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著作 : 佛教用語 : 佛教書籍 : 百科書名 : 此土著述 : 史傳部 [顯示全部]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目錄
·No. 1·佛教百科·佛教百科
·法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法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道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大津《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靈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僧哲《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善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慧命《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曇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道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義輝《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曇潤《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智岸《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僧伽跋摩《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大乘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智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信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慧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窺衝《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木叉提婆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運期《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義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會寧《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明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隆法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玄會《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末底僧訶《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常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道生《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道方《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佛陀跋摩《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玄恪《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玄太《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慧業《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師鞭《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道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更多結果...
No. 1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唐代高僧義淨撰,成書於天授二年(691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述從(641年)到(691年)間到印度和南海訪問的57位分別來自大唐、新羅、睹貨羅、康國、土蕃的禪師、法師的事跡,此外兼述經濟、風俗及旅行路綫,為研究7世紀南洋諸國狀況和國際交通的重要資料。
  太州法師1人:
  齊州法師道希、師鞭2人
  新羅法師慧業、玄太、玄恪、慧輪等6人
  睹貨羅佛陀達摩師
  並州法師道方、道生,常敏禪師及弟子等4人。
  長安末底僧訶師、玄會法師等2人
  土蕃公主奶母息2人。
  益州明遠法師、義朗律師,智岸法師,會寧律師 義朗弟子等5人
  交州運期法師、木叉提婆師、窺衝法師、慧琰法師等4人,
  愛州智行法師、大乘燈禪師2人
  康國僧伽跋摩師,
  高昌彼岸、智岸等2人,
  洛陽曇潤法師、義輝論師等2人
  唐僧4人,
  荊州道琳法師、曇光法師、慧命禪師、無行禪師、法振禪師、乘悟禪師等6人
  潤州玄逵律師
  義淨自述
  晉州善行法師
  襄陽靈運法師
  澧州僧哲禪師、哲禪師弟子、大津法師3人
  洛陽智弘律師 
  梁州乘如律師
  質多跋摩師、隆法師、信胄法師、僧玄遊
  高僧訪問過的地方
  西印度 玄照法師,師鞭法師,末底僧訶,窺衝,道琳
  闍蘭陀 玄照法師,末底僧訶
  泥波羅 玄照法師,玄太,道方,道生,末底僧訶,玄會,吐蕃公主奶母息�
  信度國 玄照法師
  羅荼國 玄照法師
  睹貨羅 玄照法師
  北印度 道希,玄恪,道方,末底僧訶,隆法師,信胄,慧輪,道琳,智弘,無行,玄照法師
  中印度 玄照法師,玄太 道生,末底僧訶,智行,慧輪,道琳
  南印度 明遠夏,會寧,大乘燈,道琳
  東印度 大乘燈,道琳,玄遠,僧哲
  那爛陀 義淨,阿離耶跋摩,慧業,佛陀達摩,靈運,玄照法師,道希,道生,大乘燈,道琳,智弘,無行
  室利佛逝 新羅僧,運期,義淨,善行,智弘,無行,大津,貞固,懷業,道宏
  西婆魯師 新羅僧
  訶陵 常愍,常愍弟子,明遠,會寧,運期,曇閏,道琳,法振,法朗
  末羅瑜 常愍,常愍弟子,義淨,無行
  羯濕彌羅 玄會,道琳,智弘
  健陀羅 隆法師
  師子洲 明遠,義朗,智岸,義玄,窺衝,慧琰,智行,大乘燈,靈運,僧哲,玄遊,無行
  扶南 義朗,智岸,義玄
  朗迦戍 義朗,智岸,義玄,義輝,道琳
  耽摩立底 大乘燈,義淨
  裸國 道琳,義淨
  烏長那 道琳,唐僧三人
  迦畢試 道琳,玄照法師
  利雞羅國 曇光
  占婆 慧命
  羯荼 義淨,無行,法振
  薄渴羅 玄照法師,質多跋摩
  三摩呾咤 僧哲
佛教百科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Datangxiyuqufagaosengzhuan
    佛教傳記。原題“沙門義淨從西國還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歸併那爛陀寺圖”。唐天授元年至二年(690~691)義淨撰。2捲。作者撰述了自唐初以來“既虔誠於東夏,復請益於西天”的六十僧人的卓越事跡,以“嘉其美誠,冀傳芳於來葉”。書末附作者本人自傳。所敘僧人及其行跡,較為清晰。由此,足見當時西行求法之盛。書中還記錄了當時中國與印度往來的主要通道:①天山北路;②天山南路;③經高昌、焉耆、疏勒、於闐,度蔥嶺以達印度;④吐蕃道,即由西藏經尼泊爾,以達印度;⑤由廣州出海至室利佛逝(蘇門答臘),或至訶陵洲(爪哇),再經麻六峽至耽摩立底國(在恆河口),或至師子國(斯裏蘭卡)轉印度。書中還記載了當時中國僧人在印留學的著名寺院有那爛陀寺、大覺寺、信者寺、新寺、大寺、般涅槃寺、羯羅荼寺等。
    本書不僅為研究唐初佛教史提供了重要資料,而且為研究當時政治、經濟以及中印交通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高揚)
佛教百科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捲,是公元691年唐代高德義淨在南海室利佛逝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時的作品。書中記載玄奘西行回國(645)以後,到本書寫出為止的四十六年中間,中國僧人和朝鮮、越南僧人以及中亞細亞僧人西行求法的一些事跡。
