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 軍事 : 中國 >陝西 >寶雞 >寶雞市區 > 大散關
顯示地圖
目錄
關名 Related name
  關名。在 陝西 寶雞 西南的 大散嶺 上。也稱 散關 。 宋 陸遊 《書憤》詩:“樓船夜雪 瓜洲渡 ,鐵馬秋風 大散關 。”
No. 2
  大散關聯繫方式地址:寶雞市西南26公裏的大散嶺上
  郵編:721006大散關投訴電話寶雞旅遊投訴電話:0917-3653727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大散關門票價格10元/人大散關開放時間8:00——18:00大散關美食歧山哨子面
  歧山擀面皮
  歧山鍋盔
  寶雞豆腐包子
  蜂蜜粽子
  紅棗稀飯
  寶雞酥茶大散關住宿寶雞國貿大酒店
  地址:寶雞經二路155號,與寶雞火車站謠相對應
  電話:0917--3249138、3249139
  房價:普通標準間175元/房
  寶雞大酒店
  地址:寶雞市中山東路210號。為寶雞市最高的建築物之一
  電話:0917--3513366
  放價:標準間130元/房三人間180元/房
  頤和賓館
  地址:寶雞市高新開發區
  電話:0917--3313866
  房價:標準間130元/房三人間180元/房,加床60元/房(含免費早餐)大散關購物鍋盔饃:是關中獨特的風味小吃。製作時先把面發酵好,擀成一個大蒲團形狀,放在鍋裏先用大火上色,後用溫火慢慢烤。烤熟後端出來,象一個大鍋蓋子,又厚又圓人吃時用手一塊一塊的掰。
  臘驢肉:屬鳳翔特産的臘驢肉。創製於清鹹、同年間。臘製工藝是:先將退役老驢宰殺,去蹄,選其四腿和筋肉,淋淨血水,懸挂晾曬浮水,幹後切塊入缸內,分層加入硝????,上壓巨石,月尋取出,白天挂於陽光下晾曬夜間擠壓,排除水分再用鬆木水加五香調料煮熟,拎出後再浸入驢油及原汁湯內之火加熱,僅燙提浸多次,到一定程度拎出。冷卻後肉塊表面可出現霜狀結晶。其切片顔色鮮紅,呈半透明狀,質細膩,酥而有筋,五香噴鼻,餘味回長。若選驢鞭做原料,配用上等調料臘製就成為譽滿關中的“錢肉”。
  民間藝術品馬勺臉譜:將秦腔、社火臉譜繪製於木頭馬勺之上,鳳縣的民間藝術品--馬勺臉譜,曾在北京、杭州、廣州、西安、法國巴黎、美國俄亥俄州展出,並在中國首屆藝術節“畫中戲”展覽,有24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其他特産:鳳縣黨生小人參、食用菌、鳳椒、香甜可口的鹿糕饃大散關交通寶(雞)漢(中)公路大散關下,寶雞一日遊旅遊車。
  位於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自古為“川陝咽喉”。楚漢相爭時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從這裏經過;三國時曹操西徵張魯亦經由此地;據陳壽《三國志》記載:“(建興六年)春,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
  大散關亦稱散關,關中四關之一,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名散關。這裏山勢險峻,層巒疊嶂,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陝咽喉”、兵傢必爭之地。
  
  據史料記載,大散關曾發生戰役70餘次。楚漢相爭時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從這裏經過;三國時曹操西徵張魯亦經由此地;據陳壽《三國志》記載:“(建興六年)春,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
  
