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衍 Xia Yan (1900~1995) 河南開封 |
散文集 leisurely corpus: | 《夏衍文集》
| 紀實報告 record of actual event; on-the-spot report notify: | 《包身工》
|
夏衍
夏衍(1900-1995) : 劇作傢,散文傢。原名瀋乃熙,字端軒,浙江杭縣(今余杭)人。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後去日本留學。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後參加左聯,並從事進步電影的開拓與領導工作。抗戰期間主辦《救亡日報》等。建國後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文化局局長、中國影協主席、文化部副部長。著有報告文學《包身工》,電影劇本《狂流》、《春蠶》、《風雲兒女》,話劇劇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秋瑾傳》等。有《夏衍選集》。1994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傢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傢”稱號。 生平 夏衍3歲喪父,1915年入浙江省甲種工業學校染色科。1919年受五四運動激發,和同學共同組織杭州五·八遊行。1920年夏畢業,秋被保送赴日本留學,接觸馬剋思主義。1921年2月考入日本九州明治專門學校電機專業。1924年孫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國是”途經日本,夏衍和同學前去迎接,受到孫中山熱情對待,加入中國國民黨。1925年底夏衍從學校獲得工學學士學位,擔任國民黨駐日支部常委兼組織部部長。1927年因駐日支部被支持南京國民黨的人搗毀,夏衍於4月下旬回國嚮武漢國民黨總部請示。在上海得知負責海外工作的彭澤民已離開武漢去香港,無從聯繫,滯留上海,後被開除國民黨黨籍。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在上海從事翻譯。1929年翻譯了《母親》,並參與籌備「左翼作傢聯盟」,並於次年當選為“左聯”執行委員。期間結識了鄭伯奇、阿英等人。1933年中共上海文委電影組成立,夏衍任組長,阿英等為委員,從此夏衍開始涉足電影劇本創作。1935年為躲避國民黨搜捕,在一公寓躲藏三個月,並創作出多幕劇《賽金花》。1935-1937年這段時間他創作欲旺盛,完成兩個獨幕劇,一個歷史劇《秋瑾》和著名報告文學《包身工》。1937年他完成了代表劇作之一的《上海屋檐下》。 抗日戰爭爆發後,夏衍輾轉各地開展救亡運動,創辦《救亡日報》並堅持了3年多的時間。1940年完成《心防》。1941年因皖南事變發生,夏衍抵達香港,和鄒韜奮、範長江等人籌辦《華商報》。後太平洋戰爭爆發,輾轉到達重慶,負責主持中國共産黨在當地的文化活動,並完成另一代表劇作《法西斯細菌》。之後他先後赴上海、南京、香港等地主持當地共産黨的文化活動,並從1944年起擔任《新華日報》代總編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夏衍任上海軍管會文管會副主任,之後陸續擔任上海市委常委等職,負責上海的宣傳工作。1954年,調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分管電影與外事工作,1955年到任。此後他寫出了劇本《考驗》,將《祝福》《林傢鋪子》等小說改為電影劇本。文化大革命中,夏衍被打倒迫害,投入監獄八年。1977年後復出,1979年當選為中國電影傢協會主席。1982年進入中央顧問委員會。1985年文化部為表彰夏衍對中國電影事業的貢獻特頒發榮譽奬狀。1994年在95壽辰之際,被國務院授予“國傢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傢”稱號。1995年病逝於北京,骨灰撒入錢塘江。 代表作 * 《包身工》 * 《上海屋檐下》 * 《法西斯細菌》 |
|
夏衍(1900-1995),中國著名文學、電影、戲劇作傢,文藝評論傢、文學藝術傢、翻譯傢、社會活動傢。祖籍河南 開封,1900年10月 30日生於浙江省余杭縣(今浙江杭州)彭埠鎮嚴傢弄,原名瀋乃熙,字端先,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傑出的革命文藝傢、社會活動傢和電影藝術傢。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5歲。
