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上的竜。《南史·王僧辯傳》:“三月庚寅,有兩竜自城西江中騰躍升天……父老鹹聚而悲,竊相謂曰:‘地竜已去,國其亡乎。’” 明 吳昜 《定襄侯郭忠武公登》詩:“撇烈天網翻,槎枒地竜繞。” 清 毛祥麟 《三略匯編·小刀會紀略》:“火輪船抵 浦 ,夜必放水,其聲如雷鳴……或曰是謂地竜叫,主不祥,宜禮送之。” | | 蚯蚓。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天地·氣候集解》:“蚯蚓即地竜也。” | | 地竜(geosaurus)
地竜(geosaurus)與地蜥鰐同科,體形略小於地蜥鰐(約2.5米),習性相仿,曾廣泛分佈於各淺海岸邊,此生存到白堊紀。
中生代海生鰐類從其出現開始,就受到競爭對手的強有力的挑戰,侏羅紀中大型的魚竜類、上竜類一直威脅着它們的生存,其中上竜類中的滑齒竜、剋柔竜等更扮演着它們天敵的身份。進入白堊紀後,隨着海王竜等滄竜類的異軍突起,海生鰐類漸漸走到了演化之路的盡頭,它們甚至沒有目睹到恐竜傢族的最後滅亡。
========================================
【其他名稱】蚯蚓、亞細亞環毛蚓、蛐蟮、土蟺。
【漢語拼音】dilong
【性狀】1.廣地竜:呈長條薄片狀,扭麯不直,長10-20cm,寬1-2cm,頭尾兩端仍保持原形,前端稍尖,尾端鈍圓。全體表具密集環節,靠前端第14-16環節有色較淺的環節,習稱“白頸”;體背棕紅色或灰紅色,腹部淺黃棕色。體輕,壁較厚,質脆,易折斷,斷面白色。氣腥。味微鹹。2.土地竜:呈彎麯圓柱形,長5-locm,直徑0.3-0.7cm。體表灰褐色或灰棕色,皺縮不平,“白頸”不明顯。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間有泥土,肉薄。氣腥,味微鹹。
【功能主治】熱病驚狂、小兒驚風、咳喘、頭痛目赤、咽喉腫痛、小便不通、風濕關節疼痛,半身不遂等癥。外用塗丹毒、漆瘡等癥。1.清熱息風:主治壯熱驚癇,動風抽搐。2.清肺定喘:可治肺熱痰咳氣喘,對肺熱型支氣管哮喘療效較好。3.利尿通淋:適用於濕熱下註,熱淋澀痛。4.通行經絡:可用治熱痹節腫赤痛;適當配伍也可治寒痹;配伍益氣行血藥常用於氣虛血瘀,經絡不利,偏癱失語者。
【用法用量】5-15g;鮮品10-20g。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適量。
【不良反應】1.用量過大:常規劑量毒性小,過量使用可出現頭痛、頭昏,血壓先升後降、腹痛、呼吸睏難、消化道出血。2.過敏反應:肌肉註射地竜針劑可出現過敏反應,表現為口唇發麻、皮疹、臉色蒼白,大汗、呼吸睏難、血壓下降。
【禁忌】陽氣虛損、脾胃虛弱、腎虛喘促、血虛不能濡養筋脈者不宜使用。
【生長地區】生活於潮濕疏鬆之泥土中,行動遲緩。
【炮製】去淨雜質,曬幹即成。
地 竜
本品為次常用中藥,原名"白頸蚯蚓","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地竜之名始見於"圖經本草"。市售品分廣地竜及土地竜兩種。廣地竜的原動物為參環毛蚓,一般認為品質較好;土地竜品種很多,各地不一,但以縞蚯蚓為最多見。
[原動物]
1.參環毛蚓 別名:亞細亞環毛蚓、麯蟺、土蟺、蚯蚓、地竜。
pheretima asiatica michaelsen-環節動物門aneuelida,寡毛綱oligochaeta,鉅蚓科megascolecidae
地棲環節動物。體較大,長約11~38釐米,寬約5~12釐米,背孔自11~12節開始,背部灰紫色,後部稍淡,剛毛圈稍白,環帶點第14~16三節,其上無背孔和剛毛,在環帶以前各節剛毛圈粗而硬,雌性生殖孔位於第14節腹面正中,僅有一個。雄性生殖孔在第18節腹面兩側,外緣有淺皮褶,受精囊孔3對,位於6~7,7~8,8~9節間,第6~9各節之間無隔膜,附近常有乳頭突,受精囊球形,管較短,盲管亦短,彎麯數轉,為納精囊。
生活於潮濕疏鬆之泥土中,行動遲緩。
分佈於廣東、廣西壯族自治區、福建等地。
2.縞蚯蚓
allolobophora caliginosa trapezoides--鉅蚓科megascolecidae
地棲環節動物。體較大,剛毛4對。生殖環帶在第36~34節之間,作馬鞍狀。雄性生殖孔1對,在第15腹側,附近成腺腫狀。雌性生殖孔1對,在第14節。受精囊2對,在第9~10和10~11的節間。
分佈於全國各地。以上二種原動物的檢索表:
1.體形大,或小,每節有剛毛環生。環帶限於第14~16節,僅三節,呈戒指狀。雄性孔在第18節腹側,...左右各一,雌性孔位於第14節腹面正中,衹有一個。受精囊孔3對,在第6~7,7~8和8~9的節間...………………………………………………………………………………參環毛蚓pheretima asiatica
1.體較大,每節有剛毛4對。環帶在第13~20節,共占7節。雌性孔1對,在第15腹節腹側。雌性孔...1對,在第14節。受精囊孔2對,在第9~10和10~11的節間……………………………………………...…………………………………………………………
稿蚯蚓allolobophora caliginosa traperoides
[采製]
1. 廣地竜:於7~9月間采收。據廣東經驗,可用鮮辣蓼草搗爛成糊加茶鹵和清水,倒在蚯蚓多的地方,蚯蚓聞到藥氣爬出,即可捕捉。收集後拌以稻草灰,用溫水稍泡,除去體外粘膜,然後用小錐或針插入尾端,釘在木凳上,用小刀將腹部由頭至尾剖開,用溫水洗淨體內泥砂,曬幹或用火焙幹均可。
