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北京 >西城區 >展覽路街道 > 外交學院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外交學院投訴電話 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外交學院是外交部所屬的培養德纔兼備的外交外事、涉外經濟、法律人才的高等學校。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 外交學院創建於1955年9月,是周恩來總理親自倡議,經黨中央、毛主席批準,在中國人民大學外交係的基礎上成立的。陳毅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曾長期兼任外交學院院長。現任院長是前中國駐法蘭西共和國大使吳建民。
  學院自創辦以來一直得到國傢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及歷任外交部長曾多次來學院視察和指導工作。在1995年學院建院四十周年之際,江澤民主席、李鵬總理、錢其琛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李嵐清副總理等黨和國傢領導人為學院題詞,對學院寄予殷切的期望,學院師生員工受到巨大鼓舞。 外交學院以周恩來總理提出的“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十六字方針為辦學思想,培養又紅又專的外交人才。
  學院提倡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刻苦嚴謹的學風,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在思想政治品德上,重視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業務教學上,既重視基礎理論課教學,又重視基本技能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既重視外語水平的提高,又重視外交業務和經濟、法律等基本知識的掌握,達到培養政治與業務、漢語與外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的目的。外交學院建院四十多年來共培養各類學生一萬餘人,其中不少人已經成為國傢外交外事、國際問題教學研究領域的骨幹力量,擔任政府部長級職務的十餘人,出任駐外大使、參贊和國內各部門司局級職務的數百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授、學者數百人。50年代和60年代學院還培養了原蘇聯和東歐國傢、朝鮮、越南等國傢的留學生數十人,其中不少人後來擔任了本國高級外交職務。波蘭現任駐華大使即為我院60年代的畢業生。 近年來,根據江澤民主席為學院所作的“立足祖國,放眼世界,面嚮未來,培養英才”題詞精神,學院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拓寬專業方向,增設外語語種,調整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改善辦學條件,教學質量和辦學檔次及效益有了較大提高。
  外交學院現有職工400餘人,其中專職教師170餘人,教授、副教授占教師總數的44.6%,講師約占45.2%。此外還聘請了40多位資深高級外交官和知名專傢學者擔任兼職教授。同時聘請20餘位相關專業的外國專傢和教師。 學院現有在校博士生、碩士生、第二學士學位生、本科生、專科生和各類在職培訓進修生共1600多人,外國留學生數十人。學院現設有外交學係、英語係、外語係、國際法係、國際經濟係、研究生部、成人教育部、留學生辦公室和國際法研究所、國際關係研究所等教學、科研機構。全國性的學術團體中國國際法學會、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會挂靠外交學院。此外,還建立了聯合國研究中心,歐洲研究中心和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等學術研究團體。
  外交學院擁有國際關係、國際政治、中國對外關係、外交學、國際法、外國政治制度、世界史、外國語言文學、英美文化研究等一批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重點學科。學院科研工作出現了新面貌。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學院召開了數十次國際性及全國性的科學討論會,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學術專著。其中獲國傢級、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奬二十多項,學院科研奬四十多項。 學院辦學硬件條件不斷改善,多媒體教室、語音教室、視聽閱覽室及衛星電視接收設備相繼得到更新和擴充,計算機管理的專業文獻機讀書目數據庫和微機輔助書目數據管理係統為學生查閱資料提供了很大便利,校園計算機網絡已經於1999年開始運行,並多次得到升級,學生還可以通過先進的網絡管理係統自由上網,學院生均計算機擁有量居國內高校先進水平。學院教學管理及各職能部門的辦公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
