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産 : 地理學教育 : 南亞 > 巴基斯坦 >伊斯蘭堡首都區 >伊斯蘭堡 > 塔剋西拉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塔剋西拉特別提醒巴基斯坦意為“清真之國”97%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這裏的許多宗教習俗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嚴格禁酒是這裏伊斯蘭教徒的一個信條。無論民間紅白喜事,還是官方國宴,一律不準喝酒。私自釀酒者要受到更嚴厲的懲罰。在外交場合,巴基斯坦外交官並不對別人喝酒提出異議,不過在幹杯時他們總是以果汁、汽水或清水代之。在巴基斯坦看不到“酒鬼”橫臥街頭和酗酒行兇的現象。
  無論是在文化古城拉合爾,還是在北部偏僻的鄉村,你都會看見蒙着面紗、身裹黑紗、衹露雙眼的婦女。按伊斯蘭的教規,婦女是不準同除了自己的丈夫和傢人之外的男接觸的。在路上行走時,一見對面有男人走來,她們就立即丫到路邊面墻,陌生人過後,她們纔上路繼續行走。一般來說,女孩子在十一、二歲以前不戴面紗,但十三歲後都戴面紗避人。不過,在卡拉奇,我們也看到有的巴基斯坦婦女,穿露着前胸上半部和後背的時髦服裝。巴基斯坦的大、中、小學學生都按性別分班或分校。但為解决教室緊缺、盡量普及小學教育,有些地方的學校規定,小學生在三年級以前不分男女班。
  男女青年之間的婚姻,大多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辦理。沒有嫁妝或嫁妝不足的姑娘被人看不起,這已成了當前巴基斯坦各界普遍關心的問題。在一些城市,婦女開展自助運動,她們成立“婦女社會委員會”,集資幫助窮人傢的姑娘購買嫁妝和籌辦婚禮。
  伊斯蘭歷九月(即公歷五月)是巴基斯坦穆斯林的齋月。這期間是禱告和懺悔的日子,每天要到黃昏後才能進餐。伊斯蘭歷十月第一天叫做開齋節,是巴基斯坦穆斯林較大的節日。這天穆斯林到清真寺做禮拜,互相擁抱祝賀,親友間互相拜會,在傢裏準備糖果點心接待賓客。富裕人傢按家庭成員人數,每人給貧苦的穆斯林出一天的生活費。塔剋西拉美食巴基斯坦人喜歡吃香辣的食品,他們用鬍椒、薑黃等做的咖哩食品聞名世界。巴基斯坦菜,無論是肉、魚、豆類,還是蔬菜,絶大多數是辣的,泡菜也是辣的。他們沒有炒菜的習慣,無論是牛、羊肉、魚或是各種豆類、蔬菜,均燉得爛熟。常見的菜餚有西紅柿、土豆沙拉、燉豆、用西紅柿辣椒汁做成的燉雞。燉牛羊肉、青菜泥、豌豆肉末,肉末加澱粉做成的小肉餅、生菜等。食用油主要是牛油,也用葵花子油、橄欖油等植物油。他們都用平底鍋和高壓鍋,不用炒菜鍋。巴基斯坦人的主食為面粉和大米,一種名叫“恰巴蒂”的粗面餅最受歡迎,還有油餅、油炸土豆餡“三角”。人們也普遍食用西式點心和面包。大米常常加上各種佐料做成黃油抓飯和肉抓飯。另一種染有顔色的甜米飯是婚宴的必備食品。他們吃飯不用刀叉、筷子,而是在淨手後用右手抓着吃(左手認為是不潔的)。他們的手抓技術十分熟練,而且不怕燙。無論在城市或鄉村,盛飯盛菜都用淺口盤子,大概是適宜盛餅的緣故。巴基斯坦人喜歡喝奶茶,無論在機關、學校、工廠企業還是街頭巷尾,茶館和茶攤比比皆是,人們渴了、餓了、纍了、乏了,都要到茶去喝一杯奶茶。早點喝奶茶、簡單的午餐喝奶茶,午後三、四點喝奶茶。其種類除了甜鹹兩種外,還有加搗碎的開心果和巴達木果仁做成的剋什米爾奶茶,一般呈淡粉色。巴基斯坦奶茶館的生意十分興隆,這還與老闆、夥計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是分不開的。人們從茶館門口經過,老闆或夥計會熱情地招呼你進去喝茶,即使不喝茶,也要拉着你坐一會兒,兜裏沒錢,在茶館也不會丟醜。茶館既收現金,也可賒賬。喝奶茶是巴基斯坦人世代的嗜好,奶茶是他們天天不可缺少的飲料。因此,巴基斯坦可以說名符其實的“奶茶王國”。塔剋西拉購物巴基斯坦的手工藝品,以技術精湛,歷史悠久而著稱於世。巴手工藝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它的駱駝皮和鹿皮製品、地毯、縞瑪瑙製品歷經幾千年匠人們的琢磨,已日臻完善。
  深受歡迎的巴基斯坦銅器銅器是巴基斯坦傳統的手工藝品之一,其獨特的造型和精湛細緻的工藝深受國內外愛好者的歡迎。
  “地稱沃壤,稼穡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氣序和暢,風俗輕勇,崇敬三寶。”《大唐西域記》中,玄奘如此描寫塔剋西拉(taxila)。塔剋西拉,一座有着2500年歷史的古城,正是唐玄奘西遊取經的最後一站,《西遊記》中“西天”的原型。在塔剋西拉,東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古城曾歷經波斯,希臘,佛教三種文明的衝刷。
  
