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土香薷
【別名】山蘇子、水荊芥、野香薷、香薷草
【來源】為唇形科香薷屬植物土香薷 elsholtzia ciliata (thunb.) hyland. [e. patrini (lepech.) garcke],以全草入藥。夏、秋抽穗開花時采割,去淨雜質曬幹或鮮用。
【源形態】一年生芳香草本,高達90釐米。莖直立,四棱形,紫褐色,多分枝,有短柔毛。葉對生,有細柄,葉面有短毛,下面略呈紫色。夏末秋初開花,假穗狀花序頂生,直立或上部稍彎;花小,密集,偏嚮花序一側着生;4個小堅果卵形,棕褐色,包圍於被毛的宿萼內,萼齒刺狀。
【性味歸經】辛,微溫。
【功能主治】發汗,解暑,利尿。夏季感冒,發熱無汗,中暑,急性胃腸炎,胸悶,口臭,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1~3錢。
【備註】(1)同屬植物萼果香薷elsholtzia calycocarpa diels分佈於新疆、西藏等地。西藏地區以全草作土香薷入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土香薷
【土香薷的功效介紹】:
土香薷 (《貴州民間藥物》)
【別名】小葉薄荷(《植物名實圖考》),滿坡香、野荊芥(《貴州民間藥物》),白花茵陳、香草(《江西中藥》),五香草、山薄荷、暑草、對葉接骨丹(《陝西植藥調查》),土茵陳(《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
【植物形態】牛至多年生草本,直立,高25~50釐米,有分枝。
莖基部木質化,光滑,呈圓柱形,上部方形,表面淺棕紫色,有細絨毛,具節。
葉對生,卵圓形,長1~3釐米,寬6~15毫米,先端鈍,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兩面均有腺點和細毛;葉柄長2~5毫米。
花兩性,輪生2花,密集成頂生的穗狀傘房花序;苞片有短柄,卵圓形,兩面均有細毛;花萼圓筒狀,長2.3毫米,具5齒和脈紋15條,外面和齒緣上有毛,內有腺點;花冠粉紅色,上面有細毛和腺點,2唇,上唇直立,頂端有微凹,下唇3裂;雄蕊4,着生於冠筒喉部;花柱頂端2裂。
小堅果4枚,褐色,光滑。
花期7~10月。
果期10~11月。
生長於山坡草地、路邊或山𠔌。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採集】7~8月開花前采收地上部分,曬幹或鮮用。
【藥材】乾燥全草,帶根或不帶根,長約30~40釐米,莖粗約2~3毫米,表面灰緑色,微顯棕紫色,密被毛茸,節明顯,節間長2~3釐米;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黃緑色。
葉皺縮,緑色,完整者為卵圓形,表面有短小毛茸。
多無花序。
氣微香。
以葉多、色緑,無花序,去根者為佳。
主産江西、湖南、雲南、四川。
此外,廣西、甘肅、貴州,陝西等地亦産。
【性味】《貴州民間藥物》:性涼,味辛,無毒。
【功用主治-土香薷的功效】解表,理氣,化濕。
治傷風感冒,發熱,嘔吐,胸膈脹滿,腹瀉,黃疸,小兒疳積。
①《貴州民間藥物》:去皮膚濕熱,解表,止痛,治傷風發熱,止嘔吐。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黃疸,疳積,小兒熱瀉,水腫。
③《陝西中草藥》:活血祛瘀,止痛生肌,通竅利膈,調經。
治跌打損傷,骨折,胸膈脹滿,崩漏,白帶。
④《貴州草藥》:解表,理氣,利濕。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6錢。
外用:煎水洗。
【選方】①治皮膚濕熱瘙癢:土香薷(鮮草)半斤,熬水沐浴。
②治傷風發熱,鼻塞,咳嗽或嘔吐:滿坡香()三錢,紫蘇二錢,枇杷葉()二錢,燈心草一錢。
煎服,一日三次,一次二酒杯。
③治氣阻食滯:滿坡香、閻王刺各四錢,土柴鬍、走遊草、土升麻、香樟根、茴香根各三錢。
水煎服,每日三次。
(①方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④治白帶:五香草、硫黃各三錢。
水煎服。
(《陝西中草藥》) |
|
土香薷
(《貴州民間藥物》)
【別名】小葉薄荷(《植物名實圖考》),滿坡香、野荊芥(《貴州民間藥物》),白花茵陳、香草(《江西中藥》),五香草、山薄荷、暑草、對葉接骨丹(《陝西植藥調查》),土茵陳(《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
【植物形態】牛至
多年生草本,直立,高25~50釐米,有分枝。莖基部木質化,光滑,呈圓柱形,上部方形,表面淺棕紫色,有細絨毛,具節。葉對生,卵圓形,長1~3釐米,寬6~15毫米,先端鈍,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兩面均有腺點和細毛;葉柄長2~5毫米。花兩性,輪生2花,密集成頂生的穗狀傘房花序;苞片有短柄,卵圓形,兩面均有細毛;花萼圓筒狀,長2.3毫米,具5齒和脈紋15條,外面和齒緣上有毛,內有腺點;花冠粉紅色,上面有細毛和腺點,2唇,上唇直立,頂端有微凹,下唇3裂;雄蕊4,着生於冠筒喉部;花柱頂端2裂。小堅果4枚,褐色,光滑。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生長於山坡草地、路邊或山𠔌。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採集】7~8月開花前采收地上部分,曬幹或鮮用。
【藥材】乾燥全草,帶根或不帶根,長約30~40釐米,莖粗約2~3毫米,表面灰緑色,微顯棕紫色,密被毛茸,節明顯,節間長2~3釐米;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黃緑色。葉皺縮,緑色,完整者為卵圓形,表面有短小毛茸。多無花序。氣微香。以葉多、色緑,無花序,去根者為佳。
主産江西、湖南、雲南、四川。此外,廣西、甘肅、貴州,陝西等地亦産。
【性味】《貴州民間藥物》:"性涼,味辛,無毒。"
【功用主治】解表,理氣,化濕。治傷風感冒,發熱,嘔吐,胸膈脹滿,腹瀉,黃疸,小兒疳積。
①《貴州民間藥物》:"去皮膚濕熱,解表,止痛,治傷風發熱,止嘔吐。"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黃疸,疳積,小兒熱瀉,水腫。"
③《陝西中草藥》:"活血祛瘀,止痛生肌,通竅利膈,調經。治跌打損傷,骨折,胸膈脹滿,崩漏,白帶。"
④《貴州草藥》:"解表,理氣,利濕。"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6錢。外用:煎水洗。
【選方】①治皮膚濕熱瘙癢:土香薷(鮮草)半斤,熬水沐浴。
②治傷風發熱,鼻塞,咳嗽或嘔吐:滿坡香()三錢,紫蘇二錢,枇杷葉()二錢,燈心草一錢。煎服,一日三次,一次二酒杯。
③治氣阻食滯:滿坡香、閻王刺各四錢,土柴鬍、走遊草、土升麻、香樟根、茴香根各三錢。水煎服,每日三次。(①方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④治白帶:五香草、硫黃各三錢。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
|
- : Elsholtzia patrini garc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