  為了加強學院同社會的聯繫,多渠道籌措辦學資金,增強辦學活力,經外交部批準,學院於1995年5月成立了外交學院董事會。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任名譽董事長、外交部部長唐傢璇任董事長。 隨着改革開放的發展,外交學院的國際交往也日益擴大,同美、英、法、俄、烏剋蘭、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埃及、古巴、墨西哥、蒙古等國傢的幾十所大學或基金會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互派學者、留學生。學院每年參加國際外交學院院長會議,探討學術問題,交流信息和辦學經驗。每年有不少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及國際知名學者、政治傢、外交傢和駐華大使來學院參觀、訪問或發表演說,如卡特、基辛格、加利、金大中等等。近年來學院舉辦了多期亞洲、非洲、拉美、東盟等地區國傢中青年外交官培訓班,受到有關國傢領導人的好評。 根據國傢對外交外事人才的需要,外交學院辦學規模將適度發展。為此學院正在製訂長遠規劃,進行校園改建總體設計,未來的外交學院將更具現代化的風采。
簡介
  外交學院(英文名稱: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簡稱:CFAU) 是外交部所屬的培養德纔兼備的外交外事、涉外經濟、法律人才的高等學校。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
  外交學院創建於1955年9月,是周恩來總理親自倡議,經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批準,在中國人民大學外交係的基礎上成立的。陳毅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曾長期兼任外交學院院長。前任院長是前中國駐法蘭西共和國大使吳建民。現任院長是前中國駐法蘭西共和國大使趙進軍
  學院自創辦以來一直得到國傢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及歷任外交部長曾多次來學院視察和指導工作。在1995年學院建院四十周年之際,江澤民主席、李鵬總理、錢其琛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李嵐清副總理等黨和國傢領導人為學院題詞,對學院寄予殷切的期望,學院師生員工受到巨大鼓舞。
  外交學院以周恩來總理提出的“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十六字方針為辦學思想,培養又紅又專的外交人才。學院提倡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刻苦嚴謹的學風,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在思想政治品德上,重視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業務教學上,既重視基礎理論課教學,又重視基本技能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既重視外語水平的提高,又重視外交業務和經濟、法律等基本知識的掌握,達到培養政治與業務、漢語與外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的目的。外交學院建院四十多年來,共培養各類學生一萬餘人,其中不少人已經成為國傢外交外事、國際問題教學研究領域的骨幹力量,擔任政府部長級職務的十餘人,出任駐外大使、參贊和國內各部門司局級職務的數百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授、學者數百人。50年代和60年代學院還培養了原蘇聯和東歐國傢、朝鮮、越南等國傢的留學生數十人,其中不少人後來擔任了本國高級外交職務。波蘭現任駐華大使即為我院60年代的畢業生。
  近年來,根據江澤民主席為學院所作的“立足祖國,放眼世界,面嚮未來,培養英才”題詞精神,學院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拓寬專業方向,增設外語語種,調整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改善辦學條件,教學質量和辦學檔次及效益有了較大提高。
  外交學院現有職工400餘人,其中專職教師170餘人,教授、副教授占教師總數的44.6%,講師約占45.2%。此外還聘請了40多位資深高級外交官和知名專傢學者擔任兼職教授。同時聘請20餘位相關專業的外國專傢和教師。
  外交學院的學生素質一直居於全國一流,其高考招生門檻之高在很多省份超過北大清華。男女生比例大約為一比一,且招生並不設所謂的身高或政治背景的限製。學院培養出的學生以儒雅風度,深刻活躍為特點。畢業生就業情況一直很好,而且就業方向廣泛,進入外交部衹是其中的一個選擇。學校學習氣氛十分濃厚,是汲取知識和做學問的良好場所。其中,設有中國最頂尖的外交學本科專業。
  外交學院於1966年停辦,86年復校,66屆以前的校友在外交部所占比例非常高。86年復校後,雖然每年培養的學生數量非常之少,但隨着時間的流逝,一代代畢業生已經逐漸在社會各個崗位顯現出自己的優勢,影響力在不斷擴大,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
院係設置
  學院現有在校博士生、碩士生、第二學士學位生、本科生、專科生和各類在職培訓進修生共1600多人,外國留學生數十人。學院現設有外交學係、英語係、外語係、國際法係、國際經濟係、研究生部、成人教育部、留學生辦公室和國際法研究所、國際關係研究所等教學、科研機構。全國性的學術團體中國國際法學會、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會挂靠外交學院。此外,還建立了聯合國研究中心,歐洲研究中心和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等學術研究團體。
