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古代行政部門 : 中國風景名勝 : 中國 >北京 >北京公交站 > 國子監
顯示地圖
目錄
guó zǐ jiàn guó zǐ jiàn
  中國封建時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機構,有的朝代兼為最高學府
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
  我國封建時代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 隋 、 唐 、 宋 、 元 、 明 、 清 ,稱國子監。 晉 稱國子學, 北齊 稱國子寺。 清 末改革學製,自 光緒 三十二年起設學部,國子監並入學部。參見“ 國學 ”、“ 太學 ”、“ 國子學 ”。
朝代兼為最高學府
  我國封建時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機關,有的朝代兼為最高學府。
國子監聯繫方式地址 Imperial College Contact Address
  國子監聯繫方式地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15號
  電話:651289236524220265242246
  國子監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國子監景區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子監門票價格10元國子監開放時間9:00—16:30周一閉館國子監交通乘13、406、807路車國子監下車或乘地鐵、116、特2路雍和宮下車
  在北京,有個封建時代皇帝講學的地方,這城建築精美,水池環繞,構成“辟雍泮水”境界。這裏不僅培養了不少民族首領子弟,而且還接待高麗、暹羅、俄羅斯、日本派來的留學生,這個地方叫國子監
  國子監位於北京安定門內東側,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現為首都圖書館所在地,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按“左廟右學”的傳統建築規製建在孔廟右邊。
  北京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也是當時朝廷掌管國學政令的最高官署。據《周禮·師氏》:《以三德教國子》的倫理觀,我國很早就有國傢辦學的傳統。漢代叫太學,晉代名國子學,唐代稱國子監。以官職而兼師的校長叫祭酒,副校長名司業,教師稱博士或助教等。就讀學員除俄羅斯、高麗、暹羅等國的留學生外,中國學生有貢生、監生與官生之分。貢生是從各省推薦而來的品學兼優者,監生與官生是用錢捐來的,品學良莠不齊。按出身不同而規定的學習內容及年限也不同,一般教學禮、樂、律、射、禦、書、數等課程,時間半年至3年不等。但八旗子弟的官生,因教學目的特殊、學製為10年。學員宿舍稱"號",而留學生宿舍叫"交趾號"。明清時謀圖走仕途之路的人,能就讀於國子監,畢業後如果又能在殿試中進士及第,金榜題名,那麽就可在孔廟立碑,在家乡建牌坊和在朝中做官,認為這是人生最大的榮幸及光宗耀祖之事。現將國子監導覽如下:國子監建於元代大德十年(1306),與東鄰的孔廟同時興建,此符合古代"左廟右學"的建築規製。國子監以"辟雍"為中心,中軸佈局,三進院落,占地2萬多平方米。其建築富麗,教學用房衆多,古木蒼翠,環境幽雅。
  集賢門國子監大門,門內院子東西設有井亭,東側的敬持門與孔廟相通。
  琉璃牌坊為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正面額書"圜槁教譯",陰面為"學海節觀",彩畫華美,是北京唯一不屬於寺院的秀麗牌坊。
  辟雍這是國子監的主體建築,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興建,是座方型重檐攢尖鎦金寶頂式的宏麗建築。其每面廣深各52丈,四面開門,臺階六級,周廊環繞。廊外環以水池,池岸四面又設四個噴水竜頭,池周再繞以漢白玉石雕護欄,四面架橋相通,這種奇特造型與彩繪輝煌的建築,稱之為"辟雍泮水"。辟雍是清代帝王的講學之處。皇帝來此講學叫"臨雍"。自康熙起,每帝即位都要來此講學一次,以示朝廷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在辟雍的左右兩側各有房屋33間,合稱六堂,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於辟雍之北,為彝倫堂,是監內的藏書之所及教師們的辦公區。敬一亭在彝倫堂後,為國子監的第三院落,院內有七座御制聖諭碑,祭酒和司業的廂房就設於此。
