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指刀幣﹐古代齊國的貨幣。宋梅堯臣有《飲劉原甫傢﹐原甫懷二古錢﹐勸酒。其一﹐齊之大刀 ﹐長五寸半;其一﹐王莽時金錯刀﹐長二寸半》詩。 古代一種兵器﹐帶有長柄的刀 An ancient Chinese weapon, with a long-handled knife 古代一種兵器,帶有長柄的刀。《晉書·劉曜載記》:“ 安 左手奮七尺大刀 ,右手執丈八蛇矛。”《三國演義》第六六回:“見 雲長 青巾緑袍,坐於船上,傍邊 周倉 捧着大刀 。” 指用作武器的短柄長刀 Glandulifera long knives as weapons that 指用作武器的短柄長刀。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捲第十章:“ 劉宗敏 一馬當先,一雙大刀 在黃昏的煙靄與飛塵中閃着白光。” 大刀
古代兵器,刀的一種。由短柄刀加長柄桿演進而成的一類長柄刀。大刀 刀身形製不一,種類也頗多。如:刀口圓若半弦月者,名僵月刀;刀身寬大者,名寬刃刀;刀身細長者,名眉尖刀;還有屈刀、筆刀、鳳嘴刀、挑刀、片刀、虎牙刀、象鼻刀等。大刀 各部分名稱為:刀頭、刀身(刀刃、刀背)、護手、刀把(上把、中把、下把、把尖)、刀穗等。
近現代武術運動中,大都以偃月刀為大刀 的基本形製。一般刀身約長55釐米,一面有刃,前銳後闊,棲長約165釐米,刀背凸牙有孔懸係紅纓。刀根與柄連接處有刀盤,柄貼盤部包有約20釐米的銅皮,名"定手"。柄尾安有鐵鑄。大刀 在演練中都是雙手握持,以腰力發勁,一動一靜都表現出雄渾威武、勇敢果斷的氣勢。刀法內容豐富,靈活多變。其基本刀法為持、紮、劈、砍、撩、反斬、平斬、切。撲、擊。點、夾花、刺、抽、抹、單花、拖、拉、撥、拄、畫、挂、挑、削、絞、架、擋等。俗話說:"大刀 看刃",就是指動作時要背(刀背)、刃(刀刃)分明,各種刀法要做清楚,不可含糊。另外,還有"手不離盤"之說,即練習時右手不能離開刀盤下邊的定手處。大刀 的套路有:春秋刀、混元刀、天罡刀、定未刀、嶽勝刀等。對練套路有:大刀 拆凳、大刀 戰槍等。
大刀
大刀 作為最典型的傳統冷兵器之一,為中國所獨有,外國人稱之為“chinesebroad-sword”,意為“中國寬劍”。這是因為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大刀 ,其型製脫胎於宋代的“手刀”,特點是刀身前部寬厚,勢大力沉,利於劈砍。19世紀後半葉,隨着槍、炮等熱兵器的普及,大刀 逐漸式微,衹是作為輔助的冷兵器使用。到了清末民初,軍閥混戰此起彼伏,各派無不爭相擴充勢力,一時間式器裝備成了大問題,大刀 因為製造簡單、成本低廉,又被重新拾起,甚至成為很多雜牌軍隊的主要武器。即使在 1920年代中後期,中國軍隊裝備逐漸現代化的同時,大刀 仍作為一種主戰武器保留下來。其原因一是對敵人來說,遇上大刀 就難免有被梟首示衆的厄運,具有一定的威懾作用;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當時步槍基本依靠進口,軍隊中刺刀多半配備不齊,國內也很少能自行補充,肉搏時衹能以大刀 對敵。因此,當日軍入侵之初,他們所面對的中國軍隊通常出現這樣一道奇怪的景觀:最原始的大刀 與最先進的坦剋同時出現在戰場上。
大刀 的型製與演變
近代中國軍隊實際使用的大刀 型製主要有砍刀型和馬刀型兩類。
砍刀型是以清代的“短柄刀”為基礎演變而來的,刀身長短不一,護手和刀柄型式各異。抗戰早期中國軍隊使用的大刀 即是典型的砍刀型。特別是“七·七事變”前後國民黨29軍所用的大刀 ,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廠中加工的,相對比較統一和規範,質量較好,也最具代表性。這種刀由刀身、刀柄、護手3大部分組成,全刀長一般在900mm左右,質量約為1.6kg。其中刀身分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長595mm,刀身前面最寬處達57mm,後半部寬度明顯減小,最窄處38mm,刀背部分長540mm,最厚處5~6mm,刀身前端比較尖銳,上方斜邊長76mm。護手為常見的元寶形,分銅製、鐵製兩種,護手高為90mm、厚為12mm、寬為25mm。刀柄長為215mm,後面的刀環直徑約 76mm。至於其他軍隊所用的大刀 以及民間自製的産品,尺寸和型製就多種多樣了,質量也參差不齊。另外,雖然不同型製的大刀 刀頭部分的尖銳程度和翹起角度大有不同,但總體來說,砍刀型大刀 的刀尖部分都不太銳利,因此不能刺殺,而衹能捅、戳敵人。刀身靠近刀背處多數有1~2條血槽,一般比較淺,衹起到加強刀身強度的作用。少數砍刀型大刀 在刀背設有鋸齒或穿有若幹銅、鐵環,其目的是防止刀背處被對方兵刃劈壞。刀柄大多與刀身是一體的,刀柄末端的延伸部分鍛成圓環狀,即為刀環(或稱後圈),但也有很多刀環是後焊接上的,其作用除防止刀柄脫手外,還可以懸挂紅綢布,以壯氣勢。大部分刀柄和刀環上纏裹有棉布條,其纏法比較特殊,不熟悉者很難纏緊。還有一些刀柄上則由銅、鐵鉚釘固定有兩片護木,再在上面用棉繩逐圈纏絞牢固,一直纏滿刀環部分。無論是布條或棉綫,其目的都是防止持刀者的手因出汗或沾染鮮血而打滑。刀柄的長短和寬窄因刀而異,刀環也有正圓、橢圓以及彎鈎形等不同形狀。至於護手,變化就更多了。除極少數是與明清腰刀一樣的可分離的圓盤形護手外,大多數大刀 的護手都是固定在刀身上的,最常見的是元寶形護手,其形狀變化也很多,後期的鐵製護手往往直接和刀身鍛成一體。還有一類反“s”形護手,上方向前彎麯,可以格擋順刀背削下的對方兵刃,下方向後彎麯以保護持刀者的手指。少數大刀 的刀柄為傳統腰刀式樣,刀身末端穿過刀柄,後部以鉚接固定,不可拆卸。極少數大刀 護手采用了西洋刀劍常用的全包式樣,但刀柄的固定方法仍與傳統腰刀相似。清末用於行刑的大刀 在刀頭、護手處多有鬼首形象,故稱為“鬼頭刀”,後來不再有這種紋飾,但此名稱仍留存後世,經常以“鬼頭刀”代指大刀 。民國大刀 上很少有專門的裝飾,也很少有製造者的印記。從現存實物來看,衹有極少數刀身表面經過處理,耐蝕性較好。
砍刀型大刀 中有一個特殊的種類,那就是雙手刀,相傳是由清代著名武學者吳殳(shu)汲取日本刀法精粹而創。其特點是刀柄由傳統的單手握持改為雙手,因此刀柄長至720mm,與刃長相近。1921年直係軍閥首領曹錕在保定練兵時,為推行所謂的“尚武精神”,特在軍中設武術營傳授雙手刀法,把這種雙手使用的大刀 稱為“苗刀”,並流傳至今。之所以改稱“苗刀”,可能是出於對日本刀及其刀法的忌諱。而此前明清史籍上的“苗刀”僅指西南地區苗族所用之刀。類似關公“春秋大刀 ”形狀的“青竜偃月刀”也是雙手刀中的一類,除刀柄更長外,其餘與普通大刀 無異。不過,日軍所說的“青竜刀”則是對中國大刀 的泛稱,並非僅指長柄大刀 一種。
馬刀型大刀 則是由清代“雁翎刀”、“佩刀”發展而來,並繼承明代“長刀”的特點,刀型較為細長,且有弧度,刀前部比較尖銳,並明顯嚮上彎麯,與日本刀較為相似,但刀柄與砍刀型大刀 無異,多配用反“s”形銅製護手。其特點是可砍可刺、靈活輕便。 1933年的熱河抗戰中中國軍隊就使用過這種馬刀型大刀 。
此外,大刀 中還有少數型製比較特殊的,如無極刀等。這種刀外形與漢代“環首刀”有些相似,全刀長約1m,刀面不像砍刀型大刀 那樣寬,衹略寬於刀柄,刀尖處像寶劍一樣為兩面開刃,而且刀尖較為圓鈍,直到靠近刀柄處纔像傳統大刀 那樣是單面開刃,刀柄長達264~333mm,也是雙手同時握刀。
大刀 在製法上也各不相同。大多數民間大刀 都是按照菜刀的製法,以熟鐵打造,在刃口處鑲嵌鋼條,稱為“包鋼”。使用日久鋼口磨損後,熟鐵刀身就難以保持鋒利和堅固。當然也有全部用鋼或熟鐵打製而成的大刀 ,而鋼刀在當時就算是比較難得的好刀了。
國內大刀 材料來源不一,工藝上也無統一規範,質量高低全憑刀匠經驗。這與當時國內基礎工業落後,民間沒有現代化的鋼鐵和機械工業有關,加上戰爭時期條件有限,大刀 的製造不可能耗費太多時間和成本,造出的刀衹要能砍殺敵人就行了,談不上什麽工藝。相當數量的大刀 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都是粗製濫造,往往砍不了幾個敵人,刀口就會捲刃或崩口,需要重新磨礪。日軍所用的批量生産的由高碳鋼製造的機製軍刀,與中國土造大刀 相比,雖然鋒利輕便,但質硬且脆,加上刀身較窄,對砍時如果刃口直接相碰,往往可能被大刀 直接磕斷。除此之外,國産大刀 無論是外觀還是內在質量,與日本刀相比都要差一大截。
大刀 因為體型較大,長途攜行時一般要背在身上。少數大刀 配有皮製刀鞘,鞘身後部上方敞開,以方便抽刀。刀鞘本身配有皮帶,使用者可以將套在鞘內的大刀 像步槍一樣斜挎在身上。但是皮鞘易黴爛,而且成本較高,所以多數大刀 是沒有鞘的。為了便於攜帶,很多大刀 在刀尖上方、刀背最高處留有小孔,用繩子一頭係在孔上,一頭係在刀環或護手處,然後再挂在身上。大刀 的刃口一般不很鋒利,即使露在外面也不會有多大妨礙。此外,還有將大刀 竪着捲在背包中,或是插在腰後方的腰帶內等攜行方法。
喜峰口一戰成名
國民黨第29軍的前身是馮玉祥的西北軍,起兵於貧瘠的西北地區,裝備相對較差,因此強調肉搏訓練,加之民風剽悍,士兵尤其善使大刀 ,在軍閥混戰時期西北軍的大刀 隊就頗有名氣。中原大戰後,西北軍被南京政府收編,縮編為第29軍,但在待遇補給方面受到歧視,因此大刀 作為補充武器也一直保留下來。
1933年3月9日,日軍服部、鈴木兩旅團聯合先遣隊進犯喜峰口,長城抗戰爆發。駐遵化的 29軍宋哲元部急往救援,與友軍各部聯合抗擊敵寇。當時29軍武器裝備低劣,可謂“有兵無槍,有槍缺彈”,每人衹有“大刀 一把,手榴彈六枚”。3月10日至11日,29軍在喜峰口等地與優勢日軍展開拉鋸戰,多次肉搏,傷亡慘重。於是29軍采用迂回夜襲戰術,109旅旅長趙登禹挑選出500餘人組成大刀 隊,親自率領,乘夜從兩側插入敵後,直撲日軍宿營地。雖然事後報道“夜殺敵千餘”有所高估,但日軍獨立混成第14旅團第27、28聯隊各一部及騎兵第4旅團第 2聯隊猝不及防,的確在夜襲中遭受重創,很多敵人在夢中便做了刀下之鬼。隨後日軍援軍到來,雙方短兵相接,殺聲震地,大刀 隊邊戰邊撒,戰至12日下午2時方纔撤回,我軍衹有30餘人生還。此役即為著名的“喜峰口大捷”。
雖然總體來看,29軍在長城抗戰中的戰績並不盡如人意,但29軍的大刀 隊奮勇殺敵、重創敵寇的英雄事跡迅速傳遍全國各地,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自此打破,一掃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接連喪權失地、“戰必亡國”論調盛行的陰霾,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正在上海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年僅23歲的孫默心(麥新)聞訊後熱血沸騰,當即作成《大刀 進行麯》一首:“大刀 嚮鬼子們的頭上砍去,29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29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它消滅!把它消滅!衝啊! 大刀 嚮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當時歌詞上還附有“獻給29軍大刀 隊”的副標題。他的作品隨即傳唱大江南北,成為抗戰時期最鼓舞人心的一首戰歌。自此29 軍大刀 隊和大刀 一並成為全國甚至是整個中華民族奮起抗戰、抵禦外侮的象徵。何香凝曾賦詩一首贊曰:“殺敵何須更渡海,數萬倭奴引頸待。鋼腳夜眼青竜刀,捷音傳來齊喝彩。二十九軍民族光,撻汝倭國軍閥狂。國仇重重何日忘,誓到東京飲瓊漿。”
喜峰口大捷為大刀 樹立了威名,甚至奇跡般地“逼退”了盤踞青島的日寇。1937年3月,日本海軍陸戰隊1500人以保護日僑為名登陸青島,膠東局勢緊張。在當時的形勢下,中國方面直接出兵可能會引起更大紛擾,因此經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同意,國民政府軍委會抽調稅警總團第3、5分團以緝私為由增兵青島。4月初稅警團進駐市郊,雖然他們是當時中國裝備最好的軍隊之一,但考慮到日軍對中國軍隊的大刀 印象深刻,特地在公開操練中有意加上了大刀 操,以加深日人的畏懼心理。“七·七事變”爆發後,稅警團立即開入青島市區,迅速占領全市戰略要點,士兵們背着大刀 沿街巡邏,見日人後故意解下大刀 ,申明“一旦開戰,先拿爾等祭刀”,並宣稱“華北、上海既已開戰,稅警總團决意死守此地,誓與青島共存亡”,駐青島日軍考慮到數萬僑民及産業的安全,不久被迫將僑民撤離青島。
大刀 vs 刺刀
大刀 在抗戰中的主要對手是日軍的刺刀。在觀看了各種國産抗戰題材影視作品後,國人往往會認為大刀 是剋製日軍刺刀的法寶,實際並不盡然,因為影視劇中很難再現比較真實的大刀 與刺刀對拼的場面。例如電影《七七事變》中,有一段趙登禹師長與部下對練,最後用大刀 將部下的步槍一劈兩半的情節,細心的觀衆很快就會發現,那支步槍根本沒有刺刀,持槍者也沒有任何拼刺的動作,衹是將步槍當作棍棒來抵擋大刀 的進攻,迅速落敗自然在所難免。真正的白刃戰中,槍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為主,目標在
對方胸腹,而大刀 限於其型製,以對敵上半身的劈砍為主,兩者各有利弊。大刀 防禦敵方的直刺,衹有將對方的槍身或刺刀格開,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和技巧是不容易辦到的。大刀 的優勢在於刀重勢猛,砍上非死即傷,但其作用距離有限,必須盡量貼近敵人身體,因此最適合在工事、房屋、樹林等空間有限的環境中使用。而在開闊地形或衝鋒時,除非敵人在氣勢上被己方完全壓倒,否則持大刀 者難以占到便宜。同時,大刀 要求使用者有比較好的武術功底和身體素質,並經過長期練習,才能運用自如,而刺刀拼刺的訓練則相對比較簡單。此外,大刀 對使用者的腳法要求也很高,因為大刀 相對帶刺刀的步槍來說比較短,短兵破長器,要點在於腳下疾速靈活,因此武術傢常有“短見長,腳下忙”的說法。吳殳說:“大刀 擊實之法則在斫其槍桿,槍桿被斫,不斷折必粘住。桿被粘住,則不能閃轉顛提,刀更進步,必傷人矣。”但是如果敵方步伐也非常快捷(抗戰初期日軍的體力和訓練水平普遍在中國軍隊之上),“擊實”之法將可能淪入最危險的“拙力”境地,持刀者必敗。而且在除肉搏外的其他形式戰鬥中,大刀 基本上沒有用武之地,作為輔助兵器也非常勉強。
