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 水寨鎮 : 坪東街道 [顯示全部] > 壩美村
目錄
No. 1
  壩美村投訴電話文山州旅遊投訴電話:0876-96927
  雲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71-4608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廣南縣壩美村近年來成了旅遊者們的到文山必去的一個景點。進村子要經過一個巨大的溶洞水道。船緩行十餘分鐘,臨近洞口,眼前便是河𠔌、流水、翠竹、水車、農田、茅捨……。對於壩美村的人們來說,陶淵明描寫世外桃源簡直就是自己的傢了。
雲南文山州廣南縣八達鄉壩美村
  壩美村位于云南文山州廣南縣北部八達鄉和阿科鄉交界處,村子四面環山,不通公路,進出寨子主要靠村前村後兩個天然的石灰溶岩水洞,村民們要摸着岩壁趟水、撐竹筏、劃獨木舟、坐小船,經過幾公裏長的幽暗的水洞才能進出。由於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很難與外界交往,壩美村長時期與外世隔絶,處於封閉半閉狀態。很少有人知道水洞裏的山窩窩裏,還有一個美麗的壯族村寨。
  壩美村現有119戶, 600餘人,全都登記為壯族。據說兩三百年前,村民裏的黃姓、黎姓漢族先祖為躲避戰亂,從廣東湖廣府一帶,歷經艱險跋涉,不知怎麽的,居然找到了這一小片與世隔絶的樂土。他們在這裏開荒墾殖,辛勤耕耘,逐漸蕃衍,並與原本就住在壩美的十幾戶壯族和山外的其他壯族通婚,漸漸都演變成了壯族,一代一代過上了自給自足、和諧安平的生活。
  寨子古老而優美,高大的榕樹枝繁葉茂,巨型的樹根盤根據錯節裸露在地面上,一層層依山而的麻爛樓裏居住着百多戶壯族人傢,他們大多屬村中的土著居民沙支係。進到寨裏,隨處可見紮着帕角、穿着黑蘭色裙、腳蹬綉花鞋的女人在自製的人工石磨前推磨,在古老的木製紡織機前紡綫、織布,在用衆山采來的草葉靛染後做成的土布上綉花,男人們則背回大架大架的柴禾,小孩和老人擔着竹水桶去泉眼裏挑水來蓄在自製的石缸裏供傢人飲用。
  壩美村還保留着富有濃厚的壯族傳統文化有以彩的民俗活動,寨裏每年都按時節舉行祭竜、祭祖、圍魚、對歌、竜埡歪、花糯米飯節、鬥雞、潑仙波、領夜種神田、耍獅子、踢葉子球、踢毽子等活動;婚喪嫁娶按風俗禮儀規定嚴格進行,至今保存坐傢、吹樹葉談情說愛、春粑粑定親、走着出嫁、送葬要獻白、用筒錢桿等;傳統節日依時舉行,如過小年(祭楊六郎)、三月三等,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宣氣揚着壯族文化元古的符號。
  壩美村民歌有創世歌、歷史歌、情歌、勞作歌等,舞蹈有沙戲、古兵器舞等,文學有神話傳說、山川風物傳說、儂智高起義傳說等。
  壩美村房屋以落地和半樓居兩種桿欄式風格為主,主屋用木板架成,四周用樹枝圍攏,再敷上泥巴、牛糞攔合成的粘土,非常通風、保暖,上蓋瓦頂、抱廂、前置涼吧或圍欄,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堆雜物、當地壯族稱麻欄樓,也有人稱吊腳樓。這些老式的麻欄樓等傢居建築,顯現着歷史的風貌,是壯族傳統建築的活化石。
  壩美村的村民的食物、衣物、生産工具、生活用具至今基本上是自己生産,寨子中隨處可見轉動的水車、獨木舟、人工石磨、水磨、木碓、水紡織機、木榨油機、獨木風箱、木梨粑、木背柴架、木梯、木菜板、木燈架、木三角獨輪推柴車、竹木水桶、葫蘆酒壺、木儲物器、石缸、石磙等生産生活工具。它們的古樸粗拙樣,凝固了歷史,傳遞着遠古的文化信息。
  壩美村村民們的穿的衣服,都是手工土布製成,從種植棉花,紡綫,織布,漂染,製衣,鄉花全過程,都是以家庭為單位手工完成的。婦女的盛裝為黑底花格帕角包頭,黑、藍、紫色圓領、窄袖、窄腰、左斜襟鳥翅形圓擺衣,黑色百褶和長褲,腳穿綉花布鞋;便裝為黑頭帕、花頭巾,青、藍、黑、白色圓領、寬袖、寬腰、左斜襟圓擺衣,黑色長褲,綉花布鞋;男裝為黑色包頭帕,黑色對襟衣、寬襠褲。鳥形衣裝與古代壯族先民鳥崇拜有關。當地沙人和儂人的衣服區別不大。
  壩美人世世代代以農耕為生,至今仍然保留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形態,生動體現了壯族農耕社會男性女絹、雞犬相聞、鄰里和諧的田園牧歌情趣,時他們現行的生産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信仰崇拜等都較好地保存着壯族古老的傳統文化特徵,有專傢價:當地村民“在自給自足農耕經濟狀況下,延續發展着古老的壯族文化”。壩美村確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大地上罕見的“世外桃源”。
英文解釋
  1. :  Bamei Vill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