  十三經刻石碑共190座,原立於東西六堂,現珍藏於國子監與孔廟的夾道內。這些石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𠔌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十三部,計63萬多字,為我國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經刻石。我國石刻經書始於漢代,該部石經由蔣衡書寫刻於乾隆年間,故又有乾隆石經"之稱。
國子監簡介 About Imperial College
  國子監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係中的最高學府。明朝由於首都北遷,在北京、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於是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
  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傢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傢設立的最高學府。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15號,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國子監街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大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北京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綫上分佈着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國子監歷史 Imperial History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的的一種大學,始設於隋代。上古的大學,稱為成均、上庠。 董仲舒:“五帝名大學曰成均”,鄭玄:“上庠為大學。”至於夏商周,大學在夏為東序,在殷為右學,在周有東膠,而周朝又曾設五大學:東為東序,西為瞽宗,南為成均,北為上庠,中為辟雍。漢代始設太學,隋代始設國子監
  西晉武帝鹹寧四年(278)﹐始立國子學﹐設國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員﹐掌教導諸生。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改寺為學。不久﹐廢國子學﹐唯立太學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學博士﹐總知學事。煬帝即位﹐改為國子監﹐復置祭酒。唐沿此製﹐國子監下設國子﹑太學﹑四門﹑律算﹑書等六學﹐各學皆立博士﹐設祭酒一員﹐掌監學之政﹐並為皇太子講經。唐高宗竜朔元年(661)﹐東都亦置監。一度改稱司成館或成均監。宋屬禮部。宋初承五代後周之製﹐設國子監﹐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為學生。端拱二年(989)改國子監為國子學﹐淳化五年(994)依舊為監。慶歷四年(1044)建太學前﹐國子監係宋朝最高學府。但高﹑中級官員子弟坐監讀書﹐僅是挂名﹐數量既少﹐平日聽課者又甚寥寥。自設太學和其他各類學校後﹐國子監成為掌管全國學校的總機構﹐凡太學﹑國子學﹑武學﹑律學﹑小學﹑州縣學等訓導學生﹑薦送學生應舉﹑修建校捨﹑畫三禮圖﹑繪聖賢像﹑建閣藏書﹑皇帝視察學校﹐皆屬其主持籌辦。元豐改革官製(見元豐改製)前﹐國子監官員有判監事﹑直講﹑丞﹑主簿等。自元豐三年(1080)起﹐改設國子祭酒(即舊判監事)﹑司業(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學博士(即舊直講)﹑學正﹑學錄﹑武學博士﹑律學博士等官﹐監內分成三案﹕廚庫案管太學錢糧﹑頒發書籍條册﹐學案管文﹑武學生公私試﹑補試﹑上捨試﹑發解試等升補﹑考選行藝﹐知雜案管監學雜務。各案設胥長﹑胥佐﹑貼書等吏人多員。國子監還設書庫﹐刻印經史書籍﹐供朝廷索取﹑賜予以及本監出售之用。南宋在監內專設“印文字所”。國子監所印書籍稱“監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國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陸續置國子監﹐設分司官﹐由朝廷執政﹑侍從等官迭互充任﹐職事頗簡﹐僅出納錢糧﹐實際成為士大夫休養之所。崇寧四年(1105)﹐罷三京國子監官﹐各設司業一員。