    傳中記述當時的中國僧人玄照、道希、師鞭、道方、道生、常愍、常愍弟子、末底僧訶、玄會、質多跋摩、文成公主嬭母兩子、隆法師、明遠、義朗、義朗弟子(義玄)、益州智岸、會寧、信胄,彼岸、高昌智岸、曇潤、義輝、唐僧三人、道琳、曇光、一唐僧、慧命、玄逵、善行、靈運、僧哲、智弘、無行、法振、乘悟、乘如、大津及附傳貞固、僧伽提婆、道宏、法朗等四十四人,朝鮮僧人阿離耶跋摩、慧業、玄太、玄恪、二新羅僧、慧輪、玄遊等八人,越南僧人運期、木叉提婆、窺衝、慧琰、智行、大乘燈等六人、中亞細亞僧人佛陀達摩、僧伽跋摩兩人的西行求法情況,大部分是每人一傳,也有幾篇是兩人或三人的合傳。各傳篇幅一般多是數十字乃至一千多字的短文,篇中有些傳後還附有四言或五、七言感嘆或贊頌的詩偈。前面列舉的人物,據作者自敘是:“多以去時年代近遠而比其先後的。”而作者本人遊學的事跡,則分別記述於玄逵傳後及無行、大津、貞固等傳中。
    本書各傳大都記述各人的籍貫鄉裏、西行所經的路綫和在各國學習佛法等情況。文雖簡短,卻保存有相當多的當時佛教史料和一般史料。
    當時諸僧出國西行的路綫,已因中國與鄰國人民之間來往頻繁,交通知識的進展而有水陸不同的路綫。在陸路方面,如道宣《釋迦方志·遺跡篇》說:大唐使者前往印度有三條道路:一條是東路,由河州(今甘肅省臨夏蘭州市西北)西北經鄯州(今青海省樂都縣)、吐蕃(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等地,通過泥波羅(今尼泊爾)往中印度。一條是中路,由鄯州經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甘州(今甘肅省張掖縣)、沙州(今甘肅省敦煌縣)、瞿薩恆那(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佉沙(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疏勒縣)、朅盤陀(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幹縣)、迦畢試(今阿富汗境內)、伐剌拏(今巴基斯坦西北境,印度河西之本努)等地往中印度。一條是北路,由長安經瓜州(今甘肅省安西縣)、伊州(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縣)、高昌(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蕃縣)、屈支(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蔥嶺北面熱海(今蘇聯伊西庫爾湖)、笯赤建(今蘇聯哈薩剋境內)、鐵門(今蘇聯烏茲別剋境內)、烏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內)、迦濕彌羅(今剋什米爾)等地至中印度。這三條路綫中,第一條東路,即由長安貫通西藏地區經尼泊爾而往印度的路綫,也就是唐貞觀、顯慶中李義表、王玄策等前後三次出使印度所經行的道路。第二條中路,即由天山迤南的戈壁南道越帕米爾高原經阿富汗入印巴次大陸的路綫,也就是玄奘於貞觀十九年(645)由印度回到長安所經行的道路。第三條北路,即由天山迤南的戈壁北道經帕米爾高原北面過阿富汗、巴基斯坦而入剋什米爾的路綫,也就是貞觀三年(629)玄奘由長安前往印度所經行的道路。在本書中可以看出,當時玄照、道希、師鞭、玄太、玄恪、道方、道生、末底僧訶、文成公主嬭母兩子、慧輪等人西行,似都走了東路;玄照第二次西行以及玄會、質多跋摩、隆法師、唐僧三人,信胄等人西行,則大概是走了北、中兩路。
    又傳中諸僧泛海西行的,比陸行的為多。這是由於當時海上交通已因航海術的進步而相當發達的原故。《唐書·地理志》載有一條由廣州出發,經屯門山(香港迤北)、占不勞山、陵山、門毒國、古篁國、奔陀浪洲、軍突弄山(以上均今越南沿岸)、羅越國(今馬來半島南端)、佛逝國間海峽(今新加坡海峽)、訶陵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師子國(今斯裏蘭卡)而到印度的航綫。本書所載義淨、明遠、義朗、義玄、會寧、大乘燈、道琳
法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法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苾芻法朗者。梵名達摩提婆唐雲法天襄州襄陽人也。住靈集寺。俗姓安實。乃傢傳禮義門
    襲冠纓。童年出傢欽修是務。遂離桑梓遊涉嶺南。淨至番禺報知行李。雖復學悟非遠而實希尚情深。意喜相隨同越滄海。未經一月屆乎佛逝。亦既至此業行是修。曉夜端心。習因明之秘册。晨昏勵想。聽俱捨之幽宗。既而一簣已傾。庶罔隤於九仞。三藏虔念。擬剋成乎五篇。弗憚劬勞性有聰識。復能志托弘益抄寫忘疲。乞食自濟但有三衣。襢膊塗跣遵修上儀。雖未成於角立。終有慕於囊錐。凡百徒侶鹹希自樂。爾獨標心利生是恪。恪勤何始專思至理。若能弘廣願於悲生。冀大明於慈氏。年二十四矣。
