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圓通寺投訴電話昆明市旅遊投訴電話:0871-3164961
雲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71-4608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蠃峰山下,與圓通山相連。該寺始建於唐南詔,原名"觀音寺",又名"咒蛟臺",以後多次重修,為雲南著名的古剎之一。寺院建築奇特,背依山岩,隨坡而下,層層構築,巍峨壯觀,以其精美的雕梁畫棟和佛教造像而著稱。南詔時稱為"補陀羅寺",意為"觀音寺",後毀,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僧圓照重建,改稱"圓通寺"。"圓通"為觀音的法號,意為"明白"。大門"圓通勝境坊",為明黔因公沐英所建,明、清兩代不斷修葺。康熙七年藩王吳三佳擴建時,將大門移至街前。入寺門"圓通勝境坊"後,沿石階而下,兩旁古柏森森,環境清幽。在中軸綫上有天王殿,水池中建有八角樓,內塑彌勒佛。過橋為大郾Φ睿ㄖ畚埃掏叻贍瑁窳夯埃品欠玻陟餚婪鵂笆簿酢W詈笪鼐ゼ靶陸ǖ奈宸?imgborder="0"src="images/yuantongsi_02.jpg"align="right"width="160"height="120">殿。還有咒蛟臺、水榭、麯廊等建築。大雄寶殿前,有巨大水池,八角樓立於池中,南北有石橋相連,水榭烘托宇殿.殿後崖壁險奇,更顯得氣勢雄偉,富麗堂皇。寺裏香火十分興旺.遊客衆多,在東南亞享有盛名。現為雲南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
|
雲南圓通寺位於昆明市區內的圓通街,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歷史。同時它也是昆明市內最大的寺院。它始建於唐朝南詔時代,初名補陀羅寺。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建圓通寺,元朝皇帝“賜璽書嘉”。擴建工程歷時18年,直到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纔告完成。明朝時,圓通寺得到擴建,山頂又新建接引殿。清朝時也得到多次重修。
增建寺前的八角亭和四周水榭回廊,開闢了圓通勝境、勝境坊、前門以及采芝徑,形成園林、景色和宗教寺廟融為一體的佛教聖地。圓通寺有高大壯觀的圓通勝景坊、圓通寶殿、八角亭,有我國內地目前獨一無二的一座上座部佛教佛殿——銅佛殿。殿內銅製的釋迦牟尼坐像(高3.5米,重4噸)與圓通寶殿的釋迦牟尼塑像,形態各異,顯示了佛教兩大部派間的差異,令人大開眼界。圓通寺外表壯麗,殿宇巍峨,佛像莊嚴,樓閣獨特,山石嶙峋,削壁千仞,林木蒼翠,吸引歷代詩人墨客留下了許許多多贊美的詩句,並被譽為“蠃峰擁翠”、“蠃峰疊翠”,一直是昆明的八景之一。現在經過大修,更顯其風采,如同一座漂亮的江南水鄉園林。從建築學上講,它鬧中求靜,以小見大,並藉背後蠃峰山之景,形成別具一格的水院佛寺,在中國的造園藝術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圓通寺內青山、碧水、彩魚、白橋、紅亭、朱殿交相輝映,景色如畫。與其他佛寺不同的是,進山門後不是上坡,而是要沿着中軸綫一直下坡,大雄寶殿地處寺院的最低點。寺宇坐北朝南,富麗堂皇,整個寺院以圓通寶殿為中心,前有一池,兩側設抄手回廊繞池接通對廳,形成水榭式神殿和池塘院落的獨特風格。殿內供奉有清光緒年間精塑的三世佛坐像,大殿正中兩根高達10餘米的立柱上,各塑有一條彩竜,四壁還塑有五百羅漢像,均堪稱中國佛寺中的上乘之作。
滇池地區現存的佛寺中,建造最早,歷史最為悠久的佛寺當數圓通山下的圓通寺。昆明市內最大的佛教寺廟,也是雲南省和昆明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
唐永泰元年(765年),南詔在滇池北岸築拓東城,同時,也建起了一批具有南詔佛教特色的寺院,建於拓東城東北郊蠃峰山山崖下的補陀羅寺就是其中之一。而補陀羅寺即為圓通寺的前身。
“補陀羅”是梵文potalaka的譯音,亦有譯作“布達拉”,或“普陀”的,意譯是“開着小白花的光明山”,為觀音道場。“圓通”是觀音三十二名號之一,觀音又稱為“圓通大士”。所以,“補陀羅”也好,“圓通”也好,都是供奉觀音的寺院。