  遼太祖置南面上京國子監﹐設祭酒﹑司業﹑丞﹑主簿﹑下轄國子學。中京另建國子監﹐設官與上京同。金代國子監下轄國子學﹑太學﹐設祭酒﹑司業各一員﹔監丞二至三員﹐一員兼管女直學。元初置國子監﹐屬集賢院﹐下轄國子學﹐設祭酒﹑司業﹐掌國子學的教令﹔監丞﹐專領監務。另建蒙古國子監和回回國子監學﹐以示與漢人﹑南人之別。
  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的政令。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在北京設國子監﹐皆置祭酒﹑司業﹑監丞﹑典簿各一員。清代國子監總管全國各類官學(宗學﹑覺羅學等除外)﹐設管理監事大臣一員﹔祭酒﹐滿﹑漢各一員﹔司業﹐滿﹑蒙﹑漢各一員。另設監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學官。光緒三十三年(1907)﹐並歸學部。
  國子監,始於隋代,為教育機關,至清代變為衹管考試,不管教育的考試機構;到清末則成為賣官機構。國子監學生,等於秀纔,分文武兩種,文稱文生,武稱武生。凡依照慣例規定繳納一定數額的錢給朝廷,即可稱為“例監生”。他們有資格去見縣官,但沒有什麽實權。"(摘自黃現璠著《中國封建社會史》,1952年12月)
  歷經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國子監街內,是中國最後一個國子監,保存至今,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子監職務設置 Imperial duties _set_
  祭酒一人,從三品;司業二人,從四品下。掌儒學訓導之政,總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凡七學。
  丞一人,從六品下,掌判監事。每歲,七學生業成,與司業、祭酒莅試,登第者上於禮部。
  主簿一人,從七品下。掌印,句督監事。
  △國子學
  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國公子孫、從二品以上曾孫為生者。
  助教五人,從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經教授。
  直講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經術講授。
  五經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經之學教國子。《周易》、《尚書》、《毛詩》、《左氏春秋》、《禮記》為五經,《論語》、《孝經》、《爾雅》不立學官,附中經而已。
  △太學
  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從七品上。掌教五品以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為生者,五分其經以為業,每經百人。有學生七十人,典學四人,掌固六人,東都學生十五人。
  △廣文館
  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領國子學生業進士者。有學生六十人,東都十人。天寶九載,置廣文館,有知進士助教,後罷知進士之名。
  △四門館
  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從八品上;直講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為生及庶人子為俊士生者。有學生三百人,典學四人,掌固六人;東都學生五十人。
  △律學
  博士三人,從八品下;助教一人,從九品下。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律令為顓業,兼習格式法例。隋,律學隸大理寺,博士八人。武德初,隸國子監,尋廢;貞觀六年復置,顯慶三年又廢,以博士以下隸大理寺;竜朔二年復置。有學生二十人,典學二人。元和初,東都置學生五人。
  △書學
  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石經、《說文》、《字林》為顓業,兼習餘書。武德初,廢書學,貞觀二年復置,顯慶三年又廢,以博士以下隸秘書省,竜朔二年復。有學生十人,典學二人,東都學生三人。
  △算學
  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
國子監旅遊須知 Imperial Travel Tips
  國子監最佳旅遊季節
  由於夏季炎熱,每年10-4月是最佳旅遊季節,春暖花開,氣候宜人。還可以順便在皇城根公園一帶溜達溜達,賞花看鳥,很愜意。
  交通:乘地鐵到雍和宮站下,南行200米即到;或乘13、116、807路公交車可達。
  門票:20元,學生、軍人、老年持證半價