1915年入浙江甲種工業學校。1919年在家乡參加五四運動,與同學一道發起並創辦了當時浙江第一個進步刊物《雙十》(第2期改為《浙江新潮》)。1920年,他赴日本留學,開始接受馬剋思主義。1924年,他經孫中山先生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擔任國民黨駐日總支部常委兼組織部部長。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他加入中國共産黨,從事工人運動及翻譯工作,譯有高爾基的《母親》等外國名著。1929年,與鄭伯奇等組織上海藝術社,首先提出“普羅列塔利亞戲劇”的口號,開展無産階級戲劇活動。1930年加入“左聯”,當選為“左聯”執委。1933年後,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員、電影組組長,為中國進步電影的開拓者、領導者。創作有電影劇本《狂流》《春蠶》,話劇《秋瑾傳》《上海屋檐下》及報告文學《包身工》,對30年代進步文藝産生巨大影響。抗戰爆發後,在上海、廣州、桂林、香港主辦《救亡日報》《華商報》,後輾轉到重慶,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主持大後方的文化運動,曾任《新華日報》代總編。撰寫大量雜文、政論文章,同時繼續從事話劇、電影創作。改編創作《祝福》《林傢鋪子》等電影劇本,著有《寫電影劇本的幾個理論問題》等理論專著。著述甚豐,有《夏衍劇作選》《夏衍選集》《夏衍劇作集》《夏衍電影劇本集》《夏衍雜文隨筆集》《夏衍論創作》等。
新中國成立後,他在上海領導文化事業,創辦電影文學研究所。1954年被任命為文化部副部長,主管電影及外事工作,為培養電影事業的新生力量作出了貢獻。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1977年後,他先後擔任對外友協副會長、中國文聯副主席、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82 年,他當選為中顧委委員、中國電影傢協會主席。1994年10月,國務院授予“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傢”榮譽稱號。 |
|
創作有電影劇本《狂流》、《春蠶》,話劇《秋瑾傳》、《上海屋檐下》及報告文學《包身工》,對30年代進步文藝産生巨大影響。抗戰爆發後,在上海、廣州、桂林、香港主辦《救亡日報》《華商報》,後輾轉到重慶,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主持大後方的文化運動,曾任《新華日報》代總編。撰寫大量雜文、政論文章,同時繼續從事話劇、電影創作。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傢協會主席等職。改編創作《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傢鋪子》等電影劇本,著有《寫電影劇本的幾個理論問題》等理論專著。所著話劇劇本有《心防》、《法西斯細菌》、《復活》、《戲劇春秋》、《方草天涯》等。著述甚豐,有《夏衍劇作選》、《夏衍選集》、《夏衍劇作集》、《夏衍電影劇本集》、《夏衍雜文隨筆集》、《夏衍論創作》等。1994年10月,國務院授予“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傢”榮譽稱號。夏衍於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
|
1941年春節前夕,在桂林苦心經營了兩年一個月又十五天、為宣傳發動抗日救國作出卓越貢獻的《救亡日報》,被國民黨當局查封。
《救亡日報》——這傢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報紙,從1937年8月4日在上海創刊開始,便堅定不移地執行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方針,為促進全民族抗日救亡起到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當時,郭沫若兼任《救亡日報》社社長兼發行人,夏衍則出任總編輯。1937年11月22日,上海淪陷,《救亡日報》被迫撤離,於1938年轉至廣州復刊。當年10月底廣州又陷入日軍的三面圍攻之中,於是《救亡日報》再度“流浪”。
通信聯繫已經中斷,夏衍衹好主張去桂林找李剋農。11月8日晚,夏衍坐上了開往長沙的火車,第二天,他好不容易纔通過一個個間接的朋友關係找到了郭沫若和周恩來。當時事情太不湊巧,正逢不堪回首的“長沙大火”,周恩來正在忙着安排“緊急疏散”,根本就騰不出時間來跟夏衍詳談《救亡日報》的事情,但周恩來卻對他說:“你來得正好,馬上回桂林和剋農商量,自籌經費,盡快恢復《救亡日報》……”夏衍來到桂林與李剋農商量後,在12月3日離開桂林赴香港籌款。第二天,郭沫若就來到了桂林。三天後,周恩來也專程從長沙來桂,嚮郭沫若指示《救亡日報》的辦報方針。這時,夏衍籌款工作十分順利。駐港的廖承志接到周恩來的電報後,即從海外華僑捐贈的抗日經費中,專撥給《救亡日報》1500港幣。
