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地龜
目錄
No. 1
  古代稱龜的一種。《周禮·春官·龜人》:“掌六龜之屬,各有名物:天龜曰靈屬,地龜曰繹屬,東龜曰果屬,西龜曰靁屬,南龜曰獵屬,北龜曰若屬。”
No. 2
  geoemyda spengleri gmelin
  別名:金龜、泥龜、十二角龜、十二棱龜,黑胸楓葉龜
  英文名:black-breasted leaf turtle
  拉丁文名:geoemyda spengleri
  生境:地龜生活於山區叢林、小溪及山澗小河邊。它是半水棲龜,不能進入深水(水位不能超過自身龜殼高度的2倍)區域,否則,將有被溺水的可能。
  捕食及食性:雜食性,食昆蟲和植物葉和果實為主。野生地龜的食性沒有記載。
  形態特徵:小型屬半水棲的龜類,地龜體型較小,成體背甲長僅120毫米,寬78毫米。其頭部淺棕色,頭較小,背部平滑,上喙鈎麯,眼大且外突,自吻突側沿眼至頸側有淺黃色縱紋。背甲金黃色或桔黃色,中央具三條嵴棱,前後緣均具齒狀,共十二枚,故稱“十二棱龜”。腹甲棕黑色,兩側有淺黃色斑紋,甲橋明顯,背腹甲間藉骨縫相連。後肢淺棕色,散布有紅色或黑色斑紋,指、趾間蹼,尾細短。 卵生,6-8月産卵。
  分類:爬行綱、龜鱉目、淡水龜科。
  産地:其産地分佈在中國雲南滇西、廣西桂林、廣東、湖南、海南、越南、印尼等地。但至於産地之分佈實在有太多疑問存在,在我個人分析中,看來衹有雲南滇西、廣西桂林、及越南是較為可靠的原産地,至於廣東、湖南兩地,很可能是指當地的小龜養殖場而已,因為那裏有很多小龜養殖場供應各類龜種給需求量很大之中藥業及飲食用途。而海南和印尼,則極有可能是當年航運業發達時,隨船衹而移民至當地。另外日本琉球(衝繩)也有同一種之亞種,但在近年已被獨立成一新種——琉球長尾山龜 (geoemyda japonica)。
  保護:國傢ii級重點保護動物。地理分佈
  雌雄鑒別 :雌龜的腹甲平坦,尾短,泄殖孔距腹甲後緣較近;雄龜的腹甲中央凹陷,尾長且粗,泄殖腔孔距腹甲後緣較遠。
  緻危因素及現狀:由於不斷捕捉及其它因素,國內已為稀有。
  現有保護措施:在1988年11月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定為國傢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並於1989年3月1日施行。
  應進一步采取的保護措施:①禁售、禁捕。②組織調查,掌握該種目前在我國的分佈、數量及生物學資料,製定切實可行的保護計劃。
  喂養:
  (1)沙土 地龜屬半水棲龜類,人工飼養時,應養於沙土上,沙土厚3-5釐米,每月更換1次。也可將龜捨佈置成半邊淺水、半邊沙的格局,但鼕季時,必須全部鋪沙(加溫飼養除外)。夏季沙上可潮濕,初春和深秋之際,沙土宜乾燥。
  (2)加強日常管理 地龜喜暖怕寒,在飼養過程中,飼養的地勢宜高。建立日記本,每天記錄各種情況,尤其是溫度、吃食情況,這些都是飼養好地龜的關鍵。衹有掌握了地龜生活環境溫度、吃食情況,才能正確地給地龜采取一些防範措施,如溫度低時,應及時加溫;如地龜停食,要考慮地龜是否患病、龜捨移地、食物更換等因素。
  (3)鼕季飼養 健康的地龜可自然鼕眠,將地龜放人沙土上,龜自己鑽人沙土深處,在沙的表面覆蓋棉被或稻草等保暖物,每周檢查1次。翌年,龜復蘇的好壞,直接影響龜的健康。剛復蘇的龜體弱,不宜大量喂食,應少量投喂,同時註意溫度的變化。體弱瘦小的龜,可加溫飼養,將環境溫度提高至25°c左右,正常喂食、管理。
基本資料
  中文正名:地龜
  拉丁學名:Geoemyda spengleri
  命名:Gmelin, 1789
  英文名:Black-breatsed Leaf Turtle
  中文俗名:楓葉龜,黑胸葉龜,長尾山龜,泥龜,十二棱龜
  地理分佈:中國分佈於廣西、廣東、湖南等地。國外分佈於越南、蘇門答臘、羅婆州、日本。
  保護等級:國傢重點Ⅱ級保護
