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動物 > 地楓皮
目錄
No. 1
  拉丁名 illicium difengpi k. l. b. et k. i. m.
  中文名 地楓皮
  拉丁科名 magnoliaceae
  中文科名 木蘭科
  保護級別 國傢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
  分佈 廣西
  現狀 漸危種。地楓皮分佈區狹窄,莖皮供藥用,市場上大量收購,産區群衆亂砍濫伐,數量越來越少,目前既未繁殖栽培,也沒有采取保護措施,有瀕臨滅絶的危險。
  海拔下限(米) 200
  海拔上限(米) 1200
  形態特徵 常緑灌木,高1一3米,全株均具芳香氣味;根皮暗紅褐色;樹皮灰褐色。葉互生,常3一5片聚生於枝的頂端或節上,革質,倒披針形、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7一)10一14釐米,寬(2一)3一5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兩面有光澤;葉柄長1一2.5釐米。花紅色,腋生或近頂生,單生或2一4朵簇生;花被片常為15一17,有時達20或少至11,肉質;雄蕊20-23;心皮多為13,輪狀排列於隆起的花托上,頂端彎麯,柱頭鑽形,花柱長2.5一3.5毫米。聚合果常由9一11個成熟心皮組成,直徑2.5一3釐米;蓇葖木質,頂端有長3-5毫米並嚮內彎麯的尖頭;果梗長1一3.4釐米。
  特性 常分佈於石灰岩山地。分佈區年平均溫19.1--22.1℃,1月平均溫11.1--14℃,極端最低溫-0.4至-3℃,7月平均溫24.9--28.1℃,年降水量1036.9--1792.5毫米。土壤為石灰岩,中性。為陽性樹種,適應幹旱風大的石山境地,常生在石山山頂陽光充足的地方,紮根於岩縫石隙中,很少出現在林蔭下和陰暗溝𠔌。花期4--5月,果期8--9月。
  保護價值 莖皮是資源有限的中藥材,現已供不應求。急需保護和發展,以便永續提供該種藥材供應,而且還有利於石灰岩山地緑化。
  保護措施 建議産區的藥材收購部門有計劃的控製每年的收購量,輪流進行收購,使幼苗、幼樹得以生長。同時應大力宣傳合理采收、嚴禁挖采和收購根皮。並加強保護母樹,進行採種育苗,人工栽培。藥材收購部門等應盡可能建立地楓皮生産栽培基地。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因種皮薄,在乾燥時油脂變質,過濕時又易腐爛,極易喪失發芽力,故宜隨采隨播。如在春季播種或長途運輸,可參照八角種子的處理方法。
  【英文名】 cortex illicii
  【別名】追地風、鑽地風、南寧地楓皮、地風
  【來源】本品為木蘭科八角茴香屬植物地楓皮illicium difengpi k.i.b.et k.i.m.的乾燥樹皮。春、秋二季剝取,曬幹或低溫乾燥。
  【製法】除去雜質,洗淨,打碎,曬幹。
  【性狀】本品呈捲筒狀或槽狀,長5~15cm,直徑1~4cm,厚0.2~ 0.3cm。外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有的可見灰白色地衣斑,粗皮易剝離或脫落,脫落處棕紅色。內表面棕色或棕紅色,具明顯的細縱皺紋。質鬆脆,易折斷,斷面顆粒狀。氣微香,味微澀。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其內壁較厚,含紅棕色物。皮層散有石細胞群,其間嵌有少數纖維束;有分泌細胞分佈。韌皮部射綫細胞 1列;亦有分泌細胞,較皮層處為小。薄壁細胞含紅棕色物和澱粉粒。
  (2) 取本品粗粉2g,加氯仿 5ml,振搖,浸漬30分鐘,濾過。取濾液點於濾紙上,幹後置紫外光燈(254nm) 下觀察,顯猩紅色至淡猩紅色熒光。
  【性味歸經】微辛、澀,溫;有小毒。歸膀胱、腎經。
  【藥 名】:地楓皮
  【拼音】:difengpi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木蘭科八角屬植物地楓皮的樹皮。
  【功效】:祛風除濕、行氣止痛。
  【主治】:治療風濕痹痛、氣滯腹痛、婦人經期腹痛等證。
  【性味歸經】:辛、苦,溫。有小毒。入脾、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5剋。外用:煎水洗。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我國廣西西南部、廣東南部。
  【拉丁名】:tllicium difengpi k. i.b. et k.i.m.
