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醫學 > 外陰白色病變
目錄
No. 1
  外陰白色病變
  外陰白斑又叫外陰白色病損、外陰白色病變或外陰營養不良。所謂外陰白斑實際上是指外陰局部神經與血管營養障礙引起的組織變性與色素改變的疾病。臨床上常常把外陰局部的皮膚與粘膜變白變粗或萎縮性疾病,統稱為“外陰白斑”。
  外陰白斑分哪幾型?
   1、皸裂性外陰白斑。皮損區有白色斑塊,粗糙,並有裂口,劇癢等癥狀。
  中醫治療: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殺蟲除濕、益氣養膚,內服外塗增加微循環使局部營養改善。
   2、增生型外陰白斑。皮損區有不同程度增厚,表面可有皸裂脫屑。
  中醫治療:益氣活血、除風祛燥、李氣養陰、養膚柔膚,內服外敷充盈外周血管使硬化的局部皮膚軟化。
   3、萎縮性外陰白斑。皮損區為白色斑塊,皮膚有不同程度的變薄,光亮,典型者皮損區似捲煙紙樣。病變分佈在許多病例中是融合性的,少數呈散在性的。嚴重者陰蒂萎縮消失,包皮緊縮,皮皺變平,陰道開口形成窄縫。
  中醫治療:祛風殺蟲、滋養神經、益氣活膚、軟化角質,內服外塗使局部血管充盈飽滿。
   4、混合性外陰白斑。外陰皮膚變白,有時呈萎縮變薄和肥厚粗糙的皮損區相同。有時外陰的一處呈萎縮,另一處則呈肥厚性改變。而且伴有皸裂,劇癢等癥狀。
  white vulval lesions
  一組女性外陰部慢性營養不良性疾患。表現為外陰部皮膚粘膜變白、萎縮變薄、脆或粗糙增厚,並伴有瘙癢。外陰慢性營養不良有增生型、硬化苔蘚型及混合型3種類型。病因不明,可能與過敏、慢性刺激、營養缺乏、自身免疫、代謝障礙有關。一般發生在30~60歲婦女,偶見於10歲以下幼女,患者常感外陰部奇癢難忍,或有燒灼感及刺痛,大小便後加重。陰唇萎縮,粘連或增厚,失去彈性,有時伴有皸裂,嚴重時可有性交睏難。病程長,經常反復,個別病例可發生癌變,因此要長期隨訪。治療原則為止癢、消炎、潤膚及改善局部營養。中西醫結合本標兼治。手術效果不理想,復發率高達50%。
  【概述】
  
  外陰白色病變,亦稱慢性外陰營養不良,係指一組女陰皮膚、粘膜營養障礙而致的組織變性及色素改變的疾病。以外陰幹癢,出現白色斑片並逐漸表面角化、粗糙變硬乃至皸裂為主要臨床表現。可分增生型、硬化苔蘚型及混合型三型。以30歲以上婦女多見。本病病因不明,晚期少數可發生癌變。現代西醫學以往主張手術,但復發率甚高。目前多采取局部用藥治療,有一定效果。
  針灸治療本病,在古文獻中尚未查閱到有關記載。現代較早的報道,見於70年代末。從80年代開始,不少單位開展對本病的治療並且取得較好的效果。在針灸之法上,除了采用主的毫針刺、艾灸、耳針、穴位註射、穴位激光照射等外,還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如挖掘民間傳統的麻綫灸法,配合中草藥外用,效果較好;又如將近年新研製的電熱針方法,通過針刺局部熱輻射擴散,可使白斑面積縮小,顔色改變。另外,發現運用子午流註針法在改善全身癥狀上較之普通針法療效更好。根據近年來報道的700餘例統計,有效率在90%以上。
  針灸治療外陰白色病變的機理,近年來也作了一些工作。實驗研究中觀察到,針灸治療後可使e-玫瑰花形成及免疫球蛋白原偏低的均值提高,表明是通過增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來達到治療目的的。
  【治療】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橫骨、會陰。
  配穴:血海、神門。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每次取2~3穴(均雙側)。用激光針灸治療儀,波長6328埃,功率3~5毫瓦,光斑直徑2毫米左右,照射距離為2~5釐米,每穴照射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35例,痊愈10例(28.6%),顯效為13例(37.1%),有效8例(22.9%),無效4例(11.4%),總有效率為88.6%。
  電熱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會陰、麯骨;2、阿是穴。
  配穴:中極。
  阿是穴位置:病損區(下同)。
  (二)治法
  每次僅用1組主穴,如療效不顯再加中極,或兩組主穴同時應用。進針時,均采取平刺或斜刺法,針體與皮膚呈15~45度。進針方向,腧穴均朝病變部位,阿是穴不論。進針深度為1.5~2.0釐米。其中萎縮型者表皮菲薄,皮下血管少,宜深刺其病變處;而增生型皮膚增厚或水腫,皮下血管較前者豐富,可淺刺。體穴每穴進1針,阿是穴進針根數據病損面積大小而定。針畢後開動電熱針機,電流強度為50~70毫安。進針後5~10分鐘,測皮膚溫度,控製在37℃~42℃。留針30~40分鐘。治療初期宜每日1次,7~10日後改為隔日1次,3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臨床痊愈:陰癢、陰痛等自覺癥狀消失,女陰粘膜色澤、彈性恢復正常;顯效:自覺癥狀消失,白色病變區的色澤轉成粉紅色或淡黃、淡褐色,彈性基本恢復;有效:陰癢、陰痛等癥狀減輕,色澤變化不明顯;無效:治療前後癥狀、體徵均無明顯改變。
  共治430例,按上述標準,治愈率為66.0~88.0%,有效率為95.0~100%。曾對停針半年以上的62例病人進行隨訪,有隨訪結果的58例,其中療效鞏固在出院水平者52例(89.7%),退步者6例(10.3%),說明有一定遠期療效[4~7]。
  艾灸加耳針
  (一)取穴
  主穴:足三裏、三陰交、阿是穴。
  配穴:神門、外生殖器、皮質下、內分泌(均為耳穴)。
  (二)治法
  主穴用艾灸,配穴用耳針。先針1側耳穴,以5分毫針選擇壓痛明顯處刺入,得氣後留針30分鐘。另一側耳穴,可貼敷磁珠(380高斯)。在針耳針時,可艾條灸主穴,阿是穴用迴旋灸,餘穴用雀啄灸,每穴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以上方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20例,結果治愈9例(45.0%),顯效8例(40.0%),有效3例(15.0%),總有效率為100%。