2. 土地竜:於6~9月采收,選擇蚯蚓多的地方,用鐵鏟翻土捕捉,然後用草木灰嗆死,去灰曬幹,如遇陰雨烘幹,整條入藥。
[炮製]
1. 去淨雜質,曬幹即成。
2. 地竜肉:置溫水中撈一次,悶約8小時,碾劈,洗淨泥土,剪段即成。
3. 廣地竜:揀淨雜質,剪段即成。
[藥材及産銷]
本品為蚯蚓的乾燥全體。
[名稱]
1.廣地竜lumbricus kwangtungensis 別名:蚯蚓幹(廣東)、蚓螻(廣西)。
2.土地竜lumbricus nativus 別名:土竜(青海)、麯蟮(青海、河南、山東、山西)。
[産地及銷售習慣] 主産於河北石傢莊、保定、邢臺、易縣、淶源、涿鹿、蔚縣,山西忻定、長治、陽泉等地産量較大,主銷華東、華北和東北各地。此外甘肅、北京郊區亦産,一般均自銷。
[産地及銷售習慣]
1. 廣地竜:主産於廣東南海、茂名、陽江、靈山、竜門、高要、韶關、佛山、平遠、欽縣,廣西容縣、梧州、北流等近河邊地方,以廣東産品最優,銷售全國和出口。
2. 土地竜:主産於河南鄭州,中牟,山東東平、微山、梁山,安徽蚌埠、安慶,福建寧化。此外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陝西、湖北等地均産。一般均自産自銷。
[化學成份]
據日人研究含有溶血作用物質蚯蚓素(lumbitin,c259h528o125n47sp3(cacl2)19·3h2o,解熱作用物質蚯蚓解熱鹼(lumbrofebrin,c9h18n2o6)可能為酪氨酸(tyrosine)的衍生物,並有一種有毒成分蚯蚓毒素(terrestro-lumbrilysin)。此外,並含有脂肪酸、類脂化合物、膽固醇、膽鹼、維生素b、黃尿圜(xanthine)、胍(guanidine)及磷等。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1.廣地竜:全體呈扁片狀。腹部已剖開,內臟已除去僅頭端及尾端仍保持原來形狀,全體彎麯不直,體長15~20釐米,寬約1~1.5釐米。全體由90~100餘環節構成,體前端稍尖,中央有口,尾端鈍圓,有縱列的肛門,體的14~16環節為生殖環帶,在18節節的兩側有一對小突起為雄性生殖孔部分。體背色棕紅或灰紅,腹部色較淡,體壁較厚。氣腥,味微鹹。(照片左)
以乾燥、條大、肥壯、不碎、無泥者為佳。
2.土地竜:呈彎麯的圓柱形,長5~10釐米,直徑3~7毫米。全體由許多環節構成,完整,腹部未剖開。口位於較尖的一端,肛門開口於鈍圓的一端,生殖環帶多不顯明,體表灰棕色,常附泥土。質輕而脆,易折斷,斷面呈土色。氣腥,味微鹹。(照片右)
以身幹、條大、不碎者為佳。
以上二種藥材的檢索表:
1.扁片狀;腹部已剖開,內臟已除去;生殖環帶顯明;背部棕黑,腹面淡褐色……………………廣地竜
1.圓柱狀;腹部未剖開,內臟未除去;生殖環帶不顯明;全體土黃色………………………………土地竜
[效用]
[性味] 鹹寒。
[功用] 清熱,鎮痙,利尿,解毒。
[主治] 熱病驚狂、小兒驚風、咳喘、頭痛目赤、咽喉腫痛、小便不通、風濕關節疼痛,半身不遂等癥。外用塗丹毒、漆瘡等癥。
[用量] 5g~10g。
[禁忌] 非實熱不宜。
[附註]
蚯蚓穴居土中,行動緩慢,為研究動物分佈最有價值的材料。在西方各國,種數最多最常見的一科,為帶蚓科(lumbricidae),但在東方(包括澳洲及太平洋諸島嶼),則以鉅蚓科(megascolecidae)分佈最廣,種數亦多,約有一千餘種,占全蚯蚓種數一半以上,其所分亞科、屬或亞屬,都是極其復雜的,其中以環毛屬(pheretima)為最大的一屬,約有500種之多,分佈最廣。在我國約有100餘種,是最占優勢的一屬。 | | 地竜
【來源】外治方
【原料】地竜20-40條。去淨泥土,放入潔淨的碗內,上撒白糖適量,
【製法】地竜溶化後,加面粉適量,調為糊狀,
【用法】敷肚臍,外蓋紗布,膠布固定。
【功效】 | | 地竜(Geosaurus)
地竜為環節動物門鉅蚓科動物參環毛蚓Pheretimaas pergilum(E Perrier)、通俗環毛蚓P vulgarisChen、威廉環毛蚓P guillelmi(Michaelsen)或櫛肓毛蚓P pectiniferaMichaelsen的乾燥體。前一種習稱“廣地竜”,後三種習稱“瀘地竜”,主産於廣西、廣東、福建。性寒,味鹹。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用於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麻痹,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癥。地竜是我國重要的中藥材之一。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收載的6 7種動物藥中就有蚯蚓。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蟲部4 2捲中用蚯蚓入藥的處方有4 0多種。
========================================
【其他名稱】蚯蚓、螼、螾、丘螾、蜿蟺、引無、附蚓、寒蚓、麯蟺、麯蟮、土竜、地竜子、土蟺、蟲蟮
【漢語拼音】Dilong
