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地磁偏角
目錄
No. 1
  地磁偏角 (geomagnetic declination):
  地球表面任一點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夾角 。因指南針、磁羅盤是測定磁偏角最簡單的裝置,所以磁偏角的發現和測定的歷史也很早。1702年,英國e.哈雷發表了第一幅大西洋磁偏角等值綫圖。根據規定,磁針指北極n嚮東偏則磁偏角為正,嚮西偏則磁偏角為負。
  早發現地磁偏角
  我國宋代科學家瀋括,於11世紀末著的《夢溪筆談》中,在記述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可以指南的時候指出:“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發現。 磙偏角、磁傾角(地球磁場和水平面的夾角)、地磁場的水平分量,稱為地磁三要素。歐洲人對磁偏角的發現,是在哥倫布海上探險途中的1492年,比瀋括晚四百多年。
  地磁偏角就是地球南北極連綫與地磁南北極連綫交叉構成的夾角。北宋科學家瀋括首先發現了地磁偏角。他在《夢溪筆談》捲二十四中寫道:"方傢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我國和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
  人們從後來的地磁學發展知道,由於地磁極不斷變動,所以地磁偏角隨地點的變化而變化,即便在同一地點的地磁偏角大小也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變。瀋括可能是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裏觀察磁針指南,以及觀察磁針是在各個不同的地點上,所得到的各個偏角值大小也就不一樣,多數是偏東的,但是也不完全如此,因而他在《夢溪筆談》中記為"常微偏東"。
  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美洲時纔發現了地磁偏角,比瀋括的發現晚了約400年。
No. 2
  地磁偏角 (geomagnetic declination):
  地球表面任一點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夾角 。因指南針、磁羅盤是測定磁偏角最簡單的裝置,所以磁偏角的發現和測定的歷史也很早。1702年,英國E.哈雷發表了第一幅大西洋磁偏角等值綫圖。根據規定,磁針指北極N嚮東偏則磁偏角為正,嚮西偏則磁偏角為負。
  早發現地磁偏角
  我國宋代科學家瀋括,於11世紀末著的《夢溪筆談》中,在記述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可以指南的時候指出:“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發現。 磙偏角、磁傾角(地球磁場和水平面的夾角)、地磁場的水平分量,稱為地磁三要素。歐洲人對磁偏角的發現,是在哥倫布海上探險途中的1492年,比瀋括晚四百多年。
  地磁偏角就是地球南北極連綫與地磁南北極連綫交叉構成的夾角。北宋科學家瀋括首先發現了地磁偏角。他在《夢溪筆談》捲二十四中寫道:"方傢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我國和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
  人們從後來的地磁學發展知道,由於地磁極不斷變動,所以地磁偏角隨地點的變化而變化,即便在同一地點的地磁偏角大小也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變。瀋括可能是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裏觀察磁針指南,以及觀察磁針是在各個不同的地點上,所得到的各個偏角值大小也就不一樣,多數是偏東的,但是也不完全如此,因而他在《夢溪筆談》中記為"常微偏東"。
  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美洲時纔發現了地磁偏角,比瀋括的發現晚了約400年。
  附:各地的磁偏角:
  地名 磁偏角
  漠河 11°00'
  齊齊哈爾 9°54'
  哈爾濱 9°39'
  長春 8°53'
  滿洲裏 8°40'
  瀋陽 7°44'
  旅大 6°35'
  北京 5°50'
  天津 5°30'
  濟南 5°01'
  呼和浩特 4°36'
  徐州 4°27'
  上海 4°26'
  太原 4°11'
  包頭 4°03'
  南京 4°00'
  合肥 3°52'
  鄭州 3°50'
  杭州 3°50'
  許昌 3°40'
  九江 3°03'
  武漢 2°54'
  南昌 2°48'
  銀川 2°35'
  臺北 2°32'
  西安 2°29'
  長沙 2°14'
  贛州 2°01'
  衡陽 1°56'
  廈門 1°50'
  蘭州 1°44'
  重慶 1°34'
  遵義 1°26'
  西寧 1°22'
  桂林 1°22'
  貴陽 1°17'
  成都 1°16'
  廣州 1°09'
  柳州 1°08'
  東沙群島 1°05'
  昆明 1°00'
  南寧 0°50'
  湛江 0°44'
  憑祥 0°39'
  海口 0°29'
  拉薩 0°21'
  珠穆朗瑪 0°19'
  西沙群島 0°10'
  曾母暗沙 0°24'(東)
  南沙群島 0°35'(東)
  烏魯木齊 2°44'(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