  外交學院擁有國際關係、國際政治、中國對外關係、外交學、國際法、外國政治制度、世界史、外國語言文學、英美文化研究等一批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重點學科。學院科研工作出現了新面貌。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學院召開了數十次國際性及全國性的科學討論會,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學術專著。其中獲國傢級、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奬二十多項,學院科研奬四十多項。
  學院辦學硬件條件不斷改善,多媒體教室、語音教室、視聽閱覽室及衛星電視接收設備相繼得到更新和擴充,計算機管理的專業文獻機讀書目數據庫和微機輔助書目數據管理係統為學生查閱資料提供了很大便利,校園計算機網絡已經於1999年開始運行,並多次得到升級,學生還可以通過先進的網絡管理係統自由上網,學院生均計算機擁有量居國內高校先進水平。學院教學管理及各職能部門的辦公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
  為了加強學院同社會的聯繫,多渠道籌措辦學資金,增強辦學活力,經外交部批準,學院於1995年5月成立了外交學院董事會。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任名譽董事長、外交部部長唐傢璇任董事長。現任名譽董事長為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董事長為外交部部長楊潔篪。2007年11月9日,李肇星受聘任外交學院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對外交往
  隨着改革開放的發展,外交學院的國際交往也日益擴大,同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烏剋蘭、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埃及、古巴、墨西哥、蒙古等國傢的幾十所大學或基金會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互派學者、留學生。學院每年參加國際外交學院院長會議,探討學術問題,交流信息和辦學經驗。每年有不少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及國際知名學者、政治傢、外交傢和駐華大使來學院參觀、訪問或發表演說,如卡特、基辛格、加利、金大中等等。近年來學院舉辦了多期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東盟等地區國傢中青年外交官培訓班,受到有關國傢領導人的好評。
  一、國際交流
  開展國際交流是外事教育面嚮世界、面嚮未來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學院的國際交往日益擴大。我院校際交流主要采取院領導互訪,互派教師學者講學、進修,外交官培訓、交換圖書和學術資料,參加或聯合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學術交流形式,對我院的教學、科研、改革和師資培訓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此外,我院每年參加世界外交學院和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年會,進行學術交流,交換信息和辦學經驗。為增進學院與國外院校的學術、人員交流,提高學院學術地位和聲譽,先後同57個國傢或地區的112所國外院校或機構開展交流與合作,建立友好往來與學術交流關係。其中亞洲地區18所、亞非地區6所、非洲地區3所、歐亞地區8所、歐洲地區31所、北美洲地區31所、拉丁美洲地區11所、大洋洲地區4所,包括外交學院或國際關係學院45所。
  二、外事接待
  每年學院接待外國領導人、社會名流和著名學者來院演講或講學。這些活動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還活躍了校園學術氣氛。此外還接待國外代表團參觀訪問及駐華使館拜訪,以及出席參加外事活動等。
未來規劃
  根據國傢對外交外事人才的需要,外交學院辦學規模將適度發展。為此學院正在製訂長遠規劃,進行校園改建總體設計,未來的外交學院將更具現代化的風采。
  外交學院新校區建設項目已得到國傢批準,新校園建成後,預計各類學生人數將達到7500人的規模。
外交學院歷任院長
  院長:
  李恩求 1955 ~ 1959年 (副院長、主持全面工作)
  陳辛仁 1959 ~ 1961年 (1958.10~1961外交學院更名為國際關係學院)
  陳 毅 1961 ~ 1969年
  劉 春 1982 ~ 1986年
  周 南 1986 ~ 1988年
  章 曙 1988 ~ 1992年
  劉 山 1992 ~ 1998年
  楊福昌 1999 ~ 2003年
  吳建民 2003年~ 2008年
  趙進軍 2008年~
  書記 :
  李恩求 1955 ~ 1959年
  陳辛仁 1959 ~ 1969年
  李恩求 1979 ~ 1982年
  劉 春 1982 ~ 1986年
  周 南 1987 ~ 1988年
  章 曙 1988 ~ 1992年
  石午山 1991 ~ 1996年 (1991.5~1992.4代理)
  劉 山 1996 ~ 1998年
  石午山 1998 ~ 2001年