  綜合法
  (一)取穴
  主穴:麯骨、橫骨、腎俞、陰阜穴、三陰交。
  配穴:外生殖區、皮質下、神門(均為耳穴)。萎縮加脾俞、血海、坐骨點;瘙癢加陰廉、太衝。
  陰阜穴位置:陰蒂上方旁開1橫指處。
  坐骨點位置:坐骨棘處。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4~5穴,要用毫針刺法。麯骨、橫骨,直刺2~2.5寸深,使針感放射至會陰部。可在針柄上加1寸長之艾段施溫針。腎俞,斜刺嚮脊柱,成75度角,局部得氣後,施捻轉補法。陰阜穴,沿皮順大陰唇嚮下刺,達陰道口水平,以兩側大陰唇有膨脹感為度。三陰交,針尖略嚮上進針,用提插探尋法,使針感上傳,用平補平瀉法。均留針20~30分鐘。
  配穴據癥選用。耳穴,用毫針刺法,得氣後留針30分鐘至1小時,亦可用埋針法,每周換2次。前者雙側同用,後者衹用1側,左右交替。脾俞、血海、坐骨點,采用穴位註射法,藥液為維生素b12(含量100微剋/毫升)或丹參註射液,每穴註入1~2毫升,每次選1~2對穴。其中坐骨點宜選用長針頭,針嚮陰道口方向呈45度角刺入,刺入1.5~2寸,針感嚮陰道口上下放射,緩緩推入藥液。其他配穴,用針刺法,得氣後平補平瀉,留針20~30分鐘。上述方法均為隔日1次(耳穴埋針除外),10次為一療程。停針5~7日後,繼續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123例,以上述標準評判,痊愈23例(18.7%),顯效49例(39.8%),有效46例(37.4%),無效5例(4.1%),總有效率為95.9%。其中,以瘙癢、疼痛及外陰色素減退或恢復正常,效果較好,在898.~97.6%之間,而萎縮恢復略差,為63.90%[3,8]。
  麻綫灸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藥麻綫製備:將元麻(黃麻)搓成棉綫粗細一條,放在20%雄黃酒中浸泡8~10天,取出陰幹,放入瓶內,再加少許麝香、雄黃、艾絨,密閉瓶口備用。
  操作法:先以消斑洗劑薫洗外陰部,然後將點燃之藥麻綫快速點狀觸灼阿是穴。灸畢以香油調搽劑敷患處;如為幹癢明顯者,可用軟膏塗敷。麻綫灸每日2~3次。配內服藥,每日1劑。30日為一療程。
  消斑洗劑:苦參、蛇床子各15剋,黃柏、荊芥各9剋,蜂房、花粉各6剋,白蘚皮30剋,水煎成3000毫升。
  搽劑製備:硫黃、青黛各15剋,黃柏粉3.5剋,冰片0.6剋,研極細面。用時以香油調敷。
  軟膏製備:生石灰9.5剋,硫黃7.5剋,雄黃、麝香各0.5剋,巴地草灰0.2剋,苦麻菜根粉0.4剋,共研細末,用生豬板油70剋調成軟膏。
  內服藥:當歸、蒼術、白术各9剋,薏苡、澤瀉、白蘚皮各12剋,茯苓、黃柏、丹皮、蒲公英各15剋,蜂房、生甘草各6剋。水煎:日服2次。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50例,結果痊愈26例(52.0%),有效24例(48.0%),總有效率為100%。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橫骨、麯骨、血海。
  配穴:阿是1、阿是2。
  阿是1位置:大陰唇上端。
  阿是2位置:坐骨結節內上1寸。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選1穴。將消毒過的3釐米長的3號腸綫插入腰穿針內,對準穴位,快速剌入皮下,再慢慢送至適當深度,避開血管,待病人有酸、脹、麻的感覺時,將腸綫輕輕推出,出針時用無菌紗布輕壓針孔。其中,橫骨透麯骨,橫剌;阿是1從大陰唇兩側的上端,直剌到下端;血海穴 要順經斜剌,深0.5寸,此穴一般綫長衹須1釐米。20天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50例,治愈12例,顯效28例,有效9例,無效1例。有效率98%。
  【主要參考文獻】
  附院婦産科。穴位註射治療女陰白斑的臨床觀察。陝西中醫學院學報 1979;(2):19。
  嚮繼德。麻綫灸合消斑劑治療女陰白斑病損50例療效觀察。遼寧中醫雜志 1983;(9):封4。
  閻潤茗,等。子午流註治療外陰白色病變108例。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1987:987,上海。
  唐學正,等。電熱針治療女陰營養不良——附46例病例分析,針灸論文摘要選編(中國針灸學會),1987:16,北京。
  夏玉卿,等。電熱針治療女陰白色病變療效報道。同:80。
  齊若梅。電熱針治療女陰白色病變100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 1988;8(3):12。
  白永嵐,等。電熱針治療女陰營養障礙性白色病變172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 1988;8(11):20。
  王珍。針灸治療外陰白斑15例近期療效觀察。上海針灸雜志 1982;(2):25。
  吳希靖,等。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療外陰白色病變35例。中醫雜志 1982;23(8):35。
  趙晶華,等。艾灸加耳針治療婦女外陰白斑癥20例。遼寧中醫雜志 1986;10(2):37。
  於玉亞,等。穴位埋綫治療女陰白色病損50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1997;17(2):83。
No. 2
  外陰白色病變
  外陰白斑又叫外陰白色病損、外陰白色病變或外陰營養不良。中醫認為是由於擦肝經濕熱下註所以引起的一係列癥狀,所謂外陰白斑實際上是指外陰局部神經與血管營養障礙引起的組織變性與色素改變的疾病。臨床上常常把外陰局部的皮膚與粘膜變白變粗或萎縮性疾病,統稱為“外陰白斑”。
  外陰白斑分哪幾型?
