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左丘明 Zuoqiu Ming 資料來源:百度國學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徵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 【題解】 關於國語的作者是誰,自古至今學界多有爭論,現在還沒有形成定論。司馬遷最早提到國語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其後班固、劉知幾等都認為是左丘明所著,還把國語稱為《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但是在晉朝以後,許多學者都懷疑國語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現在,學界仍然爭論不休,一般都否認左丘明是國語的作者,但是缺少確鑿的證據。普遍看法是,國語是戰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歷史的人,根據當時周朝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經過整理加工匯編而成。國語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 【評價】 國語在內容上有很強的倫理傾嚮,弘揚德的精神,尊崇禮的規範,認為“禮”是治國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國語的政治觀比較進步,反對專製和腐敗,重視民意,重視人才,具有濃重的民本思想。 國語記錄了春秋時期的經濟、財政、軍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種內容,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歷史非常重要。 【研究參考書目】 • 薛安勤、王連生《國語譯註》,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ISBN 780626138 • 董立章《國語譯註辨析》,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2、漢語的一種語音體係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推行的把北京話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運動。它提出“言文一致”和“國語統一”兩大口號。“言文一致”是書面語不用古代文言,改用現代白話。“國語統一”是現代白話要以北京話為全國通用的國語。這個運動對於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建立和推行,對於文體改革和文字拼音化,都有一定的貢獻。 【産生的經過】 由於受到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在清末的後十年,就已經提出統一國語的問題。最早提到“國語”這個名稱的,是當時被委任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的桐城派古文名傢吳汝綸。1902年他去日本考察學政,看到日本推行國語(東京話)的成績,深受感動,回國後寫信給管學大臣張百熙,主張在學校教學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推行以“京話”(北京話)為標準的國語。1909年,清政府資政院開會,議員江謙提出把“官話”正名為“國語”,設立“國語編查委員會”,負責編訂研究事宜。1911年學部召開“中央教育會議”,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决議在京城成立國語調查總會,各省設分會,進行語詞、語法、音韻的調查,審定“國語”標準,編輯國語課本、國語辭典和方言對照表等。1912年民國成立後,召開“臨時教育會議”,决定先從統一漢字的讀音做起,召開“讀音統一會”。 1913年“讀音統一會”開會,議定了漢字的國定讀音(即“國音”)和拼切國音的字母“註音字母”(也叫“國音字母”)。議定以後,北洋政府遲遲不予公佈。於是在1916年,北京教育界人士組織“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簡稱“國語研究會”)掀起了一個催促北洋政府公佈註音字母和改學校“國文”科為“國語”科的運動。 研究會規定了5項任務:①調查各省方言;②選定標準語;③編輯標準語的語法辭典;④用標準語編輯國民學校教科書及參考書;⑤編輯國語刊物。提出學校的“國文”教科書改稱“國語”教科書。運動得到各地教育界人士的響應。國語研究會的會員4年中增加到12000多人。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全國高等師範校長會議”,决定在全國高等師範附設“國語講習科”,專教註音字母及國語,並於11月公佈了“註音字母”。同年,《新青年》等刊物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開始用白話文寫作。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這個運動的推動下,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政府的推行機構“國語統一籌備會”,並訓令全國各國民學校改“國文”科為“國語”科。與此同時,又通令修改原來的《國民學校令》,規定首先教授註音字母,改革教科書的文體和教學方法等,這樣,國語運動在學校方面得到了初步的成功。 【“國語”的推行】 “五四”以後,國語運動進入推行期。主要工作是修訂註音字母方案,製訂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調整“國音”標準,擴大國語的教育和應用,以及出版、宣傳等。 