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設置在地面或地面下的爆炸性武器。由雷體和引信兩部分組成。引信有觸發引信和非觸發引信兩種。主要用以炸毀坦剋和各種車輛,殺傷並阻滯敵人的行動。中國是使用地雷 最早的國傢,至遲在明代中期就有了觸發地雷 。 布於地上或埋於地下的一種爆炸裝置 一種爆炸性武器,一般多埋入地下,裝有特種引火裝置。《三國演義》第一○三回:“周圍山上,多用柴草虛搭窩舖,內外皆伏地雷 。”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火器》:“地雷 :埋伏土中,竹管通引,衝土起擊,其身從其炸裂。” 清 李漁 《比目魚·寇發》:“我已曾在總路頭上,掘了深坑,埋下地雷 飛焰,使他踏動機關,地雷 自響。” 吳運鐸 《把一切獻給黨·我們的平射炮》:“同志們擡着笨重的機器和材料,踏着爛泥,隱藏好機器,在工廠的四周埋滿了地雷 。” 一種爆炸性武器。通常布設在地面下或地面上,受目標作用並滿足其動作條件時即自行發火,或待目標進入其作用範圍時操縱爆炸。在工程裝備中屬地雷 戰器材,主要用於構成地雷 場,以阻滯敵人的行動,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和破壞其技術裝備。它由雷體和引信兩大部分組成。雷體包括雷殼和裝藥兩部分。有的地雷 沒有雷殼;有的地雷 還裝有保證布雷安全的保險裝置,使敵方難以取出地雷 的不可取出裝置或難以使其失效的反拆裝置,以及定時自毀(失效)裝置等。其發火原理,通常是利用目標的碾壓觸碰作用或利用目標産生的物理場(磁、聲、震動和紅外等)啓動引信,也有用繩索、有綫電、無綫電等操縱爆炸的。地雷 按用途分為防步兵地雷 、防坦剋地雷 和特種地雷 ;按控製方式分為操縱地雷 和非操縱地雷 ;按抗爆炸衝擊波能力分為耐爆地雷 和非耐爆地雷 ;按布設方式分為可撒布地雷 和非撒布地雷 ;按製作方式分為製式地雷 和應用地雷 等。現代地雷 中還有尋的地雷 、遙控地雷 和人工智能地雷 等新品種。地雷 在近代和現代戰爭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廣大抗日軍民積極主動地運用地雷 和日偽軍作鬥爭,創造了多種機動靈活的地雷 戰法,給敵人以巨大殺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軍民共使用了2.22億個地雷 ,給入侵的德軍造成10萬多兵力和約1 萬輛坦剋等裝甲車輛的損失。在越南抗美戰爭中,1970年美軍被地雷 炸毀的車輛就占被毀車輛總數的70%,損失於地雷 的兵員占其傷亡總數的33%。地雷 除具有直接的殺傷、破壞作用外,還具有對敵阻滯、牽製、誘逼、擾亂和精神威脅等作用。
地雷 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一種古代火器。在電影《地雷 戰》中,我們看到,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遊擊區的軍民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抗戰,鐵雷不夠用,就自己動手製造各種石雷。村中的老人還記得配製火藥的方法,“一硝二磺三木炭”,傳授給年輕人。在日寇掃蕩時,村村戶戶,河溝路岔都擺下了地雷 陣,炸得敵兵人仰馬翻,失魂落魄。使得這一古老的火器重顯威力。