  1、皸裂性外陰白斑。皮損區有白色斑塊,粗糙,並有裂口,劇癢等癥狀。
  中醫治療: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殺蟲除濕、益氣養膚,內服外塗增加微循環使局部營養改善。
  2、增生型外陰白斑。皮損區有不同程度增厚,表面可有皸裂脫屑。
  中醫治療:益氣活血、除風祛燥、李氣養陰、養膚柔膚,內服外敷充盈外周血管使硬化的局部皮膚軟化。
  3、萎縮性外陰白斑。皮損區為白色斑塊,皮膚有不同程度的變薄,光亮,典型者皮損區似捲煙紙樣。病變分佈在許多病例中是融合性的,少數呈散在性的。嚴重者陰蒂萎縮消失,包皮緊縮,皮皺變平,陰道開口形成窄縫。
  中醫治療:祛風殺蟲、滋養神經、益氣活膚、軟化角質,內服外塗使局部血管充盈飽滿。
  4、混合性外陰白斑。外陰皮膚變白,有時呈萎縮變薄和肥厚粗糙的皮損區相同。有時外陰的一處呈萎縮,另一處則呈肥厚性改變。而且伴有皸裂,劇癢等癥狀。
  white vulval lesions
  一組女性外陰部慢性營養不良性疾患。表現為外陰部皮膚粘膜變白、萎縮變薄、脆或粗糙增厚,並伴有瘙癢。外陰慢性營養不良有增生型、硬化苔蘚型及混合型3種類型。病因不明,可能與過敏、慢性刺激、營養缺乏、自身免疫、代謝障礙有關。一般發生在30~60歲婦女,偶見於10歲以下幼女,患者常感外陰部奇癢難忍,或有燒灼感及刺痛,大小便後加重。陰唇萎縮,粘連或增厚,失去彈性,有時伴有皸裂,嚴重時可有性交睏難。病程長,經常反復,個別病例可發生癌變,因此要長期隨訪。治療原則為止癢、消炎、潤膚及改善局部營養。中西醫結合本標兼治。手術效果不理想,復發率高達50%。
  【概述】
  外陰白色病變,亦稱慢性外陰營養不良,係指一組女陰皮膚、粘膜營養障礙而致的組織變性及色素改變的疾病。以外陰幹癢,出現白色斑片並逐漸表面角化、粗糙變硬乃至皸裂為主要臨床表現。可分增生型、硬化苔蘚型及混合型三型。以30歲以上婦女多見。本病病因不明,晚期少數可發生癌變。現代西醫學以往主張手術,但復發率甚高。目前多采取局部用藥治療,有一定效果。
  針灸治療本病,在古文獻中尚未查閱到有關記載。現代較早的報道,見於70年代末。從80年代開始,不少單位開展對本病的治療並且取得較好的效果。在針灸之法上,除了采用主的毫針刺、艾灸、耳針、穴位註射、穴位激光照射等外,還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如挖掘民間傳統的麻綫灸法,配合中草藥外用,效果較好;又如將近年新研製的電熱針方法,通過針刺局部熱輻射擴散,可使白斑面積縮小,顔色改變。另外,發現運用子午流註針法在改善全身癥狀上較之普通針法療效更好。根據近年來報道的700餘例統計,有效率在90%以上。
  針灸治療外陰白色病變的機理,近年來也作了一些工作。實驗研究中觀察到,針灸治療後可使E-玫瑰花形成及免疫球蛋白原偏低的均值提高,表明是通過增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來達到治療目的的。
  【外陰白色病變臨床表現】
  此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在婦女的各個時期:幼年期、青春期、更年期和老年期都有報道,但50歲前後的更年期者居多,病程長短不一,長者可達數十年。好發部位衹要在陰蒂、小陰唇和大陰唇內側溝間,有時發生於前庭、陰道及尿道口、後聯合等處常呈對稱性。外陰瘙癢是患者首先感到的突出癥狀,尤以夜間為重,瘙癢的程度與時間、月經、氣候、食物、環境、情緒有關,瘙癢通常為間歇性發作,病人常因奇癢而搔抓不停。由於搔抓,外陰道有多處抓痕、紅腫,有於長期瘙癢結果,使局部發生潰蕩、皸裂、潰爛和繼發性感染。所以患者常有局部灼熱疼痛感,特別是陰蒂、小陰唇等出很敏感。早期換部角化過度,浸潤肥膚。外陰皮膚粘膜出現局限性或彌漫性白色增厚像皮革樣、隆起有皺襞或有鱗屑、濕疹樣變。外陰膚色多紫紅色或淡紅色,也可呈灰白色、灰藍色、其中夾雜有界限清楚的白色角化斑塊,形狀及大小不一,混合型營養不良,具有萎縮型與增生型混合癥狀,其表現有女陰明顯萎縮,陰蒂包皮肥厚,角化明顯,大陰唇紋粗,色素減退,有局限性增厚潰瘍。。患部皮膚粗糙、呈苔蘚樣增厚,有抓痕,有時發生皸裂。局部色素減退,大陰唇、小陰唇普遍變白。外陰可見輕度萎縮,嚴重時陰蒂、大小陰唇萎縮、粘連,小陰唇部分或全部消失,後聯合縮緊,陰道口狹小、彈性消失,甚至影響排尿和性生活。<BR>全身性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黃疸、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謝功能障礙性疾病等。局部因素,主要外陰常期慢性刺激如潮濕、炎癥、化纖或污染的內衣褲過敏等。
  【治療】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橫骨、會陰。
