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偏角 (geomagnetic declination):
地球表面任一點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夾角 。因指南針、磁羅盤是測定磁偏角最簡單的裝置,所以磁偏角的發現和測定的歷史也很早。1702年,英國e.哈雷發表了第一幅大西洋磁偏角等值綫圖。根據規定,磁針指北極n嚮東偏則磁偏角為正,嚮西偏則磁偏角為負。
早發現地磁偏角
我國宋代科學家瀋括,於11世紀末著的《夢溪筆談》中,在記述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可以指南的時候指出:“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發現。 磙偏角、磁傾角(地球磁場和水平面的夾角)、地磁場的水平分量,稱為地磁三要素。歐洲人對磁偏角的發現,是在哥倫布海上探險途中的1492年,比瀋括晚四百多年。
地磁偏角就是地球南北極連綫與地磁南北極連綫交叉構成的夾角。北宋科學家瀋括首先發現了地磁偏角。他在《夢溪筆談》捲二十四中寫道:"方傢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我國和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
人們從後來的地磁學發展知道,由於地磁極不斷變動,所以地磁偏角隨地點的變化而變化,即便在同一地點的地磁偏角大小也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變。瀋括可能是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裏觀察磁針指南,以及觀察磁針是在各個不同的地點上,所得到的各個偏角值大小也就不一樣,多數是偏東的,但是也不完全如此,因而他在《夢溪筆談》中記為"常微偏東"。
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美洲時纔發現了地磁偏角,比瀋括的發現晚了約4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