  瀕危等級:漸危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爬行綱 REPTILIA → 龜鱉目 TESTUDINATA → 潛頸龜亞目 Cryptodira → 龜科 Emydidae → 淡水龜亞科 Batagurinae → 地龜屬 Geoemyda → 地龜 Geoemyda spengleri
瀕危信息
  CITES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0)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EN A1cd+2cd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生活環境
  地龜生活於山區叢林、小溪及山澗小河邊。它是半水棲龜,不能進入深水(水位不能超過自身龜殼高度的2倍)區域,否則,將有被溺水的可能。
生活習性
  地龜生活於山區叢林、小溪及山澗小河邊。它是半水棲龜,不能進入深水(水位不能超過自身龜殼高度的2倍)區域,否則,將有被溺水的可能。野生地龜的食性沒有記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每衹地龜的食性不同,食性由龜所處的野外生態環境决定。多數龜吃面包蟲、蚯蚓、西紅柿、瘦豬肉、黃瓜等。
  地龜喜歡吃鮮活的各種小蟲子。例如蚯蚓,蟋蟀,面包蟲等等。
形態特徵
  小型屬半水棲的龜類,地龜體型較小,成體背甲長僅120毫米,寬78毫米。其頭部淺棕色,頭較小,背部平滑,上喙鈎麯,眼大且外突,自吻突側沿眼至頸側有淺黃色縱紋。背甲金黃色或桔黃色,中央具三條嵴棱,前後緣均具齒狀,共十二枚,故稱“十二棱龜”。腹甲棕黑色,兩側有淺黃色斑紋,甲橋明顯,背腹甲間藉骨縫相連。後肢淺棕色,散布有紅色或黑色斑紋,指、趾間蹼,尾細短。 卵生,6-8月産卵。
  雌雄鑒別 :雌龜的腹甲平坦,尾短,泄殖孔距腹甲後緣較近;雄龜的腹甲中央凹陷,尾長且粗,泄殖腔孔距腹甲後緣較遠。
分佈情況
  其産地分佈在中國雲南滇西、廣西桂林、廣東、湖南、海南、越南、印尼等地。但至於産地之分佈實在有太多疑問存在,在我個人分析中,看來衹有雲南滇西、廣西桂林、及越南是較為可靠的原産地,至於廣東、湖南兩地,很可能是指當地的小龜養殖場而已,因為那裏有很多小龜養殖場供應各類龜種給需求量很大之中藥業及飲食用途。而海南和印尼,則極有可能是當年航運業發達時,隨船衹而移民至當地。另外琉球群島(日本稱衝繩)也有同一種之亞種,但在近年已被獨立成一新種——琉球長尾山龜 (Geoemyda japonica)。
  主要分佈省份:湖南 廣西 海南
  分佈在以下保護區:九萬山水源林 大瑤山水源林(廣西) 東洞庭湖 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
  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吊羅山
估計數量
  不詳。國內現有標本不多。五十年代廣西市場尚有一定數量活動物,近年來幾乎絶跡。但隨邊境貿易的開放,目前在南方由境外進口的活動物增多。
緻危因素及現狀
  由於不斷捕捉及其它因素,國內已為稀有。
保護措施
  現有保護措施:在1988年11月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定為國傢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並於1989年3月1日施行。
  應進一步采取的保護措施:①禁售、禁捕。②組織調查,掌握該種目前在我國的分佈、數量及生物學資料,製定切實可行的保護計劃。
人工飼養
  1、野生龜的馴化
  地龜體小,適應能力弱,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難飼養,成活率低。新引進的地龜應放在乾燥的紙盒或容器中,內鋪沙土,放置一個飲水盆。每天投喂多種食物,投喂前勿驚動龜,以免龜拒食。