法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法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法振禪師者。荊州人也。景行高尚唯福是修。濯足禪波棲心戒海。法侶欽肅為導為歸。諷誦律經居山居水。而思禮聖跡有意西遄。遂共同州僧乘悟禪師梁州乘如律師。學窮內外智思鈎深。其德不孤結契由踐。於是攜二友出三江。整帆上景之前。鼓浪訶陵之北。巡歷諸島漸至羯荼。未久之間法振遇疾而殞。年可三十五六。既而一人斯委彼二情疑。遂附舶東歸。有望交址。覆至瞻波即林邑國也乘悟又卒。瞻波人至傳說如此。而未的委。獨有乘如言歸故裏。雖不結實仍嘉令秀爾。獨何為三無一就。
道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道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苾芻道宏者。梵名佛陀提婆唐雲覺天汴州雍丘人也。俗姓靳。其父早因商侶移步南遊。遠歷三江遐登五嶺。遂過韶部後屆峽山。睹岩𠔌之清虛。玩川源之澄寂。逢善知識披緇釋素。於時道宏其年尚小。任業風而萍轉。隨父師而遊涉。入桂林以翹想。步幽泉而疊息。父名大感禪師。遂於寂禪師處學秘心關。頗經年載薄知要義。還之峽𠔌。道宏隨父亦復出傢。年滿二十此焉進具。往來廣府出入山門。雖可年望未高。而頗懷節概。既聞淨至走赴莊嚴。詢訪所居雲停製旨。一申禮事。即有契於行心。再想生津。實無論於性命。聞說滔天之浪。衊若小池。觀橫海之鯨。意同穌鱔。尋即重之清遠言別山庭。與貞固師同歸府下。於是乎畢志南海共赴金洲。擬寫三藏德被千秋。識悟聰敏協性溫柔。頗功草隸復玩莊周。體齊物之篇虛誕。知指馬之說悠悠。不憑河而徒涉。能臨懼而善籌。雖功未厠於移照。終有慶於英猷。英猷何陳求法輕身。不計樂而為樂。不將親而作親。欲希等生靈於己體。豈若媲芻狗而行仁。既至佛逝敦心律藏。隨譯隨寫傳燈是望。重瑩戒珠極所欽尚。求寂滅之圓成。棄迷津之重障。畢我大業由斯小匠。慶爾拔擢於有流。庶福資於無量。年二十二矣。
大津《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大津《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大津師者。澧州人也。幼染法門長敦節儉。有懷省欲以乞食為務。希禮聖跡啓望王城。每嘆曰。釋迦悲父既其不遇。天宮慈氏宜勖我心。自非睹覺樹之真容謁祥河之勝躅。豈能收情六境。緻想三祇者哉。遂以永淳二年振錫南海。爰初結旅頗有多人。及其角立唯斯一進。乃賫經像與唐使相逐。泛舶月餘達屍利佛逝洲。停斯多載。解昆侖語頗習梵書潔行齊心更受圓具。淨於此見。遂遣歸唐望請天恩。於西方造寺。既睹利益之弘廣。乃輕命而復滄溟。遂以天授二年五月十五日附舶而嚮長安矣。今附新譯雜經論十捲。南海寄歸內法傳四捲。西域求法高僧兩捲贊曰。嘉爾幼年。慕法情堅。既虔誠於東夏。復請益於西天。重指神州。為物淹流傳十法之弘法。竟千秋而不秋。
靈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靈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靈運師者。襄陽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志懷耿介情存出俗。追尋聖跡與僧哲同遊戲南溟達西國。極閑梵語利物存懷。所在至處君王禮敬。遂於那爛陀畫慈氏真容菩提樹像。一同尺量妙簡工人。賫以歸唐廣興佛事。翻譯聖教實有堪能矣。
僧哲《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僧哲《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僧哲禪師者。澧州人也。幼敦高節早托玄門。而解悟之機。實有灌瓶之妙。談論之銳。固當重席之美。沉深律苑控總禪畦。中百兩門久提綱目。莊劉二籍亟盡樞關。思慕聖蹤泛舶西域。既至西土適化隨緣。巡禮略周歸東印度到三摩呾吒國。國王名曷羅社跋乇。其王既深敬三寶為大鄔波索迦。深誠徹信光絶前後。每於日日造拓模泥像十萬軀。讀大般若十萬頌。用鮮華十萬尋親自供養所呈薦設積與人齊。整駕將行觀音先發。幡旗鼓樂漲日彌空。佛像僧徒並居前引。王乃後從。於王城內僧尼有四千許人。皆受王供養。每於晨朝令使入寺合掌房前急行疾問。大王奉問法師等宿夜得安和不。僧答曰。願大王無病長壽國祚安寧。使返報已方論國事。五天所有聰明大德廣慧才人博學十八部輕通解五明大論者。並集茲國矣。良以其王仁聲普洎駿骨遐收之所致也。其僧哲住此王寺。尤蒙別禮。存情梵本頗有日新矣。來時不與相見。承聞尚在年可四十許。僧哲弟子玄遊者。高麗國人也。隨師於師子國出傢。因住彼矣。
