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河南 >鶴壁 > 大伾山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大伾山聯繫方式地址:河南省鶴壁市瀎縣
  電話:0392-5530283大伾山投訴電話鶴壁旅遊投訴電話:0392-3327708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大伾山景區榮譽國傢文物保護單位;國傢4a級旅遊風景區大伾山門票價格40元大伾山美食【京式糕點】:
  也稱北式糕點,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滋味各異,其中以京八件為人們所稱道.京八件有大八件、小八件和細八件之分.八件是采用山楂、玫瑰、青梅、白糖、豆沙、棗泥、椒????、葡萄幹等八種餡心,外裹以含食油的面,放在各種圖案的印模裏精心烤製面成。形狀有腰子型、圓鼓型、佛手型、蝙蝠型、桃型、石榴型等多種多樣且小巧玲瓏。入嘴酥鬆適口,香味純正。特製是細八件,製作精細層多均勻,餡兒柔軟起沙,果料香味純厚。外型也有三仙、銀錠、桂花、福、祿、壽、喜桃等八種花樣,是京式糕點中的優質産品。
  【八仙糖人】:
  始於清光緒年間,高促創辦的屯子"永源"商號。以白糖為主料,按照古代八位神像的相貌姿態仿製,成型高達7寸,色澤光亮透明,工藝高超可與塑像媲美。
  【吳記花生米】:
  係城關寺下頭吳氏祖傳.吳記花生米潔淨勻稱,色鮮味美,香焦酥脆.其銷量為全縣同行之冠,遠銷安陽、新鄉、鄭州、開封等地。1983年曾參加廣州交易會,獲中外客商好評。
  【義興蔣燒雞】:
  係縣城南街人蔣連成(號老壁)所創,至今已傳200餘載。義興蔣燒雞料熟離骨,色味俱佳,物美價廉,原與道口義興張燒雞齊名,今義興蔣燒雞銷量仍居全縣同行之首。
  【"王橋"豆腐、豆腐皮】:
  係瀎縣黎陽鎮王橋村所祖傳,"王橋"豆腐質地細嫩,味道純正,軟硬適度,燉煮不爛,煎炸鬆軟。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鈣、鎂等礦物質,常食用建腦、開胃、軟化血管、降低血脂濃度。"王橋"豆腐未出鍋前挑出的豆腐皮,薄而筋道,口感極好,涼拌熱食均可,是瀎縣又一名産。
  【吃在瀎縣-傳統食品】
  【牛肉】:後寺莊的牛肉以"鋪肉"出現市場,起源於1870年,是瀎縣著名特産,為外地所罕見,王記牛肉濃香撲鼻,色澤紅潤,香、甜、鹹、麻、爛,味道可口,久食宜脾胃、補腎虧,其特點是:肉質鮮嫩,肥而不膩,爛而不濃,醇香可口,營養豐富。
  【元宵】:亦稱湯元,當屬城南3公裏素稱"湯元之鄉"的角場營生産的元宵為最佳,有300多年的製作歷史。該村元宵的特點是:個大均勻,皮薄餡多,色澤雪白,起絨頭,湯清團糯,味道鮮美,吃到嘴裏,鬆軟細膩,香甜可口。每年秋後,外出賣湯元者遠至徐州、太原、南京、西安;近至鄭州、開封、洛陽、許昌等地,暢銷全國各地。
  【黏火燒】:為瀎縣城內南大街耿成善的獨特産品,始於清朝末年。黏火燒取源於黃米和紅栆選料講究,稷米須粒圓,當中有一個小黑點,顔色呈黃白色,俗稱陽米,紅栆精選皮薄、肉肥、色豔無蟲蝕的大紅棗為佳。做出的黏火燒,色澤金黃,暄而不鬆,香甜可口,食之和胃健脾,被譽為清素的滋補妙品。
  瀎縣傳統食品甚多,如餄餎、黃蒸、黏窩窩、炸菜角、瓠包、兔肉、火燒等各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
  著名餐館
  新地方飲食園
  地址:瀎縣黃河路與懷禹路交叉口
  電話:5526604
  樂天飯莊
  地址:瀎縣伾浮路東段
  電話:5522190
  中天酒樓
  地址:懷禹路西段
  電話:5502910
  瀎縣賓館
  地址:黎陽路西段
  電話:5527027
  第一招待所