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報》在桂林復刊。夏衍主持《救亡日報》作風嚴謹,一絲不苟。作為總編輯的夏衍,一直主筆撰寫社論和時評,理直氣壯地宣傳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结,反對分裂,揭露汪精衛叛國投敵和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行為。《救亡日報》在抗日宣傳中的影響不僅引起了廣大民衆的註意,也引起了反動派的嫉恨。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直接導致了《救亡日報》在桂林的劫難。1941年1月17日,蔣介石來了個先發製人,他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名議發佈“命令”,宣佈新四軍“叛變”,取消新四軍番號,還命令全國報紙都必須刊登顛倒是非的“中央社”電訊稿和“軍委命令”,以掩蓋事實真相。夏衍堅持拒絶刊登這則誣衊“新四軍叛變”的消息電稿。為了不傷情面,他將它安放於頭版頭條,然後與往日一樣,不動聲色地連同其他稿件一起拿到新聞檢查所“送審”,“送審”完畢後,便把頭條的“中央社”電稿撤掉。
這一天,除《救亡日報》之外,桂林各報都刊登了“中央社”對“皖南事變”歪麯事實的報道和“軍委命令”,全城上下一片嘩然。更令人驚奇的是《救亡日報》頭版開了個大“天窗”!除報社編輯和印刷工人帶出幾十份報紙之外,其餘全被國民黨中統和新聞檢查所扣壓。至此,《救亡日報》社報館受到嚴密監視,情況愈來愈緊張,形勢愈來愈嚴峻。夏衍及時清理並燒毀了一些重要文件,並於23日晚在燈下草擬了一篇《為被迫停刊告國人書》。
1941年3月1日,駐桂林的國民黨新聞檢查所秉承蔣介石重慶當局的密令,查封了《救亡日報》。這張在抗日救亡中積極宣傳發動群衆,多次組織支前義賣,廣泛傳播革命真理的報紙,從此結束了它在桂林的戰鬥生涯!僅僅兩年又四十五天的生涯!夏衍當時的心情十分沮喪、惋惜而沉痛,為了保存力量,他不得不遵照黨組織的安排飛往香港,繼續新的革命活動。(舊書信息報)
夏衍,一生為謙謙君子,對人謙恭,在臨逝世前,其秘書說:“我去叫醫生”,夏衍立即叫他回來說:“不是叫是請!”這是他說的最後一句話。 |
|
《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夏衍是現代劇作傢、革命戲劇和電影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野草》中,作者通過對種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頌和肯定,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重壓的蔑視,對民衆力量的信賴。本文揭示了一個真理:民衆(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夏衍這篇雜文,寫於抗戰中期,中心意思是鼓舞人民堅定抗戰勝利信心, 用的是象徵手法。 用野草象徵頑強的生命力,不衹夏衍始,白居易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魯迅有《野草·題辭》的名篇。夏 衍的新貢獻,是在於將野草這一象徵形象,表現得更加完整,賦予它的象徵意義更加廣泛,刻畫出了新的藝術意境。首先,作者用強烈的對比,表現了野草不為人所註意,而實際上是巨大無 比的力量。一方面是任何機械力都不能將其完整地分開的緻密而堅固的頭蓋骨,一方面是普普通通的種子;一方面是橫壓其上、密佈其旁的巨石,一方面是看似柔弱的小草:彼此爭鬥的結果卻是種子和野草的勝利,骨骼被切分,巨石被掀翻。對於骨骼與巨石這些龐然大物,野草是一種“可怕的力量”。這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第一點。其次,作者分析了野草的力量之所以如此之大,是 在於它的“韌性”。它是一種不斷生長着、擴大着的生命力,它不求速勝,而 能“長期抗戰”,不達目的,决不終止,這樣,它就使一切強大之敵顯得脆弱 而渺小了。再次,作者又分析了野草所具有的樂觀主義=精神。生長的條件無 論怎樣惡劣,它也不會悲觀和嘆氣;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鬥爭性,它為經受磨 練而更加意氣風發;它對自己的前途充滿自信。野草的力量是一種強大的、韌 性的、樂觀的、有前途的力量。這人格化了的野草,絶妙地、完整地、貼切地 象徵了正在堅持“長期抗戰”的我們的偉大中華民族,和神聖的民族戰爭的光 明前途。在藉用野草歌頌民族精神的同時,雜文又藉那種見不得風雨、需要特 殊撫植、苟安於玻璃棚中的“盆花”,對國民黨政府在抗戰中所表現出來的依 賴性、軟弱性、妥協性,也作了形象的揭露和尖銳的諷刺。 為與樸素的野草形象相吻合,雜文取樸素的文風,不事雕刻,力避華美。 開頭貌似閑談,意在反襯,自然地引起下文,最後以“哄笑”盆花嘎然結束, 起的自然,收的利落。