【性狀】1.廣地竜:呈長條薄片狀,扭麯不直,長10-20cm,寬1-2cm,頭尾兩端仍保持原形,前端稍尖,尾端鈍圓。全體表具密集環節,靠前端第14-16環節有色較淺的環節,習稱“白頸”;體背棕紅色或灰紅色,腹部淺黃棕色。體輕,壁較厚,質脆,易折斷,斷面白色。氣腥。味微鹹。2.土地竜:呈彎麯圓柱形,長5-lOcm,直徑0.3-0.7cm。體表灰褐色或灰棕色,皺縮不平,“白頸”不明顯。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間有泥土,肉薄。氣腥,味微鹹。
【功能主治】熱病驚狂、小兒驚風、咳喘、頭痛目赤、咽喉腫痛、小便不通、風濕關節疼痛,半身不遂等癥。外用塗丹毒、漆瘡等癥。1.清熱息風:主治壯熱驚癇,動風抽搐。2.清肺定喘:可治肺熱痰咳氣喘,對肺熱型支氣管哮喘療效較好。3.利尿通淋:適用於濕熱下註,熱淋澀痛。4.通行經絡:可用治熱痹節腫赤痛;適當配伍也可治寒痹;配伍益氣行血藥常用於氣虛血瘀,經絡不利,偏癱失語者。
【用法用量】5-15g;鮮品10-20g。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適量。
【不良反應】1.用量過大:常規劑量毒性小,過量使用可出現頭痛、頭昏,血壓先升後降、腹痛、呼吸睏難、消化道出血。2.過敏反應:肌肉註射地竜針劑可出現過敏反應,表現為口唇發麻、皮疹、臉色蒼白,大汗、呼吸睏難、血壓下降。
【禁忌】陽氣虛損、脾胃虛弱、腎虛喘促、血虛不能濡養筋脈者不宜使用。
【生長地區】生活於潮濕疏鬆之泥土中,行動遲緩。
【炮製】去淨雜質,曬幹即成。
【藥理作用】
1.溶栓和抗凝作用 參環毛蚓體腔液幹粗粉直接註入大鼠十二指腸30mg/kg,以動靜脈插管串綫粘附纖維蛋白方法測纖維蛋白生成,具有明顯的溶纖維蛋白活性,煮沸或烘幹後活性即喪失。以纖維蛋白平板測定法證明,凍幹粗粉5μg與尿激酶1u的溶纖維蛋白活性相當。但纖維蛋白平板經85℃水浴加熱30min後,尿激酶的活性喪失而凍幹粗粉的活性仍部分保留。說明凍幹粗粉溶纖維蛋白機製與尿激酶不完全一樣。尿激酶的作用是激活纖維蛋白溶酶原使之成為有活性的纖溶液,催化纖維蛋白溶解,蚯蚓凍幹粗粉除了有尿激酶樣纖溶作用外,尚有直接催化纖維蛋白水解的作用。赤子愛勝蚓提取液在體外對兔靜脈血栓有溶解作用,對已凝固的纖維蛋白膠板也有一定纖溶活性。其纖溶作用有直接纖維蛋白溶解和激活纖溶酶原的間接作用,但以直接纖溶為主。傢兔靜註蚯蚓水浸液0.lg/kg或0.2g/kg,對頸總動脈一頸外靜脈血流套路法實驗性血栓形成有明顯抑製作用,灌服1g/kg亦有明顯抑製,但軟弱,靜註0.02g/kg有溶栓作用。傢兔靜註廣地竜(Lumbricus kangtang6nsis)醇提取註射液(每 1ml含生藥 2g)2ml/kg,可明顯延長血小板血栓和纖維蛋白血栓形成時間,使血栓長度和幹重減少,並降低血液粘度。傢兔靜註人工養殖的正蚓科雙胸蚓屬(Lumbricche bimastos)粗提取液,可顯著降低血中纖
維蛋白原含量,並使代球蛋白溶解時間顯著縮短。粗提取液
經進一步萃取,製備出含多種纖溶酶和纖溶酶原激活物的製劑,具有良好的溶解血栓作用,可使兔血漿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活力增加,血小板聚集性顯著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降低,紅細胞剛性指數降低,提示其通過促進纖溶、抑製血小板聚集、增強紅細胞膜穩定性等發揮作用。蚯蚓幹粉水浸液在體外對傢兔纖維蛋白和凝血塊均有溶解作用。傢兔靜註水煎醇沉註射液對耳緣靜脈血栓有明顯溶解作用。正常志願者口服蚯蚓提取物亦有明顯的抗凝和纖溶作用,且與劑量相關。凝血活酶時間明顯延長,纖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強,代球蛋白溶解時間縮短及纖維蛋白降解産物含量增加。從蚯蚓提取的纖溶酶(凍幹粉)給傢兔灌胃,0.05g/(kg·d)或 0.1g/(kg·d),連續3d,從心髒取血,在體外形成的血栓長度、濕重、幹重均較對照組明顯減少。
地竜煎劑在體外對牛凝血酶促進人血纖維蛋白原凝聚有明顯抗凝血酶作用。赤子愛勝蚓提取物對凝血酶時間(TT)有明顯延長作用,在缺乏抗凝血酶-III(AT-III)的血漿中加入該提取物也可使TT明顯延長,但延長程度較小,說明這種作用有依賴AT-III和不依賴AT-III的兩個部分。傢兔靜註地竜提取物(EE)可明顯延長TT其半衰期0.32h在體外EE亦可明顯延長TT和白陶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KPTT)。廣地竜水浸液加鹼水解後再用乙醇分級分離,所獲提取物亦可明顯延長KPTT和TT,其抗凝血酶活性不能被AT-III抗體及魚精蛋白中和,表明其活性不依賴於AT-III 該活性成分不屬多糖或蛋白質,可能是一種耐鹼耐熱的小肽或含雙鍵化合,與水蛙素、肝素等抗凝物質不同。 高血粘度綜合徵和缺血性中風患者每口口服赤子愛勝蚓提
取液,連續14d為三療程,服1~2療程,患者的血細胞比、血沉、血漿粘度、血纖維蛋白原等均有降低。傢兔靜註地竜提取液,可使血小板聚集性顯著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漿粘度降低,紅細胞剛性指數降低。 2.對心血管係統的作用 (1)抗心律失常作用給動物