  配穴:血海、神門。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每次取2~3穴(均雙側)。用激光針灸治療儀,波長6328埃,功率3~5毫瓦,光斑直徑2毫米左右,照射距離為2~5釐米,每穴照射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35例,痊愈10例(28.6%),顯效為13例(37.1%),有效8例(22.9%),無效4例(11.4%),總有效率為88.6%。
  電熱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會陰、麯骨;2、阿是穴。
  配穴:中極。
  阿是穴位置:病損區(下同)。
  (二)治法
  每次僅用1組主穴,如療效不顯再加中極,或兩組主穴同時應用。進針時,均采取平刺或斜刺法,針體與皮膚呈15~45度。進針方向,腧穴均朝病變部位,阿是穴不論。進針深度為1.5~2.0釐米。其中萎縮型者表皮菲薄,皮下血管少,宜深刺其病變處;而增生型皮膚增厚或水腫,皮下血管較前者豐富,可淺刺。體穴每穴進1針,阿是穴進針根數據病損面積大小而定。針畢後開動電熱針機,電流強度為50~70毫安。進針後5~10分鐘,測皮膚溫度,控製在37℃~42℃。留針30~40分鐘。治療初期宜每日1次,7~10日後改為隔日1次,3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臨床痊愈:陰癢、陰痛等自覺癥狀消失,女陰粘膜色澤、彈性恢復正常;顯效:自覺癥狀消失,白色病變區的色澤轉成粉紅色或淡黃、淡褐色,彈性基本恢復;有效:陰癢、陰痛等癥狀減輕,色澤變化不明顯;無效:治療前後癥狀、體徵均無明顯改變。
  共治430例,按上述標準,治愈率為66.0~88.0%,有效率為95.0~100%。曾對停針半年以上的62例病人進行隨訪,有隨訪結果的58例,其中療效鞏固在出院水平者52例(89.7%),退步者6例(10.3%),說明有一定遠期療效[4~7]。
  艾灸加耳針
  (一)取穴
  主穴:足三裏、三陰交、阿是穴。
  配穴:神門、外生殖器、皮質下、內分泌(均為耳穴)。
  (二)治法
  主穴用艾灸,配穴用耳針。先針1側耳穴,以5分毫針選擇壓痛明顯處刺入,得氣後留針30分鐘。另一側耳穴,可貼敷磁珠(380高斯)。在針耳針時,可艾條灸主穴,阿是穴用迴旋灸,餘穴用雀啄灸,每穴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以上方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20例,結果治愈9例(45.0%),顯效8例(40.0%),有效3例(15.0%),總有效率為100%。
  綜合法
  (一)取穴
  主穴:麯骨、橫骨、腎俞、陰阜穴、三陰交。
  配穴:外生殖區、皮質下、神門(均為耳穴)。萎縮加脾俞、血海、坐骨點;瘙癢加陰廉、太衝。
  陰阜穴位置:陰蒂上方旁開1橫指處。
  坐骨點位置:坐骨棘處。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4~5穴,要用毫針刺法。麯骨、橫骨,直刺2~2.5寸深,使針感放射至會陰部。可在針柄上加1寸長之艾段施溫針。腎俞,斜刺嚮脊柱,成75度角,局部得氣後,施捻轉補法。陰阜穴,沿皮順大陰唇嚮下刺,達陰道口水平,以兩側大陰唇有膨脹感為度。三陰交,針尖略嚮上進針,用提插探尋法,使針感上傳,用平補平瀉法。均留針20~30分鐘。
  配穴據癥選用。耳穴,用毫針刺法,得氣後留針30分鐘至1小時,亦可用埋針法,每周換2次。前者雙側同用,後者衹用1側,左右交替。脾俞、血海、坐骨點,采用穴位註射法,藥液為維生素B12(含量100微剋/毫升)或丹參註射液,每穴註入1~2毫升,每次選1~2對穴。其中坐骨點宜選用長針頭,針嚮陰道口方向呈45度角刺入,刺入1.5~2寸,針感嚮陰道口上下放射,緩緩推入藥液。其他配穴,用針刺法,得氣後平補平瀉,留針20~30分鐘。上述方法均為隔日1次(耳穴埋針除外),10次為一療程。停針5~7日後,繼續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123例,以上述標準評判,痊愈23例(18.7%),顯效49例(39.8%),有效46例(37.4%),無效5例(4.1%),總有效率為95.9%。其中,以瘙癢、疼痛及外陰色素減退或恢復正常,效果較好,在898.~97.6%之間,而萎縮恢復略差,為63.90%[3,8]。
  麻綫灸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藥麻綫製備:將元麻(黃麻)搓成棉綫粗細一條,放在20%雄黃酒中浸泡8~10天,取出陰幹,放入瓶內,再加少許麝香、雄黃、艾絨,密閉瓶口備用。
  操作法:先以消斑洗劑薫洗外陰部,然後將點燃之藥麻綫快速點狀觸灼阿是穴。灸畢以香油調搽劑敷患處;如為幹癢明顯者,可用軟膏塗敷。麻綫灸每日2~3次。配內服藥,每日1劑。30日為一療程。
  消斑洗劑:苦參、蛇床子各15剋,黃柏、荊芥各9剋,蜂房、花粉各6剋,白蘚皮30剋,水煎成3000毫升。