  2、人工喂食
  正常的地龜,在春、夏季每2天投喂1次,秋季每天投喂,並增加投喂量,同時註意環境溫度的變化,當環境溫度在22-25°C時,龜能正常吃食;當環境溫度在20°C以下時,不要喂食,雖然個別龜仍有食欲,但吃食後易引起腸胃不適。
  3、飼養管理
  (1)沙土 地龜屬半水棲龜類,人工飼養時,應養於沙土上,沙土厚3-5釐米,每月更換1次。也可將龜捨佈置成半邊淺水、半邊沙的格局,但鼕季時,必須全部鋪沙(加溫飼養除外)。夏季沙上可潮濕,初春和深秋之際,沙土宜乾燥。
  (2)加強日常管理地龜喜暖怕寒,在飼養過程中,飼養的地勢宜高。建立日記本,每天記錄各種情況,尤其是溫度、吃食情況,這些都是飼養好地龜的關鍵。衹有掌握了地龜生活環境溫度、吃食情況,才能正確地給地龜采取一些防範措施,如溫度低時,應及時加溫;如地龜停食,要考慮地龜是否患病、龜捨移地、食物更換等因素。
  (3)鼕季飼養健康的地龜可自然鼕眠,將地龜放人沙土上,龜自己鑽人沙土深處,在沙的表面覆蓋棉被或稻草等保暖物,每周檢查1次。翌年,龜復蘇的好壞,直接影響龜的健康。剛復蘇的龜體弱,不宜大量喂食,應少量投喂,同時註意溫度的變化。體弱瘦小的龜,可加溫飼養,將環境溫度提高至25°C左右,正常喂食、管理。
相關資料
  在市場上你經常可以見到這種漂亮的龜,它的名字叫做地龜。通常又被叫做 金龜、十二棱龜,或者楓葉龜。這種龜在國內分佈於廣西、廣東、湖南等地。國外的越南也比較多。
  地龜的體型比較小,成年的地龜也衹有12公分左右。市場上通常見不到很小的地龜。它的頭部比較小,是淺棕色的。嘴巴上喙鈎麯,有些象是鷹嘴。眼睛很大而且嚮外突出,因為它們比較適應黑暗的環境。頭部兩側有淺黃色條紋。前後肢散布有紅色的鱗片。背部比較平滑,背甲是金黃色或桔黃色,中央有三條縱嚮的棱。背甲的前後邊緣有齒狀的突起,總共十二枚,所以纔稱做“十二棱龜”。因為背甲的形狀象楓葉,所以又叫做“楓葉龜”。它的腹甲是棕黑色,所以又叫做“黑胸葉龜”。雌地龜的腹甲平坦,尾短相對來說短小一些;雄地龜的腹甲中央略有凹陷,尾巴很又粗又長。
  通常情況下,因為地龜體形比較小,適應能力弱,而且比較膽小,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比較難飼養,成活率低。所以建議新手不要購買和飼養這種龜。新買回來的地龜應該放在紙盒或其它容器中,裏面鋪上潮濕的沙土,放置一個飲水盆,放在陰暗的角落。每天投喂多種食物,投喂前不要驚動龜,以免龜拒食。
  野生的地龜生活在山區叢林的小溪旁,或者山澗小河邊。它是半水棲龜,但是水性不好,不能進入深水區域,否則有可能會溺水身亡。很奇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野生地龜的食性記載或者介紹。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每衹地龜的食性不同。剛買回來的地龜很可能不吃東西,你可以捉一些它喜歡吃的蟋蟀或者蚯蚓來試試。滿滿的再試試瘦豬肉、黃瓜、西紅柿等。當溫度低於20°C時不要喂食,以免引起龜龜腸胃不適。
  地龜屬半水棲龜類而且水性不好,不能當作水龜來養。應該在容器內鋪上5公分左右的潮濕沙土,或者枯樹葉,鋸末等,每月更換一次。並放置一個供龜龜喝水和泡澡的水盆。也可將龜捨佈置成半邊淺水半邊陸地。它喜歡陰暗的角落,所以應給它一個藏身之處。我們通常是用半個花盆扣在那裏,它自己會鑽到下面去。
  健康的地龜可自然鼕眠。將地龜放人沙土上,龜自己鑽人沙土深處,在沙的表面覆蓋保暖物,並保持潮濕,每周檢查1次。第二年春天,溫度達到15度左右時,地龜就會自己鑽出來。剛復蘇的龜體弱,不宜大量喂食。在天氣多變的季節應註意溫度的變化。體弱瘦小的龜鼕季可加溫飼養,將環境溫度控製在25°C左右,正常喂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