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綱aves linnaeus,1758
今顎總目neognathae pycraft,1900
夜鷹目caprimulgiformes ridgway,1881
夜鷹,又稱蚊母,古作蟫母,音義相同。晉代以及唐宋代都有記載,雖指個別種類,實際上描述了本目的共同特徵。
蚊母,飛翔時張口食蚊,古人誤為吐蚊,故名蚊母,或吐蚊鳥。蚊母白天休息於地上,或將身體平貼於橫、斜樹幹上,故在華北亦名貼樹皮。夜鷹之名來自日本。
本目現存共5科24屬102種。其中:
⑴油鴟科(steatornithidae bonaparte,1842):1屬1種;
⑵蟆口鴟科(podargidae bonaparte,1838):2屬13種;
⑶林鴟科(myctibiidae chenu et des murs,1851):1屬5種;
⑷裸鼻鴟科(aegothelidae bonaparte,1853):1屬8種;
⑸夜鷹科(caprimulgidae vigors,1825):
·夜鷹亞科(caprimulginae vigors,1825):15屬68種,
·美洲夜鷹亞科(chordeilinae cassin,1851):4屬7種。
形態解剖學特徵:頭骨為索齶型或裂齶型,嘴短弱,嘴裂闊;嘴須甚長;鼻孔呈管狀或狹隙狀。翼長而尖,具10枚初級飛羽,第二枚通常最長;缺第五枚次級飛羽。尾呈凸尾狀,尾羽10枚。腳和趾大小居中或稍弱,跗蹠短,被羽或裸出;外趾僅具4枚趾骨;中爪具櫛緣。尾脂腺裸出或退化。眼形特大。體羽柔軟,色呈斑雜狀。雌雄無甚差別。
生物學特徵:通常棲於山林間,為夜行性鳥類,白天大都蹲伏在多樹山坡的草地或樹枝上,有時至洞穴中,黃昏出動。食物以昆蟲為主(少數以果實)。卵産在地面或岩石上,常僅2枚。雛屬晚成性。
1946年,美國jaeger博士等在加州東南部某峽𠔌岩石窟窿中發現1衹三聲夜鷹。他們以為是死屍,卻意外發現其眼瞼微動,爾後4年鼕季繼續觀察,亦見同一鳥在該同一窟窿呈昏睡狀態,有一年這情況長達88天,體溫由正常狀態下的41℃降至18℃,對其眼睛直接照光亦無任何反應,使用聽診器亦無心音。惟春回天暖則恢復元氣,開始活動。當地印第安人呼它們為睡鳥,顯然早已知道此夜鷹鳥的鼕眠蟄伏秘密。
地理分佈:本目現除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南部及某些大洋中的島嶼之外,幾遍布全世界。但油鴟科僅分佈於南美熱帶地區,蟆口鴟科僅分佈於東洋界和澳洲界,林鴟科僅分佈於澳洲。
油鴟科(steatornithidae)
油鴟僅1屬1種,是夜行性食果鳥類,也是鴞形目中唯一食果實的成員。油鴟體型較大,翼長,口裂較小,有面盤,尾扇形,腳極小,非常喧鬧。油鴟分佈於從玻利維亞到委內瑞拉的安第斯山麓的熱帶森林中,也見於巴拿馬和特裏尼達。
蟆口鴟科(podargidae)
蟆口鴟口裂極大,如同蛙口,口邊有須,分佈於東南亞和大洋洲。蟆口鴟科有2屬12~14種,其中蟆口鴟屬有3種,分佈於大洋洲,體型比較大;蛙嘴夜鷹屬或稱亞洲蟆口鴟屬分佈於亞洲南部,有9~11種,體型比較小。在印度尼西亞這兩個屬都有分佈,我國僅黑頂蛙嘴夜鷹1種。
裸鼻鴟科(aegothelidae)
裸鼻鴟體型較小,常呈直立姿勢,有1屬8種,主要分佈於新幾內亞及附近島嶼,有一種到達澳大利亞,並遍及澳洲各地。
林鴟科(nyctibiidae)
林鴟為中型鳥類,外形和習性略似蟆口鴟,食昆蟲。林鴟羽色與樹幹相似,常在樹上采取直立的姿勢,極似樹樁,不易發現。林鴟分佈於美洲中,南部地區,僅1屬5種。
夜鷹科(caprimulgidae)
夜鷹腿短,口裂寬,口須長且多,擅長在空中捕食昆蟲。夜鷹廣布於全球,有18屬78種,我國2屬7種。夜鷹中最奇特的當屬非洲的纓翅夜鷹,翅上有根極長的羽毛,大小幾乎和兩翼相當,有四翅鳥的別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