  安永玉 2001 ~ 2005年
  秦亞青 2005年~
外交學院歷任院長簡歷
  1、李恩求
  廣東佛山和順姓李村人,原駐捷剋和斯洛伐剋特命全權大使、外交學院黨委書記。1950年至1982年,曾先後擔任過中國駐波蘭、羅馬尼亞大使館參贊、外交學院常務副院長(1955-1959主持全面工作)、駐荷蘭代辦(1963-1966)、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駐捷剋和斯洛伐剋特命全權大使(1975—1978)、外交學院黨委書記(1979-1982)等多項職務,副部級待遇。1992年10月18日去世。生前曾被毛主席、周總理、鄧小平等國傢主要領導人接見。
  建院初,周恩來總理曾表示可以親自兼任院長,後因工作過於繁忙未能實現。因此1959年以前外交學院一直沒有任命正院長,李恩求同志被外交部任命為常務副院長兼黨委書記,主持學院全面工作。
  2、陳辛仁
  1915-2005,曾任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外交部黨委委員。廣東普寧人。1933年夏參加革命工作。建國前曾在文化界任編輯、教員,在新四軍歷任敵工部科長、教導大隊教員、團政治處主任、政治部宣傳科長、宣傳部長等職,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福州市軍管會文教部部長。建國後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江蘇省委書記處書記。1954-1958年,駐芬蘭大使。1959-1961年,任外交部國際關係學院(1961年恢復外交學院校名)院長,1959-1969年任外交學院黨委書記,1959-1966年任外交部黨委委員。1972-1974年,駐伊朗首任大使。1975-1978年,駐荷蘭大使。1978-1980年,駐菲律賓大使。1981年-1982年,對外文委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82年-1986年,文化部顧問、對外文化交流委員會主任。1986年8月後任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文化部黨史徵集委副主任、外交學院兼職教授。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05年7月18日去世,享年89歲。 陳辛仁病重期間及逝世後,鬍錦濤、溫傢寶、曾慶紅、賀國強、王剛、華建敏、陳至立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3、陳毅
   1901~1972,久經考驗的無産階級革命傢、軍事傢、外交傢,黨和國傢卓越的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外交學院第三任院長。
  1901年8月26日年生於四川省樂至縣復興場張安井村,字仲弘。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27年在武漢中央軍校擔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義部隊任第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參加領導了湘南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二師黨代表、師長,紅四軍政治部主任、軍委書記,紅六軍、紅三軍政治委員,中共贛西南特委書記,紅二十二軍軍長,江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西方軍總指揮,中華蘇维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紅軍長徵後,留在江西蘇區,領導了南方三年遊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江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代軍長、軍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建國後,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長。曾任國務院外事辦主任,外交學院院長(1961-1969),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61-1969年兼任外交學院院長期間,糾正和抵製了當時社會上一些“左”的影響,開始建立一套適合我國情況的國際關係知識課程體係,初步形成了學科核心教材,為學院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72年1月6日,因患腸癌在北京逝世,終年71歲。毛澤東主席出席追悼會。
  陳毅兼資文武、博學多才。著有《學習毛澤東同志馬剋思列寧主義的創造作風》等大量政治、軍事論文和詩詞。1977年《陳毅詩詞選集》出版。1994年1月,《陳毅詩詞全集》出版發行。1996年6月,《陳毅軍事文選》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發行。
  4、劉春