國子監主要建築 Imperial College main building
  孔子像
  集賢門,國子監的大門,門內院子東西設有井亭,東側的敬持門與孔廟相通(現已封閉)。
  琉璃牌坊,位於集賢門內,是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額書“圜橋教澤”,陰面為"學海節觀",彩畫華美,是北京唯一不屬於寺院的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國子監的中心建築。建於中軸綫中心一座圓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臺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攢尖頂殿宇。四面開門,設臺階六級。辟雍周圍環繞著長廊,四面架設精緻的小橋橫跨水池使殿宇與院落相通,這種建築形製象徵著天元地方。乾隆皇帝之後,每逢新帝即位,都要來此做一次講學,以示中央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
  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兩側的33間房,合稱為六堂,分別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
  彝倫堂內的王碼學校彝倫堂,位於辟雍以北,元代名為崇文閣,明代永樂年間予以重建並改名為彝倫堂,早年曾是皇帝講學之處,興建辟雍之後,則改為監內的藏書處。
  敬一亭,位於在彝倫堂之後,是國子監的第三進院落。建於明嘉靖七年,設有祭酒廂房和司業廂房和七座御制聖諭碑,是國子監祭酒辦公的場所。
國子監相關知識 Imperial College Knowledge
  國子監之“監”不讀兼
  饒少平
  “監”作監察、監視、監獄解時讀平聲jiān(兼),用作官名、官署名時讀去聲jiàn(薦)。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唐·張守節《史記正義》:“監,上監去聲,下監平聲。”古書文字都是竪排的。“上監”即前面的“監”字,“下監”即後面的“監”字。左大監、右大監都是官名。張守節的意思是,官名之“監”讀去聲,監察之“監”讀平聲。魏、晉至隋、唐殿中省主官殿中監,南北朝末期以後秘書省主官秘書監,其“監”字都讀薦。
  “監”也是官署名,如中書監、欽天監、牧馬監等。國子監既是官署,又兼有國子學性質。
  在我國、國子學、國子監歷史悠久。西晉武帝鹹寧二年(公元276年)設國子學,與太學並立。南北朝時,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或二者同設。北齊改國子學為國子寺。這是國子學由高等學府變成教育管理機關的標志。隋文帝時以國子寺總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更加突出了國子寺的教育管理功能。隋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唐、宋也以國子監總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明、清設國子監,為教育管理機關兼具國子學性質。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設學部,國子監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國子是些什麽人呢?《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東漢經學家鄭玄註:“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漢書·禮樂志》:“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劉書年《劉貴陽說經殘稿·國子證誤》:“國子者,王大子、王子、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可見國子泛指貴族子弟。
  作為官署名,牧馬監、欽天監、中書監之“監”都讀jiàn(薦)。國子監作為古代中央教育管理機關和高等學府,“監”也讀薦。讀兼容易讓人産生誤解。歷史上衹有男監、女監,沒有專門囚禁貴族子弟之監。此外,古代稱當官之人為“監子”,稱官署的低級官員為監事,稱國子監生員、肄業者為監生,稱國子監課業考試第一名為監元,稱國子監刻印的書本為監本,稱國子監的規章制度為監規,唐代監管????業的官署稱監院。這些“監”都應該讀去聲。
  國子監古槐
  古槐
  張寶貴
  位於安定門內大街東側國子監街的國子監和孔廟現已復修一新,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着中外遊客。如果遊人註意的話,就會發現在國子監街和國子監內是廣植古槐,這是為什麽呢?
