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中草藥 > 地仙桃
目錄
No. 1
  地仙桃
  【別名】小紫草、墨飛、貓舌頭草
  【來源】紫草科紫草屬植物梓木草lithospermum zollingeri dc.,以果實入藥。秋季果熟時采收,曬幹。
  【性味歸經】甘、辛,溫。
  【功能主治】溫中健胃,消腫止痛,止血。用於胃痛泛酸,吐血;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 1~2錢(研粉服3~5分);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No. 2
  地仙桃
  (《陝西中草藥》)
  【來源】為紫草料植物梓木草或大紫草的果實。
  【植物形態】①梓木草,又名:琉璃草、接骨仙桃草。
  多年生草本,高15~25釐米。莖基部平臥,伸長,被粗毛,新枝自老枝葉腋生出,直立。單葉互生;長橢圓形、狹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1.5~6釐米,寬5~20毫米,先端圓鈍,基部窄楔形,無柄或具短柄,表面具粗毛。花單生於上部葉腋,紫藍色,很少白色;萼5裂,裂片綫狀披針形,先端銳尖;花冠管喉部有5白綫射出,5裂,橫徑15~18毫米;雄蕊5;子房深4裂,花柱1.小堅果白色,長2.5~3毫米,平滑。花期4~5月。
  生於嚮陽山地或林下。分佈陝西、江蘇、福建、浙江、安徽、湖北等地。
  ②大紫草,又名:麥傢公、田紫草。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0~40釐米,全株被白色剛毛。莖直立,基部傾斜常有分枝。葉互生,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4釐米,寬1~7毫米,全緣,有短柄或無柄。花白色,單生於莖上部葉腋;萼裂綫形,較花冠稍短;花冠漏鬥狀,長約6~7毫米,喉部具突起。小堅果灰色、稍有光澤,具輕微的疣狀皺縮及微細的小疣,長2~3毫米。夏季開花,9月果熟。
  生於多石質山坡、荒野草地或田間潮濕地帶。分佈東北、陝西、河北、江蘇等地區。
  【採集】7~9月果熟時采收,曬幹。
  【藥材】果實呈扁圓三角形,長1.5~3毫米,寬約1.5毫米,一側有棱,先端略尖,基部有疤痕,外表白色,光滑潤澤。堅硬,破碎後可見種子,種皮與果殼愈合,棕黑色,種仁灰白色而略黃。富油脂。
  【化學成分】大紫草全草含芸香甙0.25~0.44%或0.59%,又含卅烷、廿六烷醇、棕櫚酸、肉豆蔻酸、月桂酸、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脂肪酸,以及𠔌甾醇、延鬍索酸、咖啡酸、葡萄糖、鼠李糖等。
  根中含延鬍索酸、葡萄糖等。
  【性味】甘辛。溫。
  【功用主治】溫中健胃,消腫止痛。治胃脹反酸,胃寒疼痛,吐血,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研末。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胃寒反酸:地仙桃三至五分,研粉,生薑煎水衝服。
  ②治嘔血:地仙桃一錢,芋兒七一錢,共嚼服。
No. 3
  地仙桃
  【別名】小紫草、墨飛、貓舌頭草
  【來源】紫草科紫草屬植物梓木草Lithospermum zollingeri DC.,以果實入藥。秋季果熟時采收,曬幹。
  【考證】出自《陝西中草藥》地仙桃莖(去葉)、根:功效類似果實。(性味以下出《陝西中草藥》)
  【中藥化學成分】
  1.大紫草全草含芸香甙0.25一0.44%或0.59%,又含卅烷(n一Triacontane)、廿六烷醇(Cerylalcohol)、棕櫚酸(Palmiticacid)、肉豆蔻酸(Myristicacid)、月桂酸(Lauricacid)、油酸(Oleicacid)、亞油酸(Linoleicacid)、亞麻酸(Linolenicacid)等脂肪酸,以及𠔌甾醇(Sitosterol)、延鬍索酸(Fumaricacid)、咖啡酸(Caffeicacid)、葡萄糖、鼠李糖等。
  2.根中分得延鬍索酸、葡萄糖等。
  【植物形態】多年生匍匐草本。根數條,粗綫形,外皮黑褐色。莖基部常平臥,匍匐,莖長達30cm;新枝自老枝葉腋長出,直立,全株被開展的糙伏毛。基生葉有短柄;葉片倒披針形或匙形,長3-6cm,寬8-18cm,莖生葉近無孔不入柄,倒披針形,先端急尖或鈍,基部較狹,全緣,兩面均被白色糙伏毛,下面較密。花單生於新枝上部的葉腋,或有數朵花形成稀疏的花序;苞片葉狀,披針形;花萼長6.5mm,5裂,裂綫狀披針形,兩面被硬毛,花冠藍色,稀藍紫色或白色,長1.5-2cm,5裂,裂徵倒卵形,近等大,外面稍有毛,喉部有5條嚮簡部延伸的縱褶,呈竜骨狀凸起,與花冠裂片對生;雄蕊5,內藏,着生在花冠簡中部以下;子房4深裂,花柱1,綫形,直立,柱頭頭狀。小堅果4,斜卵圓形,乳白色,平滑,長2.5-3mm,腹面中綫凹陷成縱溝,包在宿萼中。花期4-5月,果期6-8月。
  【性味歸經】甘、辛,溫。
  【功能主治】溫中健胃,消腫止痛,止血。用於胃痛泛酸,吐血;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 1~2錢(研粉服3~5分);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