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山西 >大同 > 大同市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大同市是國傢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大同戰國屬趙,漢置平城縣,北魏建都,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置雲中郡和雲洲。遼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於今大同城建西京,十七年(公元1048年)置大同縣附郭。自此,大同縣名沿用未改。吸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為大同府治。抗日戰爭時期分設東、西大同縣。1949年5月解放後,大同城區建為大同市,屬察哈爾省。1952年11月重歸山西省。1993年7月雁北行署撤銷,與大同市合併,並將雁北行署下轄的部分縣劃歸大同市。
  大同市位於山西省最北端,地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4′──114°33′,北緯39°03′──40°44′之間。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自治區豐鎮、涼城縣毗鄰,西、南與本省朔州市、忻州地區相連,東與河北省陽原、淶源、蔚縣相接。大同市歷史悠久、地勢險要,為三晉北方之門戶、首都北京之屏障,係陝、蒙、冀捷徑之必由之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古戰場之稱,曾為一代京華、兩代陪都、四朝重鎮。本市地處晉、冀、蒙交界處,是聞名全國的"煤都"。區位條件比較優越,交通通信較為便利,礦産資源頗為豐富,旅遊資源聲譽中外,工業基礎比較雄厚。全市國土總面積14112.56平方公裏,平均海拔700--1400米之間,最高峰是陽高縣六棱山主峰黃羊尖2420米,最低處為靈丘縣冉莊河558米,市區海拔1000米。境內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山地、丘陵、盆地、平川兼備。土石山區、丘陵區占總面積的79%。西北部山脈屬陰山山脈和呂梁山脈,主要有雙山、二朗山、雲門山、采涼山等;東南部山脈屬太行山脈,主要有恆山、太白山、六棱山等。全市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最高處為陽高縣境內六棱山黃羊尖(海拔2420米),最低處為靈丘縣境內花塔村冉河出口處(海拔558米)。桑幹河自西南嚮東北橫貫全市,形成了周圍高、中間低、兩山夾一川的槽型盆地。除桑幹河外,境內主要河流還有屬海河水係的禦河、南洋河、壺流河、唐河和屬黃河水係的蒼頭河。全市總人口284.8萬人,農業人口占60%左右。本市有蒙、滿、回、藏、苗、朝鮮等少數民族,漢族人口占99.6%。
  大同市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鼕季漫長且寒冷乾燥,夏季短暫且溫熱多雨,春秋涼爽,溫差較大。年均氣溫5.5℃,極端最高氣溫37.7℃,極端最低氣溫-29.1℃;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無霜期100~156天。
  大同市土地廣阔,主要農作物有玉米、𠔌子、莜麥、春小麥、黍子、馬鈴薯、鬍麻、黃花菜、黃芪、甜菜、嚮日葵和蔬菜、瓜果等。
  大同市礦藏資源豐富,是我國著名的"煤鄉",煤炭儲量大、質量好、熱值高,已探明的煤炭總儲量達376.9億噸,是我國重要的優質動力煤生産基地。境內地下礦藏還有鐵、銅、鋁、鋅、磷以及石灰石、雲母、石墨、大理石、花崗石等。
  大同市境內現存古建築、古墓葬、古遺址2萬餘處,其中國傢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0餘處。馳名中外的主要有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開鑿的雲岡石窟;現存的惟一的遼代木構建築上、下華嚴寺;九竜壁;陽高"許傢窯人"遺址;北嶽恆山;懸空寺;渾源圓覺寺磚塔;天鎮慈雲寺;靈丘覺山寺等。此外,北魏馮太後永固陵、孝文帝虛宮萬年堂、漢代白登之戰遺址、觀音堂、古長城等都是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産。
分類詳情
雲岡石窟九竜壁平城遺址文嬴湖
吳官屯石窟魯班窯石窟慈雲寺采涼山
大同清真大寺大同鼓樓下華嚴寺大同市博物館
大同煤礦展覽館雲岡國傢森林公園禦河生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