  【考證】:始載於《廣西植物志》
  【中藥化學成分】:樹皮含揮發油0.3一0.71%,油中成分為 a一蒎烯、b一蒎烯、莰烯、月桂烯、桉葉素、芳樟醇、樟腦、竜膽、乙酸乙酯、黃樟醚、柏木腦等28種成分。
No. 2
  拉丁名 Illicium difengpi K. L. B. et K. I. M.
  中文名 地楓皮
  拉丁科名 Magnoliaceae
  中文科名 木蘭科
  保護級別 國傢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
  分佈 廣西
  現狀 漸危種。地楓皮分佈區狹窄,莖皮供藥用,市場上大量收購,産區群衆亂砍濫伐,數量越來越少,目前既未繁殖栽培,也沒有采取保護措施,有瀕臨滅絶的危險。
  海拔下限(米) 200
  海拔上限(米) 1200
  形態特徵 常緑灌木,高1一3米,全株均具芳香氣味;根皮暗紅褐色;樹皮灰褐色。葉互生,常3一5片聚生於枝的頂端或節上,革質,倒披針形、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7一)10一14釐米,寬(2一)3一5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兩面有光澤;葉柄長1一2.5釐米。花紅色,腋生或近頂生,單生或2一4朵簇生;花被片常為15一17,有時達20或少至11,肉質;雄蕊20-23;心皮多為13,輪狀排列於隆起的花托上,頂端彎麯,柱頭鑽形,花柱長2.5一3.5毫米。聚合果常由9一11個成熟心皮組成,直徑2.5一3釐米;蓇葖木質,頂端有長3-5毫米並嚮內彎麯的尖頭;果梗長1一3.4釐米。
  特性 常分佈於石灰岩山地。分佈區年平均溫19.1--22.1℃,1月平均溫11.1--14℃,極端最低溫-0.4至-3℃,7月平均溫24.9--28.1℃,年降水量1036.9--1792.5毫米。土壤為石灰岩,中性。為陽性樹種,適應幹旱風大的石山境地,常生在石山山頂陽光充足的地方,紮根於岩縫石隙中,很少出現在林蔭下和陰暗溝𠔌。花期4--5月,果期8--9月。
  保護價值 莖皮是資源有限的中藥材,現已供不應求。急需保護和發展,以便永續提供該種藥材供應,而且還有利於石灰岩山地緑化。
  保護措施 建議産區的藥材收購部門有計劃的控製每年的收購量,輪流進行收購,使幼苗、幼樹得以生長。同時應大力宣傳合理采收、嚴禁挖采和收購根皮。並加強保護母樹,進行採種育苗,人工栽培。藥材收購部門等應盡可能建立地楓皮生産栽培基地。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因種皮薄,在乾燥時油脂變質,過濕時又易腐爛,極易喪失發芽力,故宜隨采隨播。如在春季播種或長途運輸,可參照八角種子的處理方法。
  【英文名】 CORTEX ILLICII
  【別名】追地風、鑽地風、南寧地楓皮、地風
  【來源】本品為木蘭科八角茴香屬植物地楓皮Illicium difengpi K.I.B.et K.I.M.的乾燥樹皮。春、秋二季剝取,曬幹或低溫乾燥。
  【製法】除去雜質,洗淨,打碎,曬幹。
  【性狀】本品呈捲筒狀或槽狀,長5~15cm,直徑1~4cm,厚0.2~ 0.3cm。外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有的可見灰白色地衣斑,粗皮易剝離或脫落,脫落處棕紅色。內表面棕色或棕紅色,具明顯的細縱皺紋。質鬆脆,易折斷,斷面顆粒狀。氣微香,味微澀。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其內壁較厚,含紅棕色物。皮層散有石細胞群,其間嵌有少數纖維束;有分泌細胞分佈。韌皮部射綫細胞 1列;亦有分泌細胞,較皮層處為小。薄壁細胞含紅棕色物和澱粉粒。
  (2) 取本品粗粉2g,加氯仿 5ml,振搖,浸漬30分鐘,濾過。取濾液點於濾紙上,幹後置紫外光燈(254nm) 下觀察,顯猩紅色至淡猩紅色熒光。
