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國際通信衛星
目錄
No. 1
  國際通信衛星
  intelsat
  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經營的商用通信衛星係列。這個組織到1984年已擁有109個成員國 。1965年4月6日美國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半實用、半試驗的靜止衛星——國際通信衛星1號 ,正式為北美和歐洲之間提供通信業務 ,它是通信衛星進入實用階段的標志。
  從1965年4月至1984年3月,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發射了5代、6種不同性能的衛星共計35顆,除6顆衛星因運載火箭和遠地點發動機故障而發射失敗外,其餘29顆衛星均被送到了預定的靜止軌道位置 。1984年8月前後 ,國際通信衛星組織利用部署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上空的15顆國際通信衛星 ,為遍布世界各地170多個國傢或地區提供電話 、電傳 、電報、電視和數據傳輸等電信業務;出租衛星通信轉發器信道,為部分國傢建立國內衛星通信綫路;還將為世界各國船衹提供部分海上移動通信服務。為滿足國際通信的需求,國際通信衛星組織還將發射 3 顆等效通信容量為 1.5 萬話路的“國際通信衛星”v-a號改進型衛星 。更大 、更先進的第六代係列國際通信衛星Ⅵ號正在研製之中。
  五代衛星特點 第一代衛星從1963年11月開始研製,由於直接繼承采用美國第一顆靜止試驗通信衛星“辛康”號的技術成果 ,到發射時僅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 。 原名為“ 晨鳥”,後改為國際通信衛星1號。衛星上裝有2個通信轉發器,1個因行波管發生故障 ,通信帶寬衹有25兆赫 。因為在北美和歐洲各衹設有一地球站,為與當時商業上普遍使用的頻分多路-調頻製傳輸係統聯用 ,采用了單址通信方式 。衛星上沒有蓄電池,在衛星食期間不能通信。第二代衛星是應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要求,為保證當時“阿波羅”載人航天計劃的可靠通信聯絡而應急設計的。衛星上使用了備份行波管和蓄電池。單個轉發器實現了多載波多址通信。第三代衛星最突出的技術成就是使用了機械消旋天綫,為增大天綫增益 、提高通信容量起了重要作用 。5 顆衛星配置在三大洋上空 ,建成了全球性的商用衛星通信網。第四代衛星的特點是應用陀蠃儀旋轉穩定技術,使雙自旋穩定衛星技術趨於成熟,因而能在消旋平臺上首次安裝寬、窄兩種波束的喇叭拋物面天綫和12個通信轉發器,使等效全嚮輻射功率增大,通信容量增加到4000話路或12路彩色電視。在轉發器設計上也由限製功率過渡到限製帶寬。為了適應大西洋通信業務高密集地區的需要,第四代衛星經過改進成為“國際通信衛星”Ⅳ-a號,首次利用空間波束隔離的方法實現了頻率復用,通信轉發器從12個增加到20個,通信容量增加50%。第五代衛星選用了三軸姿態控製方式,為安裝更多大型天綫提供了有利條件 。除上、下行使用6/4吉赫頻段外,又采用了14/11吉赫新頻段。首次在一顆衛星上同時應用空間波束隔離和正交極化隔離兩種頻率復用方式,使通信等效帶寬比其前代改進型衛星展寬了2倍,從而可使一顆衛星的通信容量超過1.2萬話路。
  國際通信衛星v號 現代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國際商用通信衛星。整個衛星采用模塊式結構,由天綫艙、通信艙和輔助艙3部分組成。天綫艙是個結構塔架,上面裝有4個展開式拋物面反射器、2個饋源陣組件 、2個覆球波束喇叭 、5個遙測、指令和信標天綫以及3個地球敏感器 。 通信艙裝有15臺接收機、43個行波管放大器、輸入多路調製器、輸出多路調製器和140多個微波開關等通信分係統組件 。 大功率行波管裝在衛星南北兩側板上,使熱量輻射到艙外空間。衛星的輔助功能器件,如動量飛輪、推進劑箱、管路和推力器均裝於輔助艙內。在中央套筒內裝遠地點發動機。姿態控製的電子設備、傳感器以及電源、遙測和指令分係統則裝在中央安裝板和南北短側板上。衛星采用被動式溫控,關鍵部件如遠地點發動機和推力器等裝有電加熱器。在衛星進入地球同步軌道後 ,拋物面反射器展開,南北兩側各伸出一個長7米、寬1.7米的太陽電池翼,並自動跟蹤對準太陽,為衛星的儀器設備提供電能。
  衛星既可由運載火箭發射,也可由航天飛機發射。它有一個靈活的公用艙,能適應通信有效載荷的變化。衛星還廣泛應用了石墨纖維增強塑料,藉以減輕重量。
  國際通信衛星v號係列共有9顆衛星 ,截至1984年3月已發射了8顆。前6顆均由宇宙神-半人馬座號火箭發射,2顆由阿裏安號運載火箭發射 。其中3顆衛星上還裝有1.6/1.5吉赫頻段的專供海上船舶通信用的海事通信轉發器,並采用重量輕、效率高的新型鎳氫蓄電池代替鎘鎳蓄電池。
英文解釋
  1. :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包含詞
國際通信衛星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