   河北????山縣人,1918年生,開國少將。劉春1935年在北平中學讀書期間參加了一二·九運動,1937年入黨,次年1月參加山東抗日武裝,擔任山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4支隊指導員、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山東縱隊第4支隊教導大隊教導員、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教導1旅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科長。1943年任魯南軍區3團政委,後任魯南軍區第1軍分區副政委。劉春畢業於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2期。1945年10月任山東野戰軍第八師政治部副主任。後任主任、華東野戰軍3縱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戰軍第22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魯南、豫東、濟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戰役。建國後任華東軍區炮兵副政委、政委。劉春1952年入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指揮所政委,獲朝鮮二級國旗勳章。回國後,任南京軍事學院炮兵係主任、宣化炮兵學院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後任解放軍炮兵政治部主任。1961年10月,劉春轉到外交部工作,先任中國駐老撾經濟文化代表團副團長、代團長,1962年7月任中國駐老撾大使館臨時代辦,同年10月任中國駐老撾首任大使。1969年,他歸國擔任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劉春1972年任駐土耳其首任大使,1976年任駐坦桑尼亞大使,1978年兼任駐塞舌爾首任大使,1980年任駐埃及大使。1982-1986年任外交學院院長、黨委書記。享受正部級待遇。2007年8月17日病逝。劉春病重期間及去世後,鬍錦濤、曾慶紅、賀國強、王剛、唐傢璇、黃孟復和王芳、呂正操、錢其琛等分別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5、周南
  1927年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1984-1990)。原籍山東麯阜,生於吉林省長春市。1948年肄業於燕京大學文學係。1948年,任教於中央外事學校。建國後,歷任北京外語學院教員、中國人民志願軍俘管團內勤組長、駐巴基斯坦大使館三等秘書、二等秘書,外交部西亞非洲司科長,駐坦桑尼亞大使館二等秘書、一等秘書,駐聯合國代表團一等秘書、參贊(1973~1980),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大使銜,1980~1981),外交部部長助理(1983~1984)。1984年2月,代表中國政府簽署中荷兩國外交關係由代辦級恢復為大使級的聯合公報。1984年1月至9月,以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身份和英國政府代表團團長就解决香港問題舉行了自第八輪至第二十二輪的會談。1984年9月任副外長,並於同月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草簽了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5年5月代表政府與英國駐華大使互換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批準書。同年7月~8月,先後訪問聖馬力諾和奧地利。1986-1988年兼任外交學院院長(黨委書記)。1986年6月隨鬍耀邦總書記出訪英國、聯邦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四國。1986年6月至10月以政府代表團團長身份和葡萄牙政府代表團團長就解决澳門問題舉行了三輪會談。同年11月再次訪問葡萄牙。1987年3月,與葡萄牙政府代表團團長草簽中葡兩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1987年9月和1988年9月,先後訪問挪威、芬蘭、希臘、馬耳他、冰島、丹麥、愛爾蘭、瑞典、荷蘭和列支敦士登等國傢。1988年1月,和葡駐華大使代表各自政府交換了《關於澳門問題聯合聲明》的批準書,並在批準書的證書上簽字。1988年2月,應港督邀請訪問香港,雙方就中英聯合聲明執行情況交換意見。同年3月,應澳門總督邀請訪問澳門。其後出訪英國、盧森堡、意大利和聯邦德國。1990年1月出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第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中共第十四屆中央委員。
  6、章曙
  祖籍山東聊城,1925年5月生於北京。新中國成立伊始就到外交部工作,成為外交部共青團第一任書記。1963年起,駐伊拉剋使館工作8年,歷任二等秘書、一等秘書。1972年7月,被任命為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政務參贊。1973年作為首批派往聯合國秘書處的國際職員,出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事務司副司長。回國後在西亞北非司歷任副司長、司長。1983-1985任駐比利時大使兼駐盧森堡大使兼常駐歐洲共同體使團團長。1985—1988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特命全權大使。1988—1992任外交學院院長、黨委書記。1998年去世。
  7、劉山
