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物種名稱】 塔布吸蜜鸚鵡
【又 名】 塔希吸蜜鸚鵡、大溪地吸蜜鸚鵡
【拉丁學名】 tahitian lory
【英文名稱】 vini peruviana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吸蜜鸚鵡族
【整體概述】
身長:18公分(7吋)
亞種:目前並無已知亞種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深藍色,頭頂帶有淺藍色的放射狀羽毛;鳥喙和眼睛之間、耳語、喉嚨和胸部上方為白色;尾巴內側灰色;鳥喙橙色,虹膜深色。幼鳥的鳥喙帶有黑色,需要6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體色。同時體色較淺,虹膜為黑色。
棲息環境和習性:大溪地吸蜜主要棲息於棕櫚樹欉、花園、椰子園和香蕉園等地。在繁殖季他們會組成約3到4衹左右的小群體;儘管體色亮麗,但是在濃密的林區活動時,仍然相當難以察覺他們,除非聽見他們的叫聲纔會被人發現。他們平時非常活潑,一整天都精力相當充沛的到處攀爬活動,個性並不會十分膽小怕生;飛行的時候會伴隨比較尖銳的鳴叫,因此比較容易被人所發現。
生存狀態和習性:瀕臨滅絶,現在僅在別林斯高海島還有較為大的種群(大約:250 對) 和錫利群島 (300 到 400 對)。在各公園人工養殖合計起來也就在千餘對。已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之一級保育瀕臨絶種的鳥類。在繁殖季節以三個或略多的鳥集成小群。通常在樹葉叢中可以看到和聽到它們的鳴叫聲。在自然界中喜食:花粉,花蜜和花朵,主要來自椰子棕櫚樹的軟果。
食物:大溪地吸蜜主要以花蜜、花粉和花朵為食,主要的食物來源為椰子樹的果實和花、以及軟性水果等。
【地理分佈】
從前在庫剋島所轄的23個島嶼,社會群島和土阿莫土群島均有分佈。如今僅限於艾圖塔基、別林斯高海島、錫利群島,朗伊奧拉,奧爾圖和提卡浩這幾個小島上還有其蹤跡。
【繁殖】
他們在野外的繁殖季為5月到8月,會在枯死的樹洞中或是腐爛的椰子樹幹中築巢,有時候也會利用其他鳥類廢棄的窩,甚至會在棕櫚樹的裂縫或是在樹上已經開始腐敗的椰子內築巢;人工豢養的大溪地吸蜜資料相當稀少,因為他們飼養難度非常高。他們一次會産下2枚卵,孵化期約25天,母鳥通常在産下第2枚卵之後纔會開始敷蛋;幼鳥羽毛長成約需9周;時常發生親鳥棄巢或是根本不餵養幼雛的情況,因此必須及時取出手養,幼鳥在13周大時可以完全獨立。
【保護級別】 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 1級 |
|
【物種名稱】 塔布吸蜜鸚鵡
【又名】 塔希吸蜜鸚鵡、大溪地吸蜜鸚鵡
【拉丁學名】 tahitian lory
【英文名稱】 vini peruviana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吸蜜鸚鵡族
【整體概述】
身長:18公分(7吋)
亞種:目前並無已知亞種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深藍色,頭頂帶有淺藍色的放射狀羽毛;鳥喙和眼睛之間、耳語、喉嚨和胸部上方為白色;尾巴內側灰色;鳥喙橙色,虹膜深色。幼鳥的鳥喙帶有黑色,需要6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體色。同時體色較淺,虹膜為黑色。
棲息環境和習性:大溪地吸蜜主要棲息於棕櫚樹欉、花園、椰子園和香蕉園等地。在繁殖季他們會組成約3到4衹左右的小群體;儘管體色亮麗,但是在濃密的林區活動時,仍然相當難以察覺他們,除非聽見他們的叫聲纔會被人發現。他們平時非常活潑,一整天都精力相當充沛的到處攀爬活動,個性並不會十分膽小怕生;飛行的時候會伴隨比較尖銳的鳴叫,因此比較容易被人所發現。
