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麥新詞麯。1937年7月作於上海。同年9月初載於作者與孟波合編的《大衆歌聲》第二集。抗戰爆發後,二十九軍曾組織大刀隊浴血奮戰,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因此作者曾題"獻給二十九軍大刀隊"。歌麯發表後迅速傳遍全國,為鼓舞軍民抗戰鬥志發揮了巨大作用,是抗日救亡歌麯中的一首代表作。歌詞第二句原來是"二十九軍的兄弟們",第七句原來是“咱們中國軍隊勇敢前進”。歌麯開頭"大刀"兩字原為一拍一音,群衆卻唱成切分音,麥新認為這樣"更能表現對敵人的無比仇恨",立即以切分音定稿。全麯采用自由體樂段結構,首尾呼應。再現"大刀嚮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時音調更高昂,氣勢更豪壯,之後發出的"殺"聲,如炸雷一般,增強了歌麯強烈的戰鬥氣氛。 |
|
麥新像
大刀嚮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全國武裝的弟兄們!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
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
咱們軍民團结勇敢前進,
看準那敵人,
把他消滅,把他消滅!
衝啊!
大刀嚮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殺! |
|
9.18後,日軍長驅直入占領瀋陽,震驚中國,全國上下呼籲停止內戰,槍口對外。
駐紮在山西陽泉、遼縣、沁縣一帶的國民黨第29軍也怒吼起來。
29軍由原馮玉祥的西北軍改編而成,雖然不是蔣氏嫡係,裝備極差,但紀律嚴明,且習武成風,有很強的戰鬥力。
國難當頭,軍長宋哲元嚮全軍提出“槍口不對內”,以“明恥教戰”教育官兵,號召隨時準備殺倭立功。
鑒於敵我裝備力量懸殊,在高級將領會議上决定建立大刀隊。山西不缺鐵,人手一刀沒問題,再聘請河北武術名師李堯臣擔任武術教官,李根據軍隊實戰特點,創編了一套適用於近身肉搏的“無極刀法”,能劈能刺,簡單,易學,實用。
副軍長佟麟閣親自下軍隊視察示範,很快,全軍的白刃戰技能得到極大的提高。
1933年,日寇進犯熱河,守軍湯玉麟連失承德等地,29軍奉命北上禦敵。剛到長城指定陣地,湯玉麟又失喜峰口,情況危急!
29軍迅速出擊,與敵展開激烈的肉搏戰,日寇見不能取勝竟動用飛機大炮對雙方戰鬥人員狂轟濫炸……。
29軍改變戰術,持大刀夜襲敵營,一陣砍殺,大獲全勝,斬首日炮兵大佐,奪回喜峰口。29軍初顯神威!
這是9.18以來日軍首次遭到重創,日本朝野驚嘆為明治建軍以來的奇恥大辱。
37年“七七事變”。29軍在盧溝橋打響了8年抗戰第一槍。大刀隊又屢建奇功,試舉一例:守在宛平城樓上的某連長眼見盧溝橋西岸的守軍在與進犯的日軍浴血肉搏中全部陣亡,大怒,不等上級指令便急令一排前去為弟兄們報仇。
早就憋着滿腔怒火的一排將士放下步槍子彈,僅攜手榴彈與大刀撲入敵群,刀光血影,聲震四野,全殲敵人。其中19歲士兵陳永一人就砍殺13個鬼子,並活捉一個魂飛魄散跪地求饒的俘虜。
消息傳開,舉國振奮,熱血青年紛紛要求參軍殺敵。正在上海進行抗日活動的著名作麯傢麥新被29軍的事跡深深鼓舞,力作不朽戰歌《大刀進行麯》,副標題是:獻給二十九軍大刀隊。
《大刀進行麯》的原詞是:“大刀嚮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把他消滅!衝啊!大刀嚮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8月,這首歌在上海浦東大廈首演,麥新親自指揮。現場群情激奮,很快就在全國傳唱開來,直至今日,直至將來。 |
|
麥新,本名孫默心,江蘇常熟人,1914年出生於上海,1937年入共産黨,1947年6月在河北犧牲。是冼星海的學生與戰友,曾作有《衹怕不抵抗》《犧牲已到最後關頭》等著名抗日歌麯。尤其《大刀進行麯》被譽為是吹響了中華兒女奮起抗戰的衝鋒號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