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交界 > 土耳其 > 馬爾馬拉地區 > 伊斯坦布爾省 >伊斯坦布爾 > 聖索非亞大教堂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聖索非亞大教堂聯繫方式電話:(212)5221750聖索非亞大教堂門票價格票價:100萬裏拉
  聖索非亞大教堂開放時間開放時間:周二-周日,09:30-16:30
  聖索非亞大教堂交通交通:乘有軌電車到sultanahmet下
  聖索菲亞大教堂坐落在藍色清真寺對面。在1453年以前,一直是拜占庭帝國的主教堂,此後被土耳其人占領,改建成為清真寺。人們可以從內外兩種不同風格看到它復雜的經歷——內部的鑲嵌圖案上有基督的畫像和名言;外部則是典型的清真寺圓頂和尖塔。
  置身聖索菲亞大教堂中寬闊的空間。鑲嵌細緻表現出超現實的幻象,擡頭仰望圓形屋頂傳至四個拱門而下,所有建築材料的重量仿佛都被摒棄於外,遊客在這裏強烈地感到其恢宏的氣勢;巨大的穹頂直徑達31米,高達55米;其底部共有4座舉行拱門,40個大玻璃窗。
  由君士坦丁大帝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亞,始建於公元325年,後受損於戰亂,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為標榜自己的文治武功進行重建,它作為基督教的宮廷教堂,持續了9個世紀。
  公元1453年6月,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攻入了君士坦丁堡,終於走進了他朝思暮想的聖索非亞大教堂。他下令將教堂內所有拜占庭的壁畫全部用灰漿遮蓋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並將大教堂改為清真寺,還在周圍修建了4個高大的尖塔,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聖索非亞大教堂的面貌。聖索菲亞大教堂現在被稱為阿亞索菲亞博物館(ayasofyamuzesi),勿庸置疑的它是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最精美的建築物之一。
  聖索菲亞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constantine)大帝建造,6世紀中又由朱斯特尼(justinian)大帝再建,巨大的圓頂直徑達33米,離地高55米。站在這裏,其莊嚴肅穆似乎能使時光停滯,拜占庭文化的典範──馬賽剋畫在此處可讓遊客一飽眼福。(星期一休館)
概述
  聖索非亞大教堂(公元532年—公元537年) ,伊斯坦布爾,土耳其
  聖索非亞大教堂建於東羅馬皇帝Justinian統治時期(公元532年—— 公元537年),當時拜占庭帝國正處於鼎盛階段。作為世界上十大令人嚮往的教堂之一—聖索非亞大教堂與藍色清真寺隔街相望。聖索非亞教堂恢宏無比,充分體現出了卓越的建築藝術,從而也成為了後來伊斯蘭清真寺的設計模板。事實上,自拜占庭帝國衰落後,聖索非亞大教堂已轉變成了供奉安拉的土耳其清真寺。如今,聖索非亞大教堂是屬於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個宗教博物館。
歷史
  由君士坦丁大帝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亞,始建於公元325年,後受損於戰亂,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為標榜自己的文治武功進行重建,它作為基督教的宮廷教堂,持續了9個世紀。
  公元1453年6月,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攻入了君士坦丁堡,終於走進了他朝思暮想的聖索非亞大教堂。他下令將教堂內所有拜占庭的壁畫全部用灰漿遮蓋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並將大教堂改為清真寺,還在周圍修建了4個高大的尖塔,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聖索非亞大教堂的面貌。
  聖索菲亞大教堂現在被稱為阿亞索菲亞博物館(Ayasofya Muzesi),勿庸置疑的它是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最精美的建築物之一。聖索菲亞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Constantine)大帝建造,6世紀中又由朱斯特尼(Justinian)大帝再建,巨大的圓頂直徑達33米,離地高55米。站在這裏,其莊嚴肅穆似乎能使時光停滯,拜占庭文化的典範──馬賽剋畫在此處可讓遊客一飽眼福。
  (這張有六個授時塔也叫傳音塔的叫藍色清真寺,距離索菲亞大教堂不遠,建築形式和格局差不太多,明顯區別是周圍的塔身上的“環”)
建築風格
