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taraktogenos annamensis gagrep.
中文名 大葉竜角
拉丁科名 flacourtiaceae
中文科名 大風子科
保護級別 3
分佈 雲南、廣西(竜州)
現狀 稀有種。又名麻波羅,僅雲南南部部分地區有分佈,由於這些地區農墾事業的發展,原有植被大部被毀壞,種群數量大減,有的地區已經絶滅,應積極加以保護。
海拔下限(米) 150
海拔上限(米) 1200
形態特徵 常緑喬木,高l0-20米,胸徑20-35釐米;樹皮灰白色;小枝有瘤狀突起,幼時被柔毛。葉互生,革質,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15-25釐米,寬6一10釐米,先端短漸尖或突尖,基部寬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微被柔毛,側脈5-7對;葉柄長2一3.5釐米,先端具肥大的關節。花單性;雄花多數,排成聚傘狀傘形花序,成簇腋生,花梗長2-3毫米,密被短柔毛,薯片和花瓣4一5,鱗片不顯,雄蕊多數,無退化雌蕊;雌花單生,直徑約1.4釐米,萼片4,花瓣8,邊緣成稀疏的流蘇狀,鱗片與花瓣等長,基部增厚,密被短柔毛,子房卵球形,長5一6毫米,密被短柔毛,無花柱,柱頭盾形,4一5裂。漿果成熟時直徑達12(一15)釐米,密被暗褐黃色或棕褐色短柔毛,果皮本質,內有種於30-40,稀更多;果梗粗狀,長約1.5釐米,粗1釐米;種子橢圓形,具不規則的鈍棱。
特性 分佈區屬低、中山雨林或季雨林,高溫多濕,幹濕季明顯,年平均溫19--22℃,極端最高溫38--41℃,極端最低溫不低於0.5℃,相對濕度為70--80%;年降雨量1200--2200毫米,其中80--90%多集中在雨季(5--10月),幹季多霧,可補償水分的不足。土壤多為紫色砂質頁岩形成的黃壤,有機質層厚,ph值4.5--6。在林中屬3--4層喬木,林地上罕見其更新的苗木。果熟期一般在5--7月,或10--12月,通常花果並存。
保護價值 大葉竜角是熱帶植物區係的重要成分之一,我國僅有此1種,分佈區狹小。種子油與進口的大風子油相近,均含同類的大風子酸chaulmoogric acid、 副大風子酸hydnocarpic acid、告爾酸gorlic acid等,可供醫藥用,有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
保護措施 本種多分佈在保護區之外,果實尚未成熟時,被當地民族采作藥用。建議有關部門對現存的植株應加強保護,積極採種、栽培,以利保護物種和永續利用這一藥用植物資源。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由於種子富含油脂,酸敗,不宜久藏,應隨采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