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 健康 : 醫學 > 地方性斑疹傷寒
目錄
概述
  地方性斑疹傷寒(endemic typhus)也稱鼠型斑疹傷寒(murine typhus),乃鼠蚤媒介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徵與流行型斑疹傷寒近似,但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皮疹很少呈出血性。
診斷
  (一)根據流行病學資料及臨床表現可初步診斷。依賴血清學試驗,豚鼠接種分離病原體確診。
  (二)實驗室檢查
  1.血象 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
  2.血清學檢查 外斐氏反應中,變形桿菌cx19凝集的診斷意義與流行斑疹傷寒相似,即衹有群特異性而無型特異性。以莫氏立剋次體作抗原與病人血清進行凝集反應、補體結合試驗等可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鑒別。
  3.動物接種 將發熱期患者血液接種入雄性豚鼠腹腔內,接種後5~7日動物發熱,陰囊因睾丸鞘膜炎而腫脹,鞘膜滲出液塗片可見腫脹的細胞漿內有大量的病原體。
治療措施
  與流行型斑疹傷寒基本相同。國內某一係列(1985年)報道186例,101例以多西環素200mg頓服治療;85例則采用四環素每日2g(4次分服),療程5~7日。結果2日內退熱者多西環素組為77%,四環素組為26%,兩者間有顯著差異(p<0.05)。多西環素組的復發率為3.9%,四環素組為2.4%。國內也有認為除確診早或有合併癥者可加用多西環素外,其他病例可不必使用抗生素。
病原學
  病原為莫氏立剋次體(rickettsia mooseri),其形態、染色和對熱、消毒劑的抵抗力與普氏立剋次體相似,但很少呈長鏈排列。兩者各含3/4種特異性顆粒性抗原,和1/4組特異性可溶性抗原;後者耐熱,為兩者所共有,故可産生交叉反應。不耐熱的顆粒性抗原則各具特異性,可藉補結試驗而相互區別。莫氏立剋次體所致的豚鼠陰囊反應遠較普氏立剋次體所致者為明顯,對小鼠和大鼠的致病性也較強。病原體接種於小鼠腹腔後可引起腹膜炎、立剋次體血癥,並在各髒器內查見病原體。
  莫氏立剋次體的形態、染色特點、生化反應、培養條件及抵抗力均與普氏立剋次體相似。但在動物實驗上可以區別:①莫氏立剋次體接種雄性豚鼠腹腔後,豚鼠除發熱外,陰囊高度水腫,稱之為豚鼠陰囊現象。莫氏立剋次體在睾丸鞘膜的漿細胞中繁殖甚多,其鞘膜滲出液塗片可查見大量立剋次體。普氏立剋次體僅引起輕度陰囊反應。②莫氏立剋次體可引起大白鼠發熱或致死,並在其腦內存活數月,故可用之保存菌種或傳代。而普氏立剋次體僅使大白鼠形成隱性感染。③莫氏立剋次體接種於小白鼠腹腔內可引起致死性腹膜炎及敗血癥。
  莫氏立剋次體與普氏立剋次體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故二者有交叉反應,均能與變形桿菌ox19發生凝集反應。但二者的顆粒性抗原不同,用凝集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可將其區別。
發病機理
  與流行性斑疹傷寒者基本相似,但血管病變較輕,小血管中有血栓形成者少見。
流行病學
  地方型斑疹傷寒散發於全球,多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屬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以晚夏和秋季𠔌物收割時發生者較多,並可與流行型斑疹傷寒同時存在於某些地區。國內以河南、河北、雲南、山東、北京市、遼寧等的病例較多,1982~1984年間有多篇文獻報道。
  (一)傳染源 傢鼠如褐傢鼠、黃胸鼠等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以鼠→鼠蚤→鼠的循環流行。鼠感染後大多並不死亡,而鼠蚤衹在鼠死後纔吮人血而使人受染。因曾在虱體內分離到莫氏立剋次體,因此病人也有可能作為傳染源而傳播本病。
  (二)傳播途徑 鼠蚤吮吸病鼠血時,病原體隨血進入蚤腸繁殖,但蚤並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體且可在蚤體長期存在。當受染蚤吮吸人血時,同時排出含病原體的蚤糞和嘔吐物於皮膚上,立剋次體可經抓破處進入人體;或蚤被打扁壓碎後,其體內病原體也可經同一途徑侵入。進食被病鼠排泄物污染的飲食也可得病,幹蚤糞內的病原體偶可成為氣溶膠,經呼吸道或眼結膜而使人受染。蟎、蜱等節肢動物也可帶有病原體,而成為傳病媒介的可能。