由於大刀 對抗刺刀時固有的弊端,當時國內有識之士曾對此進行過研究,並試圖從改進刀法上來加以剋服。這裏有幾個人不能不提。清代末年,河北????山縣武術傢黃林彪從天津紀氏處習得雙手刀法,後傳於弟子馬鳳圖等。1925年前後,馬鳳圖在張傢口察哈爾都統府任參議時,將部分雙手刀法改編成為簡便易學的“破鋒八刀”,曾在西北軍中進行推廣。民國初年,天津人韓慕俠(1877~1954年)創辦武館, 1927年任天津市武術團教官。張學良對韓慕俠“尚武救國”的建議很感興趣,專門調撥1000名士兵組成武術團,任命韓為總教官。韓慕俠將“八卦形意”變通應用在大刀 上,扇、砍、劈、剁、托、錯,動作簡單實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天津淪陷後,韓慕俠自斷左腕,拒為漢姦所用,其民族氣節令人欽佩。李堯臣(1876~1973年),河北冀縣人,清末鏢師。1931年,29軍副軍長佟麟閣聘請他為武術總教官,在山西陽泉練兵。李針對原有刀法比較復雜、未經良好訓練則
很難發揮作用的弊端,結合傳統的“六合刀”法,改進創編了一套“無極刀”法,連劈帶刺,動作簡單有效。以大刀 對付敵刺刀時,常用的一招是:出刀時,刀斜嚮右下方,刀口朝自己,當對方刺刀直刺時,大刀 斜嚮左上方掄動,以刀背磕開敵槍,同時刀鋒立即嚮前劈下,劈、砍連為一體,對手來不及回防,已經身首分離。李堯臣在29軍中抽調骨幹,由其直接教授,再由他們傳給全軍。29軍大刀 隊在長城抗戰中所使用的正是這一套刀法。
但是,實戰畢竟不是武術對練,特別在對付以現代化裝備的敵寇時,這些刀法對於提高大刀 這種原始兵器戰鬥力的有效性顯然很微弱。即使是“喜峰口大捷”也不能證明大刀 的有效性,儘管是突然發起的夜襲,而且進攻前還嚮敵軍營帳投擲了大量手榴彈,殲敵總數也不過800餘,29軍自身陣亡卻有近600人,王長海團副團長鬍重魯,營長王鳳芝、蘇東元均在夜襲蔡傢峪之戰中犧牲。雖然大部分傷亡是在撤退過程中發生的,但若換用其他任何一種兵器,取得的戰果恐怕也不會在大刀 之下。
同樣是29軍,同樣是大刀 ,4年後的“七·七事變”中再未能取得類似喜峰口的戰績。長城抗戰結束後,29軍得以占據富庶的平津地區,斥巨資購入捷剋等國製造的步、機槍等先進武器,裝備得以明顯改善,但練習大刀 作為部隊傳統仍得以保留。“七·七事變”爆發後,軍長宋哲元組織抵抗,下達了“以宛平城與盧溝橋為吾軍墳墓,一尺一寸國土不可輕易讓人”的命令。7月11日夜,何基灃旅吉星文團再一次以大刀 近戰肉搏,其中一名19歲陳姓戰士連砍日軍13名並生擒一名,終以兩個營傷亡近3/4的代價,奪回鐵路橋。但最終宋哲元存有媾和之心,並未主動積極地繼續進攻,雖然29軍取得些許戰果,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失利的命運。28日,駐平津的日軍增兵至3個師團,並進襲南苑、沙河。29軍官兵以大刀 和血肉之軀與敵飛機、坦剋相搏,一天即傷亡5000人,副軍長佟麟閣與師長趙登禹雙雙陣亡。當夜宋哲元率部嚮保定方向撤退,古都隨之陷落。30日,駐天津的29軍亦撤出天津南下。29軍丟失平津後士氣低落,不能再戰,衹能轉至後方休整,大刀 隊自此成為絶唱。
可惜的是,大刀 作為抗戰精神的象徵,在一定程度上曾被過分濫用,後方媒體動輒出現“大刀 報國”或“斬首××餘”的字眼,魯迅先生在他的雜文《以夷製夷》中曾以“我斬敵二百、敵斬我二百”諷刺過這種現象。這種宣傳的後果是,普通民衆和士兵對大刀 在現代化戰爭中的作用往往産生不切實際的誤解。抗戰之初,曾多次出現過中國軍隊手執大刀 在日軍機槍和炮火掃射之下集體衝鋒的例子,結果自然是白白地無謂犧牲。甚至有後方民衆將募集來的款項全部用來購置大刀 ,歷經艱辛送至前綫,而部隊卻置之無用。
大刀 的精神價值大於實戰價值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待抗戰全面爆發後,除了極少數例外(如由軍法處或督戰隊使用),國民黨正規軍中已不再裝備這種武器。正面戰場上最後一次大規模使用大刀 是在1939年的第一次長沙會戰期間,劉汝明的68軍大刀 隊以肉搏殲滅日軍300人,但隨後遭到日軍毒氣襲擊,中毒達400餘人。儘管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都嚴重缺乏步槍,但1939年以後正面戰場上的肉搏戰中,國民黨軍隊幾乎全部改為使用刺刀。
“紅色”大刀
人民軍隊同樣使用大刀 。自從誕生之日起,鑒於敵強我弱的客觀環境,加之幾乎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我軍的武器多數依靠戰場繳獲,由於來源不穩定和數量不足,不得不大量使用大刀 、梭鏢等原始冷兵器作為補充。如今湖北省洪湖市的標志性雕塑仍由三把大刀 組成,刀尖直指藍天,象徵着當年紅軍以大刀 創建洪湖根據地的歷史。紅軍中涌現出過許多與大刀 有關的英雄群體和經典戰例,如強取白戰關等,徐海東、許世友、秦基偉等諸多開國功臣在紅軍時期也都曾有過靠大刀 殺出血路或贏得勝利的經歷。
抗戰初期,八路軍、新四軍同樣大量裝備和使用大刀 ,這裏雖然有繼承紅軍傳統的因素,但抗戰初期部隊的迅速擴充導致武器匱乏則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從1938年秋到1940年7月,八路軍120師總人數擴張了10餘倍,進入晉南的4個連(老紅軍傢底),數月內就發展成兩萬人的部隊,而且還有各種遊擊隊、先遣隊等名目繁多的地方和半地方武裝。這些新部隊都需要武裝起來,而同期的作戰繳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因此衹能大量使用大刀 、梭鏢這樣的原始兵器。雖然其效力遠比不上槍械,但畢竟使得戰士們不至於赤手空拳,敢於並且能夠與日寇作面對面的鬥爭,並通過戰鬥不斷奪取敵人裝備來武裝自己。大刀 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它使得廣泛發動和武裝群衆、開展群衆性的遊擊戰爭成為可能。因為它簡單而且廉價,被擊毀的敵人汽車、鐵路道軌都是大刀 的好原料,即使在毫無工業基礎的農村中也能大量製造,同時使用簡單,兒童和婦女也能使用,在素來有習武傳統的中國農村地區很容易推廣,比起槍支來更容易普及。
抗戰初期,我軍對大刀 這種落後兵器的認識上也有過一些麯折。如1939年前後,因為部隊發展很快,新四軍軍部修械所奉命停止仿造步槍、刺刀,專門生産大刀 和長矛。不久葉挺軍長發現這種情況後,下令恢復步槍和刺刀的生産,他說:“敵人使用飛機大炮,我們卻用大刀 長矛,這不是白白送死,讓敵人取笑我們?”不過,大刀 的生産後來並沒有停止,因為衹有它的産量和成本纔足以迅速武裝新編的部隊,而對於嚴重缺乏槍械和彈藥補給的老部隊來說,它也是戰時的重要補充。新四軍各師始終都把大刀 作為軍事訓練的一個重要內容,要求從師首長到普通戰士,人人都熟習大刀 ,這在後來的多次戰鬥中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八路軍、新四軍在大刀 的使用戰術上相比國民黨軍隊更加靈活。他們常用的一種戰法就是一把大刀 加上一支駁殼槍,遠者槍打、近者刀砍,日軍雖然訓練有素,但在近距離混戰中因不能隨便開槍,而對刀槍俱下的局面,反而居於下風。這種戰法比單獨拼刺刀或劈大刀 要上算得多,在與日軍的白刃戰中有一定效果,但應用不很普遍,因為有條件用駁殼槍的衹有指揮員和警衛員等少數人。普通戰士常用的則是大刀 加手榴彈的組合。陣地打阻擊時先將敵人逼進30m左右的近距離內,然後集中投擲一兩排手榴彈,待敵人遭到一定程度的殺傷後,再打上一兩個排子槍,當敵人的進攻被徹底打亂甚至開始敗逃時,戰士們再躍出戰壕,用大刀 和刺刀來收拾殘敵。當和敵人近距離拉鋸戰時,常采用3人戰鬥小組的形式,3人分執步槍、手榴彈和大刀 ,相互配合,遠了開槍打,稍近時投手榴彈,再近就用刀砍。進攻時也是先集中投擲手榴彈,將敵人逼出據守的工事或院落,然後迅速接敵並將敵分割,使敵人的重火力不能發揮,再以大刀 與其肉搏。
大刀 對日軍之所以有威懾作用,主要是因為日本人信奉神道教和佛教,相信生死輪回,雖然武士道 “教義”讓他們並不畏懼戰死,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希望保留全屍。而且日本人相信靈魂存於頭部,一旦丟失了頭顱,靈魂便不能歸國,永遠衹能做異國他鄉的孤魂野鬼,因此大刀 在戰場上有時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1942年12月在朱傢崗戰鬥中,新四軍四師26團某部一排長王康率部堅守一段交通溝,打退敵人多次衝鋒後,部隊傷亡殆盡,王康將自己拴有紅綢的大刀 插在溝沿上,準備與敵最後一搏,沒想到早已精疲力竭的日軍竟被嚇住,直至戰鬥結束再也未敢發起進攻,最後奇跡般地保住了陣地。
當敵後根據地渡過了最艱苦的歲月,開始局部反攻之後,隨着繳獲日益增多,正規部隊裝備條件有了極大改善,大刀 很快被淘汰下來,即使是民兵等地方武裝,在有了足夠的槍械後,也將包括大刀 在內的各種原始冷兵器逐步替換,到解放戰爭時期已經很少使用。不過大刀 並未完全消失,解放初期直至1960年代初,大刀 在一些地方仍作為民兵護秋、抵禦野獸的工具在使用。隨後大刀 逐漸轉換角色,由武器變為舞臺道具,其“亮相”頻率在文革期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當時的電影戲劇中甚至成為中國革命和紅色武裝的一種象徵。
這是一個關於中國男人保衛他們的傢園和女人的故事。
日本軍刀鋼質好,硬度高,韌口薄,殺徒手之人好用,忌諱刃口相格;中國大刀 厚重,須腰部有力,重在反手刀,在戰場上砍人亦砍刀……
電視連續劇《大刀 》
出品人:劉燕銘 陳鐵銘
製片人:張 森
發行人:汪世春
宣 傳:靳 峻
導 演:連奕名
編 劇:卞智洪 吳厚信
主要演員:劉 威 飾 鄭承竜王奎榮 飾 路傳虎
趙 亮 飾 大刀 秦楊子燁 飾 曹忠豹
王佳寧 飾 鄭 德連奕名 飾 鄭 羽
鄭 浩 飾 鄭 飛矢野浩二 飾 山島糾夫
路 彭 飾 矢 野李 生 飾 路有光
王力可 飾 路明珠子 丁 飾 梁奉英
馬文璐 飾 文 秀馨 梓 飾 秦小蓉
劉長純 飾 趙旅長
本劇圍繞北平耍刀藝人鄭承竜一傢展開,他和三個徒弟鄭德、鄭羽、鄭飛、女兒鄭鶯先後以不同的方式捲入戰場,與日軍奮勇作戰;同時本劇以開闊的視角,展現了自1933年長城抗戰到1945年抗戰勝利,發生在平津、華北、以至中國的數個事件,以豐富的聲部唱出一麯中國軍民上上下下最終團结禦侮的慷慨悲歌。
“九?一八”之後,日軍進攻熱河,承德守軍棄城而逃,一路攪擾難民。58歲的鄭成竜正帶着三個徒弟在
長城外賣藝,血氣方剛的老二鄭羽與逃兵發生衝突,跟傢人失散。鄭羽在逃亡中意外地進入29軍大刀 隊,被迫與攻擊喜峰口的日軍交戰。鄭羽第一次上戰場,就是一場肉搏……
鄭承竜回到北平,依靠早年的把兄弟路飛虎的幫助,繼續在天橋賣藝。路飛虎與日本人關係密切,其女明珠則與鄭氏兄弟交好。日本武士三島秀夫在華北駐屯軍特務機關任職,他在路飛虎的幫助下,以比武為名,欲謀取鄭傢寶刀和刀譜。幸好鄭羽從兵營中趕回,打敗了三島。從此三島幸夫一心要打敗鄭羽,並且要為日軍找到擊敗中國大刀 的方法。
喜峰口大捷,鄭羽成為抗日英雄,正式進入大刀 隊。但由於中國上層的不抵抗政策,長城抗戰最終失敗。做事乖巧的老二鄭飛喜歡明珠,他為求取功名而加入29軍,成為一名學員兵。鄭成竜和膽小怕事的老大鄭德則避事搬到盧溝橋附近居住。
七七事變前的幾年間,鄭羽隨29軍先後駐守察哈爾和北平,在日軍的一再挑釁下,奉上司命令,不許開槍,不許還擊,受盡屈辱。鄭飛則擔當29軍高級軍官的副官,瞭解到中國軍隊的上層矛盾,日本如何一步步攫取在華利益。
“一二九”運動期間,組織者、中共地下黨員曹明愛上了明珠,這使得明珠在他和鄭飛之間選擇不定。負責警戒任務的鄭羽與遊行學生發生衝突,奉令逮捕曹明,但最終成為朋友。
不久,七七事變爆發,29軍奮起抵抗,鄭羽和鄭飛分別在盧溝橋、南苑等地血戰,見證了事變真相。鄭成竜尋找兩兄弟,意外地成為29軍年紀最大的戰士。就在跟兒子即將相見的一刻,壯烈犧牲。鄭承竜臨死時,留下臨終遺言,把鄭鶯的終生許給老三鄭飛。鄭羽愛着鄭鶯,他含淚答應了父親。但鄭飛拒不相從,導致兄弟反目。
老大鄭德在日軍占領北平後一心委麯求全,直到妻子被日軍姦殺後,他引着一幫土匪偷襲小隊日軍。又是因為他的怯懦,土匪被日軍全部殺死。從此鄭德的性格驟變,成為一個殘暴無情的人,進入西山當了土匪。
中日全面開戰之後,鄭羽率大刀 連與日軍經歷數次浴血奮戰,從一百多人直到最後十二個人,但因為食物與另一支國軍發生衝突,對方開槍打死了他所有的人。僥幸未死的鄭羽悲憤無言,再也不信任政府軍,他衹求死在打日本的戰場上。他與大師兄鄭德重逢,從此帶着鄭德共創“鐵血救國軍”,獨立抗日。
鄭飛决心刺殺被稱為漢姦的某將軍,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他為救將軍而負傷。在經歷了與明珠、曹明的情感風波之後,曹明投奔延安,明珠留在北平,鄭飛則追隨將軍南下。他在抗戰中一步步高升,同時認為必須成為國軍的嫡係部隊,否則不可能堅持到底。
抗戰進入了相持階段。鄭羽的鐵血救國軍中來了不速之客——曹明,曹明已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北上支隊的參謀,使命是說服鄭羽接受共産黨的領導。鄭羽一步步接受了共産黨的影響,但鄭德卻和曹明之間矛盾重重,直到最後鄭德投靠日偽,曹明被囚。鄭羽孤身入平,伺機救曹明,卻遇上了時任中央軍旅長的鄭飛,二兄弟在明珠的幫助下,成功救出曹明,明珠依諾要許身鄭飛……
國共之間的磨擦越來越頻繁,鄭羽和鄭飛之間矛盾重重,最終二人同仇敵愾,擊斃了頑固反共的中央軍師長石彪。