地雷 在我國約有 500多年的歷史。明代兵器製造傢首次發明創製了地雷 ,並大量用於戰爭。明代兵書《武備志》中記載了10多種地雷 的形製及特性,並繪有地雷 的構造圖。地雷 多是用石、陶、鐵製成的,將它埋入地下,使用踏發、絆發、拉發、點發等發火裝置,殺傷敵人。早期的地雷 多是用石頭打製成圓形或方形,中間鑿深孔,內裝火藥,然後杵實,留有小空隙插入細竹筒或葦管,裏面牽出引信,然後用紙漿泥密封藥口,埋在敵人必經之處,當敵人將近時,點燃引信,引爆地雷 。這種石雷又叫“石炸炮”。其構造簡單,取材方便,廣泛使用於戰鬥。但也因貯藥量小,爆炸力較小,而漸被更新。後來地雷 的形製,特別是發火裝置得到不斷改進,擴大了地雷 的有效殺傷範圍。地雷 的形製也多種多樣,在此介紹幾種代表性的器種。
炸炮:是一種踏發式地雷 ,即用腳一踏便爆炸,直到現代戰爭中仍在要塞區域密佈這種地雷 群,以阻遏敵人靠近。這種地雷 ,用生鐵鑄造,如同碗口一般大小,腹內裝填炸藥,上面留一細口,穿出引綫。臨戰前選擇敵人必經要道或自己陣地前方容易接近的地方,將幾十個雷連接在“鋼輪發火”裝置的“火槽”上,挖坑埋設,表面施偽裝物。待敵人無意中踏上鋼輪機,即可同時發火,遍地開花,鐵屑橫飛,火焰衝天,殺傷面積相當大,非常適合阻擊敵人大部隊行進。
無敵地雷 炮:是用生鐵鑄成圓形,大的可裝火藥一鬥,小的裝藥三五升不等。裝藥後,用硬木做成“法馬”塞住口,分三根引綫裝入一支長竹竿內,事先選擇敵人必到之處,埋於地下將竹竿一頭露於我方,等敵人進入這一地區時,依號令點火引爆。
萬彈地雷 炮:是一種絆發式地雷 。用一口大瓷壇,內裝炸藥,用土將壇口填緊,留一小眼裝引信埋入地下,再在地面放一堆碎石,同時埋設鋼輪發火機一個,與壇口引綫連接,在地面安設絆索,或用長繩由遠處拉發。當敵人腳碰觸絆索時,鋼輪自動發火,引爆地雷 ,火藥壇炸起,泥土碎石陶片四處迸射,殺傷威力很大。
自犯炮:是將數個鐵製的或石、陶製的地雷 用藥綫連接起來,一個接一個分散埋設在敵人經過的地帶,像布下一個地雷 網。當敵人進入網內,一旦踏上發火裝置,地雷 便一個接一個連鎖爆炸,可大範圍地殺傷敵人大隊人馬。
伏地衝天雷:預先將地深挖3尺,把神火火炮數個聯環埋伏地下,然後用烏盆盛火種放於炮上。藥綫連接烏盆並接近火種,烏盆上插各種刀槍矛戟等長兵器。當不明真相的敵人前來搖拔刀槍時,下面的烏盆傾倒,火種即刻倒在藥綫上,引爆地下的神火火炮,頃刻之間衆火齊發,炸聲如雷,可大量地殺傷敵群人馬。
防步兵地雷 -1903年前後由俄國研製。這是最早的製式化生産的地雷 ,在日暮途窮俄戰爭中首次實戰應用,取得了一定效果。
防坦剋地雷 -1918年由德國人研製。1916年,坦剋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這導致了防坦剋地雷 的誕生。受坦剋威脅最大的德國人在1918年道德將炮彈改裝成防坦剋地雷 ,隨後又研製了兩種製式化的防坦剋地雷 ,用於對付英、法軍的坦剋,獲得了一定的戰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防坦剋地雷 得到了廣泛應用。據統計,在當時被毀傷的坦剋中,有20%是坦剋地雷 的戰績。
防步兵跳雷-1938年前後由德國人發明,該雷由絆綫絆發,目標觸雷後,雷體跳起在距地面0。5米的空中爆炸,它的殺傷威力比在地表或地表下爆炸的同等地雷 要大。
火箭布雷係統-1970年由聯邦德國研製成功。為了迅速,大面積地布雷,德軍和意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非洲道德使用飛機撒佈防步兵地雷 。60年代,一些國傢着手研製用飛機,火炮和火箭撒布反坦剋地雷 ,德國的火箭布雷係統使用“拉爾斯”輕型車載式36管火翻騰炮,一次可發射36枚110毫米火箭布雷彈,每枚彈由裝有8個AT-1型炸履帶防坦剋地雷 或多或少個AT-2型聚能破甲防坦剋地雷 。一門火箭炮在職8秒內可散布288個AT-1型或180個AT2型地雷 。一個門製火箭炮連,一次齊射即可構成寬2300米,縱深為300米,面積為6900平方米的雷場。繼聯邦德國之後,蘇,美,中,法等國也相繼研製成功了這種火箭布雷係統。
