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囫圇吞棗
目錄
囫圇吞棗 Gulping
囫囵吞枣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解釋: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資料來源: 宋·圓悟禪師《碧岩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圇吞個棗。”

例子: 讀書要善於思考,不能~,不求甚解。

故事: 有個人曾經對人們說:“吃一點梨,對人的牙齒有好處,但是吃多了,會傷脾的;棗呢,正好與之相反,雖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會對牙齒有害。” 聽的人中一個人聽了,想了想,說:“吃梨時,衹嚼不咽,還會傷脾嗎?吃棗時,我不嚼,一口吞下去,這不就可以保護牙齒了嗎?” 另一個年輕人聽他這麽一說,就想開個玩笑:“你這不是囫圇吞下棗嗎?” 周圍在場的人都笑了。 讀後:我們學習知識時不能囫圇吞棗,首先把要學的知識理解清楚,然後再認真去掌握它。如果學知識衹是籠統地學,就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

hú lún tūn zǎo hú lún tūn zǎo
  把棗整個兒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No. 3
  比喻做事不加思考,籠統含混
No. 4
  把棗子整個吞下。多比喻在學習上不作分析、選擇,籠統地加以接受。 元 吳昌齡 《二郎收豬八戒》第一折:“我見你須臾下禮有蹺蹊,我這裏囫圇吞個棗不知酸淡。” 茅盾 《夜讀偶記·理想和現實》:“缺乏辨別力的青年,囫圇吞棗地讀了《紅樓夢》,的確會産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緒。”
詞典註釋
  【註 音】hú lún tūn zǎo
  【釋 義】囫圇:整個兒的,完整的。吞:咽下去。把整個棗吞咽下去。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籠統接受。
  【出 處】宋·圓悟禪師《碧岩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圇吞個棗。”
  又作“鶻侖吞棗”,見宋代朱熹《朱文公文集·捲三十九·答許順之書之三》:“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緻,正是鶻侖吞棗。”
  【用 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示 例】(1)茅盾《夜讀偶記·理想和現實》:“缺乏辨別力的青年,~地讀了《紅樓夢》,的確會産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緒。”(2) 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朱自清《論詩學門徑》
近反義詞
  近義詞 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不得要領
  反義詞 含英咀華、細嚼慢咽、融會貫通 心領意會
歇後語
  囫圇吞棗——不知味。
典 故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傢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傢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傢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
  原文:
  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狎者曰:"你真是囫圇吞卻一個棗也。"遂絶倒。
  ——《湛淵靜語》
  白王廷(1248-?),字廷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詩文和書法,官至儒學副提舉,晚年歸老棲霞,自號"棲霞山人"。門前有泉水流過,因此把居室取名為"湛淵",並且以此自號。著有《湛淵靜語》、《湛淵集》。《湛淵靜語》今存2捲,是一本雜記集。
  囫圇吞棗的英文翻譯
  1. to swallow dates whole; to 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 to read without comprehension
成語故事
  囫圇吞棗成語故事 > 囫圇吞棗
  有個人曾經對人們說:“吃一點梨,對人的牙齒有好處,但是吃多了,會傷脾的;棗呢,正好與之相反,雖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會對牙齒有害。” 聽的人中一個人聽了,想了想,說:“吃梨時,衹嚼不咽,還會傷脾嗎?吃棗時,我不嚼,一口吞下去,這不就可以保護牙齒了嗎?” 另一個年輕人聽他這麽一說,就想開個玩笑:“你這不是囫圇吞下棗嗎?”周圍在場的人都笑了。
  讀後:我們學習知識時不能囫圇吞棗,首先把要學的知識理解清楚,然後再認真去掌握它。如果學知識衹是籠統地學,就不會學到真正的知識。
英文解釋
  1. n.:  swallow a date whole
  2. v.:   do a thing without thought; read without understanding,  (literally) to swallow a date intact--to accept a fact without understanding or analyzing
近義詞
不求甚解, 一孔之見, 一得之見, 似懂非懂, 一知半解, 衹知其一,不知其二, 淺薄的知識
反義詞
尋蹤覓跡, 尋根究底, 尋本挖源, 刨根究底, 刨根問底, 盤根究底,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耳聞眼睹, 耳聞眼見, 耳聞目擊, 耳聞目見, 耳聞目覽, 搜根剔齒, 打破沙鍋璺到底, 打破沙鍋問到底