不久,鄭羽與鄭鶯重逢,兩情相悅,但日偽軍的大掃蕩開始了,打頭陣的竟然是大師兄鄭德……
鄭羽和鄭飛終於迎來了抗戰的勝利,共同剿滅了拒降的日花田師團。鄭羽的主力團率先攻進城內,參謀長三島秀夫正欲切腹自殺。鄭羽要求再比一次刀。
中國大刀 對日本軍刀,展開了中日之間在1945年的最後一場廝殺…… 古代兵器,刀的一種。由短柄刀加長柄桿演進而成的一類長柄刀。大刀 刀身形製不一,種類也頗多。如:刀口圓若半弦月者,名僵月刀;刀身寬大者,名寬刃刀;刀身細長者,名眉尖刀;還有屈刀、筆刀、鳳嘴刀、挑刀、片刀、虎牙刀、象鼻刀等。大刀 各部分名稱為:刀頭、刀身(刀刃、刀背)、護手、刀把(上把、中把、下把、把尖)、刀穗等。
近現代武術運動中,大都以偃月刀為大刀 的基本形製。一般刀身約長55釐米,一面有刃,前銳後闊,棲長約165釐米,刀背凸牙有孔懸係紅纓。刀根與柄連接處有刀盤,柄貼盤部包有約20釐米的銅皮,名"定手"。柄尾安有鐵鑄。大刀 在演練中都是雙手握持,以腰力發勁,一動一靜都表現出雄渾威武、勇敢果斷的氣勢。刀法內容豐富,靈活多變。其基本刀法為持、紮、劈、砍、撩、反斬、平斬、切。撲、擊。點、夾花、刺、抽、抹、單花、拖、拉、撥、拄、畫、挂、挑、削、絞、架、擋等。俗話說:"大刀 看刃",就是指動作時要背(刀背)、刃(刀刃)分明,各種刀法要做清楚,不可含糊。另外,還有"手不離盤"之說,即練習時右手不能離開刀盤下邊的定手處。大刀 的套路有:春秋刀、混元刀、天罡刀、定未刀、嶽勝刀等。對練套路有:大刀 拆凳、大刀 戰槍等。
大刀
大刀 作為最典型的傳統冷兵器之一,為中國所獨有,外國人稱之為“Chinesebroad-sword”,意為“中國寬劍”。這是因為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大刀 ,其型製脫胎於宋代的“手刀”,特點是刀身前部寬厚,勢大力沉,利於劈砍。19世紀後半葉,隨着槍、炮等熱兵器的普及,大刀 逐漸式微,衹是作為輔助的冷兵器使用。到了清末民初,軍閥混戰此起彼伏,各派無不爭相擴充勢力,一時間式器裝備成了大問題,大刀 因為製造簡單、成本低廉,又被重新拾起,甚至成為很多雜牌軍隊的主要武器。即使在 1920年代中後期,中國軍隊裝備逐漸現代化的同時,大刀 仍作為一種主戰武器保留下來。其原因一是對敵人來說,遇上大刀 就難免有被梟首示衆的厄運,具有一定的威懾作用;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當時步槍基本依靠進口,軍隊中刺刀多半配備不齊,國內也很少能自行補充,肉搏時衹能以大刀 對敵。因此,當日軍入侵之初,他們所面對的中國軍隊通常出現這樣一道奇怪的景觀:最原始的大刀 與最先進的坦剋同時出現在戰場上。 大刀的型製與演變 The type of system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word 近代中國軍隊實際使用的大刀 型製主要有砍刀型和馬刀型兩類。
砍刀型是以清代的“短柄刀”為基礎演變而來的,刀身長短不一,護手和刀柄型式各異。抗戰早期中國軍隊使用的大刀 即是典型的砍刀型。特別是“七·七事變”前後國民黨第29軍所用的大刀 ,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廠中加工的,相對比較統一和規範,質量較好,也最具代表性。這種刀由刀身、刀柄、護手3大部分組成,全刀長一般在900mm左右,質量約為1.6kg。其中刀身分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長595mm,刀身前面最寬處達57mm,後半部寬度明顯減小,最窄處38mm,刀背部分長540mm,最厚處5~6mm,刀身前端比較尖銳,上方斜邊長76mm。護手為常見的元寶形,分銅製、鐵製兩種,護手高為90mm、厚為12mm、寬為25mm。刀柄長為215mm,後面的刀環直徑約 76mm。至於其他軍隊所用的大刀 以及民間自製的産品,尺寸和型製就多種多樣了,質量也參差不齊。另外,雖然不同型製的大刀 刀頭部分的尖銳程度和翹起角度大有不同,但總體來說,砍刀型大刀 的刀尖部分都不太銳利,因此不能刺殺,而衹能捅、戳敵人。刀身靠近刀背處多數有1~2條血槽,一般比較淺,衹起到加強刀身強度的作用。少數砍刀型大刀 在刀背設有鋸齒或穿有若幹銅、鐵環,其目的是防止刀背處被對方兵刃劈壞。刀柄大多與刀身是一體的,刀柄末端的延伸部分鍛成圓環狀,即為刀環(或稱後圈),但也有很多刀環是後焊接上的,其作用除防止刀柄脫手外,還可以懸挂紅綢布,以壯氣勢。大部分刀柄和刀環上纏裹有棉布條,其纏法比較特殊,不熟悉者很難纏緊。還有一些刀柄上則由銅、鐵鉚釘固定有兩片護木,再在上面用棉繩逐圈纏絞牢固,一直纏滿刀環部分。無論是布條或棉綫,其目的都是防止持刀者的手因出汗或沾染鮮血而打滑。刀柄的長短和寬窄因刀而異,刀環也有正圓、橢圓以及彎鈎形等不同形狀。至於護手,變化就更多了。除極少數是與明清腰刀一樣的可分離的圓盤形護手外,大多數大刀 的護手都是固定在刀身上的,最常見的是元寶形護手,其形狀變化也很多,後期的鐵製護手往往直接和刀身鍛成一體。還有一類反“S”形護手,上方向前彎麯,可以格擋順刀背削下的對方兵刃,下方向後彎麯以保護持刀者的手指。少數大刀 的刀柄為傳統腰刀式樣,刀身末端穿過刀柄,後部以鉚接固定,不可拆卸。極少數大刀 護手采用了西洋刀劍常用的全包式樣,但刀柄的固定方法仍與傳統腰刀相似。清末用於行刑的大刀 在刀頭、護手處多有鬼首形象,故稱為“鬼頭刀”,後來不再有這種紋飾,但此名稱仍留存後世,經常以“鬼頭刀”代指大刀 。民國大刀 上很少有專門的裝飾,也很少有製造者的印記。從現存實物來看,衹有極少數刀身表面經過處理,耐蝕性較好。
砍刀型大刀 中有一個特殊的種類,那就是雙手刀,類似關公“春秋大刀 ”形狀的“青竜偃月刀”便是雙手刀中的一類,除刀柄更長外,其餘與普通大刀 無異。不過,日軍所說的“青竜刀”則是對中國大刀 的泛稱,並非僅指長柄大刀 一種。
馬刀型大刀 則是由清代“雁翎刀”、“佩刀”發展而來,並繼承明代“長刀”的特點,刀型較為細長,且有弧度,刀前部比較尖銳,並明顯嚮上彎麯,與日本刀較為相似,但刀柄與砍刀型大刀 無異,多配用反“S”形銅製護手。其特點是可砍可刺、靈活輕便。 1933年的熱河抗戰中中國軍隊就使用過這種馬刀型大刀 。
此外,大刀 中還有少數型製比較特殊的,如無極刀等。這種刀外形與漢代“環首刀”有些相似,全刀長約1m,刀面不像砍刀型大刀 那樣寬,衹略寬於刀柄,刀尖處像寶劍一樣為兩面開刃,而且刀尖較為圓鈍,直到靠近刀柄處纔像傳統大刀 那樣是單面開刃,刀柄長達264~333mm,也是雙手同時握刀。
大刀 在製法上也各不相同。大多數民間大刀 都是按照菜刀的製法,以熟鐵打造,在刃口處鑲嵌鋼條,稱為“包鋼”。使用日久鋼口磨損後,熟鐵刀身就難以保持鋒利和堅固。當然也有全部用鋼或熟鐵打製而成的大刀 ,而鋼刀在當時就算是比較難得的好刀了。
國內大刀 材料來源不一,工藝上也無統一規範,質量高低全憑刀匠經驗。這與當時國內基礎工業落後,民間沒有現代化的鋼鐵和機械工業有關,加上戰爭時期條件有限,大刀 的製造不可能耗費太多時間和成本,造出的刀衹要能砍殺敵人就行了,談不上什麽工藝。相當數量的大刀 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都是粗製濫造,往往砍不了幾個敵人,刀口就會捲刃或崩口,需要重新磨礪。日軍所用的批量生産的由高碳鋼製造的機製軍刀,與中國土造大刀 相比,雖然鋒利輕便,但質硬且脆,加上刀身較窄,對砍時如果刃口直接相碰,往往可能被大刀 直接磕斷。除此之外,國産大刀 無論是外觀還是內在質量,與日本刀相比都要差一大截。
大刀 因為體型較大,長途攜行時一般要背在身上。少數大刀 配有皮製刀鞘,鞘身後部上方敞開,以方便抽刀。刀鞘本身配有皮帶,使用者可以將套在鞘內的大刀 像步槍一樣斜挎在身上。但是皮鞘易黴爛,而且成本較高,所以多數大刀 是沒有鞘的。為了便於攜帶,很多大刀 在刀尖上方、刀背最高處留有小孔,用繩子一頭係在孔上,一頭係在刀環或護手處,然後再挂在身上。大刀 的刃口一般不很鋒利,即使露在外面也不會有多大妨礙。此外,還有將大刀 竪着捲在背包中,或是插在腰後方的腰帶內等攜行方法。 喜峰口一戰成名 Xifengkou a famous battle 國民黨第29軍的前身是馮玉祥的西北軍,起兵於貧瘠的西北地區,裝備相對較差,因此強調肉搏訓練,加之民風剽悍,士兵尤其善使大刀 ,在軍閥混戰時期西北軍的大刀 隊就頗有名氣。中原大戰後,西北軍被南京政府收編,縮編為第29軍,但在待遇補給方面受到歧視,因此大刀 作為補充武器也一直保留下來。
1933年3月9日,日軍服部、鈴木兩旅團聯合先遣隊進犯喜峰口,長城抗戰爆發。駐遵化的 29軍宋哲元部急往救援,與友軍各部聯合抗擊敵寇。當時29軍武器裝備低劣,可謂“有兵無槍,有槍缺彈”,每人衹有“大刀 一把,手榴彈六枚”。3月10日至11日,29軍在喜峰口等地與優勢日軍展開拉鋸戰,多次肉搏,傷亡慘重。於是29軍采用迂回夜襲戰術,109旅旅長趙登禹挑選出500餘人組成大刀 隊,親自率領,乘夜從兩側插入敵後,直撲日軍宿營地。雖然事後報道“夜殺敵千餘”有所高估,但日軍獨立混成第14旅團第27、28聯隊各一部及騎兵第4旅團第 2聯隊猝不及防,的確在夜襲中遭受重創,很多敵人在夢中便做了刀下之鬼。隨後日軍援軍到來,雙方短兵相接,殺聲震地,大刀 隊邊戰邊撒,戰至12日下午2時方纔撤回,我軍衹有30餘人生還。此役即為著名的“喜峰口大捷”。
雖然總體來看,29軍在長城抗戰中的戰績並不盡如人意,但29軍的大刀 隊奮勇殺敵、重創敵寇的英雄事跡迅速傳遍全國各地,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自此打破,一掃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接連喪權失地、“戰必亡國”論調盛行的陰霾,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正在上海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年僅23歲的孫默心(麥新)聞訊後熱血沸騰,當即作成《大刀 進行麯》一首:“大刀 嚮鬼子們的頭上砍去,29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29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它消滅!把它消滅!衝啊! 大刀 嚮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當時歌詞上還附有“獻給29軍大刀 隊”的副標題。他的作品隨即傳唱大江南北,成為抗戰時期最鼓舞人心的一首戰歌。自此29 軍大刀 隊和大刀 一並成為全國甚至是整個中華民族奮起抗戰、抵禦外侮的象徵。何香凝曾賦詩一首贊曰:“殺敵何須更渡海,數萬倭奴引頸待。鋼腳夜眼青竜刀,捷音傳來齊喝彩。二十九軍民族光,撻汝倭國軍閥狂。國仇重重何日忘,誓到東京飲瓊漿。”
喜峰口大捷為大刀 樹立了威名,甚至奇跡般地“逼退”了盤踞青島的日寇。1937年3月,日本海軍陸戰隊1500人以保護日僑為名登陸青島,膠東局勢緊張。在當時的形勢下,中國方面直接出兵可能會引起更大紛擾,因此經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同意,國民政府軍委會抽調稅警總團第3、5分團以緝私為由增兵青島。4月初稅警團進駐市郊,雖然他們是當時中國裝備最好的軍隊之一,但考慮到日軍對中國軍隊的大刀 印象深刻,特地在公開操練中有意加上了大刀 操,以加深日人的畏懼心理。“七·七事變”爆發後,稅警團立即開入青島市區,迅速占領全市戰略要點,士兵們背着大刀 沿街巡邏,見日人後故意解下大刀 ,申明“一旦開戰,先拿爾等祭刀”,並宣稱“華北、上海既已開戰,稅警總團决意死守此地,誓與青島共存亡”,駐青島日軍考慮到數萬僑民及産業的安全,不久被迫將僑民撤離青島。 大刀 VS 刺刀 VS sword bayonet 大刀 在抗戰中的主要對手是日軍的刺刀。在觀看了各種國産抗戰題材影視作品後,國人往往會認為大刀 是剋製日軍刺刀的法寶,實際並不盡然,因為影視劇中很難再現比較真實的大刀 與刺刀對拼的場面。例如電影《七七事變》中,有一段趙登禹師長與部下對練,最後用大刀 將部下的步槍一劈兩半的情節,細心的觀衆很快就會發現,那支步槍根本沒有刺刀,持槍者也沒有任何拼刺的動作,衹是將步槍當作棍棒來抵擋大刀 的進攻,迅速落敗自然在所難免。真正的白刃戰中,槍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為主,目標在對方胸腹,而大刀 限於其型製,以對敵上半身的劈砍為主,兩者各有利弊。大刀 防禦敵方的直刺,衹有將對方的槍身或刺刀格開,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和技巧是不容易辦到的。大刀 的優勢在於刀重勢猛,砍上非死即傷,但其作用距離有限,必須盡量貼近敵人身體,因此最適合在工事、房屋、樹林等空間有限的環境中使用。而在開闊地形或衝鋒時,除非敵人在氣勢上被己方完全壓倒,否則持大刀 者難以占到便宜。同時,大刀 要求使用者有比較好的武術功底和身體素質,並經過長期練習,才能運用自如,而刺刀拼刺的訓練則相對比較簡單。此外,大刀 對使用者的腳法要求也很高,因為大刀 相對帶刺刀的步槍來說比較短,短兵破長器,要點在於腳下疾速靈活,因此武術傢常有“短見長,腳下忙”的說法。吳殳說:“大刀 擊實之法則在斫其槍桿,槍桿被斫,不斷折必粘住。桿被粘住,則不能閃轉顛提,刀更進步,必傷人矣。”但是如果敵方步伐也非常快捷(抗戰初期日軍的體力和訓練水平普遍在中國軍隊之上),“擊實”之法將可能淪入最危險的“拙力”境地,持刀者必敗。而且在除肉搏外的其他形式戰鬥中,大刀 基本上沒有用武之地,作為輔助兵器也非常勉強。
