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土地沙化是指因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天然沙漠擴張和沙質土壤上植被破壞、沙土裸露的過程。防沙治沙法所稱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類不合理活動所導致的天然沙漠擴張和沙質
土壤上植被及覆蓋物被破壞,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過程。
當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以使大量植物生長,即使有植物生長了十分稀疏,不能給土壤提供豐富土地是否會發生沙化,决定的因素在於土壤中含有多少水分可供植物吸收、利用,並通過植物葉面而蒸發。任何破壞土壤水分的因素都會最終導致土壤沙化。土地沙化的大面積蔓延就是荒漠化,是最嚴重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目前地球上有20%的陸地正在受到荒漠化威脅。 |
|
有關研究表明,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最突出的特徵是溫度的顯著升高。
我國近百年來的溫度變化與世界的平均情況基本相似。據研究,1951-1999年中國北方地區最低氣溫顯著升高,暖鼕年份連續出現,近50~100年有明顯的幹旱化趨勢;20世紀70年代開始幹旱化趨勢加快。
我國沙化土地集中分佈的西北地區,由於深居大陸腹地,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蒸發量最大、最為幹旱的地帶。氣候變暖、降水減少加劇了該區氣候和土壤的幹旱化。這使得該區的植被蓋度降低,土壤結構變的更加鬆散,加速了土地的荒漠化。另外氣候增暖,大範圍氣候持續幹旱,給各種水資源(冰川、湖泊、河流等)帶來嚴重的影響,使冰川退縮、河流水量減少或斷流、湖泊萎縮或幹涸,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積的植被因缺水而死亡,失去了保護地表土壤功能,加速了河道及其兩側沙化土地的擴展及沙漠邊緣沙丘的活動,使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 |
|
在荒漠化相對集中的西部地區,曾今有大量草地和林地被開墾為耕地。自1995~2000年,其中因開墾草地增加的耕地面積占69.5%,因開墾林地增加的耕地面積占22.4%。由於該區屬幹旱、半幹旱地區,草地和林地被開墾為耕地後,在農閑季節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護,加之技術、社會經濟條件限製,造成耕地沙化面積不斷擴大。 |
|
目前西北地區超載過牧日趨嚴重,其中新疆、廣西、寧夏、內蒙古超載率較高,超載率分別達到了121%、81%、72%及66%。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每支羊擁有的草場面積從50年代的3.3公頃,減少到80年代的0.87公頃,目前僅為0.42公頃。過渡放牧造成了對草地地表的過渡踐踏,草原地表土壤結構破壞嚴重,經風吹蝕,大量出現風蝕缺口,牲畜放牧越多的草地,土壤裸露的也越多,形成的荒漠化面積也越大。 |
|
近些年來,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西北地區大規模濫挖發菜、幹草和麻黃等野生中藥材的事件時有發生。據國傢環保局自然保護司96年11月至97年3月調查,近幾年,每年進入內蒙古摟發菜的農民有20萬人次,1987年以來,有關省、區進入內蒙古摟發菜人員纍计高達190萬人次。“摟發菜”大軍涉足的草場面積約為2.2億畝,遍布內蒙古中西部錫林格勒盟、烏蘭察布盟等五個盟市。1.9億畝的草場面積遭到嚴重破壞,約占內蒙古全部草原面積的18%,有相當部分正處於沙漠化的過程中。其中約0.6億畝的草場面積被完全破壞且已沙化。由於1.9億畝草地遭到嚴重破壞而不能放牧,被迫到其它草場超載放牧的草地要遠遠大於1.9億畝,草原負擔過重,加速了荒漠化的擴展。 |
|
西部地區農業灌溉比重大,農業、林業用地面積持續增加,導致水資源需求量增長,水資源短缺矛盾加劇,特別是造成下遊地區水資源匱乏。加之該區對地下水的持續超采利用,導致西部地區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如陝西關中地區各水源地年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達2米多。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引起地表植被衰亡,土地沙化加快。根據有關研究,在幹旱、半幹旱地區要維護其生態環境,地下水埋深維持在2~4米較為合適,否則不能滿足天然植物正常用水。如塔裏木流域,1972年英蘇以下246km長的塔裏木河斷流,阿拉幹以南地下水水位由50年代的3m~5m下降至6m~11m,超過了植物賴以生存的地下水位綫,此處森林已失去再生能力,幼苗無法生長,幼樹成片死亡。地表植物衰亡加速了土地的沙化。塔裏木河流域下遊,從1958年到1993年,流動沙丘面積從占土地面積的44.34%上升為64.47%,強度和極強度沙漠化土地增加了3.12%和3.56% |
|
- n.: desertification of land; desert encroach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