還有一種延時地雷 是用盤香徐徐燃燒,一段時間之後盤香燃盡,續點地雷 引綫,在敵軍正好到達時,引爆地雷 。另外,明朝還創造了官亭炮和公署炮,專門埋設在官府大堂的公案下或官亭內,待敵軍占領後,衹要碰到發火機關,地雷 立即爆炸。
清朝前期,統治者極不重視地雷 及各種爆炸器材的製造和使用。直到鴉片戰爭以後,丁守存、黃冕等人才開始積極研製各種地雷 ,主要是拉發雷和絆雷。丁守存曾發明一種“跳雷”,曾攜赴天津試演,十分靈驗。這種地雷 是將一個鐵鑄的圓形地雷 裝入木櫃中,木櫃下部填裝火藥,連接地雷 引信,木櫃內裝有發火裝置。使用時,先將木櫃埋入地下,在木櫃一旁,安置翻車,與櫃內發火裝置連接。敵人一旦誤踏翻車,牽動發火裝置,則火藥爆發,可將櫃中地雷 拋起地面七八尺高,在空中爆炸,其殺傷範圍可達方圓幾十丈,威力極大。
地雷 是一種埋入地表下或布設於地面的爆炸性火器,最早的地雷 發源於中國。1130年,金軍攻打陝州,宋軍使用埋設於地面的“火藥炮”(即鐵殼地雷 ),給金軍以重大殺傷而取勝。
到了明朝初年(14世紀要),中國出現了采用機械發火裝置的真正的地雷 。1413年焦玉所著《火竜經》一收所載:“炸炮製以生鐵鑄,空腹,放藥杵實,入小竹筒,穿火綫於內,外用長綫穿火槽,擇寇必由之路,連連數十埋入坑中,藥槽通接鋼輪,土掩,使賊不知,踏動發機,震起,鐵塊如飛,火焰衝天。”可以看出“炸炮”不僅是最早的壓發地雷 ,還與今天的“連環雷”相似,“地雷 ”一詞也由此而出。1580年,中國明朝名將戚繼光駐守薊州時,曾製造一種“鋼輪發火”地雷 ,當敵人踏動機索時,鋼輪轉動與火石急劇摩擦發火,引爆地雷 。鋼輪發火裝置提高了地雷 發火時機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在明代文獻中,已有多種地雷 的詳細記載,這說明當時中國的地雷 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而歐洲在15世紀的要塞防禦戰中纔開始出現地雷 。
19世紀中葉以後,各種烈性炸藥和引爆技術的出現,纔使地雷 嚮製式化和多樣化發展,從而誕生了現代地雷 。 dilei
地雷
land mine
爆炸性武器的一種。通常布設在地面下或地面上,受目標作用並滿足其動作條件時即自行發火,或待目標進入其作用範圍時操縱爆炸。在工程裝備中屬地雷 戰器材,主要用於構成地雷 場,以阻滯敵人的行動,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和破壞其技術裝備。它由雷體和引信兩大部分組成。雷體包括雷殼和裝藥兩部分。有的地雷 沒有雷殼。有些類型的地雷 還裝有保證布雷安全的保險裝置,使敵方難以取出地雷 的不可取出裝置或難以使其失效的反拆裝置,以及定時自毀(失效)裝置等。其發火原理,通常是利用目標的碾壓觸碰作用或利用目標産生的物理場(磁、聲、震動和紅外等)啓動引信,也有用繩索、有綫電、無綫電等操縱爆炸的。
分類 地雷 按用途分為防步兵地雷 、防坦剋地雷 和特種地雷 ;按控製方式分為操縱地雷 和非操縱地雷 ;按抗爆炸衝擊波的能力分為耐爆地雷 和非耐爆地雷 ;按布設方式分為可撒布地雷 和非撒布地雷 ;按製作方式分為製式地雷 和應用地雷 等。