由於大刀 對抗刺刀時固有的弊端,當時國內有識之士曾對此進行過研究,並試圖從改進刀法上來加以剋服。這裏有幾個人不能不提。清代末年,河北????山縣武術傢黃林彪從天津紀氏處習得雙手刀法,後傳於弟子馬鳳圖等。1925年前後,馬鳳圖在張傢口察哈爾都統府任參議時,將部分雙手刀法改編成為簡便易學的“破鋒八刀”,曾在西北軍中進行推廣。民國初年,天津人韓慕俠(1877~1954年)創辦武館, 1927年任天津市武術團教官。張學良對韓慕俠“尚武救國”的建議很感興趣,專門調撥1000名士兵組成武術團,任命韓為總教官。韓慕俠將“八卦形意”變通應用在大刀 上,扇、砍、劈、剁、托、錯,動作簡單實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天津淪陷後,韓慕俠自斷左腕,拒為漢姦所用,其民族氣節令人欽佩。李堯臣(1876~1973年),河北冀縣人,清末鏢師。1931年,29軍副軍長佟麟閣聘請他為武術總教官,在山西陽泉練兵。李針對原有刀法比較復雜、未經良好訓練則
很難發揮作用的弊端,結合傳統的“六合刀”法,改進創編了一套“無極刀”法,連劈帶刺,動作簡單有效。以大刀 對付敵刺刀時,常用的一招是:出刀時,刀斜嚮右下方,刀口朝自己,當對方刺刀直刺時,大刀 斜嚮左上方掄動,以刀背磕開敵槍,同時刀鋒立即嚮前劈下,劈、砍連為一體,對手來不及回防,已經身首分離。李堯臣在29軍中抽調骨幹,由其直接教授,再由他們傳給全軍。29軍大刀 隊在長城抗戰中所使用的正是這一套刀法。
但是,實戰畢竟不是武術對練,特別在對付以現代化裝備的敵寇時,這些刀法對於提高大刀 這種原始兵器戰鬥力的有效性顯然很微弱。即使是“喜峰口大捷”也不能證明大刀 的有效性,儘管是突然發起的夜襲,而且進攻前還嚮敵軍營帳投擲了大量手榴彈,殲敵總數也不過800餘,29軍自身陣亡卻有近600人,王長海團副團長鬍重魯,營長王鳳芝、蘇東元均在夜襲蔡傢峪之戰中犧牲。雖然大部分傷亡是在撤退過程中發生的,但若換用其他任何一種兵器,取得的戰果恐怕也不會在大刀 之下。
同樣是29軍,同樣是大刀 ,4年後的“七·七事變”中再未能取得類似喜峰口的戰績。長城抗戰結束後,29軍得以占據富庶的平津地區,斥巨資購入捷剋等國製造的步、機槍等先進武器,裝備得以明顯改善,但練習大刀 作為部隊傳統仍得以保留。“七·七事變”爆發後,軍長宋哲元組織抵抗,下達了“以宛平城與盧溝橋為吾軍墳墓,一尺一寸國土不可輕易讓人”的命令。7月11日夜,何基灃旅吉星文團再一次以大刀 近戰肉搏,其中一名19歲陳姓戰士連砍日軍13名並生擒一名,終以兩個營傷亡近3/4的代價,奪回鐵路橋。但最終宋哲元存有媾和之心,並未主動積極地繼續進攻,雖然29軍取得些許戰果,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失利的命運。28日,駐平津的日軍增兵至3個師團,並進襲南苑、沙河。29軍官兵以大刀 和血肉之軀與敵飛機、坦剋相搏,一天即傷亡5000人,副軍長佟麟閣與師長趙登禹雙雙陣亡。當夜宋哲元率部嚮保定方向撤退,古都隨之陷落。30日,駐天津的29軍亦撤出天津南下。29軍丟失平津後士氣低落,不能再戰,衹能轉至後方休整,大刀 隊自此成為絶唱。
可惜的是,大刀 作為抗戰精神的象徵,在一定程度上曾被過分濫用,後方媒體動輒出現“大刀 報國”或“斬首××餘”的字眼,魯迅先生在他的雜文《以夷製夷》中曾以“我斬敵二百、敵斬我二百”諷刺過這種現象。這種宣傳的後果是,普通民衆和士兵對大刀 在現代化戰爭中的作用往往産生不切實際的誤解。抗戰之初,曾多次出現過中國軍隊手執大刀 在日軍機槍和炮火掃射之下集體衝鋒的例子,結果自然是白白地無謂犧牲。甚至有後方民衆將募集來的款項全部用來購置大刀 ,歷經艱辛送至前綫,而部隊卻置之無用。
大刀 的精神價值大於實戰價值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待抗戰全面爆發後,除了極少數例外(如由軍法處或督戰隊使用),國民黨正規軍中已不再裝備這種武器。正面戰場上最後一次大規模使用大刀 是在1939年的第一次長沙會戰期間,劉汝明的68軍大刀 隊以肉搏殲滅日軍300人,但隨後遭到日軍毒氣襲擊,中毒達400餘人。儘管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都嚴重缺乏步槍,但1939年以後正面戰場上的肉搏戰中,國民黨軍隊幾乎全部改為使用刺刀。 人民軍隊同樣使用大刀 。自從誕生之日起,鑒於敵強我弱的客觀環境,加之幾乎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我軍的武器多數依靠戰場繳獲,由於來源不穩定和數量不足,不得不大量使用大刀 、梭鏢等原始冷兵器作為補充。如今湖北省洪湖市的標志性雕塑仍由三把大刀 組成,刀尖直指藍天,象徵着當年紅軍以大刀 創建洪湖根據地的歷史。紅軍中涌現出過許多與大刀 有關的英雄群體和經典戰例,如強取白戰關等,徐海東、許世友、秦基偉等諸多開國功臣在紅軍時期也都曾有過靠大刀 殺出血路或贏得勝利的經歷。
抗戰初期,八路軍、新四軍同樣大量裝備和使用大刀 ,這裏雖然有繼承紅軍傳統的因素,但抗戰初期部隊的迅速擴充導致武器匱乏則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從1938年秋到1940年7月,八路軍120師總人數擴張了10餘倍,進入晉南的4個連(老紅軍傢底),數月內就發展成兩萬人的部隊,而且還有各種遊擊隊、先遣隊等名目繁多的地方和半地方武裝。這些新部隊都需要武裝起來,而同期的作戰繳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因此衹能大量使用大刀 、梭鏢這樣的原始兵器。雖然其效力遠比不上槍械,但畢竟使得戰士們不至於赤手空拳,敢於並且能夠與日寇作面對面的鬥爭,並通過戰鬥不斷奪取敵人裝備來武裝自己。大刀 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它使得廣泛發動和武裝群衆、開展群衆性的遊擊戰爭成為可能。因為它簡單而且廉價,被擊毀的敵人汽車、鐵路道軌都是大刀 的好原料,即使在毫無工業基礎的農村中也能大量製造,同時使用簡單,兒童和婦女也能使用,在素來有習武傳統的中國農村地區很容易推廣,比起槍支來更容易普及。
抗戰初期,我軍對大刀 這種落後兵器的認識上也有過一些麯折。如1939年前後,因為部隊發展很快,新四軍軍部修械所奉命停止仿造步槍、刺刀,專門生産大刀 和長矛。不久葉挺軍長發現這種情況後,下令恢復步槍和刺刀的生産,他說:“敵人使用飛機大炮,我們卻用大刀 長矛,這不是白白送死,讓敵人取笑我們?”不過,大刀 的生産後來並沒有停止,因為衹有它的産量和成本纔足以迅速武裝新編的部隊,而對於嚴重缺乏槍械和彈藥補給的老部隊來說,它也是戰時的重要補充。新四軍各師始終都把大刀 作為軍事訓練的一個重要內容,要求從師首長到普通戰士,人人都熟習大刀 ,這在後來的多次戰鬥中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八路軍、新四軍在大刀 的使用戰術上相比國民黨軍隊更加靈活。他們常用的一種戰法就是一把大刀 加上一支駁殼槍,遠者槍打、近者刀砍,日軍雖然訓練有素,但在近距離混戰中因不能隨便開槍,而對刀槍俱下的局面,反而居於下風。這種戰法比單獨拼刺刀或劈大刀 要上算得多,在與日軍的白刃戰中有一定效果,但應用不很普遍,因為有條件用駁殼槍的衹有指揮員和警衛員等少數人。普通戰士常用的則是大刀 加手榴彈的組合。陣地打阻擊時先將敵人逼進30m左右的近距離內,然後集中投擲一兩排手榴彈,待敵人遭到一定程度的殺傷後,再打上一兩個排子槍,當敵人的進攻被徹底打亂甚至開始敗逃時,戰士們再躍出戰壕,用大刀 和刺刀來收拾殘敵。當和敵人近距離拉鋸戰時,常采用3人戰鬥小組的形式,3人分執步槍、手榴彈和大刀 ,相互配合,遠了開槍打,稍近時投手榴彈,再近就用刀砍。進攻時也是先集中投擲手榴彈,將敵人逼出據守的工事或院落,然後迅速接敵並將敵分割,使敵人的重火力不能發揮,再以大刀 與其肉搏。
大刀 對日軍之所以有威懾作用,主要是因為日本人信奉神道教和佛教,相信生死輪回,雖然武士道 “教義”讓他們並不畏懼戰死,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希望保留全屍。而且日本人相信靈魂存於頭部,一旦丟失了頭顱,靈魂便不能歸國,永遠衹能做異國他鄉的孤魂野鬼,因此大刀 在戰場上有時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1942年12月在朱傢崗戰鬥中,新四軍四師26團某部一排長王康率部堅守一段交通溝,打退敵人多次衝鋒後,部隊傷亡殆盡,王康將自己拴有紅綢的大刀 插在溝沿上,準備與敵最後一搏,沒想到早已精疲力竭的日軍竟被嚇住,直至戰鬥結束再也未敢發起進攻,最後奇跡般地保住了陣地。
當敵後根據地渡過了最艱苦的歲月,開始局部反攻之後,隨着繳獲日益增多,正規部隊裝備條件有了極大改善,大刀 很快被淘汰下來,即使是民兵等地方武裝,在有了足夠的槍械後,也將包括大刀 在內的各種原始冷兵器逐步替換,到解放戰爭時期已經很少使用。不過大刀 並未完全消失,解放初期直至1960年代初,大刀 在一些地方仍作為民兵護秋、抵禦野獸的工具在使用。隨後大刀 逐漸轉換角色,由武器變為舞臺道具,其“亮相”頻率在文革期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當時的電影戲劇中甚至成為中國革命和紅色武裝的一種象徵。
這是一個關於中國男人保衛他們的傢園和女人的故事。
日本軍刀鋼質好,硬度高,韌口薄,殺徒手之人好用,忌諱刃口相格;中國大刀 厚重,須腰部有力,重在反手刀,在戰場上砍人亦砍刀…… 電視連續劇《大刀》 TV series "broadsword" 出品人:劉燕銘 陳鐵銘
製片人:張 森
發行人:汪世春
宣 傳:靳 峻
導 演:連奕名
編 劇:卞智洪 吳厚信
語 言:普通話 日語
主要演員:劉 威 飾 鄭承竜 王奎榮 飾 路傳虎
趙 亮 飾 大刀 秦 楊子燁 飾 曹忠豹
王佳寧 飾 鄭 德 連奕名 飾 鄭 羽
鄭 浩 飾 鄭 飛 矢野浩二 飾 山島糾夫
路 彭 飾 矢 野 李 生 飾 路有光
王力可 飾 路明珠 子 丁 飾 梁奉英
馬文璐 飾 文 秀 馨 梓 飾 秦小蓉
劉長純 飾 趙旅長
本劇圍繞北平耍刀藝人鄭承竜一傢展開,他和三個徒弟鄭德、鄭羽、鄭飛、女兒鄭鶯先後以不同的方式捲入戰場,與日軍奮勇作戰;同時本劇以開闊的視角,展現了自1933年長城抗戰到1945年抗戰勝利,發生在平津、華北、以至中國的數個事件,以豐富的聲部唱出一麯中國軍民上上下下最終團结禦侮的慷慨悲歌。
“九·一八”之後,日軍進攻熱河,承德守軍棄城而逃,一路攪擾難民。58歲的鄭成竜正帶着三個徒弟在
長城外賣藝,血氣方剛的老二鄭羽與逃兵發生衝突,跟傢人失散。鄭羽在逃亡中意外地進入29軍大刀 隊,被迫與攻擊喜峰口的日軍交戰。鄭羽第一次上戰場,就是一場肉搏……
鄭承竜回到北平,依靠早年的把兄弟路飛虎的幫助,繼續在天橋賣藝。路飛虎與日本人關係密切,其女明珠則與鄭氏兄弟交好。日本武士三島秀夫在華北駐屯軍特務機關任職,他在路飛虎的幫助下,以比武為名,欲謀取鄭傢寶刀和刀譜。幸好鄭羽從兵營中趕回,打敗了三島。從此三島幸夫一心要打敗鄭羽,並且要為日軍找到擊敗中國大刀 的方法。
喜峰口大捷,鄭羽成為抗日英雄,正式進入大刀 隊。但由於中國上層的不抵抗政策,長城抗戰最終失敗。做事乖巧的老二鄭飛喜歡明珠,他為求取功名而加入29軍,成為一名學員兵。鄭成竜和膽小怕事的老大鄭德則避事搬到盧溝橋附近居住。
七七事變前的幾年間,鄭羽隨29軍先後駐守察哈爾和北平,在日軍的一再挑釁下,奉上司命令,不許開槍,不許還擊,受盡屈辱。鄭飛則擔當29軍高級軍官的副官,瞭解到中國軍隊的上層矛盾,日本如何一步步攫取在華利益。
“一二九”運動期間,組織者、中共地下黨員曹明愛上了明珠,這使得明珠在他和鄭飛之間選擇不定。負責警戒任務的鄭羽與遊行學生發生衝突,奉令逮捕曹明,但最終成為朋友。
不久,七七事變爆發,29軍奮起抵抗,鄭羽和鄭飛分別在盧溝橋、南苑等地血戰,見證了事變真相。鄭成竜尋找兩兄弟,意外地成為29軍年紀最大的戰士。就在跟兒子即將相見的一刻,壯烈犧牲。鄭承竜臨死時,留下臨終遺言,把鄭鶯的終生許給老三鄭飛。鄭羽愛着鄭鶯,他含淚答應了父親。但鄭飛拒不相從,導致兄弟反目。
老大鄭德在日軍占領北平後一心委麯求全,直到妻子被日軍姦殺後,他引着一幫土匪偷襲小隊日軍。又是因為他的怯懦,土匪被日軍全部殺死。從此鄭德的性格驟變,成為一個殘暴無情的人,進入西山當了土匪。
中日全面開戰之後,鄭羽率大刀 連與日軍經歷數次浴血奮戰,從一百多人直到最後十二個人,但因為食物與另一支國軍發生衝突,對方開槍打死了他所有的人。僥幸未死的鄭羽悲憤無言,再也不信任政府軍,他衹求死在打日本的戰場上。他與大師兄鄭德重逢,從此帶着鄭德共創“鐵血救國軍”,獨立抗日。
鄭飛决心刺殺被稱為漢姦的某將軍,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他為救將軍而負傷。在經歷了與明珠、曹明的情感風波之後,曹明投奔延安,明珠留在北平,鄭飛則追隨將軍南下。他在抗戰中一步步高升,同時認為必須成為國軍的嫡係部隊,否則不可能堅持到底。
抗戰進入了相持階段。鄭羽的鐵血救國軍中來了不速之客——曹明,曹明已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北上支隊的參謀,使命是說服鄭羽接受共産黨的領導。鄭羽一步步接受了共産黨的影響,但鄭德卻和曹明之間矛盾重重,直到最後鄭德投靠日偽,曹明被囚。鄭羽孤身入平,伺機救曹明,卻遇上了時任中央軍旅長的鄭飛,二兄弟在明珠的幫助下,成功救出曹明,明珠依諾要許身鄭飛……
國共之間的摩擦越來越頻繁,鄭羽和鄭飛之間矛盾重重,最終二人同仇敵愾,擊斃了頑固反共的中央軍師長石彪。
不久,鄭羽與鄭鶯重逢,兩情相悅,但日偽軍的大掃蕩開始了,打頭陣的竟然是大師兄鄭德……
鄭羽和鄭飛終於迎來了抗戰的勝利,共同剿滅了拒降的日花田師團。鄭羽的主力團率先攻進城內,參謀長三島秀夫正欲切腹自殺。鄭羽要求再比一次刀。
中國大刀 對日本軍刀,展開了中日之間在1945年的最後一場廝殺……
分集劇情:
第1集
1933年鼕,山海關城樓上的守衛官兵正在燃放煙花迎接元旦,伴着煙花的爆炸聲,猛烈的炮火突然打在了城樓上,日軍襲擊了山海關,中國守軍奮起抵抗。此時此刻的北平城內卻是一片繁華景象,路傢勝勇堂正在舉辦一次隆重的比武大會,堂主路傳虎不僅邀請了當年與自己同稱“南城三絶”的師弟曹忠豹,也給自己積怨頗深的同門師兄,在天橋賣藝為生的鄭承竜送去了請帖。身為大學生的鄭傢老三鄭飛因參加抗日遊行與警察發生衝突,就在危急關頭被路傳虎之女路明珠相救,兩人久別重逢,感慨萬分,心中互生好感。