  【性味歸經】微辛、澀,溫;有小毒。歸膀胱、腎經。
  【藥 名】:地楓皮
  【拼 音】:DIFENGPI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木蘭科八角屬植物地楓皮的樹皮。
  【功 效】:祛風除濕、行氣止痛。
  【主 治】:治療風濕痹痛、氣滯腹痛、婦人經期腹痛等證。
  【性味歸經】:辛、苦,溫。有小毒。入脾、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5剋。外用:煎水洗。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我國廣西西南部、廣東南部。
  【拉丁名】:Tllicium difengpi K. I.B. Et k.I.M.
  【考 證】:始載於《廣西植物志》
  【各傢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樹皮:味辛,澀、性溫,有小毒。有驅風除濕,行氣止痛的功能。
  【中藥化學成分】:樹皮含揮發油0.3一0.71%,油中成分為 a一蒎烯、B一蒎烯、莰烯、月桂烯、桉葉素、芳樟醇、樟腦、竜膽、乙酸乙酯、黃樟醚、柏木腦等28種成分。
  【生藥材鑒定】:性狀鑒別 權坡呈筒狀或半捲筒狀,少數雙捲筒狀,長5-18cm,直徑1-3.5cm,厚2-3mm。外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有不規則細縱皺紋,偶有灰白色地衣斑,皮孔不明顯。栓皮易脫落露出紅棕色皮部;內表面紅棕色,有明顯的細縱皺紋。質鬆脆,易折斷,斷面顆粒性。氣香。味微澀。水浸泡後無粘液滲出。以質鬆脆、香氣濃烈、油性大者為佳。
  顯微鑒別 樹皮橫切面:木栓細胞內壁較厚,含紅棕色物。皮層有橢圓形或類圓形分泌細胞。並有石細胞群和少數纖維束。韌皮射綫細胞多為單列;韌皮部分泌細胞較小。薄壁細胞含紅棕色物和澱粉粒。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2g,加氯仿5ml,浸泡30min,濾過。取濾液點於濾紙上,幹後於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顯猩紅色至淡猩紅色熒光。
中國藥典2005版
  名稱:
  地楓皮
  漢語拼音:
  Difengpi
  英文名:
  CORTEX ILLICII
  基原:
  本品為木蘭科植物地楓皮Illicium difengpi K.I.B.etK.I.M.的乾燥樹皮。春、秋二季剝取,曬幹或低溫乾燥。
  性狀:
  本品呈捲筒狀或槽狀,長5-15cm,直徑1-4cm,厚0.2-0.3cm。外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有的可見灰白色地衣斑,粗皮易剝離或脫落,脫落處棕紅色。內表面棕色或棕紅色,具明顯的細縱皺紋。質鬆脆,易折斷,斷面顆粒狀。氣微香,味微澀。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柱層為數列細胞,其內壁較厚,含紅棕色物。皮層散有石細胞群,其間嵌有少數纖維束;有分泌細胞分佈。韌皮射綫細胞1列;亦有分泌細胞,較皮層處為小。薄壁細胞含紅棕色物和澱粉粒。
  (2)取本品粗粉2g,加三氯甲烷5ml,振搖,浸漬30分鐘,濾過。取濾液點子濾紙上,幹後置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顯猩紅色至淡猩紅色熒光。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打碎,曬幹。
  性味:
  微辛、澀,溫;有小毒。
  歸經:
  歸膀胱、腎經。
  功效:
  祛風除濕,行氣止痛。
  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腰肌勞損。