  地址:東後街1號
  電話:5502770
  大伾山住宿瀎縣賓館
  地址:黎陽路西段
  電話:0392-5527027
  糧友賓館
  地址:瀎縣北關路口25號
  電話:0392-5524972
  一所
  地址:瀎縣東後街1號
  電話:0392-5502770
  大伾山購物泥玩具
  瀎縣泥玩具頗享盛名,縣城東揚玘屯素稱"泥玩具之鄉",全村六七百戶,傢傢精於泥塑手藝,據傳,泥塑源於隋末,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泥玩具種類繁多,傳統製品分人物、動物兩類。人物造型多係歷史人物和戲劇人物,如瓦崗英雄程咬金、秦瓊、羅成;《白蛇傳》中的白素真、小青、許仙;《西遊記》中的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等。動物有獅子、馬、猴、豬、燕、魚等。瀎縣泥玩具作品細膩精緻,構思巧妙、形象逼真、造型獨特、栩栩如生,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時代特色。每年正月、八月廟古會,為泥玩具展銷良機,攤點之多,數以千計。
  木玩具
  木玩具主要産自城關的毛村,其品種有木製的紅櫻桃、劍、戟。紅櫻桃槍頭塗以銀白色,係以紅色的麻絲、桿為紅黃相間的蠃旋花紋,倍受兒童喜愛。
  大伾山交通瀎縣距鶴壁新區20公裏,車行25分鐘;南至鄭州120公裏,車行2小時左右,至新鄉60公裏,車行1小時左右;北上安陽40公裏,邯鄲70公裏,石傢莊290公裏,北京500公裏,並有京珠高速,京廣鐵路,107國道連接,交通便捷。東距濮陽30公裏,經鶴濮高速半小時可達.因此,瀎縣交通十分便捷.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107國道穿越瀎縣西部,鶴濮高速,穿過瀎縣北部、安長、瀎大、新濮3條省級幹綫縱橫全縣東西南北,是豫北新鄉、焦作、安陽、濮陽、鶴壁各地市來往的交通中樞。
  
  瀎縣是與鄭州市一起,於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批準的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國傢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傢縣級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佈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它與城區聯為一體,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如今已經成為一處假日旅遊,觀光覽勝的好去處。先後接待了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韓國及港澳臺等三十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客人,年客流量達200餘萬人次。2002年通過國際iso9001和iso14001質量和環境管理體係認證。2003年7月被國傢旅遊局公佈為aaaa級旅遊景區。
  大伾山風景區包括大伾山、浮丘山這兩座在千裏平原上突起的秀麗青石山峰。雖然海拔衹有135米,但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此山,被載入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歷代稱為“禹貢名山”。現有大石佛等國保級文物1處10項,省保級文物8處,歷代摩崖題刻460餘處,漢唐古柏400餘株。如果您到大伾山風景區旅遊觀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會使您回味無窮,留戀忘返,優美的山頂風光又會使您如入仙境,飄飄欲仙。