靜註地竜註射液對氯仿一腎上腺素或烏頭鹼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氯化鋇或毒毛花着G誘發的傢兔心律失常均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對心髒傳導亦有抑製作用。
(2)降血壓作用麻醉犬靜註廣地竜熱水浸劑或乙醇浸出
液0.1g/kg,30~45min出現血壓下降,可維持2一3h;正常大鼠三次灌胃大劑量(10g/kg)或腎型高血壓大鼠每日準胃小劑量(50mg/kg),連續2星期,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腎型高血壓大鼠血壓下降出現於給藥後3~7d並於停藥後第2星期回升到用藥前水平。廣地竜的降壓機製可能是由於它直接作用於脊髓以上的中樞神經係統或通過某些內感受器反射地影響中樞神經係統,引起部分內臟血管的擴張而使血壓下降。大鼠靜往廣地竜煎劑0.25g/kg,立即引起血壓下降,其降壓過程與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相似,如預先靜註PAF受體阻滯劑CV6209顯著抑製廣地竜的降壓作用,提示類PAF物質是廣地竜的重要降壓成分。對易卒中自發性高血壓大鼠(SHRSP)喂食含地竜飼料,可在不影響SHPSP體重的情況下降低SHRSP血壓,改善血管彈性即增加主動脈負荷濕重比(拉力g/主動脈濕重mg)
和斷裂時主動脈最大負荷(拉力g/主動脈濕重mg),降低心體重比(心肌mg/體重g ×10-3),增加腎體重比,且還具有利鈉、利尿和降低三酸甘油作用,提示地竜可能有一定的預防SHRSP卒中發生的作用。
3.對中樞神經係統的作用①治療缺血性腦卒中(中風):預先腹腔註射地竜註射液10g/kg,對蒙古沙土鼠一測預總動脈結紮造成的缺血性腦卒中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可減輕缺血性腦卒中的癥狀,如立毛、轉圈行為和打滾發作等的發生率下降,並明顯降低動物的死亡率,使缺血性腦卒中動物腦組織中降低了的單胺類遞質5一羥色胺和多巴胺趨於恢復,而對去甲腎上腺素含量則無明顯影響。②抗驚厥和鎮靜作用:小鼠腹腔註射地竜醋酸鉛處理的提取液,可明顯對抗戊四氮和咖啡因引起的驚厥,但不能對抗土的寧引起的驚厥,提示其抗驚厥作用部位是在脊髓以上的中樞神經部位。小鼠腹腔註射地竜乙醇浸出液20g/kg,對電驚厥也有對抗作用,ED為22.18g/kg。地竜醇浸液對小鼠、傢兔有鎮靜作用。③解熱作用:蚯蚓水浸劑對大腸桿菌內毒素及溫熱刺激引起的發熱傢兔均有良好的解熱作用,但較氨基比林的作用弱。口服廣地竜散 12g,對健康人體溫無降低作用,對感染性發熱患者降溫作用優於阿司匹林(口服0.3g)對非感染性發熱亦有效,但作用出現較晚,一般於服約後0.5-3h顯效,2-5h體溫降至正常。 4.抗癌作用 小鼠每日灌服地竜提取物l1mg/衹,連續58d,對移植的肉瘤S180。有明顯的抑製作用,不僅瘤體明顯減少,且可延長小鼠的生存期。小鼠每日灌服地竜提取物
1mg/衹,連續6d,對移植性實體瘤H22。也有明顯抑製作用。班蚓提取物經透析後的透析外液對接種肉瘤S180或實體瘤EMT6。的小鼠均有抑製腫瘤生長的作用,該成分經100℃加熱20min,抑癌作用即消失。地竜可透析組分在體外對胃癌細胞MGC803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背( H3-TdR)的滲入有明顯抑製作用,該組分經56℃加熱0.5h抑瘤作用仍然存在,表明該有效組分分子較小而且耐熱。應用凝膠過濾技術對地竜提取物進行分離獲 4個組分。組分I在體外對胃癌細胞 MGC803的3H-TdR滲入有非常顯著的抑製作用,該組分經56℃加熱0.5h抑瘤作用仍存在,但較未加熱組明顯減弱,提示該組分加熱後抑瘤作用部分保留,具有一定耐熱性。組分IV在體外對胃癌細胞MGC803的3H-TdR滲入也有非常顯著的抑製作用,但該組分經56℃加溫0.5h後抑瘤作用即消失,提示該組分不耐熱,組分II和組分III則均無抑瘤作用。地竜提取物在體外對培養的喉癌細胞 Hep-2有濃度依賴性抑製作用。小鼠灌服地竜提取物與5一氟尿呼慣(5-FU)聯合應用對乳腺癌MA的治療有明顯協同作用,腫瘤生長比單用5-FU延遲3d,癌細胞變性壞死較
單用嚴重,小鼠存活時間也較單用延長陽門。地竜提取物與白介素2(IL-2)聯合應用對小鼠肉瘤S180。亦可抑製腫瘤生長,表現協同作用。移植肉瘤S180。的小鼠灌服地竜提取物,與5-FU聯合應用時,對腫瘤的抑製有協同作用,如與輻射增效劑AK123聯合應用則産生更強的輻射增效作用,三者合用則抑瘤效果最好。在體外,地竜提取物與AK123合用對人喉癌細胞Hep-2也表現協同作用。地竜提取物與熱療聯合應用對小鼠實體瘤 EMT6的抑製也有明顯協同作用。
灌服地竜提取物對正常及荷瘤(S180)小鼠均有促進脾淋巴細胞轉化作用,對給予直綫電子加速器照射和未照射小鼠脾淋巴細胞轉化也有促進作用;但體外實驗則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和人血淋巴細胞轉化均有抑製作用。提示地竜提取物可能通過提高機體免疫能力而抑製腫瘤細胞生長的。小鼠腹腔註射地竜提取物100mg/kg,連續6d,可使胸腺及脾髒有核細胞數明顯增加,脾細胞對刀豆球蛋白A(ConA)、脂多糖(LPS)的反應性均明顯高於對照組,脾髒自然殺傷細胞(NK)及抗體依賴細胞介導