  搽劑製備:硫黃、青黛各15剋,黃柏粉3.5剋,冰片0.6剋,研極細面。用時以香油調敷。
  軟膏製備:生石灰9.5剋,硫黃7.5剋,雄黃、麝香各0.5剋,巴地草灰0.2剋,苦麻菜根粉0.4剋,共研細末,用生豬板油70剋調成軟膏。
  內服藥:當歸、蒼術、白术各9剋,薏苡、澤瀉、白蘚皮各12剋,茯苓、黃柏、丹皮、蒲公英各15剋,蜂房、生甘草各6剋。水煎:日服2次。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50例,結果痊愈26例(52.0%),有效24例(48.0%),總有效率為100%。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橫骨、麯骨、血海。
  配穴:阿是1、阿是2。
  阿是1位置:大陰唇上端。
  阿是2位置:坐骨結節內上1寸。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選1穴。將消毒過的3釐米長的3號腸綫插入腰穿針內,對準穴位,快速剌入皮下,再慢慢送至適當深度,避開血管,待病人有酸、脹、麻的感覺時,將腸綫輕輕推出,出針時用無菌紗布輕壓針孔。其中,橫骨透麯骨,橫剌;阿是1從大陰唇兩側的上端,直剌到下端;血海穴 要順經斜剌,深0.5寸,此穴一般綫長衹須1釐米。20天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50例,治愈12例,顯效28例,有效9例,無效1例。有效率98%。
  【主要參考文獻】
  附院婦産科。穴位註射治療女陰白斑的臨床觀察。陝西中醫學院學報 1979;(2):19。
  嚮繼德。麻綫灸合消斑劑治療女陰白斑病損50例療效觀察。遼寧中醫雜志 1983;(9):封4。
  閻潤茗,等。子午流註治療外陰白色病變108例。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1987:987,上海。
  唐學正,等。電熱針治療女陰營養不良——附46例病例分析,針灸論文摘要選編(中國針灸學會),1987:16,北京。
  夏玉卿,等。電熱針治療女陰白色病變療效報道。同:80。
  齊若梅。電熱針治療女陰白色病變100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 1988;8(3):12。
  白永嵐,等。電熱針治療女陰營養障礙性白色病變172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 1988;8(11):20。
  王珍。針灸治療外陰白斑15例近期療效觀察。上海針灸雜志 1982;(2):25。
  吳希靖,等。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療外陰白色病變35例。中醫雜志 1982;23(8):35。
  趙晶華,等。艾灸加耳針治療婦女外陰白斑癥20例。遼寧中醫雜志 1986;10(2):37。
  於玉亞,等。穴位埋綫治療女陰白色病損50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 1997;17(2):83。
  外陰白色病變是由什麽原因引起的?
  外陰白色病的確切病因不明
  曾有人將外陰病變皮膚與患者大腿上正常皮交換移植在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被移植的病皮轉為正常,而被移植到外陰的正常皮膚卻變為病皮因而推論可能是外陰深部結締組織中神經血管營養失調,導致覆蓋在其上的皮膚發生病變。近年來發現在真皮中存在有某種使局部結締組織增生和促進該處表皮代謝的刺激物而在表皮中則有一種能抑製表皮細胞分裂與生長,僅作用於表皮局部的有組織特異性的蛋白質激素,稱為抑素(chalone)在正常情況下,兩者處於平衡狀態。慢性外陰營養不良則為兩者間平衡遭到破壞的結果當真皮中刺激物活躍,而表皮中抑素減少時,細胞大量分裂與生長以致表皮增厚,表現為增生型營養不良;當表皮中抑素産生過多,表皮生長受抑製以致變薄時,即為硬化苔癬型營養不良。通過氚(H)標記胸腺嘧啶測定表明在上述硬化苔癬型的表皮內有活躍的蛋白質合成,此合成的蛋白質可能即為抑素。表皮代謝過程活躍而並未萎縮故有人將以往稱為硬化萎縮性“苔癬”的病名去掉“萎縮”兩字而改稱為“硬化苔癬型”。但病變時間較長後,炎性病變使真皮彈性組織消失而纖維化則陰蒂、小陰唇萎縮。
  外陰白色病變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臨床表現和分型
  外陰奇癢為主要癥狀搔癢時間從發病到治療有2~3月之內,也有達20年之久。搔癢劇烈程度不分季節與晝夜如伴有滴蟲性或黴菌性陰道炎,分泌物會更多,局部燒灼感刺痛與搔癢所致的皮膚粘膜破損或感染有關。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皮膚粘膜色素減退,常有水腫皸裂及散在的表淺潰瘍。