臺灣語言與族群密切相關。按通俗的分法,臺灣人可分為4大族群,其中閩南人約占74%,客傢人約12%,外省人約 13%,原住民為1%左右。閩南人以閩南話為母語,客傢人以客傢話為母語,外省人以“國語”為母語。原住民分為11個民族,分別使用不同的原住民語,並把它們當做母語。 閩南話其實是正宗的中原古語。從漢末到唐末藩鎮之亂,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嚮南方遷移,把河洛古語帶到東南沿海;明清時期一些大陸移民渡過海峽,又把這一語言帶到臺灣,因此閩南話又被稱為“河洛語”。後來,臺灣閩南話演變出“臺南腔”、“臺北腔”和“宜蘭腔”等,其中以“臺南腔”最具代表性。 唐代以來,中國北方持續動蕩,外族侵擾不斷,中原各民族的語言相互融合,相互吸收,逐漸形成元代白話、明清官話,最後演變為北平話,中原古語在北方完全消失。民國初期,北平話改名“國語”,成為中華民族的通用語。國民黨退踞臺灣後,設立“國語推行委員會”,研究並推廣“國語”。由於外省人中蘇、浙、閩、粵人較多,勢力較大,所以臺灣“國語”受到江浙方言及閩南方言的影響,帶有明顯的吳越腔調。新中國成立後,大陸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對異讀字、輕聲和兒化等語言現象進行了進一步規範,兩岸“國語”差別由此拉大。 除了上述語言外,外語在臺灣也有一定地位。受過中學以上教育的人都會說一些英語。在涉外學術、商貿和旅遊領域,英語是通用語。現今70歲以上的臺灣人一般還會說一些日語。大量來自菲律賓、印尼和越南的外來勞工則使用其本國語言。 大部分臺灣人能夠使用母語及“國語”。“國語”是島內各族群的通用語,是學校教育使用的正式語言,是新聞、出版和公文中使用的官方語言。有研究說,在臺灣各地火車站,旅客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是“國語”,平均約49%;閩南話次之,約 47%;“國語”∕閩南話混用約1.7%;客傢話約1.7%;原住民語約0.3%;其他語言約0.3%。一般來說,越是都市地區,越是經濟發達地區,使用 “國語”頻率越高,越是農村地區,越是經濟落後地區,閩南話使用頻率越高。年齡越小,使用“國語”頻率越高,年齡越大,使用閩南話頻率越高。女性比男性更傾嚮使用“國語”。 |
|
指本國人民共同使用的語言。在我國是漢語普通話的舊稱。 中國學校和政府過去所用的官方語言,現在叫做普通話 中國主要方言,全國約五分之四地方使用 |
|
過去指中、小學的語文課 |
本族或本國共同使用的語言 The family or their shared language |
指本族或本國共同使用的語言。《隋書·經籍志一》:“又 後魏 初定中原,軍容號令,皆以夷語。後染華俗,多不能通,故録其本言,相傳教習,謂之‘國語’。”《元史·顯宗傳》:“撫循部麯之暇,則命 也滅堅 以國語講《通鑑》。” 清 魏源 《聖武記》捲一:“故命文臣依國語製國書,不用蒙古、漢字。” |
|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徵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題解】
關於國語的作者是誰,自古至今學界多有爭論,現在還沒有形成定論。司馬遷最早提到國語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其後班固、李昂等都認為是左丘明所著,還把國語稱為《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但是在晉朝以後,許多學者都懷疑國語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現在,學界仍然爭論不休,一般都否認左丘明是國語的作者,但是缺少確鑿的證據。普遍看法是,國語是戰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歷史的人,根據當時周朝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經過整理加工匯編而成。 國語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
【內容】
共21捲。
• 周語3
• 魯語2
• 齊語1
• 晉語9
• 鄭語1
• 楚語2
• 吳語1
• 越語2
【評價】
國語在內容上有很強的倫理傾嚮,弘揚德的精神,尊崇禮的規範,認為“禮”是治國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國語的政治觀比較進步,反對專製和腐敗,重視民意,重視人才,具有濃重的民本思想。
國語記錄了春秋時期的經濟、財政、軍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種內容,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歷史非常重要。 |
漢語的一種語音體係名——國語 Name of a sound system of Chinese - Mandarin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推行的把北京話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運動這個運動對於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建立和推行,對於文體改革和文字拼音化,都有一定的貢獻。 事實上,很多講方言的人對國語、普通話、華語的定義都不是很清晰。很多人常把國語、普通話、北京話互相等義使用,另外又會認為華語等於中文或某種漢語。
【名稱】
以下是正式官方定義:
國語:由於歷史原因,一般指臺灣地區人民所說的中文。
