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俗稱大教堂,位於花園道,1847年奠基,1849年建成,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教堂。其間在1865年進行擴建工程,成為今日的模樣。二次大戰期間,日軍曾以該教堂為總部。 二戰後多次重修,舊貌仍得以保存。正門前有紀碑一座,用以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殉難者,旁邊地下平放麥士維士兵的墓碑,以紀念在香港保衛戰時在教堂前殉難的士兵。教堂北墻上另有威廉大尉紀念碑石,以紀念他在1857年時於廣州城下殉難。現時,它仍是對公會港澳教區的主堂。 |
|
美國
紐約聖約翰大教堂(The Cathedral Church of St.John the Divine)為美國主教製教會(聖公會)主教座堂。世界第三大教堂。位於紐約曼哈頓第110 街和第113 街的阿姆斯特丹大道。
聖約翰大教堂的建造工作分三階段:
(1)1892~1911年,由海斯和拉法熱設計,建築風格為羅馬式;
(2)1916~1941 年,主設計為剋蘭姆,建築風格為哥特式;
(3)1945年至現在,繼續完成剩餘部分,右中廳旁的小教堂、西部塔樓、中廳和唱詩樓的屋頂等。
全教堂占地面積為121000平方英尺,全長600 英尺,相當於兩個美式足球場之長度。主建築全部為石結構,包括大門、門廊、主廳、中廳、小教堂、唱詩樓、主祭壇、施洗室、展覽廳等。主廳最高點達177 英尺,內拱頂高為124 英尺(相當12 屋樓高),寬146 英尺,兩邊有53 根大圓石柱分四排排列,把主廳兩側分為14 個區,包括歷史區、主教區、律師區、教育區、布道區、藝術區、出版區、醫療區、教會生活區等等。各區各自供奉與之有關的聖徒。主廳墻上挂有與《聖經》故事有關的幾幅巨大的出自名傢之手的織錦。窗戶直徑為12 英尺,嵌有一萬片玻璃,其風格及所繪圖案各異。中廳呈圓穹狀,有一精心雕刻的大理石布道壇。唱詩樓兩側有巨大管風琴,共有141 排,8035 根管子,規模之大世界罕見。主建築最東端,環形排列着七個以聖徒命名的小教堂內供奉着有關聖徒。施洗室有一雕刻精美的大理石受洗池。主建築的中心竪立一座與真人一般大小的耶穌像。附屬建築有:(1)大教堂樓、主教公署樓,供主教、工作人員及教堂附設學校學生住宿和工作之用;(2)教堂附設學校,原為培訓唱詩班成員設立,自1972 年以來已改為面嚮社會招生的普通私立學校;(3)宗教藝術博物館。該堂現在嚮各民族、各種族的信徒開放。
香港
俗稱大教堂,位於花園道,1847年奠基,1849年建成,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教堂。其間在1865年進行擴建香港聖約翰大教堂工程,成為今日的模樣。二次大戰期間,日軍曾以該教堂為總部。二戰後多次重修,舊貌仍得以保存。正門前有紀碑一座,用以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殉難者,旁邊地下平放麥士維士兵的墓碑,以紀念在香港保衛戰時在教堂前殉難的士兵。教堂北墻上另有威廉大尉紀念碑石,以紀念他在1857年時於廣州城下殉難。現時,它仍是對公會港澳教區的主堂。 |
|
紐約聖約翰大教堂 | 香港聖約翰大教堂 | 拉特蘭聖約翰大教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