  一增生型營養不良 一般發生在30~60歲的婦女。主要癥狀為外陰奇癢難忍,抓傷後疼痛加劇病變範圍不一,主要波及大陰唇、陰唇間溝陰蒂包皮和後聯合處,多呈對稱性。病變皮膚增厚似皮革隆起有皺襞,或有鱗屑、濕疹樣改變表面顔色多暗紅或粉紅,夾雜有界限清晰的白色斑塊,一般無萎縮或粘連
  二硬化苔蘚型營養不良 可見於任何年齡,多見於40歲左右婦女。主要癥狀為病變區發癢但一般遠較增生型病變為輕,晚期出現性交睏難。病變纍及外陰皮膚粘膜和肛周圍皮膚。除皮膚或粘膜變白、變薄乾燥易皸裂外,並失去彈性,陰蒂多萎縮且與包皮粘連,小陰唇平坦消失。晚期皮膚菲薄皺縮似捲煙紙陰道口攣縮狹窄,僅容指尖。
  幼女患此病多在小便或大便後感外陰及肛周不適外陰及肛周區出現鎖孔狀珠黃色花斑樣或白色病損。一般至青春期時,病變多自行消失
  三混合型營養不良 主要表現為菲薄的外陰發白區的鄰近部位,或在其範圍內伴有局竈性皮膚增厚或隆起。
  診斷
  如有上述癥狀體徵,亦應排除糖尿病、黴菌引起的慢性炎癥為進一步確診,應行活組織檢查。應在有皸裂潰瘍、隆起、硬結或粗糙部位取活檢亦可多點取材。為提高診斷準確率,可先用1%甲苯胺藍(toluidineblue)塗病變區待自幹後,再用醋酸液擦洗脫色。凡不脫色區表示有裸核存在提示在該處活檢發現非典型增生或癌變的可能性大。如病變區較大,應先治療數日待皮損大部愈合後,再取活檢。
  外陰白色病變又叫外陰白色病損外陰白斑或外陰營養不良。所謂外陰白斑實際上是指外陰局部神經與血管營養障礙引起的組織變性與色素改變的疾病。臨床上常常把外陰局部的皮膚與粘膜變白變粗或萎縮性疾病統稱為“外陰白斑”。
  外陰白色病的確切病因不明
  曾有人將外陰病變皮膚與患者大腿上正常皮交換移植在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被移植的病皮轉為正常而被移植到外陰的正常皮膚卻變為病皮因而推論可能是外陰深部結締組織中神經血管營養失調導致覆蓋在其上的皮膚發生病變近年來發現在真皮中存在有某種使局部結締組織增生和促進該處表皮代謝的刺激物而在表皮中則有一種能抑製表皮細胞分裂與生長僅作用於表皮局部的有組織特異性的蛋白質激素稱為抑素(chalone)在正常情況下兩者處於平衡狀態慢性外陰營養不良則為兩者間平衡遭到破壞的結果當真皮中刺激物活躍而表皮中抑素減少時細胞大量分裂與生長以致表皮增厚表現為增生型營養不良;當表皮中抑素産生過多表皮生長受抑製以致變薄時即為硬化苔癬型營養不良通過氚(H)標記胸腺嘧啶測定表明在上述硬化苔癬型的表皮內有活躍的蛋白質合成此合成的蛋白質可能即為抑素表皮代謝過程活躍而並未萎縮故有人將以往稱為硬化萎縮性“苔癬”的病名去掉“萎縮”兩字而改稱為“硬化苔癬型”但病變時間較長後炎性病變使真皮彈性組織消失而纖維化則陰蒂小陰唇萎縮
  臨床表現和分型
  外陰奇癢為主要癥狀搔癢時間從發病到治療有2~3月之內也有達20年之久搔癢劇烈程度不分季節與晝夜如伴有滴蟲性或黴菌性陰道炎分泌物會更多局部燒灼感刺痛與搔癢所致的皮膚粘膜破損或感染有關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皮膚粘膜色素減退常有水腫皸裂及散在的表淺潰瘍
  一增生型營養不良 一般發生在30~60歲的婦女主要癥狀為外陰奇癢難忍抓傷後疼痛加劇病變範圍不一主要波及大陰唇陰唇間溝陰蒂包皮和後聯合處多呈對稱性病變皮膚增厚似皮革隆起有皺襞或有鱗屑濕疹樣改變表面顔色多暗紅或粉紅夾雜有界限清晰的白色斑塊一般無萎縮或粘連
  二硬化苔蘚型營養不良 可見於任何年齡多見於40歲左右婦女主要癥狀為病變區發癢但一般遠較增生型病變為輕晚期出現性交睏難病變纍及外陰皮膚粘膜和肛周圍皮膚除皮膚或粘膜變白變薄乾燥易皸裂外並失去彈性陰蒂多萎縮且與包皮粘連小陰唇平坦消失晚期皮膚菲薄皺縮似捲煙紙陰道口攣縮狹窄僅容指尖
  幼女患此病多在小便或大便後感外陰及肛周不適外陰及肛周區出現鎖孔狀珠黃色花斑樣或白色病損一般至青春期時病變多自行消失
  三混合型營養不良 主要表現為菲薄的外陰發白區的鄰近部位或在其範圍內伴有局竈性皮膚增厚或隆起
  診斷
  如有上述癥狀體徵亦應排除糖尿病黴菌引起的慢性炎癥為進一步確診應行活組織檢查應在有皸裂潰瘍隆起硬結或粗糙部位取活檢亦可多點取材為提高診斷準確率可先用1%甲苯胺藍(toluidineblue)塗病變區待自幹後再用醋酸液擦洗脫色凡不脫色區表示有裸核存在提示在該處活檢發現非典型增生或癌變的可能性大如病變區較大應先治療數日待皮損大部愈合後再取活檢
  多點活檢送病理檢查確定病變性質排除早期癌變活檢應在有皸裂潰瘍隆起硬結或粗糙處進行為做到取材適當可先用1%甲苯胺藍(toluidine blue)塗病變區待白幹後再用1%醋酸液擦洗脫色凡不脫色區表示該處有裸核存在提示在該處活檢發現非典型增生或甚至癌變的可能性較大如局部破損區太廣應先治療數日待皮損大部愈合後再選擇活檢部位以提高診斷準確率
  外陰白色病鑒別以及並發癥
   應與硬化性苔癬慢性皮炎神經性皮炎外陰白斑扁平苔癬糖尿病外陰炎外陰乳頭瘤白癜風外陰癌等可使外陰皮膚變白的疾病鑒別;很有可能病發外陰瘙癢等
  外陰白色病變應該做哪些檢查?