  公元1131年5月,南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年),宋於富平之戰失敗後,宋將吳即收拾殘兵,屯據和尚原,剛立好柵寨,金兵已至原下。有人勸吳移屯漢中,保住入蜀之關口,吳認為:「我保此,敵决不敢越我而進!堅壁臨之,彼懼吾躡其後,是所以保蜀也。」果然打敗了來犯的金兵。次年五月,金沒立郎君及別將烏魯折合,分兩路入寇。沒立出鳳翔,折合自階、成、鳳州出大散關。當時,吳乏糧,故兵無鬥志。吳與弟吳麟召諸將,以忠義相激勵,並歃血而誓,使兵衆感奮。烏魯折合兵先至,在和尚原北列陣,宋軍更戰迭休,大敗折合。這時,沒立郎君正攻箭關,吳選兵奮擊,使金兵兩路不得會合,大敗而去。十月,完顔宗弼(金兀術)自熙河移兵窺蜀,引兵衆十萬人,從寶雞造浮橋渡渭來犯,吳派吳麟、雷仲等,將勁兵用「駐隊矢」迎敵。並用騎兵斷其糧道,共交鋒三十多次,完顔宗弼中箭而敗退。此役宋軍大勝。
  
  今川陝公路的山岩上留有前人鎸刻的“古大散關”幾個大字。這裏山勢險峻,層巒疊嶂,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今有古散關城故址、瀑布山、寶雞鐵路秦嶺北坡8字型盤山道等景觀,雄偉壯觀。
No. 3
  大散關
  大散關San-kuan Pass
  亦稱散關山口。亦作Sanguan Pass。
  中國陝西省的關隘。位於陝西寶雞縣南大散嶺上。北連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散關當山川之會,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樞紐。亦稱崤𠔌。今川陝公路、寶成鐵路由此通過。
  大散關亦稱散關,關中四關之一,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名散關。 這裏山勢險峻,層巒疊嶂,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陝咽喉”、兵傢必爭之地。
  據史料記載,大散關曾發生戰役70餘次。 楚漢相爭時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從這裏經過;三國時曹操西徵張魯亦經由此地;據陳壽《三國志》記載:“(建興六年)春,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
  今川陝公路、寶成鐵路穿關而過,千年天塹變通途,一批旅遊場館業已興建。山岩上所留前人鎸刻的“古大散關”幾字尚見。
  大散關,亦稱“散關”。位於寶雞市南郊川陝公路19.5公裏處的清薑河岸。因置關於大散嶺而得名(一說因散𠔌水而得名)。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遺址、範圍為南起秦嶺梁,北至二裏關。
  散關設於西漢(一說散關之名最晚當始於秦代),廢棄於明末。現在關址處立有:“秦嶺”石碑一塊。在散關嶺上的古散關關門遺址東面,立有“古大散關遺址”石碑一塊。
  大散關是關中西南唯一要塞。自古以來由巴蜀、漢中出入關中之咽喉,“關控陡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如《史記》所載:“北不得無以啓梁益,南不得無以固關中”,因而,這裏也就成為了歷代兵傢看重和必爭之地。歷史上爭奪散關之戰有70多次。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采取韓信之說:“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自漢中由故道出陳倉還定三秦,經由此關;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進入散關至陳倉;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張魯,自陳倉過散關;蜀漢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南宋初年,金兀術為打通入蜀通道曾和南宋名將吳玠反復拉鋸於此。上述這些戰爭的發生,無不表明大散關在軍事上的重要.
  大散關因重要的戰略地位, 自古以來是關中四大門戶(東有函𠔌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之一。不僅如此,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古到今,又是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及普通;老百姓遊覽之地。據傳“老子西遊遇關令尹喜於散關“,授《道德經》一捲;曹操過大散關留下了《晨上大散關》的詩;唐代王勃、王維、岑參、杜甫、李商隱等,特別是宋代陸遊、蘇東坡有關大散關的詩最多,影響也最大。伫立關址,縱目遠眺,但見群山疊嶂,古木翁鬱,兩側的山峰如臥牛,如奔馬,又像密不透風的天然屏障。大散嶺下,清薑河激湍奔流。這裏的自然風光特別優美。
包含詞
大散關村鹹陽大散關南下大散關
觀大散關圖有感鐵馬秋風大散關初過大散關馬上作
題李參政範殿撰大散關詩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