細胞毒(ADCC)活性也顯著高於對照組。對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亦有相似作用,但脾髒NK及AfXIC活性則顯著低於對照組。荷瘤小鼠經深部X綫治療機局部照射後,脾重、脾有核細胞數、NK細胞活性、ADCC活性及牌細胞IL-2活性均受到一定抑製,但如加用地竜提取液治療,則未見任何免疫抑製作用,甚至有所提高,提示對機體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小鼠每日灌服地竜提取物,可使尾血中吞噬細胞化學發光增強,提示可增強吞噬功能;荷瘤(S180)小鼠NK細胞活性下降,如灌服地竜提取物8d,則NK活性基本恢復。腫瘤患者服用地竜提取物2個月,采用係列抗入淋巴細胞及其亞群單剋隆抗體(McAb),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T3,T4,T8,T4/T8,Tb,Tac,B細胞亞群的值,服地竜提取物者可提高T3,T4及T4/T8及,提示其為一種免疫增強劑。接受放射治療的食管癌患者眼地竜提取物150mg,每日2次,能控製患者白細胞下降,效果優於免疫增強刑多抗甲素(polyactin A)。荷瘤(S180)小鼠每日灌服地竜提
取物100mg/kg,連續7d,能使因荷瘤而增加熒光産物(直接反映體內脂質過氧化速率)含量降低,血中𠔌優甘肽還原酶(GR)、過氧化氫酶(CAT)、𠔌優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動和超氧化物
歧化酶(SOD)的活性則增加,提示地竜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抗脂質過氧化的作用。但體外試驗卻證明,地竜提取物與激光、血葉淋衍生物對S180癌細胞具有協同殺傷作用,化學發光強度也明顯增高,如將自由基清除劑CAT和SOD加入培養基內,則使增強的發光強度明顯減小,提示地竜提取物的協同作用至少部分是通過增加活性氧而實現的。
5.平喘作用豚鼠腹腔註射地竜液(每1ml含鮮地竜約
0.75g/ml)2ml,對卵蛋白引起的過敏性哮喘潛伏期明顯延長,吸入組胺引起的哮喘潛伏期也明顯延長,但對吸入乙酸膽鹼引起的哮喘則無影響。大鼠腹腔註射地竜液2ml,連續3d對卵蛋白引起的被動皮膚過敏反應有抑製作用。在體外,地竜液8×10-7g/ml濃度對豚鼠離體氣管由組胺引起的收縮有明顯抑製作用。從蚯蚓提出的含氮成分對大鼠、傢兔肺灌註法有顯著擴張支氣管作用,並能對抗組胺和毛果美香鹼引起的支氣管收縮。靜註於豚鼠,50%動物可耐受致死量組胺。認為地竜的某種組分可阻滯組胺受體,對抗組胺使氣管痙攣及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此為平喘的主要機製。
6.對平滑肌的作用從廣地竜提取出的淡黃色結晶,能使已孕和未孕大鼠或豚鼠離體子宮緊張度明顯升高,濃度增加可使之呈痙攣收縮狀態;靜註1mg/kg,可使傢兔在位子宮緊張度升高,靜註 3~6mg/kg或灌服 10~20mgl/kg,可使慢性子宮瘻管傢兔子宮收縮明顯增強。此外,該結晶0.5~ 1mg/kg靜註,對傢免在位腸管亦有明顯興奮作用,對大鼠後肢血管灌流亦表現明顯興奮,但對在體豚鼠支氣管作用較弱。
7.其他作用蚯蚓3%醋酸提取物、2.5%硫酸提取物。
84%乙醇及石油醚提取物在體外對人型結核桿菌有較強抑製作用,由3%醋酸提取的兩種物質抑製人型結核桿菌的最稀釋位數分別為100信及70倍,2.5%硫酸提取物的最高稀釋倍數為100倍,此三種提取物均耐熱; 84%乙醇及五油醚提取物的最高稀釋倍數均為3200倍,但不耐熱。
地竜提取物在體外對小鼠和人的精子均有快速殺滅作用,其中的蛻拍酸、透明質酸能迅速使精子製動、凝集,並使其結構受到破壞。
地竜提取液外用對局限性硬皮病有效,經生化分析提取物具有特異性降解膠原纖維的膠原酶,其療效很可能是局部變性膠原纖維降解所致。
8.體內過程傢兔靜註參杯毛蚓註射液,以凝血酶時間測定為藥效指標,按藥效一對數劑量關係估算藥動學參數,表明其抗凝血酶有效成分在體內屬一級動力學消除,符合二室模型,t1/2a。為4.1limn,t1/2β為140min,量效麯綫下面積(AUC)為169.1mg/(kg·h),清除率(CL)為0.964h-1。提示抗凝血酶成
分由血液嚮外周組織分佈速率很快,而清除較慢,可能是一種小分子物質,在體內分佈廣泛。
9.毒性廣地竜熱浸劑給小鼠靜註LD50。為3.85g/kg,腹腔註射LD50。為95-115gl/kg,給大鼠灌胃0.lgl/(kg·d),連續45d未發現毒性反應。小鼠腹腔註射廣地竜註射液,LD50為40.7g/kg。從廣地竜 1000g提得淡黃色結晶 2g,給小鼠為註 LD50。為 38.7mg/kg。按動物急性死亡率法估測參壞毛蚓毒性組分的藥動學參數,其在體內屬一級動力學消除,呈一室模型,t1/2。為31.2min,僅為抗凝血酶成分消除半衰期的22.3%,因毒性組分半衰期短,所以地竜多次連續給藥不易造成蓄積中毒。比較安全。