  多點活檢送病理檢查確定病變性質,排除早期癌變。活檢應在有皸裂潰瘍、隆起、硬結或粗糙處進行為做到取材適當,可先用1%甲苯胺藍(toluidine blue)塗病變區,待白幹後再用1%醋酸液擦洗脫色。凡不脫色區表示該處有裸核存在,提示在該處活檢發現非典型增生或甚至癌變的可能性較大。如局部破損區太廣,應先治療數日待皮損大部愈合後,再選擇活檢部位以提高診斷準確率。
  外陰白色病變應該如何治療?
  (一) 消除誘因:對伴有糖尿病滴蟲性或黴菌性陰道炎者等,應行治療。少食辛辣食物保持外陰清潔,避免肥皂擦洗、搔抓及使用有刺激性藥物可服多種維生素及鎮靜、脫敏劑。
  (二) 局部用藥:以止癢消炎、潤膚和改善局部營養為目的。
  1 外洗藥:中藥苦參茵陳洗劑或其他中藥水煎熏洗。
  2 對萎縮型:用1%~2%丙酸睾丸素魚肝油膏(丙睾100~200mg,加於20%魚肝油軟膏10~20g內)外擦,3~4次/日連用2~3個月,能使皮膚變厚變軟,粘連鬆解
  3 對增生型、混合型,可用地塞米鬆氫化可的鬆軟膏。混合型者還需用丙酸睾丸素魚肝油膏外擦。
  (三) 針灸和穴位註射可試用
  (四) 激光治療:激光治療硬化苔蘚型營養不良有止癢之效,進潰破創面愈合及改善局部血運。
  (五) 手術治療: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經非手術治療經久不愈的潰瘍、皸裂可考慮單純外陰切除術。
  外陰白色病變應該如何預防?
  1.註意經期衛生行經期間勤換月經墊。
  2.保持外陰清潔幹爽不用熱水燙洗,不用肥皂擦洗。
  3.內褲須寬鬆透氣,並以棉製品為宜。
  4.忌酒及辛辣食物不吃海鮮等極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5.忌亂用濫用藥物,忌抓搔及局部摩擦。
  6.局部如有破損感染,可用1:5000高錳酸鉀液(在溫開水內加入微量高錳酸鉀粉末,使呈淡紅色即可不可過濃)浸洗,每日2次,每次20-30分鐘
  7.就醫檢查是否有黴菌或滴蟲如有應夫婦雙方同時治療,而不要自己應用“止癢水”治療。
  8.久治不愈者應做血糖檢查
  外陰白色病變會癌變嗎?
  外陰白色病變是否會發生癌變呢?在上個世紀,認為會發生癌變的,甚至將外陰白色病變視為癌前病變。現在看來,這是過分強調了本病與外陰癌之間的關係。近些年來,國內外經過大量的調查和研究後發現,本病的癌變率並不高,僅在有上皮增生時,纔可視為是癌前病變。為統一認識,1975年國際“外陰病研究會”將外陰白色病變改稱為“慢性外陰營養不良”,並根據組織病理變化的不同而分為“增生型營養不良”、“硬化苔蘚型營養不良”和“混合型營養不良”三種類型。有人對外陰白斑作了長達20-30年的隨訪後發現,癌變率極低(僅占2%左右)。所以,患了本病後不必緊張、恐懼。不過,治療後應定期隨訪。尤其是對於增生型營養不良並有潰破、硬結者,更應引起重視,小心癌變。
  外陰白色病變的聚焦超聲治療法:
  早在上個世紀50 年代,國外就有學者開始了超聲波在醫學領域應用的研究,並成功地將其應用於人體內某些髒器的腫瘤、結石等疾病的治療。超聲波是一種機械波,具有良好的組織穿透性和能量沉積性。超聲波與生物組織相互作用後,對生物組織可産生熱效應、空化效應和機械效應等生物學效應,將超聲波的能量沉積到病變組織內,産生一係列物理和生化反應,改變靶區局部組織的微循環,改善其微血管和神經末梢的營養狀況和功能,而不影響靶區周圍的組織。我國重慶醫科大學超聲工程研究所新近研製出的CZF-1型婦科超聲治療儀,就是利用這些原理對外陰白色病變進行治療的。經臨床實踐證實,該技術是至今為止治療外陰白色病變最有效的新方法。可達到促進毛細血管增生,改善血液循環及皮膚營養狀況,促進色素細胞的再生及分泌,恢復正常的組織結構的目的。
  哪些外陰白色病變適合用聚焦超聲治療?