  (三)易感者 人群對本病有普遍易感性,某些報告中以小學生和青壯年發病者居多。得病後有較強而持久的免疫力,對普氏立剋次體感染也具相當免疫性。
臨床表現
  潛伏期6~14日,平均12日。
  癥狀,體徵及臨床經過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但病情輕、病程短。發熱為稽留熱或弛張熱型,體溫一般為38~40℃,持續6~14日,最短4日,最長25日。皮疹少,多為充血性,約1/4~1/3病例可無皮疹,1/2~2/3的病例有脾腫大。神經係統癥狀較輕,大多僅有頭暈、頭痛、部分可有失眠、聽力減退等。但煩燥不安、譫妄或昏睡、昏迷等少見。可有心動過緩或輕度低壓血壓。
  大多急驟起病,少數有1~2天的前驅癥狀如疲乏、納差、頭痛等。呈稽留或弛張熱,於病程第1周達高峰,一般在39℃左右,伴全身酸痛、顯著頭痛、結膜充血等,部分病例有關節痛而影響行動,頭痛常可由眶後痛所致。熱程一般為9~14天,大多漸退。
  約50%~80%患者出現皮疹,多見於第4~7病日。初發生於胸腹,24h內遍布背、肩、臂、腿等處,臉、頸、足底、手掌一般無疹。開始為斑疹,粉紅色,直徑1~4mm,按之即退;繼成斑丘疹,色暗紅,按之不即消失。疹於數日內消退。極少數病例的皮疹呈出血性。
  中樞神經係癥狀除頭痛、頭暈、失眠、聽力減退、煩躁不安等外,腦膜刺激徵、譫妄、昏迷、大小便失禁等均屬偶見。咳嗽見於過半數病例,肺底偶聞羅音,部分患者訴咽痛和胸痛。大多有便秘,惡心、嘔吐、腹痛等也有所見。黃疸在某些係列中的發生率較高,但均屬輕度;脾腫大見於過半數病例,肝腫大者較少。心肌很少受纍,偶可出現心動過緩。並發癥以支氣管炎最多見,支氣管肺炎偶有發生。其他並發癥有腎功能衰竭。
輔助檢查
  發病早期(7天以內),1/4~1/2的病例有輕度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隨後,近1/3的病人出現白細胞總數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可延長,但dic較少見。90%病人血清天門鼕氨酸氨基轉移酶輕度升高,alt、akp和ldh等也多有升高。其它異常尚有低蛋白血癥(45%)、低鈉血癥(60%)和低鈣血癥(79%)。嚴重的病例可出現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患者血清也可與變形桿菌ox19株發生凝集反應,效價為1∶160~1∶640,較流行性斑疹傷寒為低;陽性反應出現於第5~17病日,平均為第11~15病日。外斐試驗雖然敏感,但特異性差,不可用以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區別。較為敏感和特異的試驗包括間接免疫熒光抗體檢測、乳膠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固相免疫測定等,所用抗原為特異性莫氏立剋次體抗原。間接熒光抗體效價在發病後1周內升高者達50%,15天內升高者幾乎達100%。有條件單位可用pcr方法檢測血標本中的莫氏立剋次體特異性核酸。
  一般實驗室不宜進行豚鼠陰囊反應試驗,以免感染在動物間擴散和實驗室工作人員受染。
鑒別診斷
  本病還需與傷寒、流感、恙蟲病、鈎端蠃旋體病等區別。
預防
  從滅鼠、滅蚤着手,參見36節“鼠疫”。預防接種同流行型斑疹傷寒,對象為滅鼠工作人員及與莫氏立剋次體有接觸的實驗室工作人員。
預後
  良好,經多西環素、氯黴素等及時治療後很少死亡。
疾病大全
  疾病名稱:地方性斑疹傷寒
  英文名稱:endemic typhus;鼠型斑疹傷寒;murine typhus
  藥物療法:多西環素;四環素;口腔護理
  【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輔助檢查】【鑒別診斷】【預防】【預後】【概述】
  地方性斑疹傷寒(endemic typhus)也稱鼠型斑疹傷寒(murine typhus),乃鼠蚤媒介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徵與流行型斑疹傷寒近似,但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皮疹很少呈出血性。
  【診斷】
  診斷以流行病學資料、熱程、皮疹性質、外斐試驗等為主要依據,有條件者尚可加做其他血清免疫學試驗如補結試驗、立剋次體凝集試驗等。除流行性斑疹傷寒外。【治療措施】
  與流行型斑疹傷寒基本相同。國內某一係列(1985年)報道186例,101例以多西環素200mg頓服治療;85例則采用四環素每日2g(4次分服),療程5~7日。結果2日內退熱者多西環素組為77%,四環素組為26%,兩者間有顯著差異(P<0.05)。多西環素組的復發率為3.9%,四環素組為2.4%。國內也有認為除確診早或有合併癥者可加用多西環素外,其他病例可不必使用抗生素。【病原學】