第2集
鄭傢老大鄭德為了賞金不聽二弟鄭羽的勸阻上臺與路傳虎之子路有光較量,卻被一腳踢下擂臺,鄭承竜得知後大怒,一氣之下告訴了三個兒子路鄭兩傢因為漁陽刀譜結下的前仇,並告誡他們從此不得再踏入路傢半步。年輕氣盛的鄭羽有心要去試試路傢刀法,在與鄭飛商量後次日兩人來到路傢,鄭羽登臺與路有光比刀,哪知心術不正的路有光使用換刀詭計砍斷了鄭羽手中的刀,卻被臺下的鄭飛當衆揭穿。
第3集
路有光帶人追殺鄭羽,情急之下鄭羽失手誤傷路有光。日本人山島明夫將路有光送到醫院。鄭承竜得知鄭羽刀傷路有光帶着三個兒子來到承德投奔自己的昔日好友大刀 秦。三島明夫也找到大刀 秦請求他為自己鑄刀,明夫對刀的癡迷感動了大刀 秦,答應為他鑄刀,大刀 秦的女兒小蓉對鄭羽一見傾心頗有好感。鄭飛想要參軍遭到鄭羽的反對。承德失守,日軍進城,三島明夫在街頭與自己參軍的弟弟三島幸夫相遇。
第4集
駐紮承德的日軍將大刀 秦刀鋪的刀全部搶走,大刀 秦去找日軍頭目矢野要刀,矢野答應如果肯為三島明夫鑄刀便可將搶走的刀全部奉還。大刀 秦將自己鑄造的無名寶刀給鄭羽,讓鄭羽將刀送給路傢以解他刀傷路有光之仇,大刀 秦拿着為三島明夫鑄造的寶刀去嚮矢野換刀,遭到矢野的殺害並將首級示衆,悲痛的鄭羽夜取大刀 秦首級與三島明夫相遇,兩人大戰一場。鄭承竜帶着三個兒子和小蓉混在難民當中繼續逃亡,誰知卻又碰到矢野瘋狂的屠殺難民。
第5集
在日軍的屠殺中,鄭羽救下了奉英奉生姐弟倆,鄭羽不忍看鬼子屠殺百姓,拿起無名刀砍殺鬼子。躺在死人堆裏的奉英姐弟倆被狡猾的矢野抓住,矢野讓從未殺過人的三島幸夫屠殺奉英姐弟,卻被三島明夫攔下。鄭羽鄭飛因救小蓉與五十五軍逃兵打了起來,糾纏中卻被二十九軍特務營當作逃兵抓住,鄭羽鄭飛在行軍中企圖逃跑被抓了回來,王營長下令槍斃這兩個逃兵。王營長暗暗欣賞鄭羽身上的那股衝勁兒,強行將兄弟倆人編入了特務營。
第6集
奉英姐弟倆在火車站偶遇曾經救過自己性命的日本人三島明夫,奉英對這個日本人心存好感並幫助他逃避了警察的搜查,三人一路坐車來到北平,奉英姐弟倆投奔到舅舅曹忠豹傢寄居。三島明夫找到聯絡人並透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原來三島明夫是日本軍部派出專門尋找中國刀資料的,並要阻止中國民間刀客將刀法傳授給軍隊來對付日本人。明珠正教路傳虎使用相機,得知父親明知路有光比武換刀在先卻仍不肯放過鄭傢,與路傳虎吵了起來。
第7集
王營長得知鬼子已經到達了喜峰口,下令全營急行軍搶占喜峰口,途中遇到撤退下來的東北軍,不知情的羅剛和年輕氣盛的鄭飛與東北軍的高班長打了起來,鄭羽見弟弟挨打上前幫忙。東北軍接到命令留下支援特務營進攻喜峰口高地孟子嶺,戰鬥打響。王營長發現鄭羽鄭飛兄弟倆並不是逃兵,决定放二人回傢,鄭飛卻執意要留下參軍,鄭羽阻攔,兩人吵了起來。東北軍高班長主動要求帶自己的戰士們引誘鬼子上山。
第8集
王營長派出敢死隊與高班長等同去,鄭飛不理鄭羽的阻攔主動加入了敢死隊,鄭羽焦急萬分。敢死隊完成任務,高班長卻犧牲在鬼子的刺刀下,憤怒的全營戰士與鬼子們展開了肉搏戰,鄭羽與仇人矢野相遇,兩人揮刀對戰,鬼子們被已經殺紅了眼的特務營戰士逼的落荒而逃,喜峰口一戰大捷。鄭羽在孟子嶺戰役中立了大功,受到了宋軍長的嘉奬,趙旅長藉比刀提拔鄭羽,並將鄭羽的刀法命名為“無名刀”,讓鄭羽組織全體戰士陣前練兵,學習無名刀。
第9集
在北平的鴉片館裏,曹忠豹慫恿路有光去鄭傢要人,次日路有光帶人大鬧鄭傢,就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刻,軍隊派戰士慰問鄭承竜,路有光等人衹好灰溜溜的離開。鄭飛嚮趙旅長獻計夜襲蔡傢峪,這正好與趙旅長心中的計劃不謀而合,在王營長的帶領下組建了夜襲蔡傢峪的敢死隊,出發前戰士們紛紛留下遺言,趙旅長親自為不會寫字的戰士李大山寫下遺書。王營長連夜帶敢死隊來到蔡傢峪,將三島幸夫活捉。
第10集
鄭飛用計讓戰士們悄悄摸進敵營,鬼子的帳篷內刀光閃動人頭落地,被嚇傻了的鬼子們四散逃竄,混戰中王營長被矢野砍成重傷昏迷不醒,鄭羽和三島明夫也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一場惡戰打的昏天黑地,從黑夜打到黎明,鄭飛帶來的援軍趕到纔替鄭羽等人解了圍。趙旅長帶領二十九軍戰士在喜峰口長城腳下四百烈士墓前祭奠犧牲的戰士們。此時喜峰口大捷的消息傳遍北平城,記者們蜂擁而至,鄭羽殺敵立功成為抗日英雄。
第11集
蔡傢峪之戰矢野遭到武藤元帥的嚴厲訓斥,心中對中國刀又恨又怕,於是把怒火發泄到無辜的中國俘虜身上。此時此刻的喜峰口長城上充滿了勝利的喜悅,記者、慰問團絡繹不絶,明珠跟着學生慰問團來到陣地上,與鄭飛在喜峰口意外重逢,並為鄭羽鄭飛兄弟倆拍下很多照片。明珠帶着照片來到鄭傢報喜,沒想到卻遭到鄭承竜的尖刻奚落。路傳虎也警告明珠不要再和鄭傢來往,路鄭兩傢的恩怨不會因為抗戰而化解。
第12集
軍中戰士們因為聽到中央要和日本人和談的傳聞,軍心渙散,無心再練大刀 ,頂替受傷王營長的宋代營長也因為嫉妒鄭羽的名聲,特意找來形意刀高手要與鄭羽切磋刀法。鄭羽再次勸鄭飛回傢念書,鄭飛卻誤認為哥哥貪圖功名,兩兄弟之間吵了起來。宋代營長找來的形意刀孫雙手與鄭羽比刀落敗,因佩服鄭羽的為人,將自己的兩個徒弟周望和費俊留在軍中。鄭飛質疑與日本人和談的消息,到旅部鬧事,鄭羽相助,鄭飛被趙旅長關了禁閉。
第13集
鄭羽和羅剛在四百烈士墓地夜遇傷愈歸來的王營長,全軍上下喜出望外,鄭飛也因為對戰略的獨到見解而被趙旅長破格提拔為旅部參謀。日軍軍營裏殘暴的矢野正在指揮“神風”刀隊用二十九軍戰俘練刀。而此時的鄭羽也被提升為排長,帶領特務營戰士練刀。鄭羽和三島明夫分別在自己的軍中講解着中日刀法的淵源。日軍攻占冷口,二十九軍接到命令含淚撤離長城。矢野以剖腹來表示對中日雙方停戰和談的抗議。
第14集
三島明夫為了製止矢野,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表露了自己的身份。喪心病狂的矢野撕毀停戰協議,突襲了二十九軍正在撤退的部隊,王營長擔心倔強的鄭羽和日軍糾纏起來吃虧,冒着違抗軍令的危險去接應鄭羽,被矢野炮火擊中犧牲,悲痛欲絶的鄭羽單槍匹馬衝嚮日軍陣地的矢野。鄭羽因在兩軍陣前破壞談判而被軍部决定執行槍决,鄭飛在趙旅長的幫助下連夜把哥哥送出軍營。
第15集
由於塘沽協定的簽署,鄭飛此時也不得不執行命令製止一切抗日活動,在學生抗日遊行的隊伍裏,鄭飛與明珠再次相遇,鄭飛將自己心愛的八音盒送給了明珠。鄭羽帶着無名刀來到路傢,路傳虎佩服鄭羽的抗日氣節和親自還刀的勇氣,决定把無名刀送給鄭羽並願意與鄭傢修好。鄭羽和鄭德在街頭賣藝時遭到日本浪人挑釁,鄭羽出手將浪人打傷,三島明夫與冀察自治政府私下串通,意欲將勝勇堂改為東亞武館,派曹忠豹與路傳虎商議。
第16集
路傳虎敢怒不敢言,提出要與三島明夫以比刀論輸贏來决定勝勇堂的命運。北平警察局要以毆打日本人為由逮捕鄭羽,在父親和哥哥的勸阻下,鄭羽打點行裝暫避風頭。在舅舅曹忠豹傢寄居的奉英再次與三島明夫相遇,並對這個與自己有過患難之交的日本人心存好感。路有光再次嚮父親索要刀譜卻遭到路傳虎的嚴辭拒絶。明珠擔心年事已高的父親比武出意外,無奈之下來到鄭傢請求鄭承竜出面幫助父親。
第17集
鄭承竜衹身來到路傢,多年心存積怨的師兄弟終於碰面。在外躲避的鄭羽决定闖關東繼續抗日,卻從前來探望的小蓉嘴裏得知路傳虎要與三島明夫比武的消息。比武之日到來,中日軍方代表和警察局長紛紛到場,就在路傳虎準備親自一搏的時候,鄭羽突現比武場,衆人大驚。路傳虎買通警察局長答應不再追究鄭羽打傷日本浪人事件,而此時鄭承竜也把多年來一直銘記於心的漁陽刀譜心訣傳給了鄭羽。擂臺上的三島明夫與鄭羽兩人各自手握寶刀,一場惡戰即將開始。
第18集
鄭羽和三島打得難解難分,鄭羽心懷仇恨越鬥越狠,刀刀致命,衆人都可以看出來,三島已無還手之力,衹求自保,趙旅長怕出意外強行將兩人分開,並要求日本人另立武館。路傳虎感激鄭羽不計前嫌臨危相救,執意要鄭羽留在東亞武館執教並讓他住在路傢,鄭羽盛情難卻衹好答應,此舉招來路有光的不滿,曹忠豹藉機慫恿路有光拿刀譜投靠日本人。醉酒的矢野在曹忠豹傢欲強姦奉英,被三島製止,本就對三島有好感的奉英帶着弟弟奉生離開曹傢投奔三島。
第19集
三島在東亞武館對面成立了櫻武館,鄭羽等人特意在櫻武館開張當天為東亞武館招收學員,學生老百姓們紛紛踴躍報名,奉生也拜鄭羽為師學習刀法,櫻武館門前冷冷清清,三島明夫氣急敗壞。小蓉對鄭羽的愛慕之情日漸加深,憨直的鄭羽卻把小蓉一直當作自己的妹妹對待。對抗日一腔熱情的明珠和早已看透政局的鄭飛之間越來越無法理解對方,倒是覺得一直在路傢習武練字憨態可掬的鄭羽頗為可愛。
第20集
路有光在曹忠豹的教唆下假裝悔改,與曹忠豹裏應外合製造“鬧鬼”事件盜取刀譜,鄭羽為了保護刀譜誤入櫻武館,落入了三島設下的陷阱,被已經事先串通好的警察逮捕。路傳虎急在心頭卻也無計可施。鄭羽在監獄裏不甘受辱與一幫流氓打了起來,曹忠豹與路有光盜取刀譜失敗,便又把目標轉嚮鄭德,預謀騙取刀譜心訣。趙師長得知鄭羽入獄消息後找到警察局長處施加壓力,與此同時路傳虎也找到冀察自治政府殷委員給鄭羽求情。
不對稱模型直升機
它衹有一片旋翼,與其連接的機身另一端,裝有由一臺活塞式航模發動機和蠃旋槳組成的動力係統,外形很像一把大刀 ,因而得一別稱——“大刀 ”。該模型直升機的正式名稱是“不對稱直升模型直升機”。它的動力係統工作時,模型以自身形成的旋轉中心為軸穩定旋轉
同名電影《大刀 》1955年
外文名稱 The Big Knife
更多中文片名: 血灑好萊塢
更多外文片名:
Hollywood-Story.....Austria / West Germany
A Grande Chantagem.....Brazil
Angeloi me matomena heria.....Greece
Filmin kulissien takana.....Finland
Grand couteau, Le.....France
Grande coltello, Il.....Italy
Silkessnöret.....Sweden
Wielki nóz.....Poland
導演: 羅伯特·奧爾德裏奇 Robert Aldrich
編劇: Clifford Odets ....(play) 、James Poe
主演:
傑剋·帕蘭斯 Jack Palance ....Charles Castle
艾達·盧皮諾 Ida Lupino ....Marion Castle
簡·哈根 Jean Hagen ....Connie Bliss
製作人 Produced by:羅伯特·奧爾德裏奇 Robert Aldrich ....produ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Frank De Vol
攝影 Cinematography:Ernest Laszlo
剪輯 Film Editing:Michael Luciano
選角導演 Casting:Jack Murton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William Glasgow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Edward G. Boyle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Nate D. Slott ....assistant director
Robert H. Justma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uncredited)
影片類型: 黑色電影 / 劇情
片長:111 min
國傢/地區: 美國
上映 1955年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黑白
混音: 單聲道
級別:Finland:K-16 / Sweden:15 / West Germany:16 (f)
版權所有:(The Associates & Aldrich Company, Inc./(original))
拍攝日期: 1955年4月25日 - 1955年5月14日
攝製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製作公司:The Associates & Aldrich Company Inc. [美國]
發行公司:
米高梅聯美家庭娛樂 [美國] (2002) (USA) (DVD)
聯美電影公司 [美國] (2002) (USA) (DVD)
United Artists [德國] (1956) (West Germany) (theatrical) 遊戲類型:射擊
遊戲封面 國內代理:第三波
發售日期:2000/8/8
建議售價:980元
《大刀 》的故事性極強,圍繞着一把虛構的魔法"大刀 ",演繹出史詩般恢弘的情節內容。整個遊戲分為四個章節,每個章節中出現的武器和怪物,展現的場景和風格,以及玩傢所體會到的感覺都有所不同,似乎是將四個遊戲巧妙地結合成為一個遊戲。在這四個章節中,玩傢可以從未來的日本來到遠古的希臘,從中世紀的挪威來到大約2030年的檀香山,時空跨越範圍之大令人吃驚。此外,每個章節又包括至多六個段落,每個段落再分為四到六個部分。正如玩傢所想所見的那樣,《大刀 》是一個龐大復雜的遊戲。
毀滅戰士》和《雷神之錘》的始作俑者John Romero,離開了Id Soft後,自行籌組了Ion Strom,並且展開《大刀 》的開發計畫。不過,這套遊戲的確讓人等待了相當長的時間,自遊戲計畫曝光以來,至今已經超過2年以上的時間。在這麽長的開發時間裏,《大刀 》究竟可以帶給玩者們什麽樣子的驚喜呢?
真正有內涵的遊戲纔是好遊戲
根據Romero的說法,目前市面上充斥着各式各樣《毀滅戰士》和《雷神之錘》類型的遊戲,然而卻相當缺少真正具有內涵的遊戲。Romero的夢想便是改變這個狀況,並且創造一套最華麗且獨特的單人射擊遊戲,這也就是最初開發《大刀 》的動機。
不過,自《盜王之王》出現以後,第一人稱設計遊戲擁有了相當豐富的故事劇情,這也對《大刀 》的開發多多少少造成了一些壓力。因此,Romero想盡辦法讓這套充滿夢想的遊戲變得至善至美,結果一拖就是兩年!