  1、外陰瘙癢,伴有或不伴有外陰灼痛、潰爛、性生活睏難;
  2、婦科檢查可見外陰皮膚及(或)黏膜有不同程度的白變,伴或不伴有皮膚粗糙、肥厚或萎縮、粘連、陰道口狹窄、皸裂、潰爛等。外陰白變區組織活檢,病理診斷為外陰營養不良,其中包括外陰鱗狀細胞增生癥,硬化性苔癬,非特異性外陰炎三種病理類型。
  何種情況下不適宜用聚焦超聲治療?
  外陰白色病變在合併有各種急性陰道炎,或月經期、妊娠期、哺乳期時不宜做超聲治療。
  聚焦超聲治療外陰白色病變的過程?
  應用聚焦超聲治療外陰白色病變時,首先要進行常規外陰備皮、消毒。在局部浸潤麻醉下,采用超聲聚焦治療頭對患者外陰病變區進行連續直綫掃描,照射時間為15~40分鐘。病變範圍小、程度輕則時間短,反之則時間長。但是一次照射時間不得超過40分鐘,否則將導致皮膚潰瘍。治療後觀察30分鐘,若無其他不適,即可回傢。治療後24小時內外陰冷敷,以減輕治療區組織水腫。大多數患者衹需治療一次,如病變範圍過大、角化結節過厚,可酌情治療2~3次,這樣的患者應定期進行復查,以便隨時對治療進行調整。
  聚焦超聲治療外陰白色病變的效果?
  在我們所接診的病人中,大約96%以上的患者在治療後外陰瘙癢完全消失或明確減輕,外陰皮膚、黏膜的顔色及彈性恢復或接近正常,未發現感染或周圍組織損傷等並發癥,無瘢痕形成及外陰變形。治療後組織活檢顯示,原病變處表皮的基底層細胞有色素沉積,真皮層的炎性細胞明顯減少甚至消失,上皮結構基本恢復正常。
  聚焦超聲治療外陰白色病變的優勢?
  經過臨床治療與隨診,進一步證實了該方法的可行性與可靠性。除了療效好外,還有不少其他方法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1、治療後病變區皮膚完整,無創傷,無痛苦;
  2、治療後無瘢痕形成,無外陰變形、陰道口狹窄;
  3、療程短,次數少(通常僅需一次性照射),極大地方便了患者;
  4、 超聲波劑量與方法容易掌握,安全可靠,對周圍組織無損傷。
  聚焦超聲治療外陰白色病變有副作用嗎?
  治療後所有患者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局部皮膚、黏膜一過性充血、水腫,一般持續1周左右可自行消退。
  外陰白色病變的超聲治療新方法的問世,無疑為衆多長期遭受疾病折磨的女性患者帶來了福音。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着該方法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與應用,越來越多的患者將從中受益。
百科大全
  外陰白色病變
  該病又稱慢性外陰營養不良,指女陰皮膚和黏膜組織發生變性及色素改變顔色變白的一組慢性疾病。因病變區域皮膚和黏膜多呈白色,故稱其為外陰白色病變。它不是獨立疾病的命名,而是一組疾病的共同病變特徵。1975年國際外陰病研究協會將此類疾病改稱為“慢性外陰營養不良”根據病理變化的不同,分為不同類型①增生型營養不良:a.無不典型增生;b.不典型增生,輕、中、重3度;②硬化苔蘚型營養不良;③混合型營養不良,硬化苔蘚型營養不良合併有局竈性上皮增生型病變:a.無不典型增生,b.不典型增生,輕、中、重3度。1987年又采取了新的命名法。其主要改變為:①取消原有外陰營養不良的名稱;②將外陰非腫瘤性病變與腫瘤性病變截然分開,將其分為3類:硬化性苔蘚;鱗狀上皮細胞增生;其他皮膚病,即各種特異性皮膚疾病所引起的鱗狀上皮細胞增生,包括扁平苔蘚、神經性皮炎、銀屑病、念珠菌感染、尖銳濕疣。若同時有兩種上皮病變如硬化性苔蘚及鱗狀上皮細胞增生,則稱為硬化性苔蘚伴鱗狀上皮細胞增生。鱗狀上皮細胞增生伴外陰上皮內瘤樣變(VIW)應診斷VIN,並將VIN分為3級:VINⅠ為上皮有輕度不典型增生;VINⅡ為上皮有中度不典型增生;VINⅢ為上皮有重度不典型增生,包括原位癌。慢性外陰營養不良確切的發病原因不明。目前一般認為增生型營養不良可能與外陰局部潮濕和對外來刺激物反應過度有關。硬化苔蘚型營養不良的發病因素有:①遺傳因素;②自身免疫因素;③性激素:睾酮不足可能為發病因素之一。外陰瘙癢及白色病損是該病共同特點。診斷時要註意除外外陰惡性疾病。治療以非手術為主,藥物治療對控製瘙癢,改善局部癥狀或防止其發展有效。增生型營養不良可用類固醇製劑;硬化苔蘚型營養不良型可采用2%丙酸睾丸素魚肝油軟膏;混合型營養不良可采用上述兩類藥物交替或合併使用。激光治療可用於硬化苔蘚型營養不良,有一定療效但復發率高。手術治療用於非手術治療無效癥狀明顯者,術後仍可復發。患者應保持外陰皮膚清潔,禁用刺激性藥物,避免搔抓,穿棉布內褲,對精神緊張,瘙癢緻失眠者可用鎮靜、安眠和脫敏藥物以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