【中藥化學成分】參環毛蚓和背暗異唇蚓含溶血成分:蚯蚓素(lumbritin),解熱成分:蚯蚓解熱鹼(lumbrofebin),有毒成分:蚯蚓毒素(terrestro-lumbrilysin)等。還含6-羥基嘌呤( hypoxanthine),黃嘌呤(xanthine),腺嘌呤(adenine),鳥嘌呤(guanine),胍(guanidine),膽鹼(choline),以及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酪氨酸(tyrosine),賴氨酸(lysine)等氨基酸。我國市面出售的赤子愛勝蚓和美國紅蚓即紅色愛勝蚓的雜交種,稱為“大平二號蚓”,其中含有天鼕氨酸(aspartic acid),蘇氨酸(threonine),絲氨酸(serine),𠔌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纈氨酸,蛋氨酸(methion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賴氨酸,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脯氨酸(proline)和鋅、銅、鐵、鉻、硒、鉬、佤、鎂等元素。近年從赤子愛性蚓體內找出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其前體物質1-O-烷基-2-酰基-sn-甘油-3-磷酸膽鹼(1-O-alkyl-2-acyl-sn-glycerophosphocholine)占磷脂酰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的比例高達61.4%。
地 竜
本品為次常用中藥,原名"白頸蚯蚓","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地竜之名始見於"圖經本草"。市售品分廣地竜及土地竜兩種。廣地竜的原動物為參環毛蚓,一般認為品質較好;土地竜品種很多,各地不一,但以縞蚯蚓為最多見。
[原動物]
1.參環毛蚓 別名:亞細亞環毛蚓、麯蟺、土蟺、蚯蚓、地竜。
Pheretima asiatica Michaelsen-環節動物門Aneuelida,寡毛綱Oligochaeta,鉅蚓科Megascolecidae
地棲環節動物。體較大,長約11~38釐米,寬約5~12釐米,背孔自11~12節開始,背部灰紫色,後部稍淡,剛毛圈稍白,環帶點第14~16三節,其上無背孔和剛毛,在環帶以前各節剛毛圈粗而硬,雌性生殖孔位於第14節腹面正中,僅有一個。雄性生殖孔在第18節腹面兩側,外緣有淺皮褶,受精囊孔3對,位於6~7,7~8,8~9節間,第6~9各節之間無隔膜,附近常有乳頭突,受精囊球形,管較短,盲管亦短,彎麯數轉,為納精囊。
生活於潮濕疏鬆之泥土中,行動遲緩。
分佈於廣東、廣西壯族自治區、福建等地。
2.縞蚯蚓
Allolobophora caliginosa trapezoides--鉅蚓科Megascolecidae
地棲環節動物。體較大,剛毛4對。生殖環帶在第36~34節之間,作馬鞍狀。雄性生殖孔1對,在第15腹側,附近成腺腫狀。雌性生殖孔1對,在第14節。受精囊2對,在第9~10和10~11的節間。
分佈於全國各地。以上二種原動物的檢索表:
1.體形大,或小,每節有剛毛環生。環帶限於第14~16節,僅三節,呈戒指狀。雄性孔在第18節腹側,...左右各一,雌性孔位於第14節腹面正中,衹有一個。受精囊孔3對,在第6~7,7~8和8~9的節間...………………………………………………………………………………參環毛蚓Pheretima asiatica
1.體較大,每節有剛毛4對。環帶在第13~20節,共占7節。雌性孔1對,在第15腹節腹側。雌性孔...1對,在第14節。受精囊孔2對,在第9~10和10~11的節間……………………………………………...…………………………………………………………
稿蚯蚓Allolobophora caliginosa traperoides
[采製]
1. 廣地竜:於7~9月間采收。據廣東經驗,可用鮮辣蓼草搗爛成糊加茶鹵和清水,倒在蚯蚓多的地方,蚯蚓聞到藥氣爬出,即可捕捉。收集後拌以稻草灰,用溫水稍泡,除去體外粘膜,然後用小錐或針插入尾端,釘在木凳上,用小刀將腹部由頭至尾剖開,用溫水洗淨體內泥砂,曬幹或用火焙幹均可。
2. 土地竜:於6~9月采收,選擇蚯蚓多的地方,用鐵鏟翻土捕捉,然後用草木灰嗆死,去灰曬幹,如遇陰雨烘幹,整條入藥。
[炮製]
1. 去淨雜質,曬幹即成。
2. 地竜肉:置溫水中撈一次,悶約8小時,碾劈,洗淨泥土,剪段即成。
3. 廣地竜:揀淨雜質,剪段即成。
[藥材及産銷]
本品為蚯蚓的乾燥全體。
[名稱]
1.廣地竜Lumbricus kwangtungensis 別名:蚯蚓幹(廣東)、蚓螻(廣西)。
2.土地竜Lumbricus nativus 別名:土竜(青海)、麯蟮(青海、河南、山東、山西)。
[産地及銷售習慣] 主産於河北石傢莊、保定、邢臺、易縣、淶源、涿鹿、蔚縣,山西忻定、長治、陽泉等地産量較大,主銷華東、華北和東北各地。此外甘肅、北京郊區亦産,一般均自銷。
[産地及銷售習慣]
1. 廣地竜:主産於廣東南海、茂名、陽江、靈山、竜門、高要、韶關、佛山、平遠、欽縣,廣西容縣、梧州、北流等近河邊地方,以廣東産品最優,銷售全國和出口。
2. 土地竜:主産於河南鄭州,中牟,山東東平、微山、梁山,安徽蚌埠、安慶,福建寧化。此外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陝西、湖北等地均産。一般均自産自銷。
[化學成份]