普通話:按照1956年2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大陸推廣。而香港及大陸民間有時也將“國語”一詞作為大陸地區普通話以及臺灣地區國語的別稱。在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根據香港基本法和澳門基本法,兩地政府以及民間機構均透過不同管道推廣普通話。
華語:是新加坡、馬來西亞長期聚居的華人使用、但非官方語言的漢語,以現代漢語和北京官話為基礎。新馬華人普遍使用的華語,混合了相當多的英語語音,因此較中國大陸、臺灣有較多連用外語詞,與香港相似。
【産生的經過】
由於受到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在清末的後十年,就已經提出統一國語的問題。最早提到“國語”這個名稱的,是當時被委任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的桐城派古文名傢吳汝綸。1902年他去日本考察學政,看到日本推行國語(東京話)的成績,深受感動,回國後寫信給管學大臣張百熙,主張在學校教學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推行以“京話”(北京話)為標準的國語。1909年,清政府資政院開會,議員江謙提出把“官話”正名為“國語”,設立“國語編查委員會”,負責編訂研究事宜。1911年學部召開“中央教育會議”,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决議在京城成立國語調查總會,各省設分會,進行語詞、語法、音韻的調查,審定“國語”標準,編輯國語課本、國語辭典和方言對照表等。1912年民國成立後,召開“臨時教育會議”,决定先從統一漢字的讀音做起,召開“讀音統一會”。 1913年“讀音統一會”開會,議定了漢字的國定讀音(即“國音”)和拼切國音的字母“註音字母”(也叫“國音字母”)。議定以後,北洋政府遲遲不予公佈。於是在1916年,北京教育界人士組織“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簡稱“國語研究會”)掀起了一個催促北洋政府公佈註音字母和改學校“國文”科為“國語”科的運動。
研究會規定了5項任務:①調查各省方言;②選定標準語;③編輯標準語的語法辭典;④用標準語編輯國民學校教科書及參考書;⑤編輯國語刊物。提出學校的“國文”教科書改稱“國語”教科書。運動得到各地教育界人士的響應。國語研究會的會員4年中增加到12000多人。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全國高等師範校長會議”,决定在全國高等師範附設“國語講習科”,專教註音字母及國語,並於11月公佈了“註音字母”。同年,《新青年》等刊物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開始用白話文寫作。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這個運動的推動下,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政府的推行機構“國語統一籌備會”,並訓令全國各國民學校改“國文”科為“國語”科。與此同時,又通令修改原來的《國民學校令》,規定首先教授註音字母,改革教科書的文體和教學方法等,這樣,國語運動在學校方面得到了初步的成功。
【國語的推行】
“五四”以後,國語運動進入推行期。主要工作是修訂註音字母方案,製訂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調整“國音”標準,擴大國語的教育和應用,以及出版、宣傳等。
臺灣語言與族群密切相關。按通俗的分法,臺灣人可分為4大族群,其中閩南人約占74%,客傢人約12%,外省人約 13%,原住民為1%左右。閩南人以閩南話為母語,客傢人以客傢話為母語,外省人以“國語”為母語。原住民分為11個民族,分別使用不同的原住民語,並把它們當做母語。
閩南話其實是正宗的中原古語。從漢末到唐末藩鎮之亂,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嚮南方遷移,把河洛古語帶到東南沿海;明清時期一些大陸移民渡過海峽,又把這一語言帶到臺灣,因此閩南話又被稱為“河洛語”。後來,臺灣閩南話演變出“臺南腔”、“臺北腔”和“宜蘭腔”等,其中以“臺南腔”最具代表性。
唐代以來,中國北方持續動蕩,外族侵擾不斷,中原各民族的語言相互融合,相互吸收,逐漸形成元代白話、明清官話,最後演變為北平話,中原古語在北方完全消失。民國初期,北平話改名“國語”,成為中華民族的通用語。國民黨退踞臺灣後,設立“國語推行委員會”,研究並推廣“國語”。由於外省人中蘇、浙、閩、粵人較多,勢力較大,所以臺灣“國語”受到江浙方言及閩南方言的影響,帶有明顯的吳越腔調。新中國成立後,大陸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對異讀字、輕聲和兒化等語言現象進行了進一步規範,兩岸“國語”差別由此拉大。
除了上述語言外,外語在臺灣也有一定地位。受過中學以上教育的人都會說一些英語。在涉外學術、商貿和旅遊領域,英語是通用語。現今70歲以上的臺灣人一般還會說一些日語。大量來自菲律賓、印尼和越南的外來勞工則使用其本國語言。
大部分臺灣人能夠使用母語及“國語”。“國語”是島內各族群的通用語,是學校教育使用的正式語言,是新聞、出版和公文中使用的官方語言。有研究說,在臺灣各地火車站,旅客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是“國語”,平均約49%;閩南話次之,約 47%;“國語”∕閩南話混用約1.7%;客傢話約1.7%;原住民語約0.3%;其他語言約0.3%。一般來說,越是都市地區,越是經濟發達地區,使用 “國語”頻率越高,越是農村地區,越是經濟落後地區,閩南話使用頻率越高。年齡越小,使用“國語”頻率越高,年齡越大,使用閩南話頻率越高。女性比男性更傾嚮使用“國語”。 |
部份國語字的讀音 Part of the Mandarin pronunciation of the word |
註:僅作研究之用,無興趣的,請繞行,謝謝!
