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官至:太常,自擬詔為大將軍。
外貌 形容:文學家、玄學家、美男子。 |
|
夏侯尚:夏侯玄之父,夏侯淵從子,徵南大將軍、荊州牧。因愛妾為曹丕所殺,憂鬱而卒。
曹氏:夏侯玄之母,曹真之妹,魏德陽鄉主。曹丕因其失寵,殺夏侯尚愛妾。
夏侯徽:夏侯玄之妹,字媛容。司馬師之妻,晉景懷皇后。234年被司馬師毒殺身亡,其年23歲。
司馬師:魏大將軍,晉景帝。誅殺夏侯玄等,廢曹芳,平定文欽、毌丘儉之亂。
曹爽:夏侯玄表兄,曹真之子,為司馬懿所誅。
李豐:夏侯玄好友,字安國,中書令,子韜尚公主。與夏侯玄謀殺司馬師不成,被誅。
張緝:夏侯玄好友,字敬仲,張既之子。光祿大夫、驃騎將軍,張皇后之父。與夏侯玄謀殺司馬師不成,被誅。
何晏、王弼:與夏侯玄同為玄學開創者,為司馬懿所誅。
許允:夏侯玄好友,字士宗,中領軍。擬詔書,封夏侯玄為大將軍、自封太尉,共錄尚書事。夏侯玄謀殺司馬師失敗,流放樂浪郡,於路上病卒。
蘇鑠、樂敦、劉賢:參與謀殺司馬師,被誅。
夏侯霸:夏侯玄從父(堂叔),夏侯淵之子,在魏為右將軍。因曹爽被誅而逃入蜀漢,為車騎將軍。曾勸夏侯玄入蜀。時劉禪妻為夏侯淵侄女之女,即夏侯霸甥女。 |
|
夏侯玄,魏徵南大將軍夏侯尚之子,曹爽的親族,受曹爽提拔官至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夏侯玄曾夥同曹爽伐蜀,結果慘遭失敗。後曹爽一族被司馬懿剿滅,夏侯玄轉任為大鴻臚、太常。中書令李豐、光祿大夫張輯等人欲發動政變,誅殺專權的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計劃失敗,夏侯玄、李豐、張緝等人皆被殺害,並夷滅三族。 |
|
夏侯玄,曹爽的親族,魏徵西將軍,鎮守雍州。曹爽被殺後,夏侯玄被司馬懿調回洛陽,改任太常。後司馬師專權,魏帝曹芳將血詔偷偷授予夏侯玄、李豐、張緝三人,圖謀徵討司馬師。三人在宮門處被司馬師帶人攔截,搜出詔書,皆被腰斬於市,夷滅三族,不久魏帝曹芳也被廢掉。
(右圖所示為央視版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原創劇情,夏侯玄與曹芳密談,出來時被司馬師發覺,當場將夏侯玄殺死。) |
|
夏侯玄(209—254年),字太初,是夏侯尚之子,夏侯霸之侄,曹爽姑姑的兒子,魏國大臣,有名望,儀表出衆。夏侯玄少時博學,才華出衆,尤其精通玄學,被譽為“四聰”之一,他和何晏等人開創魏晉玄學的先河,是早期的玄學領袖。在政治上,他提出“審官擇人”、“除重官”、“改服製”等制度,司馬懿認為“皆大善”。
黃初六年(225年)夏侯玄承襲昌陵鄉侯。明帝即位,夏侯玄任散騎黃門侍郎,因司馬懿作梗,被貶為羽林監。曹芳即位,曹爽輔政(夏侯玄與曹爽是姑表兄弟),夏侯玄升中護軍,又任徵西將軍,掌管雍州、涼州軍事。與曹爽一起謀劃了失敗的駱𠔌之役,大失人心。正始五年(244年),夏侯玄被剝奪兵權,入朝任大鴻臚,不久徙太常。嘉平六年(254年)2月,中書令李豐、皇后之父光祿大夫張輯密謀殺司馬師,擁夏侯玄輔政,事泄,三人一起被殺,夷三族,其餘親戚流放於樂浪。夏侯玄臨斬東巿,顔色不變,舉動自若,時年四十六。妹妹夏侯徽,嫁給司馬師,於青竜二年(234年)被毒殺,二十四歲。
夏侯玄在文學上頗有造詣,着有《樂毅論》,因後來為“書聖”王羲之所書寫而傳於天下。與何晏、王弼二人同屬當時社會所稱的“士派”,此三人據說是中國服食藥散的祖師。《隋書 經籍志》載有《夏侯玄集》三捲,《唐書 經籍志》作二捲,已佚。今存有《時事信》、《答司馬宣王書》、《皇胤賦》、《樂毅論》等文,皆收載於《藝文類聚》。 |
|
世人多以樂毅不時拔營即墨(為劣是以敘而)論之夫求古賢之意,宜以大者遠者先之,必迂回而難通,然後已焉可也,今
樂氏之趣或者其未盡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賢失指於將來不亦惜哉,觀樂生遺燕惠王書,其殆庶乎機,合乎道以終始者與,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業於至公,而以天下為心者也,夫欲極道之量,務以天下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業定矣。於斯時也,樂生之志,千載一遇也,亦將行千載一隆之道,豈其局跡當時,止於兼併而已哉,夫兼併者非樂生之所屑,強燕而廢道,又非樂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則心無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則舉齊之事,所以運其機而動四海也,討齊以明燕主之義,此兵不興於為利矣。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着於遐邇矣,舉國不謀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邁至德以率列國,則幾於湯武之事矣,樂生方恢大綱,以縱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顧仇其上,願釋幹戈,賴我猶親,善守之智,無所之施,然則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義也,任窮則從,微子適周之道也,開彌廣之路,以待田單之徒,長容善之風,以申齊士之志。使夫忠者遂節,通者義著,昭之東海,屬之華裔。我澤如春,下應如草,道光宇宙,賢者托心,鄰國傾慕,四海延頸,思戴燕主,仰望風聲,二城必從,則王業隆矣,雖淹留於兩邑,乃緻速於天下,不幸之變,勢所不圖,敗於垂成,時運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則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齊之士流血於二城之間,侈殺傷之殘,示四國之人,是縱暴易亂,貪以成私,鄰國望之,其猶犲虎。既大墮稱兵之義,而喪濟弱之仁,虧齊十之節,廢廉善之風,掩宏通之廢,棄王德之隆,雖二城幾於可拔,覇王之事逝,其遠矣。然則燕雖兼齊,其與世主何以誅哉。其與鄰敵何以相頃。樂生豈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顧城拔而業乖,豈不知不速之致變哉,顧業乖與變同,由是言之,樂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
|
夏侯玄埋 | 夏侯玄備奉紹 | 詠史下夏侯玄 | 夏侯玄信息備奉紹 | 夏侯玄統攻防智政 | 詠史下·夏侯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