  國子監是我國古代最高的學府。北京的是元大德十年(1306年)修建的,其東邊與孔廟毗鄰,體現着古代“左廟右學”的規製。國子監可以說是北京最古老的學校。在“戊戌變法”時,興建學堂,廢除科舉,國子監學停辦。在國子監裏,是古槐成片,因自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說,即在皇宮大門外種植三棵槐樹,分別代表太師、太傅、太保的官位。古人所謂:“登槐鼎之任”,即三公之位。所以在我國封建社會裏,人們就把國槐視為“公卿大夫之樹”。在國子監裏廣植槐樹,喻示着監生們(大學生)可以考中高官之意。在周代,國子監的內外就廣植槐樹,所以在我國歷代的國子監內外就沿周禮之製,都廣植槐樹。從隋代起,我國又興起了科舉制度,其科考的考場叫“貢院”,即給皇帝和國傢貢獻人才的地方。在貢院裏也是廣植槐樹。如在明清時北京的貢院內就有一棵著名的元代古槐,名叫“文昌槐”,相傳此槐是文昌射鬥的地方。因在我國的民間傳說中,文昌帝是專管考試的神仙,所以在我國古代,考生們都要拜文昌帝。(現在在大考時,竟然有的傢長帶着孩子到道觀中拜文昌,是否有意義?)。所以貢院的這棵“文昌槐”和考生們的文運有關,成了考生們膜拜之神。北京的國子監和孔廟修建於元代,而北京城也是在元代正式建都修建的大都城,並以槐樹為大都城街道和鬍同的行道樹。七百多年來,槐樹一直是北京行道樹的當傢樹,成為了北京的特色。所以,人們一說起北京的古都風貌,總是說起:“古槐、紫藤、四合院”。而且,古槐還和我國的一些古今名人有關。像西山曹雪芹故居門前的“歪脖槐”、東郊通惠河畔的“曹公槐”等,還相傳和曹雪芹有關。其例舉不勝舉。可見槐樹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發展的見證。
  據史料載,在元明時,北京的國子監內有國槐古柏二百餘株,隨着年代的推移,現存古槐古柏僅四十餘株。國子監裏的古槐大多種植於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在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於彝倫堂前西側的“吉祥槐”。
  “吉祥槐”高約15米,由兩棵主幹組成,其雙幹周長分別為2.6和2.5米。似一對孿生兄弟並肩而立,嚮人們展示着獨特的風采。此槐種植於元代,據說是元代國吉監第一任祭酒(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許衡所植。人們為什麽叫它為“吉祥槐”呢?相傳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幹上忽又萌發新芽成葉,枯而復榮。國子監的師生們發現後,紛紛傳頌,當時正值乾隆生母慈寧太後六十壽辰,人們認為是吉祥的徵兆,所以得名“吉祥”。文武百官紛紛題詩作畫,以示慶賀。這年正趕上大學士將溥奉旨到孔廟祭先師,他得知此事後,竟夜宿國子監,發揮其樹畫的特長,繪製一副古槐圖,得到乾隆的嘉奬。據《日下舊聞考》載“國學古槐一株,元臣許衡所植,閱歲既久,枯而復榮。當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時慈寧六旬萬壽之歲,槐市衆生,傳為瑞事”。乾隆皇帝也作《御制國學古槐詩》,詩云:“黃宮嘉蔭樹,遺跡緬前賢。初植至元歲,重榮辛末年。奇同麯阜檜,靈紀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壽筵。喬柯應芹藻,翠葉潤觚編。右相非誇繪,由來事可傳。”乾隆的古槐詩和蔣溥的古槐圖及衆大臣的詩文還刻在碑上,立在樹旁。朝廷還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圍墻保護起來。據說古槐詩畫碑保存完好,在1956年該碑與《十三經石刻》一起移到孔廟西側。關於此槐的名字,在上述《日下舊聞考》引句中的“槐市”。在周代時的太學旁,有一大片槐樹林。當時的士人和太學生為了互通有無,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樹林裏,各自拿出家乡的土特産或書籍等互通有無,或進行買賣。因都是文人進行交易,故出現和氣禮讓的景象,人們稱為“槐市”,以後槐市也就泛指國子監。文句中的“槐市衆生”也就是國子監的學生。
  在國子監的“辟雍”殿西的圓水池旁,高矗一棵古槐,它的主幹呈羅鍋狀,上部嚮南傾斜,而且在幹北側的羅鍋部位還有很像被用利器砍過的痕跡,其實是原有一大枝斷掉的原故。人們叫此槐為“羅鍋槐”。這裏面還有一個典故。因“辟雍”殿是清乾隆年間修建的,為皇帝講學的地方,由大學士兼國子監事務的劉墉主持修建。辟雍竣工後,其“辟雍泮水”是我國古建的精華,劉墉陪乾隆及衆官員視察。衆人來到辟雍西,立刻就看到這棵明顯的羅鍋古槐。因相傳平時劉墉經常給乾隆出難題,而又相傳劉墉是個羅鍋,乾隆就靈機一動,說:“衆位愛卿,你們看此槐像誰?”衆官心裏明白,卻不好回答。乾隆又說:“此槐羅鍋,有失大雅”,於是下旨,砍掉羅鍋槐,其意思是象徵殺掉劉墉。劉墉愛惜古槐,就說:“萬歲,使不得,此老槐雖相貌醜陋,但卻是年代久遠的古槐。在國子監裏,終日聽聖人經典,飽含國學文墨之氣,雖表陋而內秀。現在辟雍落成,以後將經常聆聽聖上教誨,乃是大大的忠臣也”。乾隆聽了,衹好說:“羅鍋失雅,砍去修直”。