  歷史上,有十幾位帝王將相親臨大伾山,一旦您踏入山門,您就會感受到充盈於山山石石之間的王者之氣。在草叢石徑中,說不定,一不留神就會踩上某一位皇帝當年留下的足跡。大伾山又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吸引了無數歷史名人或登臨高歌,或賦詩摩崖。千百年來,有王維、範成大、王陽明等二十多位著名詩人墨客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名人大傢的到來,極大的提高了大伾山的文化品位,並為其賦予了永久的魅力。
  我國最早史書《尚書·禹貢》記載:禹王疏河“東過洛,至於大呸”。大伾山當享“禹貢名山”之美名。目前,大伾山上有國保級文物7項,道觀佛寺古代建築群7處,名亭8座,石窟6處,各式古建築138間,隨山築勢,錯落有緻,各具特色。其中有後趙時依山鑿就的大石佛,高22.29米,為“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造像。2001年,大石佛與周圍的摩崖石刻一起被國務院公佈為國保單位。佛足在佛樓地面下丈餘,“八丈佛爺七丈樓”成為奇觀;始建於北魏的天寧寺,規模宏大,年代最早。寺內有藏經閣,原藏明代南藏經6053捲,為宗教典籍珍品。宋代徽宗皇帝欽封為“康顯候”的竜洞;清代的萬仙閣,集我國道教文化之大成,被專傢譽為“華北道教藝術殿堂”宋代的天齊廟、太平興國寺、元代的觀音岩、明清的陽明書院、呂祖祠、禹王廟、張仙洞等一處處佛寺道觀為大呸山增添了古老而又神秘的色彩。故帝王將相,文人學士登山攬勝者代不乏人。魏文帝曹丕到此,寫《黎陽作》四首,劉楨作《黎陽山賦》。光武帝劉秀,唐代李世民、駱賓王、王維、洪經綸、岑參、賈島、楊巨源、宋代範成大,明代王陽明、王越、盧楠、李攀竜、王鐸、盧象升,清代程頤等皆曾登臨大伾山吟詩作賦,揮筆題記,今山上有摩崖碑刻460餘處(塊),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頗高。
  景區內現有佛道建築9處,亭臺樓閣、寺廟宮觀遍布兩山。北魏的天寧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樓而聞名遐邇。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餘年,全國最早,北方最大,是河南旅遊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藝術、歷史政治等早已引起專傢學者的驚嘆。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國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寶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藝術的精典之作。道教的聖地碧霞宮始建於明代,規模宏大,構造精美,萬仙客用懸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傢典籍中記載的神仙人物3千餘位成為集中國官方與民間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藝術殿堂。一處處保存完好的名勝古跡和一幅幅歷史畫捲,再現了宗教文化在中原傳播、發展的歷程。特別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廟會,長達月餘,朝拜者蜂涌而至,人如潮涌,高潮日達20萬人,為宗教文化和經濟信息的傳播推波助瀾。
