇昆山東北)任縣令。在此期間他編製了《大明歷》,計算了圓周率。宋朝末年,祖衝之回到建康任謁者僕射,此後直到宋滅亡一段時間後,他花了較大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間,他在南齊朝廷擔任長水校尉一職,受四品俸祿。鑒於當時戰火連綿,他寫有《安邊論》一文,建議朝廷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安定民生,鞏固國防。公元500年祖衝之在他72歲時去世。
  祖衝之的主要成就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製造三個領域。此外祖衝之精通音律,擅長下棋,還寫有小說《述異記》。祖衝之著述很多,但大多都已失傳。祖衝之是一位少有的博學多才的人物。
  祖衝之的兒子祖暅也是中國古代著名數學家。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衝之環形山”,將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衝之小行星”。
  祖衝之在天文歷法方面的貢獻
  祖衝之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編製的《大明歷》及為《大明歷》所寫的《駁議》中。
  在祖衝之之前,人們使用的歷法是天文學家何承天編製的《元嘉歷》。祖衝之經過多年的觀測和推算,發現《元嘉歷》存在很大的差誤。於是祖衝之着手製定新的歷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他編製成了《大明歷》。大明歷在祖衝之生前始終沒能采用,直到梁武帝天監九年(公元510年)纔正式頒布施行。《大明歷》的主要成就如下:
  區分了回歸年和恆星年,首次把歲差引進歷法,測得歲差為45年11月差一度(今測約為70.7年差一度)。歲差的引入是中國歷法史上的重大進步。
  定一個回歸年為365.24281481日(今測為365.24219878日),直到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楊忠輔製統天歷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確的數據。
  采用391年置144閏的新閏周,比以往歷法采用的19年置7閏的閏周更加精密。
  定交點月日數為27.21223日(今測為27.21222日)。交點月日數的精確測得使得準確的日月食預報成為可能,祖衝之曾用大明歷推算了從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到大明三年(公元459年),23年間發生的4次月食時間,結果與實際完全符合。
  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結論,即定木星公轉周期為11.858年(今測為11.862年)。
  給出了更精確的五星會合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會合周期也接近現代的數值。
  提出了用圭表測量正午太陽影長以定鼕至時刻的方法。
《大明歷》的創製者
  祖衝之(429-500),字文遠,祖籍範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源縣),南北朝時期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機械製造傢。
  在天文歷法方面,祖衝之創製了《大明歷》,最早把歲差引進歷法,這是中國古代歷法的一個重大進步;采用了391年加144個閏月的精密的新閏周;《大明歷》中使用的回歸年日數(365.2428)、交點月日數(27.21223)、木星公轉周期、五大行星會合周期等數據都相當精確;還發明了用圭表測量鼕至前後若幹天的正午太陽影長以定鼕至時刻的方法,這個方法也為後世長期采用。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祖衝之上書要求劉宋政府頒布實行《大明歷》,但遭到當時□臣戴法興的攻擊。他認為祖衝之引進歲差、改革閏周等違背了儒傢經典,責備祖衝之是“誣天背經”。祖衝之針鋒相對地寫了一篇辯駁的奏章。他表示了“願聞顯據,以核理實”,“浮辭虛貶,竊非所懼”的鮮明立場,並且用科學道理回答了戴法興的責備。他用觀測事實證明,由於歲差,當時所見的天象確實已和儒傢經典中所反映的春秋以前的情況不同,而回歸年的長度也的確比《四分歷》的要小。這些天文事實都是“有形可檢,有數可推”,人們不能“信古而疑今”。
  祖衝之在數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據《隋書•律歷志》記載,他算出圓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數)和3.1415927(盈數)之間。這兩個近似值準確到小數第7位,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直到15世紀,阿拉伯數學家卡西和16世紀法國數學家F.韋達纔得到更精確的結果。祖衝之確定了兩個分數形式的□值:約率22/7(≈3.14),密率355/113(≈3.1415929)。這兩個值都是π的漸近分數,其中密率355/113,直到16世紀纔被德國人V.奧托和荷蘭人A.安托尼斯重新發現。祖衝之還和兒子祖□圓滿解决了球體積的計算問題,得到正確的球體積公式,並且提出後人所稱的“祖□原理”。所著《綴術》一書,是著名的《算經十書》之一,被唐代國子監列為算學課本,規定學習四年,惜已失傳。
  祖衝之還是一位博學多才的科學家,對於各種機械也有研究。他曾經設計製造過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糧食的工具)、銅製機件傳動的指南車、一天能行百裏的“千裏船”以及一些陸上運輸工具。他還設計製造過計時器──漏壺和巧妙的欹器。
  此外,祖衝之還精通音律,甚至還曾經寫過小說《述異記》十捲。
  他的著述很多,《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長水校尉祖衝之集》五十一捲。散見於各種史籍記載的有:《綴術》、《九章算術註》、《大明歷》、《駁戴法興奏章》、《安邊論》、《述異記》、《論語孝經釋》以及關於《易經》、《老子》、《莊子》的註釋等。但其中絶大部分著作都已失傳。
  為了紀念祖衝之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祖衝之環形山”,將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衝之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