  塔剋西拉位於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西北約50公裏處,是巴基斯坦著名的歷史古城和犍陀蠃藝術發祥地。塔剋西拉原名塔剋西哈拉,梵文意為“石雕之城”。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東徵至此,古希臘文化也開始在此紮根,古城名字也改成了希臘文“塔剋西拉”。
  
  塔剋西拉(taxila)古城遺址是世界著名的考古遺址,曾是佛教中心,位於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西北30多公裏處,是一座建於2500年前的古城。公元前7世紀這裏已是繁華城市。公元前5世紀,古城所在地區成為波斯大流士帝國的一部分。公元前3世紀,由於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信奉佛教,塔剋西拉進一步發展成為香火鼎盛的佛教聖地和學者雲集的佛教、哲學和藝術研究中心。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將塔剋西拉譯作“坦叉始羅”。公元6世紀,玄奘描述當時的塔剋西拉是“地稱活壤、稼穡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氣序和暢。崇敬三寶”。我國晉代高僧法顯於公元405年至411年也訪問過此地。今天,輪廓鮮明的古城遺址仍依稀可辨。堅固高大的城垣、精巧別緻的佛塔、金碧輝煌的寺院廟宇和大量形象逼真的人物浮雕,分佈得錯落有緻,顯示了這座城市的昔日盛況。
  塔剋西拉古城址出土的遺物中,以反映希臘風格和佛教藝術者為最著名。那一枚枚印有希臘國王頭像的古錢幣表明,曾有39個希臘君王和2個希臘女王統治過這裏。具有古印度風格的金銀飾品,反映了孔雀王朝和貴霜王朝鼎盛時期的繁榮。還有傘形寶塔,和中國寶塔同出於一個藝術源流。最引人註目的是千百尊大大小小的犍陀羅王朝時期的石雕和泥塑佛像,明顯地帶有希臘雕塑風格,卻又自成體係,形成了獨特的健陀羅藝術風格。
  在離城堡不遠處,有一個單獨的院落,這裏原是小王公住的地方,唐玄奘西行取經時,曾經在這裏住過。城堡另一頭的山坡下,完整地保留着一個石砌的臺子,這個臺子就是當年玄奘講經的地方,被人們稱為講經臺。講經臺呈斜坡狀,可同時容納數千聽衆,居高臨下,聲樂順風而下。在離塔剋西拉博物館不遠的姚連村旁有一座90多米高的小山,山頂有一個姚連寺。據說,在貴霜王朝佛教鼎下兩層,下層佛塔遺跡上,雕刻多姿多采的人像、獅像及佛像。塔上刻有梵文等文字。寺內有幾十個小房間,是參禪打坐的鬥室,還有廚房、餐廳、浴室和倉庫等,廟內還保存着當年佛教徒使用的小石磨。
  如今,輪廓鮮明的塔剋西拉古城遺址依稀可辯,城垣、佛塔、寺院廟宇和人物浮雕,分佈的錯落有緻,顯示了這座城市的昔日盛況。塔剋西拉博物館珍藏有出土的大量碑文、佛像、陶器、錢幣、器皿等文物。
  