一、聲調不同的:
1.胜任、不勝枚舉(臺灣念1聲,大陸念4聲)
2.暈車、暈船(臺灣念1聲,大陸念4聲) (但大陸大部分人讀1聲)
3.太差、差得遠(臺灣念1聲,大陸念4聲) (但大陸有部分人讀1聲)
4.當作、安步當車(臺灣念1聲,大陸念4聲) (但大陸有部分人讀1聲)
5.成績、功績、業績、戰績(臺灣念1聲,大陸念4聲)
6.古跡、事跡、陳跡(臺灣念1聲,大陸念4聲)
7.跡象、行跡、絶跡、痕跡(臺灣念1聲,大陸念4聲)
8.鑲嵌(臺灣念1聲,大陸念4聲)
崁入、崁金(臺灣念3聲,大陸念4聲)
9.框架、窗框(臺灣念1聲,大陸念4聲)(“框架”大陸也有人讀1聲)
10.期刊、星期、期待、時期(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星期”大陸也有讀2聲)
11.稍微、微小、微風(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
12.突然、突破、突出、衝突(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 (“突然”臺灣大部分人略讀為1聲,其他為2聲)
13.雌雄、信口雌黃(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 (此處錯誤,大陸現在統讀為陽平)
14.伐樹、討伐、砍伐、徵伐、北伐(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 (此處錯誤,大陸現在統讀為2聲)
15.帆布、揚帆、一帆風順(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 (“帆布”大陸多讀2聲)
16.屏藩、藩籬、藩屬、藩鎮、曾國藩(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
17.出擊、打擊、攻擊、突擊、射擊(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
18.夾攻、夾註、夾帶、夾道、夾雜、(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 (“夾攻、夾註、夾帶、夾道”大陸北方人多讀2聲)
19.鞠躬、鞠育、鞠躬盡瘁(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
20.拈取、拈香、拈花惹草(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
21.夕陽、七夕、旦夕、除夕、前夕(臺灣念4聲,大陸念1聲)
22.昔日、昔年、昔時、今昔、往昔(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
23.惜別、不惜、可惜、珍惜、愛惜(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不惜、可惜”大陸部分口語讀2聲)
24.作息、休息、消息、氣息、息息相關(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
25.危亡、危險、危難、危機、居安思危(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
26.椰子、椰果、椰奶、椰漿(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
27.叔伯、叔叔、叔侄(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 (大陸北方人口語多讀2聲)
28.波濤、浪濤、怒濤(臺灣念2聲,大陸念1聲) (臺灣現實生活中已經基本念陰平)
29.寂靜、寂寥、萬籟俱寂(臺灣念2聲,大陸念4聲)
30.馴良、馴服、馴獸、溫馴(臺灣念2聲,大陸念4聲)
31.寧可、寧願(臺灣念2聲,大陸念4聲)(大陸部分口語讀2聲)
32.築路、建築(臺灣念2聲,大陸念4聲) (大陸原有陽平念法,後統讀)
33.質問、質疑、本質、性質、品質、實質(臺灣念2聲,大陸念4聲)
34.播音、傳播、廣播(臺灣念4聲,大陸念1聲) (臺灣現實生活中已經基本念陰平)
35.究竟、追究、終究、既往不咎(臺灣念4聲,大陸念1聲)
36.細菌、病菌、黴菌(臺灣念4聲,大陸念1聲) (大陸口語部分讀3聲)
37.矻矻、孜孜矻矻(臺灣念4聲,大陸念1聲)
38.品行、操行、德行(臺灣念4聲,大陸念2聲)
39.識字、常識、認識(臺灣念4聲,大陸念2聲)