  大伾山是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名山之一,山上鬆柏競翠,寺廟幽幽王陽明、王鐸等名人摩崖石刻琳琅滿目,四季風光變化不同。“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千年古剎天寧寺,清靜幽雅呂祖詞等一處處佛寺道觀為大伾山增添了古老而又神秘的色彩。與大伾山相望的浮丘山,綽約多姿妙景無窮,山上的千佛洞生動地反映了盛唐時期的石刻藝術特色,占地一萬多平方米的碧霞宮,結構嚴謹,風格獨特,
  450多年來一直是周圍地區文化、娛樂活動的中心;因它而興起的正月古廟會,聲勢浩大,長達月餘,日客流量逾20萬人,屆時商傢去集,人流如潮,是觀瞻豫北一帶純樸民風民俗的絶好機會小姑山與瀎縣古城偎依相連,山上有城,城中有山,
  “十裏城池半入山”,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依然顯示着古城的風貌.衛水河到了這裏被一分為二,如同兩條玉帶,蜿蜒而來,飄逸而去,為風景區憑添了許多靈秀之氣。河上古橋飛架,岸邊楊柳依依,兩河之間有琵琶形小島,濃陰如蓋。島上河邊,幾多情韻。
  1992年在大伾山南麓建成的“中華神話大世界”,占地120畝,整體佈局隨山就勢,順其自然。其內部製作“開天闢地”“女媧補天”等集聲光電於一體的項目60餘組,洋洋大觀,娛樂性和知識性達到以了完美的統一。
  大伾山名勝風景區,由大伾山、浮丘山兩部分組成。大伾山上有呂祖祠、禹王廟、天寧寺、竜洞、觀音洞等。天寧寺的大石佛,倚山而坐,高八丈許,鑿於十六國後趙主石勒時期,素稱“八丈佛爺七丈樓”,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一尊大型摩崖造象。浮丘山上有碧霞宮、千佛洞、尼姑山等。瀎縣的古城墻、端木子貢祠、三國古戰場、明代軍事傢王越墳、徐懋功和李密的墓,皆分佈在古城周圍。此外,風景區內還有不同歷史時期的摩崖題記460餘塊。如唐代的《大伾山銘》、後周的《準敕不停廢記》以及歷代名傢的書法作品等。
  大伾山是一座美麗的山,大伾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來吧,朋友們,大伾山將敞開胸懷,以優良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安全的遊覽秩序迎接四方賓朋的到來。
No. 2
  大伾山,位天河南省鶴壁瀎縣城東,故又稱東山。因其有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而著稱於世。該石佛始建於北魏,依山開鑿,總高八丈,藏於七丈高的樓內,素有“八丈佛爺七丈樓”之稱,為世界佛屋景觀之唯一。古時,黃河流於其腳下,每到雨季,常會洪水泛濫,故雕石佛以鎮之。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國保文物,屬國傢“AAAA”級景區。
  又名黎山,位於河南瀎縣城東南,山勢巍峨,鬆柏蒼鬱,秀麗幽靜。五代前釋道二教並存,道廟佛寺數量衆多。至五代後周下詔滅佛,現東麓天寧寺內有五代後周顯德六年( 959 )刻的“準敕不停廢記碑”,為山上現存最早的碑刻,研究後周滅佛的重要資料。道教宮觀現存呂祖洞、壺天道院、禹王廟等。另有大石佛像、唐代《大伾山銘》摩崖題記以及藏經閣、陽明書院、竜洞、豐澤廟等勝跡。
  說起大伾山,還要和浮丘山、瀎縣縣城聯繫在一起。瀎縣是於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公佈的國傢歷史文化名城。大伾山風景區又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佈的省級風景名勝區。