  1980年,考古學者在這裏挖掘出公元前2000年至3000年的陶器,有人推測此地可能就是南亞地區人們最早聚居的地方。如今,歷史的風雨早已消磨了古城身上的光彩,但那多年繁華所醖釀出的神韻卻仍然散發着光芒。步入方圓12公裏的塔剋西拉遺址區,衹見一片半米多高的墻基錯落有緻地分佈在一座小丘之側,寬達10米的主幹路、街巷中縱橫的排水溝、城腳深深的水井仍然清晰可辨,恍惚中那些高大的城垣、精緻的神廟仿佛再現在眼前。
  
  塔剋西拉是古代東西方文明交匯融合的見證者。公元前4世紀,希臘國王亞歷山大的遠征軍進駐塔剋西拉,希臘人不但沒有將塔剋西拉毀滅於戰火之中,反而將希臘的雕像藝術與佛教文化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至今,在一座佛塔的壁基上仍可看見一座雙頭鷹雕像,這就是希臘文明的典型表徵。
  塔剋西拉博物館
  從美麗的伊斯蘭堡嚮西北驅車35公裏就來到了塔剋西拉博物館。博物館坐落在一個花園中,主體建築為希臘風格,是由punjab省的建築顧問sullivan先生設計,sullivan先生設計的塔剋西拉博物館包括一個大廳,兩個l型的展示廳和一個開放式的門廊,中間還有一個庭院,博物館歷經10年建成。1928年4月5日,塔剋西拉博物館正式開放,不過今天我們看到的博物館衹是當年全部設計方案的四分之一,sullivan先生設計的門廊和中心庭院因為各種原因沒能建成,不過巴基斯坦在獨立後的1965年到1969年間,對博物館的設施和展臺進行了全面的整理和修護。
  
  博物館的外墻是由塔剋西拉當地産的灰色片岩建成,兩千多年前,同樣的石頭用來建造了一個佛教文化的繁榮城市——塔剋西拉,如今這些石頭依然是當地人建造房屋的主要原材料,博物館外部的屋頂由紅色的瓦塊砌成,內部屋頂則是用柚木製成,傳說波斯人曾經用相同的木材建造他們在塔剋西拉的宮殿。
  
  博物館的花園中遍植着印度黃檀和柏樹,草坪經過了精心的修剪,美麗的金盞花盛開着,交錯彎麯的小路兩邊是桔樹和琵琶樹,飽滿的果實墜在枝頭,博物館的後面還有一株珍貴的菩提樹,增加了這裏的佛教氣氛。
  周末的時候,這裏就熱鬧起來,烹製菜包肉末飯和製作拋餅的聲音在花園的空地上響起來,身穿藍色和白色kameez-shalwar(長衫和長褲)的女學生,頭戴duppata(頭巾),在博物館裏度過快樂的一天,她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博物館和周圍的犍陀羅文化遺址,寫生繪畫,學習有關佛教文化的各種知識,然後在花園中吃一頓露天午餐。
  塔剋西拉博物館是巴基斯坦最精美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展示了塔剋西拉古城不同時期的藝術傑作和生活風貌。
  塔剋西拉與中國佛教文化的發展也有着深厚的淵源。據史料記載,公元405年晉代高僧法顯到達此地,並居住了長達6年之久,不過當年的遺跡已經蕩然無存。著名的唐代高僧玄奘在公元650年來到塔剋西拉,在此講經、說法整整兩年。如今,玄奘的講經堂遺址仍然保留着。
  