防步兵地雷 按其殺傷因素可分為爆破型和破片型兩種。爆破型防步兵地雷 (圖 1中國72式防步兵地雷 )主要利用裝藥爆炸産生的高溫高壓氣體殺傷人馬,通常全重70~550剋,裝藥量8~220剋,配用壓發引信,動作壓力一般為 5~25千克。破片型防步兵地雷 主要利用雷體爆炸産生的飛散破片(或鋼珠)殺傷有生力量,有跳雷、定嚮雷和在原地爆炸的非定嚮破片雷等數種,它們通常配用拉發、壓發或電發引信,也有配用鬆發、震發引信的。跳雷(圖 2中國72式防步兵跳雷)通常全重1.5~8.5千克,裝藥量100~500剋,騰炸高度0.3~2米,殺傷半徑10~40米。
防坦剋地雷 按其破壞目標的部位可分為炸履帶地雷 、炸車底地雷 、炸履帶和炸車底兩用地雷 及炸側甲地雷 等。炸履帶地雷 (圖 3中國72式塑料防坦剋地雷 )主要用以破壞坦剋或其他車輛的行駛部分,使之失去機動能力。這種地雷 主要有兩種裝藥形式,一種是集團裝藥,裝藥量1.6~11千克,地雷 全重3.2~14千克;另一種是條形裝藥,裝藥量1.3~8.4千克,地雷 全重2~11千克。炸履帶地雷 通常配用壓發引信,利用履帶或車輪的碾壓使地雷 起爆,動作壓力約150~800千克。炸車底地雷 用以擊穿坦剋底甲,破壞其內部設備和殺傷乘員。這種地雷 全重1.2~2.3千克,有兩種裝藥結構:一種是射流破甲聚能裝藥,裝藥量約0.3千克;另一種是翻轉彈丸破甲聚能裝藥,裝藥量為0.6~0.85千克。它多數配用非觸發引信(震動感應引信、磁感應引信、震-磁、聲-磁等復合引信),有的也配用觸發引信(觸桿式機械引信或電纜式開閉器)。炸履帶和炸車底兩用地雷 ,又稱全寬度攻擊地雷 (圖4瑞典FFV-028防坦剋地雷 )具有炸履帶、炸車底雙重戰鬥性能。其裝藥結構、配用的引信與炸車底地雷 大致相同,裝藥量約2~6.5千克。炸側甲地雷 用以擊穿坦剋的側甲,破壞其內部設備或殺傷乘員;裝藥結構與炸車底地雷 大致相同,配用觸發引信(電纜式開閉器)或非觸發引信(震-紅外、聲-紅外、震-激光等復合引信),因其通常設於道路兩側,故亦稱路旁地雷 。
特種地雷 是指具有特殊性能和用途的地雷 。如信號地雷 、照明地雷 、燃燒地雷 、化學地雷 、詭雷和核地雷 等。一些國傢還將陸軍用的水雷、空飄雷列為特種地雷 。延期地雷 是一種定時爆炸裝置,但習慣上也把它列為特種地雷 。
作用 地雷 在近代和現代戰爭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如在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1933年,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赤衛隊,運用地雷 一年內就炸死炸傷敵軍7000多人。抗日戰爭時期,廣大抗日軍民積極主動地運用地雷 和日偽軍作鬥爭,創造了多種機動靈活的地雷 戰法,給敵人以巨 : container filled with explosive, placed in or on the ground, and designed to explode when sth strikes it or passes near it, or after a fixed time, to destroy eg enemy troops, vehicles, etc, land mine n.: torpedo, mine, land-mine, explosive charge laid in or on the ground, detonated by vehicles, etc passing over it, landmine n. m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