  國子監街的行道樹,七百多年來,交替種植,一直是以槐樹作為行道樹,是有着文化內涵的。高大的槐樹把古老的國子監街打扮得古香古色,是京城的一道亮麗風景,也增添了國子監和孔廟的文化色彩。
  國子監裏的十三經刻石碑和第一任祭酒
  國子監內有十三經刻石碑共190座,原置放於東西六堂,縣位於國子監與孔廟的夾道之內。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經包括:《周易》、十三經石碑《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𠔌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共63萬餘字。經書由蔣衡花費十二年的時間書寫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為主劉墉為副安排考訂蔣衡所書的經書並動工刻石。這部十三經刻石成於乾隆年間,故又被稱為“乾隆石經”。
  國子監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學家許衡,當時有學生200餘人。在這裏學習的學生叫“監生”,大致有三種來源:一是從全國各地秀纔中選拔的正途監生,到此作進一步深造;二是外國留學生,大致來自高麗、逞邏、交趾、俄羅斯等;三是“捐監”,挂名監生,衹要交足銀子,就能領取“監照”,算是監生。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Guozijian
  國子監
  Imperial College
    元、明、清三代的國傢最高學府舊址。位於北京內城東北隅安定門內成賢街,東與孔廟毗鄰。國子監即大學,古時稱“成均”,後又叫太學。唐貞觀五年(631)於西京置國子監,元朝亦稱國子監,明清因之。元朝至元六年(1269)立國子學,至元廿四年(1287)設國子監,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營建於此。皇慶二年(1313)建崇文閣(□倫堂址)。明洪武時改為北平郡學,永樂二年(1404)復稱國子監。宣德 4年 (1424) 修監內兩廡,嘉靖七年(1528)於□倫堂後建敬一亭。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又增建“辟雍”,四十九年(1784)鼕竣工。國子監是研究中國古代學製的重要實例。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首都圖書館館址。國子監坐北朝南,平面呈南北長方形。辟雍為皇帝講學的地方,坐北朝南,重檐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鎏金寶頂方形亭式建築,深廣五丈六尺,四面衹設可開敞的隔扇,周以圍廊。它建在一個圓形水池的中央,四面架石橋。池上施漢白玉石欄桿,雕琢精美,平面佈局特殊。□倫堂在辟雍之北,本是藏書之所,後為監生上課之地。它的兩旁有南嚮的典籍廳,分別東西,廳側各闢一門通往敬一亭,兩廳折而南,東為繩愆廳、鼓房,與西面博士廳、鐘房相對稱。東廊廡有率性、試心、崇志三堂;西廊廡有修道、正義、廣義三堂。□倫堂之北,重垣一道,中為敬一亭,亭前為敬一門。監內東西六堂原貯“十三經”,又名乾隆石經。乾隆五十六年(1791)命刻石於太學,1956年移至國子監
     (吳夢麟)
    
英文解釋
  1. n.:  the Imperial College,the highes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feudal China
相關詞
科舉中國歷史四書五經哲學思想古籍文獻周易註解貢生太學生
進士制度明代教育北京大學大學太學
包含詞
國子監街國子監丞
國子監生國子監社區
國子監祭酒國子監中學
國子監博士蒙古國子監
回回國子監禦題國子監
國子監暮歸國子監學政
國子監先生國子監考場
國子監教授國子監學正
國子監書庫國子監助教
國子監學錄國子監典籍
國子監典簿國子監監丞
國子監司業國子監書庫官
禦題國子監門國子監明算科
北京國子監辟雍國子監保護街區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再到國子監感昔有懷
和王少卿十日與留臺國子監崇崇福宮諸官赴王尹賞菊之會送相裏秀纔之匡山國子監
送林伯虎除國子監丞赴闕國子監丞顔幾聖提舉江東分韻得動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