  大伾山平地拔起,孤峰凌雲,山勢奇特,氣象睜蝶。山上寺廟洞閣棋布,摩崖碑刻林立,鬆柏夾道,麯徑幽回,自古即為"河朔勝景"。帝王將相、文人學士、登山攬勝者代不乏人。大伾山與浮丘山東西對峙,相去1裏有餘,衛河環城傍繞,"城中有山,山上有城,山下有水,山水輝映"構成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大伾山是我國文字記載最早的名山之一。《尚書,禹貢》載:"東過洛油,至於大伾。"相傳大禹治水,到過大伾山。故歷代名人登臨大使,多賦詩留言,刻碑勒石,抒發"登大伾、俯大河,懷大禹"的感慨豪情。金明昌以前,大伾山為黃河轉折點,南控名渡黎陽津(又名黎陽關,對岸為白馬津),為大河南北要衝。縣城"憑山為基,東阻於河",山阻河險,故歷來為兵傢必爭之地。東漢光武帝以幽、並二州的兵力攻取天下,首先於黎陽立營以障河北。曹操、袁紹交兵,都以黎陽為製勝之地。十六國時後趙石勒的大將籙明築壘於大伾山之東,以控製大河南北。隋末瓦崗軍於大伾山巔築中軍亭,以瞭望敵情。唐高祖置黎州總管府,總攝殷、衛、澶、黎四州之衆。五代時朱溫、李剋用紛爭黎陽。北宋於大伾山北麓建通利軍,作為軍事重鎮。這些歷史事例,都足以表明大伾山地理形勢的重要。
  大伾山係太行餘脈,東西寬0.95公裏,南北長1.75公裏,面積約1.66平方公裏,海拔高度135米,平地高起70米。它不是叢山中的峻嶺,而是平原突起的孤峰。
  大伾山上現存道觀佛寺建築群7處,名亭8座,石窟6處,各式古建築138間,摩崖碑刻460餘處,各具特色。其中有後趙時依山鑿就的大石佛,高22.7米,為中國北方第一大佛,又稱"八丈佛爺七丈樓";始建於北魏的天寧寺,規模宏大,年代最早,寺內有藏經閣,原藏明代南藏經6053捲,為宗教典籍珍品。大佛和天寧寺現在是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宋代的天齊廟、太平興國寺、豐澤廟,元代的觀音岩,明清的陽明書院、呂祖祠、禹王廟、張仙洞等建築,皆各有其妙,為大還山增光添彩。
  各位且看山門上的這副對聯"邯鄲道上,黃鶴樓頭,一劍西風留幻跡;衛水橋邊,浮丘林表,三山海路在塵寰。",前門橫額題"青壇紫府"。"青壇",即青壇山。相傳,東漢劉秀鎮壓河北王郎軍,還師經過大還山,在山上築青壇祭告天地。溢大還山為青壇山。"紫府",指神仙所居之處。
  過山門,便登上了一條用碎石砌成的盤山路。古柏夾道,郁郁葱葱。及至略有疲憊,也就到了歇歇亭,即遊人登山中途小憩之處。亭子石柱上有一副對聯:"到此依依莫不感懷神禹,請君歇歇且看對面太行"。對聯含義在於啓發遊人在欣賞祖國河山的同時,莫忘懷古人創業之艱難。
  沿盤山路繼續攀登,迎面屹立着一座石坊--思榮坊。它是從衛賢鎮南大街搬遷過來的,高寬皆10米,平面呈"一"字形。為四柱三間五樓式建築。柱下有抱鼓石,透雕猛獅。頂為歇山式,並雕出脊獸、瓦件等構件。樓檐下平板枋的上部雕刻二竜戲珠和火球圖案,下部刻仰蓮;平板訪下的竜鳳板單額枋等構件上雕"竹林七賢"、"八仙慶壽"、"一門三進土"等圖案及創建年代。思榮坊為河南省重點保護文物。
  走過石坊,過了落虹橋,便到呂祖祠。呂祖即八仙之一呂洞賓,名岩,號純陽,唐末道士。鹹通三年(862年)進士及第,年已64歲。後浪遊江湖,入山學道。他對北宋道教教理的發展有一定影響。被全真道奉為北五祖之一,通稱呂祖。每年夏歷4月14日為呂祖誕辰。
  呂祖祠建於清康熙十五年,祠院坐東嚮西,倚崖築就,形勢險峻,佈局周密。其主要建築有:山門三間,內塑兩尊鎮山門神;南、北兩廊各四間,塑有"六丁、六甲"12個神像與四值符;拜殿五間,因殿門朝西北,按八卦方位,西北為乾故名乾元殿,殿內原供有呂祖像。乾元殿緊倚山崖,就崖壁有呂祖洞,洞內雕有呂祖像一座。洞頂刻有"南鬥"、"北斗',兩座星宿,象徵呂祖身後"九天"。
