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綫療法
埋綫療法的機理
穴位埋藥綫療法是根據針灸學理論、中藥學和現代物理學相結合的産物,它通過針具和藥綫在穴位內産生的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學變化,將其刺激信息和能量以及中藥通過經絡傳入體內,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實際上埋綫療法是一種融多種療法,多種效應於一體的復合性治療方法。
它的主要效應有:
1穴位封閉效應
埋綫前進行的局部麻醉,作用於皮膚,相當於學位封閉的方法。皮膚上的穴位通過經絡溝通和聯繫髒腑,局麻産生的刺激衝動可起到調整髒腑,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的作用。
2 針刺效應,埋針效應
埋綫時的針刺入穴位,通過刺激手法,均可産生酸脹感覺,埋入的藥綫,可代替針灸針在穴位內産生針刺效應。同時藥綫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吸收,也達到埋針作用。
3組織療法效應
藥綫作為一種異體蛋白,埋入穴位以後相當於異種組織移植,可使人體産生變態反應,使淋巴細胞緻敏,其細胞又配合體液中的抗體,巨噬細胞等,反過來破壞分解、液化藥綫,使之變成多肽、氨基酸等,最後被吞噬吸收,同時産生多種淋巴因子。這些抗原刺激物對穴位産生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學刺激,使局部組織産生變態反應和無菌性炎癥,及至出現全身反應,從而對穴位局部産生刺激作用的同時提高人體的應激能力,激發人體免疫功能,調節身體有關髒腑器官功能,使活動趨於平衡,疾病得到治愈。
總之,埋綫療法集多種刺激效應於一體,互相配合,相形益彰,共同發揮作用,形成一種復雜而持久柔和的非特異性刺激衝動,一部分傳入神經到相應節段的脊髓後角,抑製相鄰的病理信息,內傳髒腑起調節作用,另一部分脊髓後角上傳大腦皮層,加強中樞對病理刺激傳入興奮的幹擾、抑製和替代,再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來調整髒腑,使疾病達到治愈的目的。
埋綫療法的主要作用:
1、協調髒腑,平衡陰陽
埋綫的各種效應及刺激過程,形成一種復雜的刺激信息,通過經絡的輸入,作用於機體,導致功能亢進者受到抑製,衰弱者産生興奮,起到調整人體髒腑功能,糾正陰陽的偏勝或偏衰的作用,使之恢復相對平衡。
2、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疼痛與經絡閉塞,氣血失調有關,有“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之說,埋綫療法有“製其神,令氣易行”,它能轉移或抑製與疼痛有關的“神”的活動,使“經氣”通暢而達鎮靜止痛的效果,故可疏通經絡中壅滯的氣血,使氣滯血瘀的病理變化得以恢復正常。
3、補虛瀉實,扶正祛邪
埋藥綫的多種效應,一般具有興奮的作用,對身體功能減退,免疫力低下者有一定效果,即具有提高免疫功能,補虛扶正的作用。
總之,埋綫療法的三大作用,相互關聯,其作用方式是雙嚮的功能調整,調整的結果是提高了機體抗病力,消除了病理因素,從而促使人體恢復正常功能。
穴位埋綫療法是針灸的延伸,即是一種經絡療法。它是將人體可吸收的生物蛋白綫埋入穴位,達到長效刺激穴位,疏通經絡,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現代針灸替代療法。
從淵源上說,穴位埋綫療法是中醫針灸的一個分支,由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穴位埋藏療法改良而來。針灸或點穴時,外力對穴位産生刺激,一旦針或手指離開穴位以後,對穴位的刺激就隨之消失了,例如當胃潰瘍發作時患者疼痛難忍,中醫大夫就采用針灸治療在患者“足三裏”的穴位處紮一針,即刻就會緩解疼痛,但是起針後,疼痛依然會發作。後來醫生就把一根針埋在病人的“足三裏”穴中,讓它長期刺激穴位,這就是最初的穴位埋藏療法。從這個角度講,穴位埋藏療法是一種長效針灸療法,彌補了針灸原有的紮針時間短、紮針次數多、療效不持久、病愈後不易鞏固的缺陷。
隨着科學的發展,以一種動物蛋白載體,比如羊腸綫,代替銀針埋在穴位中通過羊腸綫對穴位産生持續有效的刺激作用,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由於載體在一段時間內會自然溶解,被人體吸收,穴位埋綫療法也因之得名。除針和羊腸綫以外,穴位埋藏療法使用的載體還有鋼圈和磁塊等。載體的使用雖然呈現多樣化,但埋藏載體使用的器具和方法一直不甚理想,最初曾是在局部皮膚表面割個創口,把載體埋到裏面,然後把創口縫合起來(有些載體數日後還需要再拆綫取出)顯然,這種方法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皮肉之痛,還有可能形成疤痕。 後來也有使用空心針埋綫的,空心針拔出以後,羊腸綫就留在穴位上,但這些方法也會給患者帶來痛苦。
穴位埋綫療法的適應範圍非常廣泛,目前主要用於各種慢性疾病,需要較長時間進行針灸治療者。如慢性腸炎、胃炎、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等等,也常常用於美容、減肥、保健等項目,將這種療法用於治療痤瘡、黃褐斑、肥胖以及人體疲勞綜合癥等。適應工作壓力比較大,生活節奏比較快的現代人。
穴位埋綫療法能調理人體經絡,使人的經絡暢通。人體十二經脈內連於髒腑,外達於肢節。例如:脾虛痰濕的患者,既可引起黃褐斑,又可導致肥胖及出現人體疲勞綜合徵的癥狀,衹要健脾利濕,這些狀況都可以得到緩解。在治療過程中,操作者會根據臨床癥狀,合理調理肝腎,滋補肝腎,補益氣血,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從而起到了異病同治的目的。
穴位埋綫療法是用特製的針將醫用羊腸綫埋入穴位,通過羊腸綫這種異種蛋白組織對穴位産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學的刺激,以此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人的每一條經脈都分屬於某一髒腑,當某個內臟有病變或內臟之間關係失調,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經脈阻滯呈現經脈氣血不足,都可以通過經脈反映到面部來,因此通過穴位埋綫療法在穴位上産生多種刺激效應,以達到協調髒腑、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祛病強身、延緩衰老、養顔美容之目的。如對於痤瘡患者采用埋綫療法,辨證取穴,以通督脈、利濕熱為主,達到美容的目的;對於黃褐斑患者以滋補肝腎、養陰瀉火為主,並配合外用中藥麵膜護理,達到美容目的;對肥胖患者則以抑製胃壁功能、降低饑餓感、促進能量代謝、調理髒腑功能為主,達到減肥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