善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善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善行師者。晉州人也。少辭桑梓訪道東山。長習律儀寄情明咒。溫恭儉素利物是心。則淨之門人也。隨至室利佛逝有懷中土。既染痼疾返桌而歸。年四十許。
慧命《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慧命《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慧命師者荊州江陵人也。戒行疏通有懷節操。學兼內外逸志雲表。仰祥河而牒想。念竹苑以翹心。泛舶而行至占波遭風。而屢遘艱苦。適馬援之銅柱。息上景而歸唐。
曇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曇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曇光律師者荊州江陵人也。既其出俗遠適京師。即誠律師之室灑善談論有文情。學兼內外戒行清謹。南遊溟渤望禮。西天承已至訶利雞羅國在東天之東。年在盛壯不委何之中訪寂無消息。應是擯落江山耳。又見訶利雞羅國僧。說有一唐僧。年餘五十。得王敬重秉權一寺。多賫經像好行楚撻。即於此國遇疾而瘞他鄉矣。
道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道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道琳法師者。荊州江陵人也。梵名屍羅鉢頗唐雲戒光弱冠之年披緇離俗。成人之歲訪友尋真。搜律藏而戒珠瑩啓。禪門而定水清。稟性虛潔雅操廉貞。濯青溪以恬志漱玉泉而養靈。既常坐不臥一食全誠。後復慨大教東流時經多載。定門鮮入律典頗虧。遂欲尋流討源遠遊西國。乃杖錫遐逝鼓舶南溟。越銅柱而屆郎迦。歷訶陵而經裸國。所在國王禮待極緻殷厚。經乎數載到東印度耽摩立底國。住經三年學梵語。於是捨戒重受。學習一切有部。律非唯學兼定慧。蓋亦情耽咒藏。後乃觀化中天頂禮金剛御座菩提聖儀。復至那爛陀寺。搜覽大乘經論。註情俱捨。經於數年。至於鷲嶺杖林山園鵠樹。備盡翹仰並展精誠。乃遊南天竺國搜訪玄謨。嚮西印度於羅荼國住經年稔。更立靈壇重稟明咒。嘗試論之曰。夫明咒者梵雲毗睇陀羅必棏丁澤反傢。毗睇譯為明咒。陀羅是持。必棏傢是藏。應雲持明咒藏。然相承雲此咒藏。梵本有十萬頌。唐譯可成三百捲。現今求覓多失少全。而大聖沒後阿離野那伽曷樹那。即竜樹菩薩。特精斯要。時彼弟子厥號難陀。聰明博識漬意斯典。在西印度經十二年。專心持咒遂便感應。每至食時食從空下。又誦咒求如意瓶。不久便獲。乃於瓶中得經歡喜。不以咒結其瓶遂去。於是難陀法師恐咒明散失。遂便撮集可十二千頌。成一傢之言。每於一頌之內。離合咒印之文。雖復言同字同實乃義別用別。自非口相傳授而實解悟無因。後陳那論師見其製作功殊人智思極情端。撫經嘆曰。嚮使此賢致意因明者。我復何顔之有乎。是知智士識己之度量。愚者闇他之淺深矣斯之咒藏東夏未流。所以道琳意存斯妙。故咒藏雲。升天乘竜役使百神。利生之道唯咒是親。淨於那爛陀。亦屢入壇場希心此要。而為功不並就。遂泯斯懷為廣異聽。粗題綱目雲爾。道琳遂從西境轉嚮北天。觀化羯濕彌羅。便入烏長那國。詢訪定門搜求般若。次往迦畢試國禮烏率膩沙佛頂骨也自爾之後不委何托。淨回至南海羯荼國。有北方鬍至雲。有兩僧鬍國逢見。說其狀跡應是其人。與智弘相隨擬歸故國。聞為途賊斯擁還乃覆嚮北天。年應五十餘矣。
義輝《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義輝《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義輝論師。洛陽人也。受性聰敏。理思鈎深。博學為懷尋真是務。聽攝論俱捨等頗亦有功。但以義有異同情生舛互。而欲思觀梵本親聽微言。遂指掌中天。還望東夏。惜哉苗而不寶壯志先秋。到郎迦戍國嬰疾而亡。年三十餘矣。
曇潤《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曇潤《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曇潤法師。洛陽人也。善咒術學玄理。探律典玩醫明。善容儀極詳審。振錫江表拯物為懷。漸次南行達於交址。住經載稔緇素欽風。泛舶南上期西印度。至訶陵北渤盆國遇疾而終。年三十矣。
智岸《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智岸《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彼岸法師。智岸法師。並是高昌人也。少長京師傳燈在念。既而歸心勝理。遂乃觀化中天。與使人王玄廓相隨泛舶。海中遇疾俱卒。所將漢本瑜伽及餘經論。鹹在室利佛逝國矣。