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點,是寓意深刻,哲理性強。作者描寫的是自然界的生物現象,但影射和隱喻的卻是社會生活現象。作者與當時許多革命文藝傢一樣,他作的不是風花雪月式的“閑文”,而是革命文學。他如此強調野草的力量,把那些被人們踩在腳下的野草之力說成“世界無比”,其用意就在於喚起民衆,使其意識到自己的力量,進而行動起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文中的哲理性,是通過作者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詳細觀察,通過對新奇、具體而又相當典型的自然現象的描繪展示出來的。比如,種子的生長之力能夠分開機械力難以分開的頭蓋骨這個例子,就是一般人不易具備的知識,因而顯得新穎奇特,也很典型。同時,為了避免以偏概全,作者緊接着又列舉了一係列盡人皆知的普通事例來進一步說明之。而用普通事例來說明問題又容易失於平庸和索然寡味,於是作者便對這些普通事例進行了深入的開掘,提煉出微言大義的哲理來。
“為着嚮往陽光,為着達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塊如何重,石塊與石塊之間如何狹,它必定要麯麯折折地,但是頑強不屈地透到地面上來,它的根往土壤鑽,它的芽望地面挺,這是一種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塊,結果也被它掀翻……”作者從一粒種子的生長過程中發現了不可抗拒的力量,這就提煉升華出一種哲理性很強的思想。
這篇散文的立意,是通過層層點染,逐步深化的,到了最後,畫竜點睛,妙語驚人。
作者目的在於啓迪人們的思考,因而沒有在抒情方面下功夫,主要是藉助於形象展示一種哲理。采取的是夾敘夾議的手法。開始,提出問題:“世界上什麽東西的氣力最大?”接着破題而入,用特殊和一般的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說明世上小草和種子的力量最大。最後,指出小草所以有力量就在於它具有兩個突出特點:
一是它以生命作為力量的源泉,它堅忍不拔,能屈能伸,“長期抗戰”,不達目的决不罷休;
二是把一切睏難、挫折都視為對自己的鍛煉,决不悲觀嘆氣。如果我們通過“長期抗戰”等字樣,把野草的生命之力與當時政治背景聯繫起來進行思考,就不難看出,作者何以要呼喚野草和生命之力了。
由於散文的立意是逐步點染加深的,讀起來很有層次,既不平直淺露,和盤托出,使作者的主旨成為枯燥無味的空洞說教,又沒有把作者的思想傾嚮完全隱藏起來,讀起來朦朧隱晦,艱深難測,不可捕捉。
野草原文: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人問:世界上什麽東西的氣力最大?回答紛紜的很,有的說“象”,有的說“獅”,有人開玩笑似的說:是“金剛”。金剛有多少氣力,當然大傢全不知道。結果,這一切答案完全不對,世界上氣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種子。一粒種子所可以所顯現出來的力,簡直是超越—切。
這兒又是一個故事。
人的頭蓋骨,結合得非常緻密與堅固,生理學家和解剖學者用盡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出來,都沒有這種力氣。後來忽然有人發明了一個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種子放在要剖析的頭蓋骨裏,給它以溫度與濕度,使它發芽。一發芽,這些種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將一切機械力所不能分開的骨骼,完整地分開了,植物種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這,也許特殊了一點,常人不容易理解。那麽,你看見筍的成長嗎?你看見過被壓在瓦礫和石塊下面的一顆小草的生成嗎?它為着嚮往陽光,為着達成它的生之
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塊如何重,石塊與石塊之間如何狹,它必定要麯麯折折地,但是頑強不屈地透到地面上來。它的根往土壤裏鑽,它的芽往地面上挺,這是—種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塊,結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種子的力量的大,如此如此。