總體看,這款由Eidos精心製作的遊戲的確很有大傢風範。經過很長一段3D遊戲熱潮後,這類第一人稱視角遊戲的製作水平已經相當成熟了,現在製作公司所努力爭取的就是在原有模式下的不斷改進創新,以期使這類遊戲不會被很快淘汰。這一次,Eidos通過這款《大刀 》,嚮玩傢展示了"同伴"這一創新設計,其改進效果如何,還要各位玩傢親身體驗。但不管怎樣,這都應該是一款值得玩傢"日夜兼程"的遊戲。
故事內容
數百年以前,一名稱為Usagi Miyamoto的武器工匠,替Shogunate Mishima製造了一把大刀 。不過,後來Usagi卻發現Mishima想要利用大刀 進行不符合武士精神的事情。因此,Usagi帶着大刀 來到了富士山頂,並且以大刀 進行切腹的儀式,儀式結束後,Usagi連同大刀 一起跌落至火山口內,至此以後,再也沒有人看見過大刀 的下落。
時間飛逝,轉眼間就來到了公元2455年。經由Toshiro Ibihara博士的努力和研究,最後終於由富士山中找到了大刀 。為了要測試大刀 的威力,Ibihara的女兒Mikkio和他的學生Hiro Miyamoto自願被送往至未來一段時間。然而,就在這段時間內,Ibihara的助手Michi Yoshida卻謀殺了博士並竊取大刀 。藉由大刀 的幫助,Michi回到了425年前,並且試圖重振他的傢族的名聲。他從Ibihara的祖先處竊取了治療AIDS病毒的解藥,並且透過由治療AIDS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建造了一座堡壘。Michi將大刀 藏匿於此堡壘中,以避免其它知曉大刀 威力的人偷取。
玩者在遊戲中將扮演Hiro Miyamoto,並且在Mikko、Dr. Ebihara和Superfly Johnson的協助下返回過去,好讓歷史恢復至正軌上,並且避免Ibhara博士被謀殺的事件發生
遊戲開始了大約2450年的日本京都,故事中的英雄是Hiro Miyamoto,一個博學多才,但貧窮潦倒的軍事藝術傢,癡迷於研究劍道。某個雨夜,一個面色枯槁的乞丐蹣跚來到Hiro的傢門邊,嚮他講述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故事。一個名叫Kage Mishima的傢夥發現了穿越時空的方法,偷偷改變了歷史,竊取了傳說中的神後利器"大刀 ",並且綁架了他的女兒Mikiko Ebihara。從乞丐的口中,Hiro還得知自己出身名門顯貴的世襲貴族家庭,而Kage穿越時空所偷取的"大刀 "正是自己的傢族財寶。於是Hiro答應幫助乞丐,到Kage Mishima的城堡解救Mikio,並且取回本應屬於自己的"大刀 "。也許Hiro沒有想到,他的第一步便踏到了冰山之類上……
圖形與音效
根據最新的消息指出,《大刀 》的建議配備為300MHz的CPU,96MB的RAM,以及TNT顯示卡。Romero在圖形引擎方面並未采用Glide,而采用了OpenGL和D3D,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TNT成為執行《大刀 》時的最加建議顯示卡。
至於圖形接口的精細度,您大可不必操心,Romero絶對不會拿石頭匝自己的腳的。在這個競爭激烈的遊戲時代中,稍有不慎及會落入被淘汰的命運。
關於音效的部分,《大刀 》的設計小組也做了許多的努力。根據設計人員指出,《大刀 》將會支持DirectSound、A3D 2.0、EAX 2.0,以及Dolby Pro-Logic。這也意味着MX300或是SB Live將是執行大刀 時的最佳聲卡配備。
除了精彩的音效之外,《大刀 》也將擁有相當高品質的背景音樂:至少有13首CD音軌。這些音樂全部都是由Will Loconto一手包辦,而遊戲的背景音樂將會因為您所身處的時期不同而有所變化
四個不同時間段包容了:
24個龐大的關卡
武器係統與怪獸
由於在遊戲中,Hiro、Mikkio,以及Superfly將會歷經4個時期,而在每一個時期都會遭遇到完全不同的怪獸類型。然而,在遊戲中究竟會出現多少種怪獸呢?根據Romero的說法,最初的設定總計有60種左右的怪獸,後來又增加至80種,現今則降低至55種。
此外,每一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武器,而且這些武器無法穿越時空交叉運用的。整體而言,《大刀 》中的武器具有相當好的均衡性,而且擁有繁多的種類;有一些武器相當適合進行火箭攻防戰,某些武器則適合進行肉搏戰鬥,某些武器適合一對一死亡戰鬥,而某些武器則適合在人數衆多的聯機遊戲中使用。
完善的因特網和局域功能。
特殊說明
係統要求:Pentium 200處理器或相同配備以及30加速卡,DirectX 6.0或更高,Windows95/98/NT,四倍速光驅,32MB內存,4MB顯示卡,200MB以上硬盤空間,100%兼容DirecX6.0的聲卡。建議配備:Pentium Ⅱ300處理器或相同配置,Windows95/98/NT,64MB內存,400MB以上硬盤空間,八倍速光驅,16MB Open GL相容圖形加速卡,支援EAX增強聲卡,支援3D增強聲卡。
遊戲出品前的前瞻文
《大刀 》的發行計劃一推再推,不過,現在,這部由Eidos Interactive和Ion Storm聯手製作的遊戲真的要上市了,它是由著名的設計師John Romero為id Software製作完第一部《雷神之槌》之後,着手開發的第一部遊戲。我們從遊戲的第一片段(遊戲發生在未來時代的日本)中剪輯了一些遊戲畫面,供讀者欣賞。畫面中除了有遊戲者在遊戲中將會得到的部分武器之外,還出現遊戲者在遊戲中將會遇到的夥伴之一,身材魁梧的Superfly Johnson的身影。
在四年的開發過程中,《大刀 》一直是人們註目的焦點。在此期間許多遊戲者紛紛放棄了等待,他們都對這個遊戲的成功都不再抱希望了,從無數互聯網的談論論壇上發佈的有關這部遊戲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來。同樣的,我們進行了相當的努力,對遊戲最終的樣子不作任何設想,衹有這樣,當我們第一次玩零售版的《大刀 》時,還會覺得更加的好奇。這個遊戲玩起來速度很快,它的圖片看上去也比幾周前推出的測驗版要更勝一籌。不過這部遊戲似乎很適合經驗豐富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迷們玩,因為遊戲剛開始的時候,在標準的難度設置方面就頗具挑戰性了。
另外,從《大刀 》身上也可以依稀找到John Romero以前的作品,比如說《雷神之槌》和《毀滅戰士》的影子。從通知你你已經得到了何種可以使用的武器的文本信息,到你一使用絶對不敗的秘技時,你所控製的遊戲人物眼中就會閃動光芒的樣子,顯而易見,《大刀 》的設計將讓人們重溫經典性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的繁榮時代。《大刀 》最吸引人的特點之一就是遊戲共劃分為四個完全不同的時代,每一段遊戲都擁有獨特的武器和挑戰。 大刀 刀身形製不一,種類也頗多。如:刀口圓若半弦月者,名僵月刀;刀身寬大者,名寬刃刀;刀身細長者,名眉尖刀;還有屈刀、筆刀、鳳嘴刀、挑刀、片刀、虎牙刀、象鼻刀等。大刀 各部分名稱為:刀頭、刀身(刀刃、刀背)、護手、刀把(上把、中把、下把、把尖)、刀穗等。
近現代武術運動中,一般刀身約長55釐米,一面有刃,前銳後闊,棲長約165釐米,刀背凸牙有孔懸係紅纓。刀根與柄連接處有刀盤,柄貼盤部包有約20釐米的銅皮,名"定手"。柄尾安有鐵鑄。大刀 在演練中都是雙手握持,以腰力發勁,一動一靜都表現出雄渾威武、勇敢果斷的氣勢。刀法內容豐富,靈活多變。其基本刀法為持、紮、劈、砍、撩、反斬、平斬、切。撲、擊。點、夾花、刺、抽、抹、單花、拖、拉、撥、拄、畫、挂、挑、削、絞、架、擋等。俗話說:"大刀 看刃",就是指動作時要背(刀背)、刃(刀刃)分明,各種刀法要做清楚,不可含糊。另外,還有"手不離盤"之說,即練習時右手不能離開刀盤下邊的定手處。大刀 的套路有:春秋刀、混元刀、天罡刀、定未刀、嶽勝刀等。對練套路有:大刀 拆凳、大刀 戰槍等。
作為最典型的傳統冷兵器之一,為中國所獨有,外國人稱之為“Chinesebroad-sword”,意為“中國寬劍”。這是因為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大刀 ,其型製脫胎於宋代的“手刀”,特點是刀身前部寬厚,勢大力沉,利於劈砍。19世紀後半葉,隨着槍、炮等熱兵器的普及,大刀 逐漸式微,衹是作為輔助的冷兵器使用。到了清末民初,軍閥混戰此起彼伏,各派無不爭相擴充勢力,一時間式器裝備成了大問題,大刀 因為製造簡單、成本低廉,又被重新拾起,甚至成為很多雜牌軍隊的主要武器。即使在 1920年代中後期,中國軍隊裝備逐漸現代化的同時,大刀 仍作為一種主戰武器保留下來。其原因一是對敵人來說,遇上大刀 就難免有被梟首示衆的厄運,具有一定的威懾作用;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當時步槍基本依靠進口,軍隊中刺刀多半配備不齊,國內也很少能自行補充,肉搏時衹能以大刀 對敵。因此,當日軍入侵之初,他們所面對的中國軍隊通常出現這樣一道奇怪的景觀:最原始的大刀 與最先進的坦剋同時出現在戰場上。
型製與演變
近代中國軍隊實際使用的大刀 型製主要有砍刀型和馬刀型兩類。
砍刀型是以清代的“短柄刀”為基礎演變而來的,刀身長短不一,護手和刀柄型式各異。抗戰早期中國軍隊使用的大刀 即是典型的砍刀型。特別是“七·七事變”前後國民黨第29軍所用的大刀 ,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廠中加工的,相對比較統一和規範,質量較好,也最具代表性。這種刀由刀身、刀柄、護手3大部分組成,全刀長一般在900mm左右,質量約為1.6kg。其中刀身分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長595mm,刀身前面最寬處達57mm,後半部寬度明顯減小,最窄處38mm,刀背部分長540mm,最厚處5~6mm,刀身前端比較尖銳,上方斜邊長76mm。護手為常見的元寶形,分銅製、鐵製兩種,護手高為90mm、厚為12mm、寬為25mm。刀柄長為215mm,後面的刀環直徑約 76mm。至於其他軍隊所用的大刀 以及民間自製的産品,尺寸和型製就多種多樣了,質量也參差不齊。另外,雖然不同型製的大刀 刀頭部分的尖銳程度和翹起角度大有不同,但總體來說,砍刀型大刀 的刀尖部分都不太銳利,因此不能刺殺,而衹能捅、戳敵人。刀身靠近刀背處多數有1~2條血槽,一般比較淺,衹起到加強刀身強度的作用。少數砍刀型大刀 在刀背設有鋸齒或穿有若幹銅、鐵環,其目的是防止刀背處被對方兵刃劈壞。刀柄大多與刀身是一體的,刀柄末端的延伸部分鍛成圓環狀,即為刀環(或稱後圈),但也有很多刀環是後焊接上的,其作用除防止刀柄脫手外,還可以懸挂紅綢布,以壯氣勢。大部分刀柄和刀環上纏裹有棉布條,其纏法比較特殊,不熟悉者很難纏緊。還有一些刀柄上則由銅、鐵鉚釘固定有兩片護木,再在上面用棉繩逐圈纏絞牢固,一直纏滿刀環部分。無論是布條或棉綫,其目的都是防止持刀者的手因出汗或沾染鮮血而打滑。刀柄的長短和寬窄因刀而異,刀環也有正圓、橢圓以及彎鈎形等不同形狀。至於護手,變化就更多了。除極少數是與明清腰刀一樣的可分離的圓盤形護手外,大多數大刀 的護手都是固定在刀身上的,最常見的是元寶形護手,其形狀變化也很多,後期的鐵製護手往往直接和刀身鍛成一體。還有一類反“S”形護手,上方向前彎麯,可以格擋順刀背削下的對方兵刃,下方向後彎麯以保護持刀者的手指。少數大刀 的刀柄為傳統腰刀式樣,刀身末端穿過刀柄,後部以鉚接固定,不可拆卸。極少數大刀 護手采用了西洋刀劍常用的全包式樣,但刀柄的固定方法仍與傳統腰刀相似。清末用於行刑的大刀 在刀頭、護手處多有鬼首形象,故稱為“鬼頭刀”,後來不再有這種紋飾,但此名稱仍留存後世,經常以“鬼頭刀”代指大刀 。民國大刀 上很少有專門的裝飾,也很少有製造者的印記。從現存實物來看,衹有極少數刀身表面經過處理,耐蝕性較好。
砍刀型大刀 中有一個特殊的種類,那就是雙手刀,類似關公“春秋大刀 ”形狀的“青竜偃月刀”便是雙手刀中的一類,除刀柄更長外,其餘與普通大刀 無異。不過,日軍所說的“青竜刀”則是對中國大刀 的泛稱,並非僅指長柄大刀 一種。
馬刀型大刀 則是由清代“雁翎刀”、“佩刀”發展而來,並繼承明代“長刀”的特點,刀型較為細長,且有弧度,刀前部比較尖銳,並明顯嚮上彎麯,與日本刀較為相似,但刀柄與砍刀型大刀 無異,多配用反“S”形銅製護手。其特點是可砍可刺、靈活輕便。 1933年的熱河抗戰中中國軍隊就使用過這種馬刀型大刀 。
此外,大刀 中還有少數型製比較特殊的,如無極刀等。這種刀外形與漢代“環首刀”有些相似,全刀長約1m,刀面不像砍刀型大刀 那樣寬,衹略寬於刀柄,刀尖處像寶劍一樣為兩面開刃,而且刀尖較為圓鈍,直到靠近刀柄處纔像傳統大刀 那樣是單面開刃,刀柄長達264~333mm,也是雙手同時握刀。
大刀 在製法上也各不相同。大多數民間大刀 都是按照菜刀的製法,以熟鐵打造,在刃口處鑲嵌鋼條,稱為“包鋼”。使用日久鋼口磨損後,熟鐵刀身就難以保持鋒利和堅固。當然也有全部用鋼或熟鐵打製而成的大刀 ,而鋼刀在當時就算是比較難得的好刀了。
國內大刀 材料來源不一,工藝上也無統一規範,質量高低全憑刀匠經驗。這與當時國內基礎工業落後,民間沒有現代化的鋼鐵和機械工業有關,加上戰爭時期條件有限,大刀 的製造不可能耗費太多時間和成本,造出的刀衹要能砍殺敵人就行了,談不上什麽工藝。相當數量的大刀 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都是粗製濫造,往往砍不了幾個敵人,刀口就會捲刃或崩口,需要重新磨礪。日軍所用的批量生産的由高碳鋼製造的機製軍刀,與中國土造大刀 相比,雖然鋒利輕便,但質硬且脆,加上刀身較窄,對砍時如果刃口直接相碰,往往可能被大刀 直接磕斷。除此之外,國産大刀 無論是外觀還是內在質量,與日本刀相比都要差一大截。
大刀 因為體型較大,長途攜行時一般要背在身上。少數大刀 配有皮製刀鞘,鞘身後部上方敞開,以方便抽刀。刀鞘本身配有皮帶,使用者可以將套在鞘內的大刀 像步槍一樣斜挎在身上。但是皮鞘易黴爛,而且成本較高,所以多數大刀 是沒有鞘的。為了便於攜帶,很多大刀 在刀尖上方、刀背最高處留有小孔,用繩子一頭係在孔上,一頭係在刀環或護手處,然後再挂在身上。大刀 的刃口一般不很鋒利,即使露在外面也不會有多大妨礙。此外,還有將大刀 竪着捲在背包中,或是插在腰後方的腰帶內等攜行方法。
喜峰口一戰成名
國民黨第29軍的前身是馮玉祥的西北軍,起兵於貧瘠的西北地區,裝備相對較差,因此強調肉搏訓練,加之民風剽悍,士兵尤其善使大刀 ,在軍閥混戰時期西北軍的大刀 隊就頗有名氣。中原大戰後,西北軍被南京政府收編,縮編為第29軍,但在待遇補給方面受到歧視,因此大刀 作為補充武器也一直保留下來。
1933年3月9日,日軍服部、鈴木兩旅團聯合先遣隊進犯喜峰口,長城抗戰爆發。駐遵化的 29軍宋哲元部急往救援,與友軍各部聯合抗擊敵寇。當時29軍武器裝備低劣,可謂“有兵無槍,有槍缺彈”,每人衹有“大刀 一把,手榴彈六枚”。3月10日至11日,29軍在喜峰口等地與優勢日軍展開拉鋸戰,多次肉搏,傷亡慘重。於是29軍采用迂回夜襲戰術,109旅旅長趙登禹挑選出500餘人組成大刀 隊,親自率領,乘夜從兩側插入敵後,直撲日軍宿營地。雖然事後報道“夜殺敵千餘”有所高估,但日軍獨立混成第14旅團第27、28聯隊各一部及騎兵第4旅團第 2聯隊猝不及防,的確在夜襲中遭受重創,很多敵人在夢中便做了刀下之鬼。隨後日軍援軍到來,雙方短兵相接,殺聲震地,大刀 隊邊戰邊撒,戰至12日下午2時方纔撤回,我軍衹有30餘人生還。此役即為著名的“喜峰口大捷”。