  壺天道院又稱"方壺天",在呂祖祠之右側。是住持呂祖凋的道人之居所。院內有餐霞閣,建於清康熙十八年,瀎縣知早劉德所建。劉信奉道教,自認有仙風遺骨。常常大捐俸祿修建呂祖祠,早晚焚香禮拜,並在道院裏建起了一座四層高閣,從縣衙搬到閣上來住,在閣上處理政務。政餘時間就穿着道袍到呂祖構先跪拜後默禱,極其虔誠。
  呂祖祠左側有"八卦洛書圖"和"鬥姆閣"遺址。八卦洛書圖建於清康熙年間,原來建築已不存在,莫知其詳;鬥姆閣常建於道教官觀中,鬥姆為道教所信奉的女神,傳說是北斗衆星之母,名紫光夫人,她的"法身像"一般為三日、四首、左右各出四臂。
  鬥姆閣之前有"瀛洲別墅",今存有磚雕樓一間。門樓對面是陡崖數丈,崖壁布滿題記,共有"千仞崗","山河一望 ","瞻彼淇澳","壁立千仞","群玉山頭"等十餘處,都有一定書法價值。循經而南,有鐘離殿,柳仙堂,紫衣魁星閣,孫、邵二先生洞,曹仙媼庵等。攀岩登階,迂回北止,為張仙洞,均是清初所建。
  張仙洞在大伾山西崖。康熙四年(1665年)倚崖築樓一面,坐東嚮西,小巧別緻,樓前是懸崖,北山墻上開一角門,樓內後墻連岩雕有張仙臥像一座,形象逼真。不幸於"文化大革命"中被人毀壞。1986年根據原像復製,臥像旁有題記雲:"臥遊天地間",又名"觀瀾處"。
  張仙洞之北的崖壁上,有"東臯舒嘯"題記,相傳張三豐曾在此築臺練功,傳教拳術。張三豐,宋代人,技擊傢,武當派太極拳的始祖。後人稱此臺為"三豐嘯臺"。
  出張仙洞嚮北,跨過"雲渡橋",就到了"純陽洞天"了。
  呂祖祠乾元殿之後是層巒峭壁,沿崖築有一道南北高墻。在這道用磚石築成的高墻上,正對乾元殿後坡,開有一個直徑2米的圓門,這就是"純陽洞天"。"純陽洞天"是呂純陽所居的地方,是一個絶好的所在。圓門前,沿崖是一條崎嶇蜿蜒的石徑,寬僅l米。幽徑邊沿有石欄。山崖上,遍布石刻,題有"山河一望"、"步虛聲"、"第一峰"、"懷禹"、"東臯舒嘯"等,真是琳琅滿目。純陽洞天名列瀎縣"八景"之首。
  太極宮挺立在大伾山的最高峰,它是大伾山的標志。太極宮建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是一座八棱柱形的三層高樓,通高33米,為八角攢尖樓閣式建築。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禹王廟。禹王廟原在大伾山東南麓。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知縣劉德新遷至陽明書院故址上,建大殿三間,內塑禹王像,以示敬仰。
  在禹王廟前,我們可以看一看中軍亭。中軍亭為隋末瓦崗軍守黎陽時所建,用以練兵點將,瞭望敵情。原亭已毀,1984年又進行了修復。
  經過中軍亭之南的玉皇閣遺址就是天齊廟,現有山門三間,東西兩廊各五間。原有正殿三間。為宋代所建,於1978年夏毀於火災,幸存雕花石柱兩根。柱上精雕滾竜飛雲,藝術價值很高。天齊廟的主神是東嶽大帝,為道教所奉的泰山神。
  宋真宗朝東嶽時加其封號為"東嶽天齊仁聖大帝"。
  在天齊廟東北、大伾山東側的半腰間,是興國寺,它的全稱叫"太平興國寺"。該寺周圍的山崖上,刻有許多唐、宋、元、明、清各時代的題記。主要建築為大佛殿五問,殿內原有二木雕佛龕,內供明代所塑的釋迦"泥沙像"。木龕雕工極為精細,很有藝術價值。
  興國寺之北即天寧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元代以前名大還山寺。現存佈局為"東西"、"南北''兩條軸綫,成十字形,殿宇20餘間,總面積為2600餘平方米。
  東西軸綫上的建築有山門、藏經閣和大佛樓。山門5間,硬山頂,灰板瓦,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