  病原為莫氏立剋次體(Rickettsia mooseri),其形態、染色和對熱、消毒劑的抵抗力與普氏立剋次體相似,但很少呈長鏈排列。兩者各含3/4種特異性顆粒性抗原,和1/4組特異性可溶性抗原;後者耐熱,為兩者所共有,故可産生交叉反應。不耐熱的顆粒性抗原則各具特異性,可藉補結試驗而相互區別。莫氏立剋次體所致的豚鼠陰囊反應遠較普氏立剋次體所致者為明顯,對小鼠和大鼠的致病性也較強。病原體接種於小鼠腹腔後可引起腹膜炎、立剋次體血癥,並在各髒器內查見病原體。 【發病機理】
  與流行性斑疹傷寒者基本相似,但血管病變較輕,小血管中有血栓形成者少見。【流行病學】
  地方型斑疹傷寒散發於全球,多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屬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以晚夏和秋季𠔌物收割時發生者較多,並可與流行型斑疹傷寒同時存在於某些地區。國內以河南、河北、雲南、山東、北京市、遼寧等的病例較多,1982~1984年間有多篇文獻報道。 (一)傳染源 傢鼠如褐傢鼠、黃胸鼠等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以鼠→鼠蚤→鼠的循環流行。鼠感染後大多並不死亡,而鼠蚤衹在鼠死後纔吮人血而使人受染。因曾在虱體內分離到莫氏立剋次體,因此病人也有可能作為傳染源而傳播本病。 (二)傳播途徑 鼠蚤吮吸病鼠血時,病原體隨血進入蚤腸繁殖,但蚤並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體且可在蚤體長期存在。當受染蚤吮吸人血時,同時排出含病原體的蚤糞和嘔吐物於皮膚上,立剋次體可經抓破處進入人體;或蚤被打扁壓碎後,其體內病原體也可經同一途徑侵入。進食被病鼠排泄物污染的飲食也可得病,幹蚤糞內的病原體偶可成為氣溶膠,經呼吸道或眼結膜而使人受染。蟎、蜱等節肢動物也可帶有病原體,而成為傳病媒介的可能。 (三)易感者 人群對本病有普遍易感性,某些報告中以小學生和青壯年發病者居多。得病後有較強而持久的免疫力,對普氏立剋次體感染也具相當免疫性。【臨床表現】
  潛伏期8~14天,多數為11~12天。臨床癥狀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但中樞神經係癥狀較輕,皮疹呈瘀點樣者少見。 大多急驟起病,少數有1~2天的前驅癥狀如疲乏、納差、頭痛等。呈稽留或弛張熱,於病程第1周達高峰,一般在39℃左右,伴全身酸痛、顯著頭痛、結膜充血等,部分病例有關節痛而影響行動,頭痛常可由眶後痛所致。熱程一般為9~14天,大多漸退。 約50%~80%患者出現皮疹,多見於第4~7病日。初發生於胸腹,24h內遍布背、肩、臂、腿等處,臉、頸、足底、手掌一般無疹。開始為斑疹,粉紅色,直徑1~4mm,按之即退;繼成斑丘疹,色暗紅,按之不即消失。疹於數日內消退。極少數病例的皮疹呈出血性。 中樞神經係癥狀除頭
疾病大全
  疾病名稱:
    地方性斑疹傷寒
  疾病編碼:
    81.001
  歸屬係統:
    感染性疾病
  藥療方案:
     一般支持與對癥治療 臥床休息,註意保持口腔清潔,定時翻身,防止肺部並發癥及褥瘡。給予高熱量半流質飲食,每日入水量應在3000ml左右,必要時給予靜脈補液。高熱者可給予物理降溫或小劑量退熱藥。消炎痛、阿司匹林等。心功能不全者可給予強心劑,嚴重毒血癥癥狀伴低血容量者可補以右旋糖酐、血漿,並短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繼發感染,應根據菌敏試驗選擇抗菌藥物。
  病原治療 首選四環素(成人1.5~2.0g/d,小兒25mg/(kg.d),分4次服。體溫正常後繼續用1~2d,不能口服者可靜脈給藥,但劑量宜小,成人<1.5g/d,或強力黴素100~200mg/d,分2次口服。常與甲氧苄氨嘧啶(TMP)聯合應用,劑量200mg/d分2次口服。
百科大全
  地方性斑疹傷寒
  又稱"鼠型斑疹傷寒"。是由摩氏立剋次體經鼠蚤媒介所致急性傳染病。本病流行全世界,解放後我國極為少見。是人偶然被鼠蚤叮咬受感染而發病。若人群中有人虱寄生,亦可通過人虱為媒介在人群中傳播。臨床起病較急,表現有頭痛、疲乏、胃納差、發熱(呈*稽留熱型或弛張型),結膜充血、鼻衄、70~80%患者出現皮疹。皮疹的形態、大小、顔色很不一致,初發於胸、腹部,繼之播及全身。嚴重者出現煩燥不安、譫妄、昏迷、腦膜刺激徵,以及脾腫大。文斐試驗可輔助診斷。四環素族抗生素及氯黴素對本病有特效。
包含詞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鼠型斑疹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