佛教稱觀世音為大慈大悲的菩薩,有多種化身,苦難衆生衹要誦念其名號,觀世音“觀其音聲”,即時前往拯救。所以很受信衆的歡迎。觀音隨着西藏佛教密宗傳入雲南,最早在洱海邊落腳,成為雲南佛教密宗主要偶像之一。南詔王公把拓東城視為“東都”,建城伊始,便建造觀音寺補陀羅寺,當在情理之中。這座“補陀羅寺”是中國最早的觀音寺之一,比四大佛教名山之浙江普陀山要早100多年。
在漢傳大乘佛教中,觀音為阿彌陀佛的左脅侍,名列“南海三聖”之一,也是四大菩薩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該寺的佛教流派雖然有所演變,但作為觀音的道場,卻總是一脈相承。
補陀羅寺存在了400多年,毀於元初的戰火,寺宇成為廢墟。元大德五年(1301年)至延祐六年(1319年),元人用了18年的時間,在補陀羅寺廢墟上重建規模較大的寺院,並更名為圓通寺。圓通寺建成後,改由漢傳佛教禪宗的名僧主持,遂成為本地禪宗最早的叢林之一。明季,圓通寺圍入城內,並得到雲南的最高統治者黔國公沐氏傢族的特別關愛。圓通寺是沐氏做佛事的主要場所,沐氏也成為圓通寺的大施主。沐氏傢族多次捐資募資修葺擴建,圓通寺進入全盛時期,成為昆明城內最大的佛寺。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吳三桂統治雲南時作過一次較大的修葺,山門南移至今圓通街面,並建“圓通勝境”牌坊和八角亭,奠定了今日圓通寺的基本格局。
同治十年(1871年),大水淹寺,佛像遭損壞。光緒年間重修佛像時,將大殿供奉的主尊改成了釋迦牟尼“三身佛”,但是,大殿並沒有按常規改為“大雄寶殿”,仍然保留了“圓通寶殿”的名稱。因此,出現了觀音殿供奉如來佛的奇觀。圓通寺本為觀音道場,觀音寺不能沒有觀音,於是,觀音便進了大殿前的八角亭。
圓通寺前臨五華山,後接蠃蜂山(圓通山),地處兩山之間的𠔌地,因此,進入山門後便是一路嚮下的緩坡,精美的圓通勝境坊便屹立於緩坡的中段,坡底便是天王殿,分列着護持一方天下、勸善懲惡、兼司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天王殿後,便是放生池。
“不殺生”居佛教戒律之首。佛教認為,殺生為最大的惡業,受惡報;放生為最大的功德,是善舉。圓通寺的放生池方正擴大,中心是垂檐翹角,輕盈秀麗的八角亭,周圍以水榭回廊環繞,令人仿佛置身園林之中。肅穆的佛教寺廟與輕鬆的園林風格渾然一體。放生池中間兩座三孔石橋,暗含佛教“普度衆生”的妙旨,同時又把天王殿、八角亭、圓通寶殿沿寺院中軸綫連成一個層層遞進的整體,與兩側的水榭麯廊一起,組成別具一格的全國罕見的“水苑式”建築群。
圓通寶殿是中心正殿,面闊7間,重檐歇山式建築。其琉瓦飛甍,梁柱粗壯,鬥拱華麗,彩繪絢爛,氣勢宏闊。近年又進行了落架大修,但無論用材還是樣式,基本保留了清代的原貌。
圓通寶殿中的佛像衆多,大體上按照一般大雄寶殿的主次規矩排列供奉,但也有與衆不同之處。一是殿內主佛兩側有竜柱一對,高達10米,雕青黃二竜,舞爪裂須,作欲鬥狀。這種代表皇帝的符號出現在寺中,這在其他“大雄寶殿”內實屬罕見。二是殿中佛教諸佛、菩薩、羅漢及道教衆仙共處一堂,蔚為奇觀。三是作為觀音侍童的善財童子和竜女躋身如來堂前,保留着觀音殿的遺風。
當然,這些獨特之處並非空穴來風,它們反映了圓通寺的歷史演變。竜柱的來歷據說是因為明建文帝朱允汶“靖難之變”後,逃到雲南,在武定獅山正續寺出傢為僧。期間,為避免明成祖派人跟蹤,他曾在這裏久居。這對竜柱含蓄地表達了真竜天子與佛祖的相互關係。兩個童子的存在,從一個側面證明大殿原本的主尊不是三身佛,而是觀音。還有:圓通勝境牌坊上面木雕的八洞神仙、南極、三星均為道教神仙;大殿內兩壁上的道教泥塑仙官;衲霞屏上鬥大的“壽”字;道教張三豐、呂洞賓的石刻畫像等。就在這懸崖峭壁下,還曾建過道教建築呂祖殿和玄天閣。道教衆仙出現在佛堂,則體現了雲南宗教佛道並存的特點。
近年來,圓通寺又不斷進行了大修和增建,面貌煥然一新。其中,1990年建成小乘佛寺銅佛殿,後又在東邊配殿增設藏傳佛教的殿堂。這樣,就把我國佛教的三大體係,漢語係佛教(大乘顯宗)、巴利語係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和藏語係佛教(大乘密宗)彙聚一起,代表了雲南佛教體係完備的特點。這在全國似乎是絶無僅有的。