據日人研究含有溶血作用物質蚯蚓素(Lumbitin,C259H528O125N47SP3(CaCl2)19·3H2O,解熱作用物質蚯蚓解熱鹼(Lumbrofebrin,C9H18N2O6)可能為酪氨酸(Tyrosine)的衍生物,並有一種有毒成分蚯蚓毒素(Terrestro-lumbrilysin)。此外,並含有脂肪酸、類脂化合物、膽固醇、膽鹼、維生素B、黃尿圜(Xanthine)、胍(Guanidine)及磷等。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1.廣地竜:全體呈扁片狀。腹部已剖開,內臟已除去僅頭端及尾端仍保持原來形狀,全體彎麯不直,體長15~20釐米,寬約1~1.5釐米。全體由90~100餘環節構成,體前端稍尖,中央有口,尾端鈍圓,有縱列的肛門,體的14~16環節為生殖環帶,在18節節的兩側有一對小突起為雄性生殖孔部分。體背色棕紅或灰紅,腹部色較淡,體壁較厚。氣腥,味微鹹。(照片左)
以乾燥、條大、肥壯、不碎、無泥者為佳。
2.土地竜:呈彎麯的圓柱形,長5~10釐米,直徑3~7毫米。全體由許多環節構成,完整,腹部未剖開。口位於較尖的一端,肛門開口於鈍圓的一端,生殖環帶多不顯明,體表灰棕色,常附泥土。質輕而脆,易折斷,斷面呈土色。氣腥,味微鹹。(照片右)
以身幹、條大、不碎者為佳。
以上二種藥材的檢索表:
1.扁片狀;腹部已剖開,內臟已除去;生殖環帶顯明;背部棕黑,腹面淡褐色……………………廣地竜
1.圓柱狀;腹部未剖開,內臟未除去;生殖環帶不顯明;全體土黃色………………………………土地竜
[效用]
[性味] 鹹寒。
[功用] 清熱,鎮痙,利尿,解毒。
[主治] 熱病驚狂、小兒驚風、咳喘、頭痛目赤、咽喉腫痛、小便不通、風濕關節疼痛,半身不遂等癥。外用塗丹毒、漆瘡等癥。
[用量] 5g~10g。
[禁忌] 非實熱不宜。
[附註]
蚯蚓穴居土中,行動緩慢,為研究動物分佈最有價值的材料。在西方各國,種數最多最常見的一科,為帶蚓科(Lumbricidae),但在東方(包括澳洲及太平洋諸島嶼),則以鉅蚓科(Megascolecidae)分佈最廣,種數亦多,約有一千餘種,占全蚯蚓種數一半以上,其所分亞科、屬或亞屬,都是極其復雜的,其中以環毛屬(Pheretima)為最大的一屬,約有500種之多,分佈最廣。在我國約有100餘種,是最占優勢的一屬。 | | 名稱:
地竜
漢語拼音:
Dilong
英文名:
PHERETIMA
基原:
本品為鉅蚓科動物參環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E.Perrier)、通俗環毛蚓Pheretima vulgaris Chen、威廉環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Michaelsen)或櫛盲環毛蚓PheretimaPectinifera Michaelsen 的乾燥體。前一種習稱“廣地竜”,後三種習稱“滬地竜”。廣地竜春季至秋季捕捉,滬地竜夏季捕捉,及時剖開腹部,除去內臟及泥沙,洗淨,曬幹或低溫乾燥。
性狀:
廣地竜 呈長條狀薄片,彎麯,邊緣略捲,長15-20cm,寬1-2cm。全體具環節,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淺黃棕色;第14-16環節為生殖帶,習稱“白頸”,較光亮。體前端稍尖,尾端鈍圓,剛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淺。雄生殖孔在第18環節腹側剛毛圈一小孔突上,外緣有數環繞的淺皮褶,內側剛毛圈隆起,前面兩邊有橫排(一排或二排)小乳突,每邊10-20個不等。受精囊孔2對,位於7/8至8/9環節間一橢圓形突起上,約占節周5/11。體輕.略呈革質.不易折斷。氣腥,味微鹹。
滬地竜 長8-15cm,寬0.5-1.5cm。。全體具環節,背部棕褐色至黃褐色,腹部淺黃棕色;第14-16環節為生殖帶,較光亮。第18環節有一對雄生殖孔。通俗環毛蚓的雄交配腔能全部翻出,呈花菜狀或陰莖狀;威廉環毛蚓的雄交配腔孔呈縱嚮裂縫狀;櫛盲環毛蚓的雄生殖孔內側有1或多個小乳突。受精囊孔3對,在6/7至8/9環節間。
鑒別:
(1)本品粉末淡灰色或灰黃色。斜紋肌纖維無色或淡棕色,肌纖維散在或相互統結成片狀。多銷彎麯,直徑4-26μm,邊緣常不平整。表皮細胞呈棕黃色,細胞界限不明顯,布有暗棕色的色素顆粒。剛毛少見,常碎斷散在,淡棕色或黃棕色,直徑24-32μm,先端多鈍圓,有的表面可見縱裂紋。
(2)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加熱至沸,放冷,離心、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賴氨酸對照品、亮氨酸對照品、纈氨酸對照品加水製成每1ml各含1mg、1mg和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四種溶液各3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茚三酮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3)取本品粉末1g,加三氯甲烷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置水治上蒸幹,殘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地竜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丙酮(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熒光斑點。