沒有一個人將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確是世界無比。這種力,是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力,衹要生命存在,這種力就要顯現,上面的石塊,絲毫不足以阻擋,因為它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
這種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礫中,有生命力的種子决不會悲觀和嘆氣,因為有了阻力纔有磨煉。生命開始的一瞬間就帶了鬥爭來的草,纔是堅韌的草,也衹有這種草,纔可為傲然地對那些玻璃棚中養育着的盆花哄笑。 |
|
1994年10月,國務院授予他“國傢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傢”榮譽稱號。
1995年2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
|
Xiayan
夏衍
代劇作傢、革命戲劇和電影運動的組織者、領導者。本名瀋乃熙,字端軒,1900年10月30日出生於浙江省杭縣。3歲時父親病逝,6歲入蒙館,依靠親友接濟讀至高小畢業。作了半年多染坊學徒後,1915年由母校德清縣立高小以“品學兼優”推薦入杭州甲種工業學校染色科。
1919年,在“民主”與“科學”口號吸引下,夏衍積極投身五四運動,開始接觸馬剋思主義,參加了浙江第一個宣傳社會主義的刊物《雙十》(後更名《浙江新潮》)的編輯工作。1920年中學畢業,由學校以公費保送日本深造,翌年春考入明治專門學校電機科。留學期間,為尋求改造社會的道路,大量閱讀哲學、文學與馬剋思列寧主義著作,參加進步學生組織,加入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擔任國民黨中央海外部直屬駐日總支部常委、組織部長,負責留學生和華僑的組織工作。因在日本參加革命活動,夏衍於1927年5月被迫回國,6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從事工人運動。並開始翻譯外國文藝理論與作品。1929年,翻譯、出版高爾基名著《母親》,將第一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介紹到中國,一年內重版兩次,這部譯作在中國産生了很大影響,他也以翻譯傢瀋端先之名為文壇所知。
1921年夏衍在日本東京
1929年秋,夏衍與鄭伯奇、錢杏□等組織上海藝術劇社,在中國話劇運動史上第一次提出“普羅列塔利亞戲劇”的口號。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傢聯盟成立,夏衍被選為執行委員,分工負責同國際左翼文藝團體的聯繫。同年,與馮乃超等創辦左翼戲劇刊物《藝術》、《沙侖》,擔任主編。1932年,夏衍化名黃子布進入電影界,擔任明星影片公司編劇顧問。之後,又成立以夏衍為組長的中國共産黨的秘密電影小組,在十分睏難的條件下開展工作。除電影劇作外,還在上海一些報紙開闢電影副刊,開展電影評論;大力組織左翼電影隊伍;翻譯介紹蘇聯影片及電影理論。這些工作,使中國電影界發生很大變化,為中國電影史寫下了重要一頁。
夏衍擔任左翼電影運動組織領導工作的同時,開始了電影創作。其第一部電影劇作《狂流》於1933年 3月在上海公映,被譽為“中國電影新路綫的開始”;隨後又改編了茅盾的著名短篇小說《春蠶》,這是中國新文藝作品搬上銀幕的第一次嘗試。影片運用電影藝術的獨特技巧,以簡潔筆力勾勒出濃重鮮明的時代背景,選取典型細節塑造了老通寶、多多頭等主要人物形象,較好地體現了原著風格。《春蠶》放映後引起觀衆與進步文藝界廣泛註視,被認為是1933年中國影壇的重大收穫。以後,夏衍又編寫了《脂粉市場》、《上海二十四小時》、《壓歲錢》、《自由神》、《女兒經》(合作)等多部電影劇本。這些作品,是夏衍從事文藝創作的第一批成果,奠定了他在電影藝術領域的地位。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曾作過如下概括:“不僅在於富有現實意義的題材,也由於獨特的結構,精選的細節,真實的環境描繪,簡潔的蒙太奇處理,以及其他電影表現手段的出色運用,這一切構成了夏衍電影劇作藝術的特色,也標志着黨的電影工作者在當時掌握電影藝術形式方面的一次重大的收穫。”
1935年 2月,中國共産黨江蘇省委員會及上海文化工作委員會被敵人破壞,夏衍受到追捕,避居於上海一傢小公寓中,在蟄居期間,開始話劇創作。他廣泛搜集材料,寫成大型歷史劇《賽金花》,署名夏衍,刊於1936年4月的《文學》雜志上。不久,又創作獨幕劇《都會的一角》、《中秋月》。1936年6月,發表的報告文學《包身工》,被譽為中國報告文學的典範作品。同年12月,創作了歌頌中國第一位為革命獻身之女傑秋瑾的多幕歷史劇《自由魂》(後改名《秋瑾傳 |
|
瀋乃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