  湖北沔陽(今仙桃)人。1948年大學畢業後加入民主青年聯盟。195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外交部秘書處簽證處科長、領事司處長,長沙鐵道學院英語教研室主任,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編譯室主任、副經理,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駐比利時(1985-1990)兼盧森堡(1985-1988)兼歐洲聯盟使團團長。曾任國務院外辦副主任。1992—1998年任外交學院院長,1996-1998年兼任外交學院黨委書記。2005年病逝。
  8、楊福昌
  1932年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1990~1994)。河北安新人。1956~1961年在埃及開羅大學文學院學習。畢業後即在駐埃及使館工作。後歷任駐摩洛哥使館隨員、外交部翻譯室副處長、駐阿拉伯也門使館二秘、外交部亞非司處長、副司長(1982~1984)、司長(1987~1988)、外交部部長助理(1988~1990)等職,1984年~1987年任駐科威特大使,1994年~1998年任駐埃及大使。1999年—2003年任外交學院院長。任副外長期間,主管西亞、非洲地區事務及新聞、禮賓工作,出訪過上述地區的四十多個國傢。1990年8月率團出席在博茨瓦納舉行的南部非洲發展組織成立十周年慶典。1991年2月作為中國政府特使就海灣危機問題出訪南斯拉夫、土耳其、敘利亞、伊朗四國。1992年1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中東問題多邊國際會議。1993年5月作為中國政府特使參加厄立特裏亞獨立慶典,並代表中國政府與厄外長簽署中厄建交聯合公報。1994年5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在開羅召開的不結盟運動國傢第十一屆部長理事會。1994年9月作為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出席在開羅召開的世界人口與發展會議。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
  9、吳建民
   1939年出生於重慶,漢族。1959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今北京外國語大學)法文係,分配到外交部。外交部安排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再讀3年翻譯班(研究生),1961藉調到團中央國際聯絡部 。1961—1965世界民主青年聯盟總部(布達佩斯),任代表翻譯。1965—1971外交部翻譯室工作。1971—1977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三秘、二秘。1978—1979外交部北郊幹校勞動。1979—1983外交學會歐洲處。1983—1985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一秘、處長。(曾參加外交學院85外交部司處級幹部班培訓)。1985—1989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參贊。1989—1990中國駐比利時王國使館、駐歐共體使團政務參贊、首席館員。1991—1994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發言人 。1994—1995中國駐荷蘭王國特命全權大使 。1996—1998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常駐代表、特命全權大使。1998—2003中國駐法蘭西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2003起任外交學院院長,全國政協外委會副主任。2003起連任國際展覽局主席。2005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兼新聞發言人。2008年卸任外交學院院長職務。
  10、趙進軍
  男,1945年12月生,山東省人,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 1973-1979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比利時王國大使館職員; 1979-1983 外交部西歐司科員;
  1983-1987 駐法蘭西共和國大使館三秘、二秘; 1987-1993 外交部西歐司副處長、一秘、處長、參贊; 1993-1997 駐法蘭西共和國大使館參贊、公使銜參贊; 1997-1999 外交部西歐司副司長; 1999-2002 駐法蘭西共和國大使館公使; 2002-2003 外交部部長助理 ;2003.7- 2008.2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國大使;2008.4- 今外交學院院長
地址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展覽館路24號
  郵編:100037
相關詞
人物政治學國際關係國際政治中東教師教育國際法
法國法語國傢
包含詞
北京外交學院美國外交學院
外交學院時事研究會北京外交學院法語係
外交學院法律救助中心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
外交學院國際交流中心學術前沿與學科發展:外交學院2006年科學周論文集
外交學院2008年科學周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