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臺灣 >臺南 > 墾丁公園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墾丁公園即『墾丁森林遊樂區』,擁有熱帶樹種一千多種,為臺灣第一座熱帶植物林,也是世界八大實驗林場之一。整個公園分為三部分:一、植物景觀與人工建築融合的遊賞區域,二、特有的地形景觀和植物景觀,三、原始珊瑚礁雨林帶,並不對外開放,遊客切勿自行闖入。區內有茄鼕巨木、人工湖、石筍寶穴、銀葉板根、觀海樓、仙洞、一綫天、垂榕𠔌、棲猿崖等勝景,相當值得一遊。 開車: 由小港交流道下高速公路,街17號省道,經林園、東港、林邊,至水底寮續接1號省道南下,在楓港轉24號省道,經車城、恆春,抵墾丁。
公園簡介
  位於恆春半島南端的墾丁公園,以其得天獨厚的氣候、地理條件,造就了迥異於本島其他地區的特色,無論地質、動植物生態、海洋資源及人文風貌皆有可觀。1984年,墾丁公園正式挂牌成立,不僅是島內首座公園,也是目前為止唯一涵蓋海域的公園。
氣候特點
  墾丁公園屬熱帶性氣候,地質以珊瑚礁為主,貓鼻頭、竜坑、鵝鑾鼻附近,皆可看到裙礁、海崖、海蝕溝等發達的珊瑚礁地形;海灣堆積的砂粒,則含有大量的貝殼砂;而墾丁森林遊樂區、社頂自然公園及鵝鑾鼻等地,則是隆起的珊瑚礁臺地;受東北季風影響,區內也形成了砂瀑、砂河、砂丘等風成地形。
公園植物
  植物生態方面,以熱帶海岸林及熱帶季雨林最為彌足珍貴:熱帶海岸林的樹種多自南洋漂洋過海而來,原本遍布恆春海岸,但在人為開發下已逐步萎縮,如今僅存於香蕉灣附近;墾丁地區炎熱多雨,惟因雨量分佈呈季節差異,欠缺發展成熱帶雨林的條件,而成為熱帶季雨林,此以南仁山為代表。此外尚有濕地、草原、灌叢、珊瑚礁濱岸植物等群群落,及罕見的水仄、水丁香等,群相豐富而完整。
公園動物
  公園內的動物,據統計包括鳥類114種、爬蟲類24種、蝴蝶類162種、兩棲類13種及哺乳類15種。觀察過境的紅尾伯勞、赤腹鷹、灰面鷲、澤鳧、燕鷗……,是每年賞鳥界的一大盛事;而社頂自然公園的梅花鹿復育區,更為臺灣保育工作的一大里程碑。恆春半島三面環海,軟珊瑚林、藻類及貝類等水中生物棲於海床,同時又吸引了大型魚類來覓食,形成豐富而完整的食物鏈。
文化資産
  此外,墾丁公園的文化資産也頗豐,如恆春古聚落、南仁山石板屋、鵝鑾鼻燈塔,以及在恆春半島上陸續發現的史前遺址,顯示出當地在歷史坐標中的多元性;而公園也針對恆春半島的特殊産業——瓊蔴,闢建了“瓊蔴工業歷史展示區”,尤其館身即利用原恆春麻場改建,保留了諸多足跡,極具參觀價值。
  公園內規劃有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史跡保存區、遊憩區及一般管製區五大區。生態保護區包括陸域的南仁山、竜坑、香蕉灣、砂島、社頂高位珊瑚礁區,及下水崛至萬裏桐、關山至白砂鼻、船帆石至砂島、鵝鑾鼻至風吹砂等區段海域;史跡保存區方面,南仁山石板屋遺址及鵝鑾鼻燈塔皆已列入保護。
旅遊特色
  就旅遊的角度而言,墾丁提供了多層次而豐富的玩法。要享受森林浴、進行自然觀察,墾丁森林遊樂區、社頂自然公園和南仁湖,都是極佳的選擇;要體驗嶙峋澎湃的海岸風光, 貓鼻頭、鵝鑾鼻、竜坑、砂島、佳樂水等地皆早已名聞遐邇;若要登高遠眺,異峰突起的大尖山是首選,西臺地上的關山,則是觀落日的好去處;要展望蒼闊的牧野,墾丁牧場、竜盤皆不容錯過。此外,恆春城東門外的出火奇景、半島東岸的風吹砂,皆是區內珍貴的地質奇觀,值得一訪。
  若要從事水域的休閑活動,公園內的主要浴場有墾丁、小灣、南灣、白砂灣、船帆石等數處,後壁湖則是遊艇活動的大本營。萬裏桐至山海及砂島至鵝鑾鼻間兩處海域則被劃為海底公園,海底景觀繽紛瑰麗,為相當熱門的潛水點。
  多數旅遊點都散布在26號省道兩側,旅客不妨以恆春城為中心,先到公園的遊客中心瞭解生態特色,再依個人喜好,實地走訪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