僧伽跋摩《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僧伽跋摩《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僧伽跋摩者。康國人也。少出流沙遊步京輦。稟素崇信戒行清嚴。檀捨是修慈悲在念。以顯慶年內奉敕與使人相隨禮覲西國到大覺寺。於金剛座廣興薦設。七日七夜然燈續明獻大法會。又於菩提院內無憂樹下。雕刻佛形及觀自在菩薩像。盛興慶贊時人嘆希。後還唐國。又奉敕令往交址採藥。於時交州時屬大儉人物餓饑。於日日中營辦飲食救濟孤苦。悲心內結涕泣外流。時人號為常啼菩薩也。纔染微疾奄爾而終。春秋六十餘矣。
大乘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大乘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大乘燈禪師者。愛州人也。梵名莫訶夜那鉢地已波唐雲大乘燈也幼隨父母泛舶往社和羅鉢底國。方始出傢。後隨唐使郯緒相逐。入京。於慈恩寺三藏法師玄奘處進受具戒居京數載頗覽經書。而思禮聖蹤。情契西極。體藴忠恕性合廉隅。戒巘存懷禪枝協慮。以為溺有者假緣。緣非則墜有。離生者托助。助是則乖生。乃畢志王城敦心竹苑。冀摧八難終求四輪。遂持佛像攜經論。既越南溟到師子國。觀禮佛牙備盡靈異。過南印度復屆東天。往耽摩立底國。既入江口遭賊破舶唯身得存。淹停斯國十有二歲頗閑梵語。誦緣生等經兼修福業。因遇商侶。與淨相隨詣中印度。先到那爛陀。次嚮金剛座。旋過薛捨離。後到俱屍國。與無行禪師同遊此地。燈師每嘆曰。本意弘法重之東夏。寧知志不成遂奄爾衰年。今日雖不契懷。來生願畢斯志。然常為睹史多天業冀會慈氏。日畫竜華一兩枝用標心至。燈公因道行之次。過道希師所住舊房。當於時也其人已亡。漢本尚存梵夾猶列。睹之潛然流涕而嘆。昔在長安同遊法席。今於他國但遇空筵。
    ﹝義淨傷曰﹞嗟矣死王。其力彌強。傳燈之士。奄爾雲亡。神州望斷。聖境魂揚。眷餘悵而流涕。慨布素而情傷。禪師在俱屍城般涅槃寺而歸寂滅。於時年餘耳順矣。
智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智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智行法師者。愛州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唐雲慧天泛南海詣西天。遍禮尊儀。至弶伽河北。居信者寺而卒。年五十餘矣。
信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信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信胄法師。不知何許人也。梵名設唎陀跋摩唐雲信胄取北道而到西國。禮謁既周住信者寺。於寺上層造一磚閣。施上臥具永貽供養。遇疾數日餘命輟。然忽於夜中雲。有菩薩授手迎。接端居合掌太息而。終年三十五。
慧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慧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慧琰師者。交州人也。即行公之室灑。隨師到僧訶羅國。遂停被國。莫辯存亡。
窺衝《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窺衝《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運期師者。交州人也。與曇潤同遊。仗智賢窺衝法師者。交州人。即明遠室灑也。梵名質呾囉提婆。與明遠同舶而泛南海。到師子洲。嚮西印度。見玄照師。共詣中土。其人稟性聰睿善誦梵經。所在至處恆編演唱之。首禮菩提樹。到王捨城遘疾竹園。淹留而卒。年三十許。
木叉提婆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木叉提婆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木叉提婆者。交州人也唐雲解脫天也不閑本諱。泛舶南溟經遊諸國。到大覺寺遍禮聖蹤。於此而殞。年可二十四五耳。
運期《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運期《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受具。旋回南海十有餘年。善昆侖音頗知梵語。後便歸俗住室利佛逝國。於今現在。既而往復宏波傳經帝裏。布未曾教斯人之力。年可四十矣。