生存狀態和習性:瀕臨滅絶,現在僅在別林斯高海島還有較為大的種群(大約:250 對) 和錫利群島 (300 到 400 對)。在各公園人工養殖合計起來也就在千餘對。已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之一級保育瀕臨絶種的鳥類。在繁殖季節以三個或略多的鳥集成小群。通常在樹葉叢中可以看到和聽到它們的鳴叫聲。在自然界中喜食:花粉,花蜜和花朵,主要來自椰子棕櫚樹的軟果。
食物:大溪地吸蜜主要以花蜜、花粉和花朵為食,主要的食物來源為椰子樹的果實和花、以及軟性水果等。
【地理分佈】
從前在庫剋島所轄的23個島嶼,社會群島和土阿莫土群島均有分佈。如今僅限於艾圖塔基、別林斯高海島、錫利群島,朗伊奧拉,奧爾圖和提卡浩這幾個小島上還有其蹤跡。
【繁殖】
他們在野外的繁殖季為5月到8月,會在枯死的樹洞中或是腐爛的椰子樹幹中築巢,有時候也會利用其他鳥類廢棄的窩,甚至會在棕櫚樹的裂縫或是在樹上已經開始腐敗的椰子內築巢;人工豢養的大溪地吸蜜資料相當稀少,因為他們飼養難度非常高。他們一次會産下2枚卵,孵化期約25天,母鳥通常在産下第2枚卵之後纔會開始敷蛋;幼鳥羽毛長成約需9周;時常發生親鳥棄巢或是根本不餵養幼雛的情況,因此必須及時取出手養,幼鳥在13周大時可以完全獨立。
【保護級別】 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 1級 |
|
【中文名稱】塔布吸蜜鸚鵡
【中文別名】塔希吸蜜鸚鵡、大溪地吸蜜鸚鵡、藍吸蜜鸚鵡、塔希堤島吸蜜鸚鵡、藍鸚鵡
【拉丁學名】Vini peruviana
【命名時間】P. L. S. Müller, 1776
【英文名稱】Blue Lorikeet、Tahitian Lorikeet、Violet Lorikeet
【科屬分類】鳥綱 、鸚形目、鸚鵡科 、吸蜜鸚鵡族 |
|
塔布吸蜜鸚鵡塔布吸蜜鸚鵡18cm,體重31 – 34 g。這種鸚鵡鳥體為深藍色,頭頂帶有淺藍色的放射狀羽毛;鳥喙和眼睛之間、耳語、喉嚨和胸部上方為白色;尾巴內側灰色;鳥喙橙色,虹膜深色。幼鳥的鳥喙帶有黑色,需要6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體色。同時體色較淺,虹膜為黑色。 |
|
塔布吸蜜鸚鵡從前在法屬波利尼西亞的庫剋島所轄的23個島嶼,社會群島和土阿莫土群島均有分佈。如今(2004年)僅限於艾圖塔基、別林斯高海島、錫利群島,朗伊奧拉,奧爾圖和提卡浩這幾個小島上還有其蹤跡。 |
|
塔布吸蜜鸚鵡塔布吸蜜鸚鵡主要棲息於棕櫚樹叢、花園、椰子園和香蕉園等地。在繁殖季它們會組成約3到4衹左右的小群體;儘管體色亮麗,但是在濃密的林區活動時,仍然相當難以察覺它們,除非聽見它們的叫聲纔會被人發現。這些小鳥平時非常活潑,一整天都精力相當充沛的到處攀爬活動,個性並不十分膽小怕生;飛行的時候會伴隨比較尖銳的鳴叫,因此比較容易被人所發現。
生存狀態瀕臨滅絶,現在(2004年)僅在別林斯高海島還有較大的種群 (大約:250 對) 和錫利群島 (300 到400 對)。在各公園人工養殖合計起來也就在千餘對。在繁殖季節以三個或略多的鳥集成小群。通常在樹葉叢中可以看到和聽到它們的鳴叫聲。在自然界中喜食:花粉,花蜜和花朵,主要來自椰子棕櫚樹等軟性水果。 |
|
塔布吸蜜鸚鵡塔布吸蜜鸚鵡在野外的繁殖季為5月到8月,會在枯死的樹洞中或是腐爛的椰子樹幹中築巢,有時候也會利用其他鳥類廢棄的窩,甚至會在棕櫚樹的裂縫或是在樹上已經開始腐敗的椰子內築巢;人工豢養的塔布吸蜜鸚鵡資料相當稀少,因為它們飼養難度非常高。塔布吸蜜鸚鵡一次會産下2枚卵,孵化期約25天,雌鳥通常在産下第2枚卵之後纔會開始孵蛋;幼鳥羽毛長成約需9周;時常發生親鳥棄巢或是根本不喂養幼雛的情況,因此必須及時取出人工養,幼鳥在13周大時可以完全獨立。 |
|
塔布吸蜜鸚鵡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一 1級。 |
|
- lat.: Vini peruvia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