  藏經閣建於明萬歷三年(1575年),面闊5間,高約2丈,分兩層,聲偉壯觀。閣內有"千手千眼"觀音像,高I丈3尺,左右各有六雙手。最上層,兩手托日月;第二層,左手持拐尺,右手握金印;第三層,兩手合掌胸前;第四層,左持弓,右手拈箭;第五層,左手拿青楊枝,右手拿淨水瓶;第六層,兩手自然下垂。穿過藏經閣,便是大佛樓。大佛樓是東西軸綫上的最後一座建築,原為北魏時建的7層高閣,庇護大石佛,元代末年,為紅巾軍所燒。按1985年發現大佛樓院中地下的石柱推測,原閣面闊當為5間,進深約為10米。現今的大佛樓為明代正統十年(1445年)所建面闊三間、高7丈。內座大石佛,高8丈(實測22.7米)。"八丈佛爺七丈樓"。傳為奇談。
  大石佛,古稱大佛岩,倚山鑿就,高與崖齊,整軀為岩石,為明代成化十年(1478年)裝飾。大石佛結跏趺坐,面方頰圓,略呈梯形,形似彌勒佛像。目平視,唇緊閉,表情莊嚴。兩肩立挺,脖頸較長,在三道肉領。左手覆膝,手心嚮下,右手麯肘舉。手心嚮外,示"無畏印"。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因胸部殘破,衣紋不清,似是雙襟直垂。按其雕刻的紋路,屬於直平階梯式刀法。但在其轉彎處有突起的圓棱。從大石佛的整軀造型輪廓來看,呈三角形。似是比例失調,表現出早期造像藝術的不成熟性。
  大石佛自身形象所提供的時代特徵很不一致,有北朝早期,也有北朝晚期,甚至還有唐代因素,如蠃發。經研究考查,有些細部,認為是後人改造的。因為大石佛歷史悠久,幾經興廢,特別是元代末年遭受的兵火,大佛閣被燒,大石佛軀體的有些部位被燒壞脫落,至明代無法補綴復原,因而加以改造並糊上泥皮彩,致使大石佛原貌無從考查。雖然某些部位失真,但大石佛的整體輪廓是無法改變的,故而仍保留着一部分原始狀貌,如三角形體、方墩座、平板腳等,因大石佛的原始證據失察,現存特徵又不一致,故一時尚不能絶對斷定它的創造年代。目前,關於大石佛年代考證之類的文章、研究資料較多,最後統一的意見是:"後趙一北齊",確鑿年代有待進一步考證。
  大石佛是我國大型摩崖造像之一,即使為北魏晚期的作品,仍不失為我國一大歷史名勝古跡。
  天寧寺南北軸綫上的最後一座建築是水陸殿,早已不存。水陸殿遺址前有大雄殿三間,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重修。殿前有拜廈。殿內原供"三世佛",今僅存墻上彩色背光。三佛殿前有十八羅漢殿,再有四大天王殿及地藏殿,均為清代建築。左側有鐘林,內懸景泰四年(1453年)鑄造的大鐵鐘一口。
  天寧寺歷史悠久,後周進宗滅佛,全國90%以上的寺院被廢掉,而天寧寺得以"準救不停廢",可知其當時的歷史地位了。
  出天寧寺後左走,沿一條緩坡青山盤路,即至竜洞。竜洞是一個天然洞穴,在大伾山東崖上。三個洞均通嚮山頂的罅隙,陽光射入石隙,映入洞中晃晃有光,為瀎縣"八大景"之一。天將下雨,洞中先有雲氣冉冉上升,人們將其命名為"竜洞吐樣煙"。洞口石壁上精雕五條滾竜,另有碑刻、題記數方。
  【瀎縣大伾山交通概況】
  瀎縣距鶴壁新區20公裏,車行25分鐘;南至鄭州120公裏,車行2小時左右,至新鄉60公裏,車行1小時左右;北上安陽40公裏,邯鄲70公裏,石傢莊290公裏,北京500公裏,並有京珠高速,京廣鐵路,107國道連接,交通便捷。東距濮陽30公裏,經鶴濮高速半小時可達.因此,瀎縣交通十分便捷.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107國道穿越瀎縣西部,鶴濮高速,穿過瀎縣北部、安長、瀎大、新濮3條省級幹綫縱橫全縣東西南北,是豫北新鄉、焦作、安陽、濮陽、鶴壁各地市來往的交通中樞。
  【瀎縣大伾山汽車站概況】
  瀎縣--北京、天津、濟南、石傢莊、邯鄲、侯馬、武漢、青島、臨汾、邢臺、晉城、磁縣、濟南、淄博、長治、鄭州、安陽、開封、洛陽、新鄉、濮陽、焦作、鶴壁老區(鶴壁新區)、衛輝、淇縣、內黃、道口
相關詞
旅遊風景景區
包含詞
大伾山風景區大伾山風景名勝區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