雖然總體來看,29軍在長城抗戰中的戰績並不盡如人意,但29軍的大刀 隊奮勇殺敵、重創敵寇的英雄事跡迅速傳遍全國各地,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自此打破,一掃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接連喪權失地、“戰必亡國”論調盛行的陰霾,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正在上海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年僅23歲的孫默心(麥新)聞訊後熱血沸騰,當即作成《大刀 進行麯》一首:“大刀 嚮鬼子們的頭上砍去,29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29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它消滅!把它消滅!衝啊! 大刀 嚮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當時歌詞上還附有“獻給29軍大刀 隊”的副標題。他的作品隨即傳唱大江南北,成為抗戰時期最鼓舞人心的一首戰歌。自此29 軍大刀 隊和大刀 一並成為全國甚至是整個中華民族奮起抗戰、抵禦外侮的象徵。何香凝曾賦詩一首贊曰:“殺敵何須更渡海,數萬倭奴引頸待。鋼腳夜眼青竜刀,捷音傳來齊喝彩。二十九軍民族光,撻汝倭國軍閥狂。國仇重重何日忘,誓到東京飲瓊漿。”
喜峰口大捷為大刀 樹立了威名,甚至奇跡般地“逼退”了盤踞青島的日寇。1937年3月,日本海軍陸戰隊1500人以保護日僑為名登陸青島,膠東局勢緊張。在當時的形勢下,中國方面直接出兵可能會引起更大紛擾,因此經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同意,國民政府軍委會抽調稅警總團第3、5分團以緝私為由增兵青島。4月初稅警團進駐市郊,雖然他們是當時中國裝備最好的軍隊之一,但考慮到日軍對中國軍隊的大刀 印象深刻,特地在公開操練中有意加上了大刀 操,以加深日人的畏懼心理。“七·七事變”爆發後,稅警團立即開入青島市區,迅速占領全市戰略要點,士兵們背着大刀 沿街巡邏,見日人後故意解下大刀 ,申明“一旦開戰,先拿爾等祭刀”,並宣稱“華北、上海既已開戰,稅警總團决意死守此地,誓與青島共存亡”,駐青島日軍考慮到數萬僑民及産業的安全,不久被迫將僑民撤離青島。
大刀 和刺刀
大刀 在抗戰中的主要對手是日軍的刺刀。在觀看了各種國産抗戰題材影視作品後,國人往往會認為大刀 是剋製日軍刺刀的法寶,實際並不盡然,因為影視劇中很難再現比較真實的大刀 與刺刀對拼的場面。例如電影《七七事變》中,有一段趙登禹師長與部下對練,最後用大刀 將部下的步槍一劈兩半的情節,細心的觀衆很快就會發現,那支步槍根本沒有刺刀,持槍者也沒有任何拼刺的動作,衹是將步槍當作棍棒來抵擋大刀 的進攻,迅速落敗自然在所難免。真正的白刃戰中,槍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為主,目標在對方胸腹,而大刀 限於其型製,以對敵上半身的劈砍為主,兩者各有利弊。大刀 防禦敵方的直刺,衹有將對方的槍身或刺刀格開,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和技巧是不容易辦到的。大刀 的優勢在於刀重勢猛,砍上非死即傷,但其作用距離有限,必須盡量貼近敵人身體,因此最適合在工事、房屋、樹林等空間有限的環境中使用。而在開闊地形或衝鋒時,除非敵人在氣勢上被己方完全壓倒,否則持大刀 者難以占到便宜。同時,大刀 要求使用者有比較好的武術功底和身體素質,並經過長期練習,才能運用自如,而刺刀拼刺的訓練則相對比較簡單。此外,大刀 對使用者的腳法要求也很高,因為大刀 相對帶刺刀的步槍來說比較短,短兵破長器,要點在於腳下疾速靈活,因此武術傢常有“短見長,腳下忙”的說法。吳殳說:“大刀 擊實之法則在斫其槍桿,槍桿被斫,不斷折必粘住。桿被粘住,則不能閃轉顛提,刀更進步,必傷人矣。”但是如果敵方步伐也非常快捷(抗戰初期日軍的體力和訓練水平普遍在中國軍隊之上),“擊實”之法將可能淪入最危險的“拙力”境地,持刀者必敗。而且在除肉搏外的其他形式戰鬥中,大刀 基本上沒有用武之地,作為輔助兵器也非常勉強。
由於大刀 對抗刺刀時固有的弊端,當時國內有識之士曾對此進行過研究,並試圖從改進刀法上來加以剋服。這裏有幾個人不能不提。清代末年,河北????山縣武術傢黃林彪從天津紀氏處習得雙手刀法,後傳於弟子馬鳳圖等。1925年前後,馬鳳圖在張傢口察哈爾都統府任參議時,將部分雙手刀法改編成為簡便易學的“破鋒八刀”,曾在西北軍中進行推廣。民國初年,天津人韓慕俠(1877~1954年)創辦武館, 1927年任天津市武術團教官。張學良對韓慕俠“尚武救國”的建議很感興趣,專門調撥1000名士兵組成武術團,任命韓為總教官。韓慕俠將“八卦形意”變通應用在大刀 上,扇、砍、劈、剁、托、錯,動作簡單實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天津淪陷後,韓慕俠自斷左腕,拒為漢姦所用,其民族氣節令人欽佩。李堯臣(1876~1973年),河北冀縣人,清末鏢師。1931年,29軍副軍長佟麟閣聘請他為武術總教官,在山西陽泉練兵。李針對原有刀法比較復雜、未經良好訓練則
很難發揮作用的弊端,結合傳統的“六合刀”法,改進創編了一套“無極刀”法,連劈帶刺,動作簡單有效。以大刀 對付敵刺刀時,常用的一招是:出刀時,刀斜嚮右下方,刀口朝自己,當對方刺刀直刺時,大刀 斜嚮左上方掄動,以刀背磕開敵槍,同時刀鋒立即嚮前劈下,劈、砍連為一體,對手來不及回防,已經身首分離。李堯臣在29軍中抽調骨幹,由其直接教授,再由他們傳給全軍。29軍大刀 隊在長城抗戰中所使用的正是這一套刀法。
但是,實戰畢竟不是武術對練,特別在對付以現代化裝備的敵寇時,這些刀法對於提高大刀 這種原始兵器戰鬥力的有效性顯然很微弱。即使是“喜峰口大捷”也不能證明大刀 的有效性,儘管是突然發起的夜襲,而且進攻前還嚮敵軍營帳投擲了大量手榴彈,殲敵總數也不過800餘,29軍自身陣亡卻有近600人,王長海團副團長鬍重魯,營長王鳳芝、蘇東元均在夜襲蔡傢峪之戰中犧牲。雖然大部分傷亡是在撤退過程中發生的,但若換用其他任何一種兵器,取得的戰果恐怕也不會在大刀 之下。
同樣是29軍,同樣是大刀 ,4年後的“七·七事變”中再未能取得類似喜峰口的戰績。長城抗戰結束後,29軍得以占據富庶的平津地區,斥巨資購入捷剋等國製造的步、機槍等先進武器,裝備得以明顯改善,但練習大刀 作為部隊傳統仍得以保留。“七·七事變”爆發後,軍長宋哲元組織抵抗,下達了“以宛平城與盧溝橋為吾軍墳墓,一尺一寸國土不可輕易讓人”的命令。7月11日夜,何基灃旅吉星文團再一次以大刀 近戰肉搏,其中一名19歲陳姓戰士連砍日軍13名並生擒一名,終以兩個營傷亡近3/4的代價,奪回鐵路橋。但最終宋哲元存有媾和之心,並未主動積極地繼續進攻,雖然29軍取得些許戰果,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失利的命運。28日,駐平津的日軍增兵至3個師團,並進襲南苑、沙河。29軍官兵以大刀 和血肉之軀與敵飛機、坦剋相搏,一天即傷亡5000人,副軍長佟麟閣與師長趙登禹雙雙陣亡。當夜宋哲元率部嚮保定方向撤退,古都隨之陷落。30日,駐天津的29軍亦撤出天津南下。29軍丟失平津後士氣低落,不能再戰,衹能轉至後方休整,大刀 隊自此成為絶唱。
可惜的是,大刀 作為抗戰精神的象徵,在一定程度上曾被過分濫用,後方媒體動輒出現“大刀 報國”或“斬首××餘”的字眼,魯迅先生在他的雜文《以夷製夷》中曾以“我斬敵二百、敵斬我二百”諷刺過這種現象。這種宣傳的後果是,普通民衆和士兵對大刀 在現代化戰爭中的作用往往産生不切實際的誤解。抗戰之初,曾多次出現過中國軍隊手執大刀 在日軍機槍和炮火掃射之下集體衝鋒的例子,結果自然是白白地無謂犧牲。甚至有後方民衆將募集來的款項全部用來購置大刀 ,歷經艱辛送至前綫,而部隊卻置之無用。
大刀 的精神價值大於實戰價值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待抗戰全面爆發後,除了極少數例外(如由軍法處或督戰隊使用),國民黨正規軍中已不再裝備這種武器。正面戰場上最後一次大規模使用大刀 是在1939年的第一次長沙會戰期間,劉汝明的68軍大刀 隊以肉搏殲滅日軍300人,但隨後遭到日軍毒氣襲擊,中毒達400餘人。儘管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都嚴重缺乏步槍,但1939年以後正面戰場上的肉搏戰中,國民黨軍隊幾乎全部改為使用刺刀。
“紅色”大刀
人民軍隊同樣使用大刀 。自從誕生之日起,鑒於敵強我弱的客觀環境,加之幾乎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我軍的武器多數依靠戰場繳獲,由於來源不穩定和數量不足,不得不大量使用大刀 、梭鏢等原始冷兵器作為補充。如今湖北省洪湖市的標志性雕塑仍由三把大刀 組成,刀尖直指藍天,象徵着當年紅軍以大刀 創建洪湖根據地的歷史。紅軍中涌現出過許多與大刀 有關的英雄群體和經典戰例,如強取白戰關等,徐海東、許世友、秦基偉等諸多開國功臣在紅軍時期也都曾有過靠大刀 殺出血路或贏得勝利的經歷。
抗戰初期,八路軍、新四軍同樣大量裝備和使用大刀 ,這裏雖然有繼承紅軍傳統的因素,但抗戰初期部隊的迅速擴充導致武器匱乏則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從1938年秋到1940年7月,八路軍120師總人數擴張了10餘倍,進入晉南的4個連(老紅軍傢底),數月內就發展成兩萬人的部隊,而且還有各種遊擊隊、先遣隊等名目繁多的地方和半地方武裝。這些新部隊都需要武裝起來,而同期的作戰繳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因此衹能大量使用大刀 、梭鏢這樣的原始兵器。雖然其效力遠比不上槍械,但畢竟使得戰士們不至於赤手空拳,敢於並且能夠與日寇作面對面的鬥爭,並通過戰鬥不斷奪取敵人裝備來武裝自己。大刀 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它使得廣泛發動和武裝群衆、開展群衆性的遊擊戰爭成為可能。因為它簡單而且廉價,被擊毀的敵人汽車、鐵路道軌都是大刀 的好原料,即使在毫無工業基礎的農村中也能大量製造,同時使用簡單,兒童和婦女也能使用,在素來有習武傳統的中國農村地區很容易推廣,比起槍支來更容易普及。
抗戰初期,我軍對大刀 這種落後兵器的認識上也有過一些麯折。如1939年前後,因為部隊發展很快,新四軍軍部修械所奉命停止仿造步槍、刺刀,專門生産大刀 和長矛。不久葉挺軍長發現這種情況後,下令恢復步槍和刺刀的生産,他說:“敵人使用飛機大炮,我們卻用大刀 長矛,這不是白白送死,讓敵人取笑我們?”不過,大刀 的生産後來並沒有停止,因為衹有它的産量和成本纔足以迅速武裝新編的部隊,而對於嚴重缺乏槍械和彈藥補給的老部隊來說,它也是戰時的重要補充。新四軍各師始終都把大刀 作為軍事訓練的一個重要內容,要求從師首長到普通戰士,人人都熟習大刀 ,這在後來的多次戰鬥中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八路軍、新四軍在大刀 的使用戰術上相比國民黨軍隊更加靈活。他們常用的一種戰法就是一把大刀 加上一支駁殼槍,遠者槍打、近者刀砍,日軍雖然訓練有素,但在近距離混戰中因不能隨便開槍,而對刀槍俱下的局面,反而居於下風。這種戰法比單獨拼刺刀或劈大刀 要上算得多,在與日軍的白刃戰中有一定效果,但應用不很普遍,因為有條件用駁殼槍的衹有指揮員和警衛員等少數人。普通戰士常用的則是大刀 加手榴彈的組合。陣地打阻擊時先將敵人逼進30m左右的近距離內,然後集中投擲一兩排手榴彈,待敵人遭到一定程度的殺傷後,再打上一兩個排子槍,當敵人的進攻被徹底打亂甚至開始敗逃時,戰士們再躍出戰壕,用大刀 和刺刀來收拾殘敵。當和敵人近距離拉鋸戰時,常采用3人戰鬥小組的形式,3人分執步槍、手榴彈和大刀 ,相互配合,遠了開槍打,稍近時投手榴彈,再近就用刀砍。進攻時也是先集中投擲手榴彈,將敵人逼出據守的工事或院落,然後迅速接敵並將敵分割,使敵人的重火力不能發揮,再以大刀 與其肉搏。
大刀 對日軍之所以有威懾作用,主要是因為日本人信奉神道教和佛教,相信生死輪回,雖然武士道 “教義”讓他們並不畏懼戰死,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希望保留全屍。而且日本人相信靈魂存於頭部,一旦丟失了頭顱,靈魂便不能歸國,永遠衹能做異國他鄉的孤魂野鬼,因此大刀 在戰場上有時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1942年12月在朱傢崗戰鬥中,新四軍四師26團某部一排長王康率部堅守一段交通溝,打退敵人多次衝鋒後,部隊傷亡殆盡,王康將自己拴有紅綢的大刀 插在溝沿上,準備與敵最後一搏,沒想到早已精疲力竭的日軍竟被嚇住,直至戰鬥結束再也未敢發起進攻,最後奇跡般地保住了陣地。
當敵後根據地渡過了最艱苦的歲月,開始局部反攻之後,隨着繳獲日益增多,正規部隊裝備條件有了極大改善,大刀 很快被淘汰下來,即使是民兵等地方武裝,在有了足夠的槍械後,也將包括大刀 在內的各種原始冷兵器逐步替換,到解放戰爭時期已經很少使用。不過大刀 並未完全消失,解放初期直至1960年代初,大刀 在一些地方仍作為民兵護秋、抵禦野獸的工具在使用。隨後大刀 逐漸轉換角色,由武器變為舞臺道具,其“亮相”頻率在文革期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當時的電影戲劇中甚至成為中國革命和紅色武裝的一種象徵。
這是一個關於中國男人保衛他們的傢園和女人的故事。
日本軍刀鋼質好,硬度高,韌口薄,殺徒手之人好用,忌諱刃口相格;中國大刀 厚重,須腰部有力,重在反手刀,在戰場上砍人亦砍刀…… 出品人:劉燕銘 陳鐵銘
製片人:張 森
發行人:汪世春
宣 傳:靳 峻
導 演:連奕名
編 劇:卞智洪 吳厚信
語 言:普通話 日語
主要演員:劉 威 飾 鄭承竜 王奎榮 飾 路傳虎
趙 亮 飾 大刀 秦 楊子燁 飾 曹忠豹
王佳寧 飾 鄭 德 連奕名 飾 鄭 羽
鄭 浩 飾 鄭 飛 矢野浩二 飾 山島糾夫
路 彭 飾 矢 野 李 生 飾 路有光
王力可 飾 路明珠 子 丁 飾 梁奉英
馬文璐 飾 文 秀 馨 梓 飾 秦小蓉
劉長純 飾 趙旅長
本劇圍繞北平耍刀藝人鄭承竜一傢展開,他和三個徒弟鄭德、鄭羽、鄭飛、女兒鄭鶯先後以不同的方式捲入戰場,與日軍奮勇作戰;同時本劇以開闊的視角,展現了自1933年長城抗戰到1945年抗戰勝利,發生在平津、華北、以至中國的數個事件,以豐富的聲部唱出一麯中國軍民上上下下最終團结禦侮的慷慨悲歌。
“九·一八”之後,日軍進攻熱河,承德守軍棄城而逃,一路攪擾難民。58歲的鄭成竜正帶着三個徒弟在
長城外賣藝,血氣方剛的老二鄭羽與逃兵發生衝突,跟傢人失散。鄭羽在逃亡中意外地進入29軍大刀 隊,被迫與攻擊喜峰口的日軍交戰。鄭羽第一次上戰場,就是一場肉搏……
鄭承竜回到北平,依靠早年的把兄弟路飛虎的幫助,繼續在天橋賣藝。路飛虎與日本人關係密切,其女明珠則與鄭氏兄弟交好。日本武士三島秀夫在華北駐屯軍特務機關任職,他在路飛虎的幫助下,以比武為名,欲謀取鄭傢寶刀和刀譜。幸好鄭羽從兵營中趕回,打敗了三島。從此三島幸夫一心要打敗鄭羽,並且要為日軍找到擊敗中國大刀 的方法。
喜峰口大捷,鄭羽成為抗日英雄,正式進入大刀 隊。但由於中國上層的不抵抗政策,長城抗戰最終失敗。做事乖巧的老二鄭飛喜歡明珠,他為求取功名而加入29軍,成為一名學員兵。鄭成竜和膽小怕事的老大鄭德則避事搬到盧溝橋附近居住。