義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義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義朗律師者。益州成都人也。善閑律典兼解瑜伽。發自長安彌歷江漢。與同州僧智岸並弟一人名義玄。年始弱冠知欽正理。頗閑內典尤善文筆。思瞻聖跡遂與弟俱遊。秀季良昆遞相攜帶。鶺鴒存念魚水敦懷。既至烏雷同附商舶。挂百丈陵萬波。越舸扶南綴纜郎迦戍。蒙郎迦戍國王待以上賓之禮。智岸遇疾於此而亡。朗公既懷死別之恨。與弟附舶嚮師子洲。披求異典頂禮佛牙。漸之西國。傳聞如此。而今不知的在何所。師子洲既不見。中印度復不聞。多是魄歸異代矣。年四十餘耳。
會寧《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會寧《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會寧律師益州成都人也。稟志操行意存弘益。少而聰慧投跡法場敬勝理若髻珠。棄榮華如脫屣。薄善經論尤精律典。志存演法結念西方。爰以麟德年中仗錫南海。泛舶至訶陵洲。停住三載。遂共訶陵國多聞僧若那跋陀羅。於阿笈摩經內譯出如來涅槃焚身之事。斯與大乘涅槃頗不相涉。然大乘涅槃西國淨觀見目雲。其大數有二十五千頌。翻譯可成六十餘捲。檢其全部竟而不獲。但得初大衆問品一夾有四千餘頌。會寧既譯得阿笈摩本。遂令小僧運期奉表賫經還至交府。馳驛京兆奏上闕庭。冀使未聞流佈東夏。運期從京還達交址。告諸道俗蒙贈小絹數百疋。重諂訶陵報德智賢若那跋達羅也與會寧相見。於是會寧方適西國。比於所在每察風聞。尋聽五天絶無蹤緒。準斯理也即其人已亡。
    ﹝義淨傷曰﹞嗟矣。會寧為法孤徵纔翻二軸啓望天庭。終期寶渚權居化城。身雖沒而道著。時縱遠而遺名。將菩薩之先志。共後念以揚聲。春秋可三十四五矣。
明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明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明遠法師者。益州清城人也。梵名振多提婆唐雲思天幼履法訓長而彌修。容儀雅麗庠序清遒。善中百議莊周。早遊七澤之間。後歷三吳之表。重學經論更習定門。於是棲隱廬峰經於夏日。既慨聖教陵遲。遂乃振錫南遊。屆於交址。鼓舶鯨波到訶陵國。次至師子洲。為君王禮敬乃潛形閣內密取佛牙。望歸本國以興供養。既得入手翻被奪將。不遂所懷頗見陵辱。嚮南印度傳聞師子洲人云。往大覺中方寂無消息。應是在路而終。莫委年幾。其師子洲防守佛牙異常牢固。置高樓上幾閉重關。鎖鑰泥封五官共印。若開一戶則響徹城郭。每日供養香華遍覆。至心祈請則牙出華上。或現異光。衆皆共睹。傳云。此洲若失佛牙並被羅剎之所吞食。為防此患非常守護。亦有傳云。當嚮支那矣。斯乃聖力遐被有感便通。豈由人事強申非分耳。
隆法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隆法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隆法師者。不知何所人也。以貞觀年內從北道而出。取北印度欲觀化中天。誦得梵本法華經。到健陀羅國遇疾而亡。北方僧來傳說如此。
玄會《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玄會《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玄會法師者。京師人也。雲是安將軍之息也。從北印度入羯濕彌羅國。為國王賞職乘王象奏王樂。日日嚮竜池山寺供養。寺是五百羅漢受供之處。即尊者阿難陀室灑末田地所化竜王之地也室灑譯為所教。舊雲弟子者非也復化羯濕彌羅王大放恩赦國內。有死囚千餘人勸王釋放。出入王宅既漸年載。後因失意遂乃南遊至。大覺寺禮菩提樹。睹木真池。登鷲峰山。陟尊足嶺。稟識聰睿多繕工伎。雖復經過未幾而梵韻清徹。少雋經教思反故居。到泥波羅國不幸而卒。春秋僅過而立矣泥波羅既有毒藥。所以到彼多亡也。
末底僧訶《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末底僧訶《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末底僧訶者唐雲師子慧京兆人也。俗姓皇甫。莫知本諱。與師鞭同遊。俱到中土住信者寺。少閑梵語未詳經論。思還故裏路過泥波羅國。遇患身死年四十餘。
常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常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常愍禪師者。並州人也。自落發投簪披緇釋素。精勤匪懈念誦無歇。常發大誓願生極樂。所作淨業稱念佛名。福基既廣數難詳悉。後遊京洛專崇斯業。幽誠冥兆有所感徵。遂願寫般若經滿於萬卷。冀得遠詣西方禮如來所行聖跡。以此勝福回嚮願生。遂詣闕上書請於諸州教化抄寫般若。且心所至也天必從之。乃蒙授墨敕。南遊江表。敬寫般若。以報天澤。要心既滿。遂至海濱附舶南徵往訶陵國。從此附舶往末羅瑜國。復從此國欲詣中天。然所附商舶載物既重。解纜未遠起忽滄波。不經半日遂便沉沒。當沒之時商人爭上小舶互相戰鬥。其舶主既有信心。高聲唱言師來上舶。常愍曰。可載餘人我不去也。所以然者。若輕生為物順菩提心。亡己濟人斯大士行。於是合掌西方稱彌陀佛。念念之頃舶沉身沒。聲盡而終。春秋五十餘矣。有弟子一人。不知何許人也。號啕悲泣。亦念西方與之俱沒。其得濟之人具陳斯事耳。