藏傳佛教的殿堂雖簡明樸素,但極具象徵意義。藏傳佛教殿堂殿內中尊“摩訶古日如來佛”即釋迦牟尼佛祖。右尊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領袖宗喀巴,左尊是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的創始人蓮花生大師,他們都是“祖師”級的高僧。
小乘佛寺銅佛殿是一座精美的泰式建築,外觀纖巧、流金溢彩。殿中供奉着泰王國佛教界贈送的釋迦牟尼銅佛像,這尊鎏金銅佛高3.13米,重4.7噸,體態輕盈,手臂渾圓,麯綫流暢、面貌端莊,充分體現了南傳佛教佛像特點。
銅佛殿內挂着四幅彩畫,內容為釋迦牟尼出傢、成道、初轉法輪、涅盤四聖跡;分別由昆明華亭寺、滇西雞足山、版納總佛寺和中甸歸化寺敬獻。它象徵着雲南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同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和諧統一。
銅佛殿後是摩崖絶壁和潮音洞、咒蛟臺等景點,歷代石刻頗多。傳說洞中有蛟竜作祟,時常引發洪水,便請晉寧盤竜寺開山祖師覺照築臺念經,鎮住了蛟竜,消除了水患,這座念經的平臺便稱為“咒蛟臺”。相傳曾是馳名海內外的大觀樓長聯作者孫髯翁晚年賣卜居住處。
從前的圓通寺周圍景色秀麗,寺後絶壁峭拔,山色蔥籠,林木蒼蒼,崖下泉水淙淙,朝霞、夕照輝映於石壁之上,塗金抹丹,絢麗動人。清人尚有“水聲琴韻古,山色畫圖新”詩句和“衲霞屏”的題刻。如今雖為樓群所包圍,但寺院內卻是青山疊翠、寶殿彩坊、水榭長廊,鬧中求靜,別有洞天,有聯雲:“古剎居鬧市,車水馬竜,看你如何安身,觸目均為紛擾相;佛緣往心靈,遊客觀衆,是誰能夠敬意,隨機所到極樂園”。
圓通寺現為雲南省、昆明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是重要的佛教文化勝地和旅遊景點,在東南亞一帶頗負盛譽。1998年被公佈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
昆明圓通寺
廣東汕頭圓通寺與廣東潮陽市沙隴鎮大布洋鄉的和惠公路為鄰,圓通寺由原中國佛協會長趙樸初題名,係住持釋達藏(1930-2002)在釋弘廣法師為主樂捐下,於1981年到1989年創建,是中國佛協副會長釋明生出傢處。
寺坐東嚮西,總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分為庭院、門樓、圓通寶殿、北廂齋堂、會客廳、僧捨、南廂祖堂等。
圓通寶殿。正龕供奉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木雕坐像,匾挂“萬德莊嚴”。門南側置祖師堂龕,門北側置功德堂龕。 |
|
湖南圓通寺位於湖南湘潭縣中路鋪鎮石潭壩鄉境內,南嶽支脈曉霞山中部林深竹茂之處,在中林寺下300米處,與雞公岩遙遙相對,俗稱下庵子,該寺分前後二進。前進有大門三孔,中門最大,建築華麗,氣勢恢宏,是曉霞山規模最大的一寺。上面嵌有祁陽石刻的“圓通寺”。兩旁有聯:“圓澤三生石;通天百尺臺。”為清光緒舉人、湘潭文人馬瑞圖題寫。另有一聯為“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乃湘潭文人陳琪寫於民國壬申歲(1932年)孟鼕之望。廳上中立有劉備、關雲長、張飛三三鍍金塑像。關雲長兩旁聯曰:“立志在漢朝,削魏吞吳,安邦護國扶社稷;精靈貫日月,青竜偃月,殄災降魔庇下民。”靠背有雷祖老爺等三尊菩薩。後進中立有一尊如來佛鍍金菩薩,高一丈有餘。上有“佛法如天”橫匾。兩旁有小菩薩,菩薩左旁吊有大鼓,右旁吊有鑄鐘,如來佛菩薩背後有一尊千手千眼觀音鍍金菩薩,高一丈有餘,屈膝盤足於蓮臺之上。前進與後進之間,兩旁有墻連續,墻內左立十八羅漢菩薩,右立二十四諸天薩。屋後為空坪。坪正中設香爐。左邊有大白果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約有數百年歷史。右邊有“飛來鐘。”傳說是某年舊歷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生日,鄉人組織20盞竜燈獅子,上山慶賀觀音誕辰。當晚四境有萬餘民衆參加,盡情地觀舞,熱鬧非凡。卻誰知,猛然狂風大作,雷雨交加。人們衹得回傢休息。第二天,鄉人繼續來寺慶賀,竟發現寺內多了一口大鐘,重約4000餘斤,上有“蘇州”二字。估計是蘇州鑄造。傳說鐘從南嶽衡山飛來,故名。遺憾的是圓通寺在五十年代末被毀,大鐘也煉了鋼鐵。寺址作了國營曉霞林場總部達30年。大白果樹也被砍伐。如今發出新蒸也有合抱大了 |
