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大倉鼠
學名: cricetulus tyiton de winton
類屬:屬嚙齒目,倉鼠科。
別名:大腮鼠、灰倉鼠、齊氏鼠、搬倉鼠和棉榔頭。
分佈:在東北、華北、陝西北部、甘肅、內蒙古及長江流域。
寄主: 玉米、小麥、燕麥.、嚮日葵,有時也為害蔬菜等。
為害特點: 主要盜食植物種子,尤喜油料種子,也食蝸牛、蝗蟲等,並有自殘現象。 |
|
體長140—200mm,體重70—120g。尾短,長度不超過體長的一半。耳短而圓,具極窄的白邊。頭鈍圓,具頰囊,乳頭4對。鼕毛背面深灰色,體側較淺,腹部與四肢內側均為白色,尾尖白色,尾上、下暗色。夏毛稍暗,幼體純黑灰色。頭骨粗大,棱角明顯,眶間區較寬,兩側邊緣具明顯的眶上嵴(幼體無),嚮後延伸與人字嵴相接。頂間骨寬大,近長方形。頂骨前外角略嚮前伸。上門齒根形成了凸起,齒根伸至前頜骨與上頜骨的縫合綫附近。上頜第三臼齒的咀嚼面具3齒實,下領第三臼齒的齒突4個,但內 側的1個極小。 |
|
大倉鼠喜棲居於土質鬆軟乾燥的農田、菜園、田埂、堤邊、路旁及林緣灌叢、沼澤和荒地等處。洞穴不很復雜,每個洞係具2—4個洞口,有一洞道與地面垂直,深20—140cm後與地面平行,長2—14m。洞內具倉庫2—3個,巢室1—2個。倉庫直徑7—10cm,深35—140cm,可貯糧4—10kg。洞口分明、暗兩種。明洞口稍高,嚮陽,洞口光滑,無遮蓋物為進出地;暗洞口較隱避,洞口用浮土堵塞形成圓形土丘,略高於地表。大倉鼠主要夜間活動,不鼕眠,營獨居生活。繁殖力較強,年産3—5胎,每胎2—18仔,6月和8月為妊娠高峰期。小型食肉獸為其主要天敵。大倉鼠是某些傳染病(鼠疫、鈎端蠃旋體)的傳播者和貯存宿主。 |
|
(1)利用c型肉毒梭菌毒素滅鼠,製成毒餌放於大倉鼠有效洞內。
(2)其他防治方法參見黑綫姬鼠防治法。 |
|
屬嚙齒目、倉鼠科。是型倉鼠,體長可達140毫米,毛色鼕白灰黃,夏毛稍暗。繁殖力強,每年2~3胎,每胎7~9衹,多的可達12衹。廣泛分佈於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黑竜江、吉林及內蒙等地。在俄羅斯分佈的大倉鼠是一種蜱性斑疹傷寒的帶菌者。 |
|
- lat.: Cricetulus trito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