  聖索非亞大教堂的特別之處在於平面采用了希臘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間上,則創造了巨型的圓頂,而且在室內沒有用到柱子來支撐。更仔細的說,君士坦丁大帝請來的數學工程師們發明出以拱門、扶壁、小圓頂等設計來支撐和分擔穹隆重量的建築方式,以便在窗間壁上安置又高又圓的圓頂,讓人仰望天界的美好與神聖。由於地震和叛亂的燒毀,聖索非亞大教堂經歷過數次重修,尤其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投入一萬名工人、32萬黃金、並花費六年光陰將聖索非亞大教堂裝飾得更為精巧華美。神聖的教堂是當時的城市中心,而統治者對教堂所投註的心力不難看出統治者藉由對宗教的奉獻、誇示帝國的權力與財富,而對周遭地區施與影響力的用心。聖索非亞大教堂的大圓頂離地55米高,而且在17世紀聖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教堂內壁畫
  聖索非亞大教堂內部的裝飾,除了各種華麗精緻的雕刻之外,也包括運用有色大理石鑲成的馬賽剋拼圖。從公元4到6世紀開始,教會逐漸對教義與救贖的觀念有漸深的認知,同時希臘羅馬文化圈重視肖像與肉體美的傳統也逐漸對基督教産生影響,信徒除了透過傳統的諭言故事與象徵手法來理解教義,也逐漸産生將聖母、聖子、聖徒等人物畫像化的需求。教會中認為聖人的人物畫像就等於觸犯聖經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規定的一派,與另一派認為人物畫像可以讓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助傳教,兩派間的歧異日漸加深。公元692年教會會議中授與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羅馬皇帝裏奧三世(Leo III)頒布禁令,禁止聖母、聖子、聖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現,自此揭開了兩派人馬長達二百年間的血腥鬥爭,教堂裏的畫作遭破壞,畫像的持有者和作畫的工匠們也都遭到各種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結果是造成人與人的信賴關係瓦解,社會動蕩不安。一直到9世紀中葉,教會重新解釋,願對畫像給予敬意、信仰崇拜,這纔逐漸消釋兩派間的紛爭,而這個日子也被稱為“正統的勝利”(The Triumph of orthodoxy),每年在信仰東正教的國傢裏被盛大慶祝。然而雕刻藝術從來不曾得到教會的認可,因此可以說拜占庭藝術裏,雕刻藝術並不存在。
  公元7世紀之後,阿拉伯半島上出現新興勢力伊斯蘭文明,接着十字軍東徵來到君士坦丁堡,但此時統治者已無力阻止聯軍與戰爭對城市的蹂躪。接着是土耳其人的登場,東羅馬帝國正式宣告結束。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並將索菲亞大教堂改成阿雅索菲亞清真寺,聖索非亞大教堂做為一座雄偉壯麗的建築古跡,冷眼旁觀過政治興迭、宗教鬥爭與歷史的滄桑,而她的美麗莊嚴,依然撼動每一個參觀者的心。
奧運
  聖索非亞大教堂是2008北京奧運火炬傳遞在伊斯坦布爾的起跑點。作為世界上十大令人嚮往的教堂之一——聖索非亞大教堂與藍色清真寺隔街相望。雖然從外觀上似乎不及清真寺壯美秀麗,然而這座飽經滄桑,見證了文化和宗教戰爭的聖地所藴含的歷史積澱卻非藍色清真寺所能比擬。北京奧運會火炬的境外傳遞第二站就是從這裏啓程。
  作為世界上唯一從6世紀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築,聖索非亞大教堂也是唯一一個由教堂改為清真寺的建築。公元330年時,君士坦丁大帝斥巨資修建了這座當時世界上最為宏偉且精美絶倫的教堂。奧斯曼帝國時期,聖索非亞大教堂被改建為清真寺。伊斯蘭教世界最負盛名的建築師錫南在聖索非亞舊有的架構中增添了新的奧斯曼風格。他的精心打理使得經歷了十字軍東徵破壞的聖索非亞教堂重新恢復了生機。1932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將大教堂改成博物館,長期被掩蓋住的拜占庭馬賽剋鑲嵌藝術瑰寶也得以重見天日。
  步入大教堂,它的雄偉和莊嚴一覽無餘地展示在來者面前,震人心魄。直徑32米,20層樓高的拱頂竟然沒有任何支柱支撐。站在這巨大的穹頂下,仰頭望去,好似茫茫蒼穹籠罩人間,不禁感悟到自身的渺小。陽光透過玻璃窗直射進來,灑在斑駁的墻壁上,照亮了耶穌基督的臉龐,那一刻,仿佛聽到天使在歌唱,內心如同經歷了洗滌般純淨平和。教堂墻壁上顯眼的地方懸挂着6個直徑約10米的大圓盤,繪以阿拉伯文字的“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據說是伊斯蘭教主穆罕默德和他弟子的象徵。古老墻壁上模糊的聖像以及伊斯蘭風情石柱上精美的雕刻在無聲地訴說着這場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戰爭。而如今,兩者奇跡般地融為一體,嚮後世昭示着這一宗教聖地歷經易主,飽經風霜的過去。
  環顧一周,左邊過道上一根矩形大理石石柱旁有一個拇指大小的洞,人們將拇指塞在裏面,並費力地旋轉,令人第一時間想起了電影《羅馬假日》中男女主角開玩笑時的情景。原來這叫做“哭泣的石柱”,據說將大拇指插入潮濕的石洞,並以平面旋轉360度,便可以實現自己當時許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