  用法用量:
  6-9g。
  貯藏:
  置乾燥處。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中國藥典2000版
  地楓皮
  拼音名:Difengpi
  英文名:CORTEXILLICII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92
  本品為木蘭科植物地楓皮IlliciumdifengpiK.I.B.etK.I.M.的乾燥樹皮。春、
  二季剝取,曬幹或低溫乾燥。
  【性狀】本品呈捲筒狀或槽狀,長5~15cm,直徑1~4cm,厚0.2~0.3cm。
  外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有的可見灰白色地衣斑,粗皮易剝離或脫落,脫落處棕紅色。
  內表面棕色或棕紅色,具明顯的細縱皺紋。質鬆脆,易折斷,斷面顆粒狀。氣微香,味
  微澀。
  【鑒別】(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其內壁較厚,含紅棕色物。皮層
  散有石細胞群,其間嵌有少數纖維束;有分泌細胞分佈。韌皮部射綫細胞1列;亦有分
  泌細胞,較皮層處為小。薄壁細胞含紅棕色物和澱粉粒。
  (2)取本品粗粉2g,加氯仿5ml,振搖,浸漬30分鐘,濾過。取濾液點於濾紙上,
  幹後置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顯猩紅色至淡猩紅色熒光。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打碎,曬幹。
  【性味與歸經】微辛、澀,溫;有小毒。歸膀胱、腎經。
  【功能與主治】祛風除濕,行氣止痛。用於風濕痹痛,腰肌勞損。
  【用法與用量】6~9g。
  【貯藏】置乾燥處。
花木百科
  地楓皮介紹
  地楓皮 (Illicium difengpi K.I.B.et aK.I.M.)
  科屬:
  木蘭科
  別名:
  形態特徵:
  常緑灌木,高1--3米,全株均具芳香氣味;根皮暗紅褐色樹;樹皮灰褐色。葉互生,常3--5片聚生於枝的楠端或節上,革質,倒披針形、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7-)10-14釐米,寬(2-)3-5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兩面有光澤;葉柄長1-2.5釐米。花紅色,腋生或近頂生,單生或2-4朵簇生;花被片常為15-17,有時達20或少至於11,肉質;雄蕊20--23;心皮多為13,;輪狀排列於隆起花托上,頂端彎麯,柱頭鑽形,茶柱長2.53釐米;木質,頂端有長3-5毫米,並嚮內彎麯的尖頭;果梗長1-3.4釐米。
  分佈與習性:
  分佈於廣西西南部竜州、天等、靖西、德保、田陽和中部馬山、都安等地。生於海拔200-1200米石岩山地。 分佈區年平均溫19.1-22.1℃,1月平均溫11.1-14℃,極端最低溫-0.4至-0.3℃,年降水量1036.9-1792.5毫米。土壤為石灰岩土,中性。為陽性樹種,適應幹旱風大的生境,常生在石山山頂陽光充足的地方,紮根於岩縫石隙中,很少出現在林蔭下和陰暗溝𠔌。花期4-5月,果期8-9月。
  繁殖與栽培:
  用種子繁殖。因種皮薄,在乾燥時油脂變質,過濕時又易腐爛,極易喪失發芽力,故宜隨采隨播。如在春季播種或長途運輸,可參照八角種子的處理方法。
  應用:
  莖皮是資源有限的中藥材,現已供不應求。急需保護和發展,以便繼續提供該種藥材供應,而且還有利於石灰岩山地的緑化。
  圖片:
英文解釋
  1. :  Difengpi Bark,  Cortex Illicii,  anisetree bark
包含詞
假地楓皮地楓皮鑽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