  講經堂分為上下兩層,都是用泥磚打造出來的,首先進入的是較為擁擠的底層,四周是一個個小小的打坐間,中央大廳則是衆多打坐臺,打坐臺上有許多當年的佛像雕刻,殘破的外表似乎在講述着當年香煙繚繞的盛景。拾級上到第二層,中央是一個寬大的天井,一般的聽講者可在其中席地而坐,周圍是一圈聽講的小間,屬於層次較高的佛教徒。
  
  天井的一角有一間露頂房捨,這是講經者與聽講者用清水洗手的地方,另一端有一個高高的佛壇,這便是玄奘講經所坐的蓮花寶座。在講經堂的隔壁是當年僧人們的廚房和餐廳,地放一排方形的石墩便是僧人們吃飯時的椅子,而石墩旁有一個用深色石頭製成的小磨盤,傳說中唐僧曾用這個磨盤磨過豆腐,不知唐僧從中國帶來的這種傳統美食是否合乎當地僧人的口味。
No. 2
塔克西拉
  [title]
  [/title]塔剋西拉(Taxila)位於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西北約50公裏處,東南距拉瓦爾品第30公裏,人口20萬(1981),是一座有着2500年歷史的著名古城,犍陀羅藝術發祥地。
  唐玄奘西遊取經時,塔剋西拉是最後一站,《西遊記》中的“西天”,就是以塔剋西拉為原型。“地稱沃壤,稼穡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氣序和暢,風俗輕勇,崇敬三寶。”《大唐西域記》中,玄奘如此描寫塔剋西拉
  塔剋西拉原名塔剋西哈拉,梵文意為“石雕之城”。公元前6世紀,塔剋西拉為犍陀羅王國的首都。公元前5世紀,古城所在地區成為波斯大流士帝國的一部分。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將塔剋西拉歸至麾下,因阿育王信仰佛教,塔剋西拉逐漸成為香火鼎盛的佛教聖地和學者雲集的哲學宗教藝術中心。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東徵至此,古希臘文化也開始在此紮根,古城名字也改成了希臘文“塔剋西拉”。在塔剋西拉,東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古城歷經波斯,希臘,佛教三種文明的衝刷。
  如今,輪廓鮮明的塔剋西拉古城遺址依稀可辯,城垣、佛塔、寺院廟宇和人物浮雕,分佈的錯落有緻,顯示了這座城市的昔日盛況。塔剋西拉博物館珍藏有出土的大量碑文、佛像、陶器、錢幣、器皿等文物。
  1980年,考古學者在這裏挖掘出公元前2000年至3000年的陶器,有人推測此地可能就是南亞地區人們最早聚居的地方。歷史的風雨早已消磨了古城身上的光彩,但那多年繁華所醖釀出的神韻卻仍然散發着光芒。步入方圓12公裏的塔剋西拉遺址區,衹見一片半米多高的墻基錯落有緻地分佈在一座小丘之側,寬達10米的主幹路、街巷中縱橫的排水溝、城腳深深的水井仍然清晰可辨,恍惚中那些高大的城垣、精緻的神廟仿佛再現在眼前。
  塔剋西拉是古代東西方文明交匯融合的見證者。公元前4世紀,希臘國王亞歷山大的遠征軍進駐塔剋西拉,希臘人不但沒有將塔剋西拉毀滅於戰火之中,反而將希臘的雕像藝術與佛教文化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至今,在一座佛塔的壁基上仍可看見一座雙頭鷹雕像,這就是希臘文明的典型表徵。
包含詞
歷史之城塔剋西拉塔剋西拉古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