40.橫死、強橫、驕橫、橫逆(臺灣念4聲,大陸念2聲) (此處錯誤,兩岸一直都為去聲)
41.勞軍、犒勞、慰勞(臺灣念4聲,大陸念2聲) (實際臺灣發音為很大一部分人發成陽平,同大陸)
42.穴居、穴道、墓穴、巢穴(臺灣念4聲,大陸念2聲)
43.結膜、隔膜、薄膜、眼角膜(臺灣念4聲,大陸念2聲)(此處錯誤,兩岸一直都為陽聲)
44.蒸餾、蒸餾水(臺灣念4聲,大陸念2聲)
45.企業、企望、企鵝、企圖(臺灣念4聲,大陸念3聲)
46.辱沒、辱駡、恥辱、羞辱、幸不辱命(臺灣念4聲,大陸念3聲) (實際臺灣發音為很大一部分人發成上聲,同大陸)
47.署名、署理、部署、連署、簽署(臺灣念4聲,大陸念3聲) (臺灣發音有一部分人發成上聲)
48.偽鈔、偽造、偽裝、偽君子(臺灣念4聲,大陸念3聲) (實際臺灣發音為很大一部分人發成上聲,同大陸)
49.比鄰、比肩、比比皆是、朋比為姦(臺灣念4聲,大陸念3聲)
50.舞蹈、赴湯蹈火、重蹈覆轍(臺灣念4聲,大陸念3聲) (臺灣發音有一部分人發成上聲)
51.諷刺、諷諫、諷諭、嘲諷、譏諷(臺灣念4聲,大陸念3聲) (臺灣發音有一部分人發成上聲)
52.斂容、斂跡、斂財、收斂(臺灣念4聲,大陸念3聲) (臺灣發音有一小部分人發成上聲)
53.茶坊、染坊、磨坊(臺灣念1聲,大陸念2聲)
54.樸素、樸質、儉樸(臺灣念2聲,大陸念3聲)
55.儲存、儲金、儲備、儲蓄、儲藏(臺灣念2聲,大陸念3聲)
56.屢見不鮮(臺灣念1聲,大陸念3聲)
57.剖白、剖析、解剖(臺灣念3聲,大陸念1聲)
58.檔案、調檔、歸檔(臺灣念3聲,大陸念4聲)
59.長發、頭髮、理發、結發(臺灣念3聲,大陸念4聲)
註意:以上“很大一部分人”說的是除去受過專業訓練的播音員,他們不會犯這種錯誤
二、聲母、韻母或聲調不同的:(前面是臺灣讀音,後面是大陸讀音)
1.暴露(puˋ/baoˋ)
2.會稽(guiˋ/kuaiˋ)
3.大乘、小乘、上乘(shengˋ/chengˊ)
4.和(hanˋ/heˊ) (此處的“和”為連詞)
5.勁力、使勁、起勁(jinˋ/jingˋ) -
6.車轍、覆轍、蘇轍(cheˋ/zheˊ)
7.一簞食(siˋ/shiˊ) (此處錯誤,大陸統讀shiˊ,但實際教學種念siˋ)
8.血泊、湖泊、梁山泊(boˊ/po-)
9.賜教、賞賜(siˋ/ciˋ) (此處錯誤,此處臺灣實際已經讀ciˋ了)
10.堤岸、堤防、河堤(tiˊ/di-)
11.丘壑、溝壑、千山萬壑(huoˋ/heˋ)
12.酵母、發酵(xiaoˋ/jiaoˋ)
13.括號、包括、概括、總括、囊括(gua-/kuoˋ) ( 臺灣發音有大一部分人發kuoˋ,同大陸)
14.模子、模子、模樣(moˊ/muˊ) (此處錯誤,實際臺灣發音審定成 muˊ樣,同大陸,但事實上兩岸很多誤讀人念moˊ樣)
15.聘請、招聘(pinˋ/pingˋ)
16.騎兵、坐騎、輕騎、鐵騎、千乘萬騎(jiˋ/qiˊ) (此處已經統獨為qiˊ,但兩岸學校教學仍為jiˋ)
17.懾伏、懾服、震懾(zheˊ/sheˋ)
18.蝸牛、蝸居(gua-/wo-)
19.混淆、淆亂、淆雜(xiaoˊ/yaoˊ)
20.攜手、攜帶、提攜(xi-/xieˊ)
21.挾持、挾製、挾帶(jiaˊ/xiaˊ)
22.崖岸、山崖、臨崖勒馬(yaiˊ/yaˊ)
23.傭人、傭工(yong-/yong-) (大陸很多人誤讀為4聲)
24.暫且、暫時、短暫(zhanˋ/zanˋ)
25.蟄伏、驚蟄(zhiˊ/zheˊ)
26.驟雨、驟然、步驟(zouˋ/zhouˋ)
27.口吃(jiˊ/chi-)
27.相親(xiangˋ/xiang)
28.垃圾(leˋseˋ/la - ji-)
29.角色(jiao seˋ/jueˊ seˋ)(臺灣的標準讀音是jueˊ seˋ,實際發音種基本沒有人念成jueˊ seˋ) |
|
- : Discourses of the States
- n.: language, mandarin, Chinese national language, common speech, chinese as a subject in middle school or in primary school, the national language
|
|
- n. langue chinoise ( mandarin )
|
|
文體 | 漢語 | 中華文化 | 中國語文 | 意難忘 | 女歌手 | 港臺 | 音樂人 | 歷史 | 史記 | 史學 | 成語 | 文學 | 熟語 | 成語詞典 | 中文 | 詞典 | 雜文 | 語文 | 詞語 | 詞 | 語言 | 普通話 | 華語 | 連續劇 | 青春偶像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