檢查:
雜質 不得過6%(附錄Ⅸ A)。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 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2.0%。
總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5.0%(附錄Ⅸ K)。
重金屬 取本品1.0g,依法檢查(附錄Ⅸ E),含重金屬不得過百萬分之三十。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Ⅹ A)測定,不得少於16.0%。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切段,乾燥。
性味:
鹹,寒。
歸經:
歸肝、脾、膀胱經。
功效:
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
主治:
用於高熱神昏,驚病抽搐,關節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
用法用量:
4.5-9g。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 | 地竜
拼音名:Dilong
英文名:PHERETIMA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92
本品為鉅蚓科動物參環毛蚓Pheretimaaspergillum(E.Perrier)、通俗環毛蚓
PheretimavulgarisChen、威廉環毛蚓Pheretimaguillelmi(Michaelsen)或櫛盲環
毛蚓PheretimapectiniferaMichaelsen的乾燥體。前一種習稱“廣地竜”,後三種
習稱“滬地竜”。廣地竜春季至秋季捕捉,滬地竜夏季捕捉,及時剖開腹部,除去內臟
及泥沙,洗淨,曬幹或低溫乾燥。
【性狀】廣地竜呈長條狀薄片,彎麯,邊緣略捲,長15~20cm,寬1~2cm。
全體具環節,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淺黃棕色;第14~16環節為生殖帶,習稱
“白頸”,較光亮。體前端稍尖,尾端鈍圓,剛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淺。雄生殖孔在第
18節腹側剛毛圈一小孔突上,外緣有數環繞的淺皮褶,內側剛毛圈隆起,前面兩邊有橫
排(一排或二排)小乳突,每邊10~20個不等。受精囊孔2對,位於7/8至8/9環節間一
橢圓形突起上,約占節周5/11。體輕,略呈革質,不易折斷。氣腥,味微鹹。
滬地竜長8~15cm,寬0.5~1.5cm。全體具環節,背部棕褐色至黃褐色,腹部淺黃
棕色;受精囊孔3對,在6/7至8/9環節間。第14~16環節為生殖帶,較光亮。第18環節
有一對雄生殖孔。通俗環毛蚓的雄交配腔能全部翻出,呈花菜狀或陰莖狀;威廉環毛蚓
的雄交配腔孔呈縱嚮裂縫狀;櫛盲環毛蚓的雄生殖孔內側有1或多個小乳突。
【檢查】重金屬取本品1.0g,依法檢查(附錄ⅨE),含重金屬不得過百萬分
之三十。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ⅩA)測定,不得少於
16.0%。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切段,乾燥。
【性味與歸經】鹹,寒。歸肝、脾、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用於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
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
【用法與用量】4.5~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 | | PHERETIMA | | dilong
地竜
earthworm
鉅蚓科動物參環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 (E. Perrier) 、通俗環毛蚓Pheretima vulgaris Chen、威廉環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 (Michaelsen) 或櫛盲環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 Michaelsen 的乾燥體。
| | - : Earthworm, lumbricus
| | 蚯蟨, 蚯蚓, 麯蟮, 環毛蚓, 蠖蚓, 竪蠶, 丘螾, 蝽端, 附蚓, 寒蟪, 寒蚓, 蜿螾, 引無, 麯螾, 地竜子, 朐躵, 土螾, 蟲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