    ﹝義淨傷曰﹞悼矣偉人。為物流身。明同水鏡。貴等和珍。涅而不黑。磨而不磷。投軀慧巘。養智芳津。在自國而弘自業。適他土而作他因。覯將瀋之險難。决於己而亡親在物。常愍子其寡鄰。穢體散鯨波以取滅。淨願詣安養而流神。道乎不昧。德也寧堙。布慈光之赫赫。竟塵劫而新新。
道生《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道生《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道生法師者。並州人也。梵名栴達羅提婆唐雲月天以貞觀末年從吐蕃路。往遊中國。到菩提寺禮製底訖。在那爛陀學為童子。王深所禮遇。復嚮此寺東行十二驛有王寺。全是小乘。於其寺內停住多載。學小乘三藏精順正理。多賫經像言歸本國。行至泥波羅遘疾而卒。可在知命之年矣。
道方《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道方《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道方法師者。並州人也。出沙磧到泥波羅。至大覺寺住。得為主人經數年。後還嚮泥波羅於今現在。既虧戒檢不習經書。年將老矣。
佛陀跋摩《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佛陀跋摩《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佛陀達摩者。即睹貨速利國人也。大形模足氣力習小教。常乞食少因興易。遂屆神州雲。於益府出傢。性好遊涉。九州之地無不履焉。後遂西遄周觀聖跡。淨於那爛陀見矣。後乃轉嚮北天。年五十許。
玄恪《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玄恪《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玄恪法師者。新羅人也。與玄照法師貞觀年中相隨而至大覺。既伸禮敬遇疾而亡。年過不惑之期耳復有新羅僧二人。莫知其諱發自長安遠之南海。泛舶至室利佛逝國西婆魯師國。遇疾俱亡。
玄太《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玄太《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玄太法師者。新羅人也。梵名薩婆慎若提婆唐雲一切智天永徽年內取吐蕃道。經泥波羅到中印度。禮菩提樹詳檢經論。旋踵東土行至土𠔌渾。逢道希師覆相引緻。還嚮大覺寺後歸唐國。莫知所終矣。
慧業《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慧業《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慧業法師者。新羅人也。在貞觀年中往遊西域。住菩提寺觀禮聖蹤。於那爛陀久而聽讀。淨因檢唐本。忽見梁論。下記雲。在佛齒木樹下新羅僧慧業寫記。訪問寺僧。雲終於此。年將六十餘矣。所寫梵本並在那爛陀寺。
師鞭《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師鞭《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師鞭法師者。齊州人也。善咒禁閑梵語。與玄照師從北天嚮西印度。到庵摩羅割跛城為國王所敬。居王寺與道希法師相見。申鄉國之好。同居一夏遇疾而終。年三十五矣。
道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道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道希法師者。齊州歷城人也。梵名室利提婆唐雲吉祥天也乃門傳禮義傢襲搢紳。幼漸玄門少懷貞操。涉流沙之廣蕩。觀化中天。陟雲嶺之嶔岑。輕生殉法。行至吐蕃中途危厄。恐戒檢難護遂便暫捨。行至西方更復重受。周遊諸國遂達莫訶菩提。翹仰聖蹤經於數載。既住那爛陀。亦在俱屍國。蒙庵摩羅跛國王甚相敬待。在那爛陀寺頻學大乘。住輸婆伴娜在涅槃處寺名也專功律藏。復習聲明頗盡綱目。有文情善草隸。在大覺寺造唐碑一首。所將唐國新舊經論四百餘捲。並在那爛陀矣。淨在西國未及相見。住庵摩羅跛國遭疾而終。春秋五十餘矣。後因巡禮見希公住房。傷其不幸聊題一絶。七言 百苦亡勞獨進影。四恩存念契流通。如何未盡傳燈志。溘然於此遇途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