七七事變前的幾年間,鄭羽隨29軍先後駐守察哈爾和北平,在日軍的一再挑釁下,奉上司命令,不許開槍,不許還擊,受盡屈辱。鄭飛則擔當29軍高級軍官的副官,瞭解到中國軍隊的上層矛盾,日本如何一步步攫取在華利益。
“一二九”運動期間,組織者、中共地下黨員曹明愛上了明珠,這使得明珠在他和鄭飛之間選擇不定。負責警戒任務的鄭羽與遊行學生發生衝突,奉令逮捕曹明,但最終成為朋友。
不久,七七事變爆發,29軍奮起抵抗,鄭羽和鄭飛分別在盧溝橋、南苑等地血戰,見證了事變真相。鄭成竜尋找兩兄弟,意外地成為29軍年紀最大的戰士。就在跟兒子即將相見的一刻,壯烈犧牲。鄭承竜臨死時,留下臨終遺言,把鄭鶯的終生許給老三鄭飛。鄭羽愛着鄭鶯,他含淚答應了父親。但鄭飛拒不相從,導致兄弟反目。
老大鄭德在日軍占領北平後一心委麯求全,直到妻子被日軍姦殺後,他引着一幫土匪偷襲小隊日軍。又是因為他的怯懦,土匪被日軍全部殺死。從此鄭德的性格驟變,成為一個殘暴無情的人,進入西山當了土匪。
中日全面開戰之後,鄭羽率大刀 連與日軍經歷數次浴血奮戰,從一百多人直到最後十二個人,但因為食物與另一支國軍發生衝突,對方開槍打死了他所有的人。僥幸未死的鄭羽悲憤無言,再也不信任政府軍,他衹求死在打日本的戰場上。他與大師兄鄭德重逢,從此帶着鄭德共創“鐵血救國軍”,獨立抗日。
鄭飛决心刺殺被稱為漢姦的某將軍,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他為救將軍而負傷。在經歷了與明珠、曹明的情感風波之後,曹明投奔延安,明珠留在北平,鄭飛則追隨將軍南下。他在抗戰中一步步高升,同時認為必須成為國軍的嫡係部隊,否則不可能堅持到底。
抗戰進入了相持階段。鄭羽的鐵血救國軍中來了不速之客——曹明,曹明已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北上支隊的參謀,使命是說服鄭羽接受共産黨的領導。鄭羽一步步接受了共産黨的影響,但鄭德卻和曹明之間矛盾重重,直到最後鄭德投靠日偽,曹明被囚。鄭羽孤身入平,伺機救曹明,卻遇上了時任中央軍旅長的鄭飛,二兄弟在明珠的幫助下,成功救出曹明,明珠依諾要許身鄭飛……
國共之間的摩擦越來越頻繁,鄭羽和鄭飛之間矛盾重重,最終二人同仇敵愾,擊斃了頑固反共的中央軍師長石彪。
不久,鄭羽與鄭鶯重逢,兩情相悅,但日偽軍的大掃蕩開始了,打頭陣的竟然是大師兄鄭德……
鄭羽和鄭飛終於迎來了抗戰的勝利,共同剿滅了拒降的日花田師團。鄭羽的主力團率先攻進城內,參謀長三島秀夫正欲切腹自殺。鄭羽要求再比一次刀。
中國大刀 對日本軍刀,展開了中日之間在1945年的最後一場廝殺……
分集劇情:
第1集
1933年鼕,山海關城樓上的守衛官兵正在燃放煙花迎接元旦,伴着煙花的爆炸聲,猛烈的炮火突然打在了城樓上,日軍襲擊了山海關,中國守軍奮起抵抗。此時此刻的北平城內卻是一片繁華景象,路傢勝勇堂正在舉辦一次隆重的比武大會,堂主路傳虎不僅邀請了當年與自己同稱“南城三絶”的師弟曹忠豹,也給自己積怨頗深的同門師兄,在天橋賣藝為生的鄭承竜送去了請帖。身為大學生的鄭傢老三鄭飛因參加抗日遊行與警察發生衝突,就在危急關頭被路傳虎之女路明珠相救,兩人久別重逢,感慨萬分,心中互生好感。
第2集
鄭傢老大鄭德為了賞金不聽二弟鄭羽的勸阻上臺與路傳虎之子路有光較量,卻被一腳踢下擂臺,鄭承竜得知後大怒,一氣之下告訴了三個兒子路鄭兩傢因為漁陽刀譜結下的前仇,並告誡他們從此不得再踏入路傢半步。年輕氣盛的鄭羽有心要去試試路傢刀法,在與鄭飛商量後次日兩人來到路傢,鄭羽登臺與路有光比刀,哪知心術不正的路有光使用換刀詭計砍斷了鄭羽手中的刀,卻被臺下的鄭飛當衆揭穿。
第3集
路有光帶人追殺鄭羽,情急之下鄭羽失手誤傷路有光。日本人山島明夫將路有光送到醫院。鄭承竜得知鄭羽刀傷路有光帶着三個兒子來到承德投奔自己的昔日好友大刀 秦。三島明夫也找到大刀 秦請求他為自己鑄刀,明夫對刀的癡迷感動了大刀 秦,答應為他鑄刀,大刀 秦的女兒小蓉對鄭羽一見傾心頗有好感。鄭飛想要參軍遭到鄭羽的反對。承德失守,日軍進城,三島明夫在街頭與自己參軍的弟弟三島幸夫相遇。
第4集
駐紮承德的日軍將大刀 秦刀鋪的刀全部搶走,大刀 秦去找日軍頭目矢野要刀,矢野答應如果肯為三島明夫鑄刀便可將搶走的刀全部奉還。大刀 秦將自己鑄造的無名寶刀給鄭羽,讓鄭羽將刀送給路傢以解他刀傷路有光之仇,大刀 秦拿着為三島明夫鑄造的寶刀去嚮矢野換刀,遭到矢野的殺害並將首級示衆,悲痛的鄭羽夜取大刀 秦首級與三島明夫相遇,兩人大戰一場。鄭承竜帶着三個兒子和小蓉混在難民當中繼續逃亡,誰知卻又碰到矢野瘋狂的屠殺難民。
第5集
在日軍的屠殺中,鄭羽救下了奉英奉生姐弟倆,鄭羽不忍看鬼子屠殺百姓,拿起無名刀砍殺鬼子。躺在死人堆裏的奉英姐弟倆被狡猾的矢野抓住,矢野讓從未殺過人的三島幸夫屠殺奉英姐弟,卻被三島明夫攔下。鄭羽鄭飛因救小蓉與五十五軍逃兵打了起來,糾纏中卻被二十九軍特務營當作逃兵抓住,鄭羽鄭飛在行軍中企圖逃跑被抓了回來,王營長下令槍斃這兩個逃兵。王營長暗暗欣賞鄭羽身上的那股衝勁兒,強行將兄弟倆人編入了特務營。
第6集
奉英姐弟倆在火車站偶遇曾經救過自己性命的日本人三島明夫,奉英對這個日本人心存好感並幫助他逃避了警察的搜查,三人一路坐車來到北平,奉英姐弟倆投奔到舅舅曹忠豹傢寄居。三島明夫找到聯絡人並透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原來三島明夫是日本軍部派出專門尋找中國刀資料的,並要阻止中國民間刀客將刀法傳授給軍隊來對付日本人。明珠正教路傳虎使用相機,得知父親明知路有光比武換刀在先卻仍不肯放過鄭傢,與路傳虎吵了起來。
第7集
王營長得知鬼子已經到達了喜峰口,下令全營急行軍搶占喜峰口,途中遇到撤退下來的東北軍,不知情的羅剛和年輕氣盛的鄭飛與東北軍的高班長打了起來,鄭羽見弟弟挨打上前幫忙。東北軍接到命令留下支援特務營進攻喜峰口高地孟子嶺,戰鬥打響。王營長發現鄭羽鄭飛兄弟倆並不是逃兵,决定放二人回傢,鄭飛卻執意要留下參軍,鄭羽阻攔,兩人吵了起來。東北軍高班長主動要求帶自己的戰士們引誘鬼子上山。
第8集
王營長派出敢死隊與高班長等同去,鄭飛不理鄭羽的阻攔主動加入了敢死隊,鄭羽焦急萬分。敢死隊完成任務,高班長卻犧牲在鬼子的刺刀下,憤怒的全營戰士與鬼子們展開了肉搏戰,鄭羽與仇人矢野相遇,兩人揮刀對戰,鬼子們被已經殺紅了眼的特務營戰士逼的落荒而逃,喜峰口一戰大捷。鄭羽在孟子嶺戰役中立了大功,受到了宋軍長的嘉奬,趙旅長藉比刀提拔鄭羽,並將鄭羽的刀法命名為“無名刀”,讓鄭羽組織全體戰士陣前練兵,學習無名刀。
第9集
在北平的鴉片館裏,曹忠豹慫恿路有光去鄭傢要人,次日路有光帶人大鬧鄭傢,就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刻,軍隊派戰士慰問鄭承竜,路有光等人衹好灰溜溜的離開。鄭飛嚮趙旅長獻計夜襲蔡傢峪,這正好與趙旅長心中的計劃不謀而合,在王營長的帶領下組建了夜襲蔡傢峪的敢死隊,出發前戰士們紛紛留下遺言,趙旅長親自為不會寫字的戰士李大山寫下遺書。王營長連夜帶敢死隊來到蔡傢峪,將三島幸夫活捉。
第10集
鄭飛用計讓戰士們悄悄摸進敵營,鬼子的帳篷內刀光閃動人頭落地,被嚇傻了的鬼子們四散逃竄,混戰中王營長被矢野砍成重傷昏迷不醒,鄭羽和三島明夫也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一場惡戰打的昏天黑地,從黑夜打到黎明,鄭飛帶來的援軍趕到纔替鄭羽等人解了圍。趙旅長帶領二十九軍戰士在喜峰口長城腳下四百烈士墓前祭奠犧牲的戰士們。此時喜峰口大捷的消息傳遍北平城,記者們蜂擁而至,鄭羽殺敵立功成為抗日英雄。
第11集
蔡傢峪之戰矢野遭到武藤元帥的嚴厲訓斥,心中對中國刀又恨又怕,於是把怒火發泄到無辜的中國俘虜身上。此時此刻的喜峰口長城上充滿了勝利的喜悅,記者、慰問團絡繹不絶,明珠跟着學生慰問團來到陣地上,與鄭飛在喜峰口意外重逢,並為鄭羽鄭飛兄弟倆拍下很多照片。明珠帶着照片來到鄭傢報喜,沒想到卻遭到鄭承竜的尖刻奚落。路傳虎也警告明珠不要再和鄭傢來往,路鄭兩傢的恩怨不會因為抗戰而化解。
第12集
軍中戰士們因為聽到中央要和日本人和談的傳聞,軍心渙散,無心再練大刀 ,頂替受傷王營長的宋代營長也因為嫉妒鄭羽的名聲,特意找來形意刀高手要與鄭羽切磋刀法。鄭羽再次勸鄭飛回傢念書,鄭飛卻誤認為哥哥貪圖功名,兩兄弟之間吵了起來。宋代營長找來的形意刀孫雙手與鄭羽比刀落敗,因佩服鄭羽的為人,將自己的兩個徒弟周望和費俊留在軍中。鄭飛質疑與日本人和談的消息,到旅部鬧事,鄭羽相助,鄭飛被趙旅長關了禁閉。
第13集
鄭羽和羅剛在四百烈士墓地夜遇傷愈歸來的王營長,全軍上下喜出望外,鄭飛也因為對戰略的獨到見解而被趙旅長破格提拔為旅部參謀。日軍軍營裏殘暴的矢野正在指揮“神風”刀隊用二十九軍戰俘練刀。而此時的鄭羽也被提升為排長,帶領特務營戰士練刀。鄭羽和三島明夫分別在自己的軍中講解着中日刀法的淵源。日軍攻占冷口,二十九軍接到命令含淚撤離長城。矢野以剖腹來表示對中日雙方停戰和談的抗議。
第14集
三島明夫為了製止矢野,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表露了自己的身份。喪心病狂的矢野撕毀停戰協議,突襲了二十九軍正在撤退的部隊,王營長擔心倔強的鄭羽和日軍糾纏起來吃虧,冒着違抗軍令的危險去接應鄭羽,被矢野炮火擊中犧牲,悲痛欲絶的鄭羽單槍匹馬衝嚮日軍陣地的矢野。鄭羽因在兩軍陣前破壞談判而被軍部决定執行槍决,鄭飛在趙旅長的幫助下連夜把哥哥送出軍營。
第15集
由於塘沽協定的簽署,鄭飛此時也不得不執行命令製止一切抗日活動,在學生抗日遊行的隊伍裏,鄭飛與明珠再次相遇,鄭飛將自己心愛的八音盒送給了明珠。鄭羽帶着無名刀來到路傢,路傳虎佩服鄭羽的抗日氣節和親自還刀的勇氣,决定把無名刀送給鄭羽並願意與鄭傢修好。鄭羽和鄭德在街頭賣藝時遭到日本浪人挑釁,鄭羽出手將浪人打傷,三島明夫與冀察自治政府私下串通,意欲將勝勇堂改為東亞武館,派曹忠豹與路傳虎商議。
第16集
路傳虎敢怒不敢言,提出要與三島明夫以比刀論輸贏來决定勝勇堂的命運。北平警察局要以毆打日本人為由逮捕鄭羽,在父親和哥哥的勸阻下,鄭羽打點行裝暫避風頭。在舅舅曹忠豹傢寄居的奉英再次與三島明夫相遇,並對這個與自己有過患難之交的日本人心存好感。路有光再次嚮父親索要刀譜卻遭到路傳虎的嚴辭拒絶。明珠擔心年事已高的父親比武出意外,無奈之下來到鄭傢請求鄭承竜出面幫助父親。
第17集
鄭承竜衹身來到路傢,多年心存積怨的師兄弟終於碰面。在外躲避的鄭羽决定闖關東繼續抗日,卻從前來探望的小蓉嘴裏得知路傳虎要與三島明夫比武的消息。比武之日到來,中日軍方代表和警察局長紛紛到場,就在路傳虎準備親自一搏的時候,鄭羽突現比武場,衆人大驚。路傳虎買通警察局長答應不再追究鄭羽打傷日本浪人事件,而此時鄭承竜也把多年來一直銘記於心的漁陽刀譜心訣傳給了鄭羽。擂臺上的三島明夫與鄭羽兩人各自手握寶刀,一場惡戰即將開始。
第18集
鄭羽和三島打得難解難分,鄭羽心懷仇恨越鬥越狠,刀刀致命,衆人都可以看出來,三島已無還手之力,衹求自保,趙旅長怕出意外強行將兩人分開,並要求日本人另立武館。路傳虎感激鄭羽不計前嫌臨危相救,執意要鄭羽留在東亞武館執教並讓他住在路傢,鄭羽盛情難卻衹好答應,此舉招來路有光的不滿,曹忠豹藉機慫恿路有光拿刀譜投靠日本人。醉酒的矢野在曹忠豹傢欲強姦奉英,被三島製止,本就對三島有好感的奉英帶着弟弟奉生離開曹傢投奔三島。
第19集
三島在東亞武館對面成立了櫻武館,鄭羽等人特意在櫻武館開張當天為東亞武館招收學員,學生老百姓們紛紛踴躍報名,奉生也拜鄭羽為師學習刀法,櫻武館門前冷冷清清,三島明夫氣急敗壞。小蓉對鄭羽的愛慕之情日漸加深,憨直的鄭羽卻把小蓉一直當作自己的妹妹對待。對抗日一腔熱情的明珠和早已看透政局的鄭飛之間越來越無法理解對方,倒是覺得一直在路傢習武練字憨態可掬的鄭羽頗為可愛。
第20集
路有光在曹忠豹的教唆下假裝悔改,與曹忠豹裏應外合製造“鬧鬼”事件盜取刀譜,鄭羽為了保護刀譜誤入櫻武館,落入了三島設下的陷阱,被已經事先串通好的警察逮捕。路傳虎急在心頭卻也無計可施。鄭羽在監獄裏不甘受辱與一幫流氓打了起來,曹忠豹與路有光盜取刀譜失敗,便又把目標轉嚮鄭德,預謀騙取刀譜心訣。趙師長得知鄭羽入獄消息後找到警察局長處施加壓力,與此同時路傳虎也找到冀察自治政府殷委員給鄭羽求情。 它衹有一片旋翼,與其連接的機身另一端,裝有由一臺活塞式航模發動機和蠃旋槳組成的動力係統,外形很像一把大刀 ,因而得一別稱——“大刀 ”。該模型直升機的正式名稱是“不對稱直升模型直升機”。它的動力係統工作時,模型以自身形成的旋轉中心為軸穩定旋轉。 外文名稱 The Big Knife
更多中文片名: 血灑好萊塢
更多外文片名:
Hollywood-Story.....Austria / West Germany
A Grande Chantagem.....Brazil
Angeloi me matomena heria.....Greece
Filmin kulissien takana.....Finland
Grand couteau, Le.....France
Grande coltello, Il.....Italy
Silkessnöret.....Sweden
Wielki nóz.....Poland
導演: 羅伯特·奧爾德裏奇 Robert Aldrich
編劇: Clifford Odets ....(play) 、James Poe
主演:
傑剋·帕蘭斯 Jack Palance ....Charles Castle
艾達·盧皮諾 Ida Lupino ....Marion Castle
簡·哈根 Jean Hagen ....Connie Bliss
製作人 Produced by:羅伯特·奧爾德裏奇 Robert Aldrich ....produ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Frank De Vol
攝影 Cinematography:Ernest Laszlo
剪輯 Film Editing:Michael Luciano
選角導演 Casting:Jack Murton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William Glasgow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Edward G. Boyle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Nate D. Slott ....assistant director
Robert H. Justma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uncredited)
影片類型: 黑色電影 / 劇情
片長:111 min
國傢/地區: 美國
上映 1955年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黑白
混音: 單聲道
級別:Finland:K-16 / Sweden:15 / West Germany:16 (f)
版權所有:(The Associates & Aldrich Company, Inc./(original))
拍攝日期: 1955年4月25日 - 1955年5月14日
攝製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製作公司:The Associates & Aldrich Company Inc. [美國]
發行公司:
米高梅聯美家庭娛樂 [美國] (2002) (USA) (DVD)
聯美電影公司 [美國] (2002) (USA) (DVD)
United Artists [德國] (1956) (West Germany) (theatrical) n.: bo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