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學名:復齒鼯鼠
中文目名:嚙齒目
中文科名:鬆鼠科
中文屬名:復齒鼯鼠屬
中文俗名:黃足鼯鼠、橙足鼯鼠
拉丁文名:trogopterus xanthipes
英文名:complex-tooth fly squirrel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milne-edwards,1867
保護: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
復齒鼯鼠體型較大,成體長400-500毫米,尾圓,其長大於體長,耳基部有長而軟的顯著毛叢。背毛基部淡灰黑色,上部淡黃色,尖端呈黑色。頸背部黃色比背部明顯,腹部毛呈灰白色,具淡橙色毛尖,飛膜色與腹面同,唯邊緣為灰白色,可清楚地看出背腹的分界。尾背面色與體背部相近,但較淺,尾端黑色,尾腹面除尾基的毛稍為淺黃外,其餘毛梢皆呈黑色,形成一縱紋直至尾端。眼眶四周成黑圈。
牙齒第四上前臼齒比第一上臼齒大,從側面觀時,遮住了第三上前臼齒。 |
|
廣泛分佈於河南,河北(平山、涉縣),遼寧,吉林,山西(介休、靈石、排定),陝西(洛南、商州、山陽、柞水、安康、寧陝、石泉、西鄉),湖北(宜昌),四川(城口、蒼溪、萬源、達縣、南充、萬縣、巫溪、南江、平武、黑水、二郎山、巴塘、理縣、金川、灌縣、峨嵋、宜賓、屏山、筠連、敘永、秀山),雲南(理江),西藏(措美),青海,貴州,甘肅。 |
|
生活在海拔1360-2750m的山區。常在陡峭山崖的岩洞或石隙內營巢,洞口一般離地高30m以上。洞間距近者為1-2m,遠者可達10餘米。洞內有巢窩,以苔草類枝葉構成,通常一巢一鼠。排糞在距洞口10-15m處,糞便集中在一處。夜行性,善攀爬,能滑翔100m以上。
復齒鼯鼠的棲息環境多在險峻的山嶺森林地帶。巢穴多在岩石陡壁的石洞或石縫中營造,洞口光滑,有出入洞時的爬痕。
夜間活動,以清晨和黃昏時活動頻繁。白天隱匿巢內睡覺,頭部嚮外,尾負於背,遮嚮頭部,或將尾墊於腹下,呈蜷臥姿式。活動時爬攀與滑翔交替,由高處嚮低處滑翔數百米。 |
|
以櫟樹葉、鬆籽、山杏、山核桃、石黃蓮等果實為食。
糞可入藥,為此河北、山西民間飼養較多。
每年繁殖1胎,通常每胎1-2仔。
發情期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從發情到交配約需4-6天。懷孕期74-82天。初生幼仔體長30-50mm,重20-30g,全身裸露,5天後長出稀毛。20-30天睜眼。哺乳期90-120天。2歲以上春、秋季換毛各1次。圈養壽命可達10年以上。 |
|
廣泛分佈於河南,河北(平山、涉縣),遼寧,吉林,山西(介休、靈石、排定),陝西(洛南、商州、山陽、柞水、安康、寧陝、石泉、西鄉),湖北(宜昌),四川(城口、蒼溪、萬源、達縣等地 |
|
復齒鼯鼠共有4個亞種。指名亞種又叫河北復齒鼯鼠,體形較小,體背面鮮黃褐赤色,喉及體腹面白色,前後足背面鮮黃褐色。分佈於河北西部平山、涉縣山區,遼寧,吉林,山西和陝西南部秦巴地區的洛南、商州、山陽、柞水、安康、寧陝、石泉和西鄉等地。湖北亞種身體較大,體背面鮮黃褐色,體腹面白色,足背面赤褐色。分佈於湖北的宜昌和四川的城賓、蒼溪、萬源、達縣、南充、萬縣、巫溪、南江、平武、黑水、二郎山、理縣、金川、灌縣、峨眉、宜賓、屏山、筠連、敘永、秀山等地。雲南亞種體毛色較灰,頭和體背面淺淡呈土黃色而非鮮黃褐色,也有的是呈灰色的。分佈于云南西北部麗江一帶以及四川的巴塘等地。西藏亞種分佈於西藏南部措美等地。 |
|
- lat.: Trogopterus xanthipes
|
|
復齒鼯鼠屬 | 復齒鼯鼠的概述 | 復齒鼯鼠的分佈 | 復齒鼯鼠的食性及繁殖 | 復齒鼯鼠的活動習性 | 復齒鼯鼠的形態特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