|
臺北圓通寺位於中和市圓通路,占地寬廣,林蔭清幽,炎炎夏日於此乘涼休憩,頗能消暑解悶。圓通寺創建於民國十五年(昭和元年,西元一九二六年)由妙清尼師開山,略具日式風味的仿唐式廟宇建築。寺廟正門兩側有獅、象的雕塑,一猛一柔,頗為逼真。拾階而上,有大彌勒佛像。越過廣場便是樸拙雅淨的正殿,可見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菩賢菩薩三尊大佛像盤坐其中,神情怡然。
圓通寺廟右側有一山崖,崖壁下方刻有許多石刻佛像及石獅。循山崖石壁裂縫間的階徑上行,可達圓通寺的後山,自山頂俯瞰臺北盆地,視野遼闊,景色優美。 |
|
輝南圓通寺 吉林圓通寺位於吉林省輝南縣雙陽區北環路北山之上,始建於1908年,由雙陽縣內大戶蔡國山,龔紹洲、慄蘭溪發起,募化晉、冀、魯、豫、齊、遼、吉、黑八省集千兩黃金、八百萬兩白銀,采全國奇木秀石、集八方能工巧匠,歷經六載,初具規模。1913年8月,被吉林督軍以“圖謀不軌,蓄意造反”之莫須有的罪名查封,蔡國山被送京收監。1917年,靈岩閣被勒令拆除,僅存一處東廂房。1994年重修。
新建的圓通寺占地4公頃,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參照靈岩閣的原來風貌,以牌樓、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為主體,重點突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占地1150平方米,高26.69米,是東北最大的殿宇。所有建築依自然地勢漸次升高。寺內鐘鼓二樓、東西配房、東西配殿以對稱狀排列。從山下拾級而上,步登一百一十九級臺階便可進入山門。山門以琉璃瓦蓋頂,飛檐翹角,鬥拱華蓋,上有二竜戲珠,象徵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圓通寺的第一層大殿天王殿以重拱重檐為外檐,氣宇莊重。殿內供奉着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他們所持的法器表示風、調、雨、順。寺內有老杏一株,係蔡國山居士種於1908年。有碑刻一塊,記載本寺靈岩閣的建築始末。 |
|
沙市圓通寺位於湖北沙市立新鄉紅門路橋,在湖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荊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沙市章華寺方丈心繼大和尚之感召下,在住持禪寺法師的主持和不懈努力下,在十方檀越及善信弟子之鼎力護持下,經過近四載之慘淡經營,現已建有大雄寶殿(接引殿)、韋陀殿、地藏殿、齋堂及僧人宿舍等建築、基本初具規模矣!斯寺坐北朝南,雕梁畫棟,莊重典雅、古色古香,實為沙市城郊又一莊嚴之尼衆道場。 |
|
在長春雙陽圓通寺的現址上,曾經有一座結構別緻,工藝精巧,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築靈岩閣(俗稱北大閣)。 北京國子監圖書館史料記載:靈岩閣始建於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雙陽縣內大戶蔡國山,龔紹洲、慄蘭溪發起,募化晉、冀、魯、豫、齊、遼、吉、黑八省集千兩黃金、八百萬兩白銀,采全國奇木秀石、集八方能工巧匠,歷經六載,初具規模。整個靈岩閣有三層大殿,西起竜頭山的竜角,東至竜身,全長300 多米,寬500多米;大閣有白玉石欄桿和階梯,大殿挑檐下由朱紅明柱支撐,前出廊檐後書廈;門窗上雕有珍禽異獸。靈岩閣內雕刻着天下萬仙的金身。第一層是關老爺殿,供有關雲長和觀世音菩薩,第二層是三霄殿,供俸着雲霄、碧霄、瓊霄三女神;第三層是三皇殿,供有天皇(伏羲氏)、地皇(神農氏)、人皇(軒轅 氏)。據說,“三皇”塑像的心髒都是由真金所做。大閣的西側還修了一座萬仙堂,供奉着天下所有神仙。整個大閣飛檐鬥拱,金碧輝煌,被列為全國名閣之—。 |
|
|
|
遊圓通寺 | 昆明圓通寺 | 北山圓通寺 | 上杭縣圓通山圓通寺 | 題圓通寺至樂亭次待製王公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